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诺比尔获得者曾这样告诉记者:“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洗手;要坚持睡午觉;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正所谓,优秀的素质立足于优良习惯的养成。要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家长应注重生活小细节,从点滴入手,杜绝孩子的坏毛病,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早睡早起
小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今年8岁。比起同龄人来,他显得要矮小、瘦弱得多。在班上几乎听不到他的一点动静,因为他总是因为迟到挨老师批评,上课的时候还老是走神,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很多时候老师讲什么他都不知道。于是,班上的同学经常嘲笑他。他也很怯懦,很自卑。
可是,一回到家,小远就换了一个人似的,跟着邻居家的哥哥到处跑,玩得不亦乐乎。他最喜欢的就是跟邻居的哥哥比赛车,通常都玩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家。匆匆忙忙写完作业,他便又自己琢磨上了,如何玩赛车才能赢哥哥。这样一折腾,一般都要到10点多甚至11点才睡觉。第二天自然又起不来,又没顾得上吃饭,又挨老师批评,又精神恍惚了。
如此恶性循环,小远的成绩远远落在班级同学的后面,每次妈妈去开家长会都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小远就是没能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
生活中像小远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因为没能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他们总是晚上玩得不亦乐乎,早上却千呼万唤起不来,以至于早饭没吃好,经常迟到,上课没有精神。影响了学习质量、学习成绩,甚至严重地影响到身体乃至情绪的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事实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每天的作息开始的。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早睡早起保证优质睡眠
衡量孩子是否休息好了的指标不单是睡眠时间,更重要的是睡眠质量。如果孩子能够早起,那么上午的时间就可以开始进行活跃的活动,身体能够适度疲惫,晚上就能够早一点睡。
其次,早睡早起有助孩子健康成长
大家都知道睡眠分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当人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成长荷尔蒙激素分泌旺盛。成长荷尔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于白天身体和大脑的疲劳有很好的修复作用。能够帮助孩子筋肉和骨骼的成长。早起后开始活跃的活动能够强健腿腰部,使身体强壮。
第三,早睡早起能让孩子的情绪安定
长期晚睡晚起会引起时差状态(通常说的睡颠倒了)其后果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情绪急躁。脑内神经传达物质由于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分泌低下。这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发育。
第四,早睡早起还能增进孩子的食欲
通常早晨起床后,如果马上进食会有食欲不振的感觉。但是如果早晨早一点起来后,在吃早餐前有30分钟~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好好地吃早餐。上午孩子游戏之后会有空腹的感觉,午饭也可以很好的吃。下午3点左右的零食时间给孩子稍微补充一下,在晚上6~7点吃晚饭的时间,孩子吃过的食物也基本上消耗掉了,晚餐也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样,慢慢的,孩子进餐的节奏也能够控制得很好。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五,早睡早起,学习的效率高
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不是一个古板的模式,有张有弛,应该根据学习、工作的具体情况自行调节,如孩子复习准备考试、或集中精力思考某一个问题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睡意会减弱。在这段时间学习,孩子的学习效率高,记忆能力强,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总之,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那些能够按时作息的孩子,大多身体健康,成绩优良。作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专家建议,要培养孩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表。如果决定了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就要规定好早起的时间并严格遵守。如,每天晚上9点左右就让孩子做好睡前准备,准时上床睡觉。时间表的执行原则上靠孩子的自觉,让孩子自己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可以委婉地提醒,但提醒的次数不要太多,以免孩子产生依赖感。
2.睡前要抑制刺激,如不看电视和电影,不看书籍,不打骂、训斥,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入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宵夜,不能饮浓茶、咖啡、饮料,不要吃巧克力等。晚饭不要吃得过饱,可以吃一些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3.及时表扬,给予正向的强化。在孩子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但要注意把握分寸,大的进步得大的表扬,小的进步得小的表扬,不要表扬得太过,也不要漠不关心。
4.不要让孩子在睡前做剧烈活动。晚上家长不要让孩子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剧烈运动能导致孩子因为兴奋而长时间无法人睡,进而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临睡前可以帮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氛围,床铺要符合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写字画画之类的。等孩子感觉到疲倦了,自然就能睡着。
5.要持之以恒,不要打乱固定睡眠时间。家长要为孩子制订固定的睡眠时间,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轻易打乱。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很多时候,特别是节假日,许多家长看孩子睡得很香甜,不忍心把孩子叫醒,任其贪睡懒觉。这样,孩子没能将不睡懒觉的习惯贯穿始终,所以很难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因此,要想让孩子做到按时作息,家长一定不能迁就孩子,不要因节日、假日、家中来客人、看电视或打游戏等而改变睡眠习惯。
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自己生活不讲究规律,睡觉起床,随心所欲,孩子自然会学大人的样。
当然,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因为身体、意志、时间观念差、独立性不够等原因,并不很容易就能贯彻“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这一准则,这就要求家长们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与信心,从小抓起,有始有终地坚持,慢慢地,孩子必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从而赢得好成绩、好心情!
不良的饮食习惯影响健康
我们知道,人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物是一个人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当今社会,家庭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孩子们想吃什么有什么,理应不存在什么营养不良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肥胖、瘦弱儿等情况屡见不鲜。营养专家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与他们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在生活中,孩子经常有以下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吃得很少,而且米越吃越精
面越吃越白,结果导致维生素B1缺乏,出现烦躁、夜惊等症状。
二、吃蔬菜和素食
以致缺乏水溶性维生素、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等,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如胡萝卜素缺乏可导致体内维生素A合成不足,抵抗力降低,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三、爱吃零食,不定时定量吃饭
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吃零食。孩子的胃本来就不大,胃内食物排空需要3~4个小时,如果吃了零食,胃内总是有食物,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依然不会觉得饿,就不会有食欲,影响到正常的饮食。
而且,雪饼、虾条这些膨化食品香、脆、酥、甜,孩子们越吃越爱吃,甚至将其作为主食。其实,膨化食品不但添加大量的膨松剂,更是高糖、高热、高脂。吃得过多会破坏营养均衡,影响孩子正常进餐,妨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偏食和挑食
人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六种营养物质存在于某一类或几类食物中,只有保持均衡的饮食,才能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和平衡。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遇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猛吃,看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不是拒绝进食,就是吃得很少,孩子对食物的挑剔,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不全面,严重地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
五、爱喝饮料
白开水淡而无味,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自然没有甜甜的饮料那么大。然而饮料虽好喝,却极大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⑴甜饮料影响发育
儿童因为处在生长发育期,对蛋白质需要量就更大。但甜饮料里的糖分偏高,如果儿童从甜饮料中摄取了过量的糖分,血液中的糖浓度一直在高水平状态,儿童就没有饥饿感,不能正常吃饭。这样势必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带来障碍,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正常发育。此外各种饮料都含有糖分和大量电解质,进入胃后会与胃酸、酶等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不但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长期下去可致肾炎甚至肾衰。
⑵酸性饮料会使牙齿脱钙
市面上的大部分软饮料出于风味和防腐等需要,一般都是呈酸性的,处于牙齿脱钙的临界PH值5.0以下,因此当饮料接触牙齿表面时,会侵蚀牙面。频繁地长时间饮用各种含酸饮料都能引起牙釉质表面的脱钙及硬度的降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所专家指出,儿童时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饮食习惯很容易持续到成年后。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注意言传身教,随时教给孩子有关食物和营养的知识
如在吃饭前,家长要主动、积极、耐心地向孩子逐一介绍各种饭菜的有关食疗知识,激发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和好感,引发食欲。杂粮为优,偏食为忌;粗粮为好,淡食为利;暴食为害,慢食为宜;鲜食为妙,过食为弊……并且要与孩子一起品尝食品的味道、观察食物的颜色,点评和讨论饭菜的健康功能。
2.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对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根据孩子的食量给予适量的饭菜,并坚持要求他们顿顿吃完。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
定点吃饭,养成习惯。这需要从小开始。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在童车里,放在固定的地点喂,再大一点就可以在大椅子上放小凳子垫高,或在给孩子准备一张可调高度的吧台椅,让孩子上餐桌与大人共同进餐。
不管哪种方式,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固定的用餐地点,而且要让孩子在吃完自己的饭菜才能离开座位,这样坚持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形成吃饭时间一到就去找餐椅的意识和习惯,而不致养成追到哪儿喂到哪儿的不良习惯。
3.饭前不吃零食,更不要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
饭前吃零食、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会影响到孩子吃饭时的食欲、真到吃饭时挑挑拣拣,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4.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要想孩子不偏食,家长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或“我最喜欢吃肉园了,真香”等,从而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和食欲。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去尝不太吃的食物。如“我们来当小白兔吧,小兔最爱吃青菜萝卜了”,“看谁先让小鱼到嘴边池塘里”越小的孩子,这种方式便越奏效。
5.了解孩子的需要
如,子患病期间,饭食一定要做得清淡,多做流食,适宜于小孩的口味。为了增进孩子的食欲,要尽量把饭做得好吃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俱全,一种菜可以多种做法,再取上个好听的菜名,引起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而想吃,爱吃,多吃。
孩子不喜欢吃某种食物,不用强迫孩子,实际上,孩子的口味比较挑剔,只要家长加以教育和引导,就能形成好的习惯。教育对每一种食物都要吃一些,避免不爱吃的食物吃得少,爱吃的食物吃得多。
6.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健康饮食
例如,多喝牛奶既健康又可以长高。可以虽然好喝,但是会长胖,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含糖饮料很好喝,但会影响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所以,不妨试试有益健康的新鲜果汁。
7.营造愉悦氛围
保证在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有时可播放轻音乐,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松驰,有助于孩子提起食欲,造就良好的性格个性,如餐前批评孩子儿,强迫孩子进食,会造成环境压抑,心理负坦,影响孩子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