书城亲子慢养好习惯,快改坏毛病
6039100000006

第6章 从生活点滴做起(2)

总之,孩子的可塑性较强,如果家长能精心培养孩子按时进餐、定时定量、吃饭专心、食物多样、细嚼慢咽等,可使可改变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大一点的孩子,除了要讲清必要的道理外,最重要的是反复实践,持之以恒,并利用鼓励、赞扬和合理的惩罚来巩固逐渐形成饮食习惯。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耳闻目睹中受到启迪。对自身难以改变的饮食习惯,要多做“自我批评”,并应尽量改正。

杜绝孩子不讲卫生的行为

随着社会卫生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卫生习惯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讲文明、有素质的基本标志之一。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个人卫生,常常衣冠不整,邋里邋遢,必定会影响到他人对他的印象,影响了今后的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企业家与外商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并很快通过洽谈,基本达成意向,准备第二天签约。洽谈休息时,企业家陪外商到厂区参观,参观时,这个企业家像在家里一样随便吐了一口痰,随地吐痰在企业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却给外商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外商认为,作为企业家不讲文明,如此随便,怎么能做好大事呢?第二天,外商决定放弃签约。企业家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

事实上,正是因为企业家不讲卫生,导致他失去了一个大项目,失去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习惯都是一天天,一年年养成的,可以说是日积月累,有的甚至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再也难以改变,不讲卫生的习惯同样如此。

讲卫生习惯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是否讲究个人卫生,不但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文明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体现孩子的个人素养,还是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首先,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减少一些皮肤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体质较弱,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俗话“病从口入”,就说明了是否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所以,讲卫生的孩子,身体一般会更加健壮。

其次,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让孩子的心情保持一种愉悦的状态。如果孩子整天脏兮兮,邋里邋遢的,自己的脏衣服、鞋袜堆积如山,书本、玩具随便乱放。因为混乱,导致孩子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这样的孩子心情往往烦躁不堪。相反,一个讲究卫生的孩子,势必会整理好自己的衣物,使之规整,这样,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神清气爽,效果比较好,也促进了良好情绪的滋生。

整洁的服装能使人产生自尊心,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往往比较自信。因为他们从镜子中看到的自身形象是让人满意的。在自我认可的情况下与人交往孩子自然自信心倍增。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他很可能从他人那里感觉到嫌恶与不友善,这将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总之,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影响到孩子的现在,还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儿童时期是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培养,能让孩子终生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要想让孩子做到干干净净每一天,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

一个妈妈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些新变化。那就是他比以前爱干净了。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他不太重视个人卫生,就连饭前洗手、睡前洗漱这样的小事都要父母盯着做。如果没人盯着,他就马虎完事。可是,最近,孩子变了。妈妈问他:“为什么爱整洁了?”孩子说:“因为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讲卫生、讲环保的故事,而且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手放在显微镜下面观看。这使我们认识到,不爱讲卫生、不懂环保的人简直就是野蛮人。”

可见,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才能树立起孩子讲卫生的意识。因此,家长应从小给孩子灌输卫生意识。

2.让孩子保持身体卫生

家长要从小要求孩子勤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持个人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

3.家长应要求孩子保持仪表整洁

家长应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了?鞋带是否系好了?头发是否整齐?让孩子了解,关注自己的仪表是素养高的表现。不关注自己仪表的孩子会让人看不起。

4.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

作为家长,应该注意,3岁就应该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到5岁时孩子应该已经养成了这一习惯。家长要帮助孩子巩固这一习惯,并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应先浸湿,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后冲洗干净,最后用毛巾擦干。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示范,让他们模仿。为了让孩子记住正确方法,家长可故意在洗手时不抹肥皂,洗完后问孩子错在哪儿或进行“看谁的手洗得干净”的比赛,以此来促使孩子认真洗手。

5.保护好牙齿

家长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并且养成固定的习惯。

6.让孩子养成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

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不仅在家里要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家长要让孩子随身携带纸巾,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让孩子时刻切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7.家长要多督促、检查

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成人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与巩固,逐步形成自觉行动。有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头或咬指甲,这样容易得肠道等传染病,类似这样的习惯不好,应从小督促孩子改正。

当然,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家长们有一定的耐心。做到用爱心督促孩子成长,用耐心关注孩子的健康。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别让孩子养成爱睡懒觉的毛病

10岁的兰兰今天早上因为迟到又挨老师的批评了。兰兰很郁闷,回家哭哭啼啼地抱怨妈妈不叫她起床。妈妈很无奈,实际上,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次两次了。

像兰兰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因为冬天怕冷,春天、秋天容易困倦,夏天贪凉,因此,很多孩子在早上总想多睡一会,很多时候,都要家长催着、逼着、哄着方才懒洋洋地起床。好不容易从床上起来了,却依然是睡眼惺忪,刷牙、洗脸、穿衣都拖拖拉拉。家长在一旁急得团团转,担心孩子来不及吃饭,担心孩子上课迟到挨老师批评,担心孩子上学落东西……最后连自己上班也迟到了。而孩子爱睡懒觉的弊端远不止这些。以下归纳几点:

一、影响胃肠道功能

孩子最佳的早饭时间一般是7点左右,此时晚饭的食物已基本消化完,胃肠会因饥饿而引起收缩。很多孩子为了睡懒觉常常没有时间吃早餐,时间长了,易患慢性胃炎。溃疡等病,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厌食。

二、打乱自身生物钟

每个孩子的内分泌及各种器官的活动有一定昼夜规律,这种规律调节着孩子自身的各种生理活动,可以让孩子在白天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晚上能睡一个高质量的觉。如果总是睡懒觉,就会扰乱体内生物钟节律,使内分泌激素出现异常。这样长时间下去,孩子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三、懒觉影响孩子肌肉的兴奋性

孩子在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早晨是肌肉最为放松的时刻。如果醒后立即起床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加剧,血液供应增加,从而有利于肌肉纤维的修复能力。而睡懒觉的孩子肌肉组织长时间处于松缓状态,得不到好的锻炼,因此肌肉修复能力差,起床后会感到腿酸软无力,腰部不适。

四、爱睡懒觉的孩子身体素质差

俗话说得好:“早睡早起身体好。”早晨爱睡懒觉会增加多余的体内脂肪的积累,使孩子发胖。体内脂肪越多,患上疾病的几率就越高。此外,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着良性的刺激作用,能改善新陈代谢过程,如果爱睡懒觉,不参加体育锻炼,则不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此外,爱睡懒觉还会降低孩子的记忆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爱睡懒觉的毛病。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引导孩子早起。

1.训练准时起床

如果孩子年龄尚且幼小,还不懂得用闹钟时,要告诉孩子:“妈妈叫你起床时,只叫一次,如果你不起来,就让你去迟到好了!”坚持只叫一次,让孩子自觉起床。孩子年纪较大,便给他买一个闹钟,教他如何调校及使用,父母就不再叫他起来了。

2.鼓励孩子早起

父母不要为孩子赖床而大声训斥,这样孩子会产生逆反情绪,以后更不愿意起床或起床后不愉快。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待孩子,起床时多给他一些鼓励的话,亲切的动作,悦耳的音乐,可口的早点,让孩子高兴起来。对孩子的行为要以鼓励为主,尤其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更要及时表扬,慢慢孩子就会自觉的这样做。

3.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叫醒孩子

人的睡眠分几个阶段,早晨多处于做梦阶段。最好的判断方法就是仔细观察孩子在睡眠中睫毛是否颤动,如果有颤动,此时父母最好不要叫醒孩子,不然孩子醒后会情绪不好,身体不舒服,父母无论让做什么,孩子也常不愿配合。

4.睡前准备就绪

在睡前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把第二天该带的东西都准备好。如果天气寒冷,也可以先把第二天要穿的内衣当成睡衣穿,这样起床后就只需要帮孩子套上毛衣、外套即可,不但可以避免宝宝在穿脱之间着凉,也可以减少起床后的准备时间。

5.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的道理

观念决定着行动,孩子的赖床,可能是不懂得如何珍惜时间,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早起,家长要注意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多给孩子讲讲道理。但注意不要空谈,要把道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和情境中。比如孩子因早上赖床而迟到了,家长就可以帮他分析一下,如果准时起床不磨蹭,不就把迟到的时间抢回来了吗?这样,孩子就明白了醒来之后马上起床的必要性。

6.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要让孩子养成准时起床的习惯,而且能独立照顾自己,只有让孩子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赖床的后果是来不及吃早餐——挨饿:匆忙漏掉要带的功课或课本、上学迟到——将会受到老师的责罚。父母不妨就让他尝尝这后果,而且让他自己一人承担。

7.对于孩子的赖床可以适当地处罚。

学龄前的孩子起床需要家长督促帮助,这是正常现象,但在7~8岁之后仍然不能自已按时起床,甚至早上醒了也不起床,就需要一定的惩罚了,处罚前,要给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明白,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时间目标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处罚应该是公平合理的,不可过重,也不可说了不算,例如:因起床不能按时吃早点,就没有早饭可吃。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要只家长着急,孩子一点也不着急,家长帮他做这做那,一旦照顾不到,孩子则手足无措,要让孩子适当吃些苦头,避免将来栽大跟头。

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首次公布,中学生血压偏高比例平均超过50%,高中生超过60%(其中高三学生超过66%);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北京市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平均为51.9%,小学六年级已超过40%;初三学生接近70%;高三学生接近80%……调查数据还表明,尽管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增长,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降了。

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身体需要的营养也跟上了,可他们的体质反而下来了呢?专家以为这跟现在的孩子缺乏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天拼命地抓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参与课余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孩子成绩上去了,可身体却垮了。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长能力的孩子来说,参加体育锻炼尤其重要,它不仅是孩子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保证,更是孩子今后步入社会、参与竞争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孩子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得到增强,体质上去了,个人的意志力与道德品质也将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家长应从小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

1.从小培养孩子以锻炼身体为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事情的基本动力,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身体锻炼的爱好可以让许多家长更省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观察一下孩子,了解他对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然后为他们提供一些条件和加以引导,这样,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

2.经常让孩子到户外去

让孩子经常到户外去,在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中跑一跑、跳一跳,不仅能活跃孩子们体内的代谢系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孩子们一起踢足球也让他们学会了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