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慢养好习惯,快改坏毛病
6039100000004

第4章 好习惯,一生的本钱(3)

9.务必做到公平

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孩子表现出的每个小问题都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因此要把握尺度,力争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做到严格与公平平衡共存。当孩子的行为与你制定的规矩相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解决你和孩子的争端时,以下列出的几个方法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⑴折中

“这个时候你本该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看你现在专注于练习运球,你同意半小时后去做作业吗?”请记住,不要让孩子影响你的判断,不要做出你认为不公平或不合适的让步。

⑵让孩子进行选择

“今天你要把家务活做完。你想在晚饭前做完还是等吃完晚饭再做呢?”

⑶共同解决问题

首先你要搞清楚您和孩子是否有可能达成双方都赞同的协议。这就意味着你需要适当改变一下你为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以使你和孩子都能接受。

⑷让步

如果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那么你不妨可以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确保孩子能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同时你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犯错的话,一定要做出让步,并且要向孩子承认错误。

10.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在改变孩子的行为时,请不要忽视那些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刚才和我说话时表现出了对我的尊重,我喜欢这种说话方式。”要知道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孩子而言。因此您要适时肯定、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扬孩子的每次进步。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工程”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细节,是长期教育、“慢养”而成的。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急性子的家长,总想一口饭吃成一个“大胖子”,总是急切地盼望那棵“苗”快点长成栋梁。为了能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们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着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前进,孩了稍有怠慢,父母就会恨铁不成钢。

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小刚很聪明,可是有一些表现让妈妈很头疼。他不是作业没完成,就是听写词语不会,语言积累材料不会背诵,成了班级的尾巴。

为了让小刚的学习成绩尽快赶上去,爸爸妈妈对小刚抓得很紧,不让他上网,不让他看电视,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复习等。

可是,令小刚的爸爸妈妈难过的是,小刚是一棵“朽木”,他们用尽了一切方法都没有奏效。

实际上,正是因为小刚的爸爸妈妈过于着急想看到教育效果,才导致小刚出现今天的这种局面的。试想想,一个孩子成天读书,既不运动,也不玩的怎么会的学习有兴趣呢?过度的学习,只会让孩子身心俱疲,一个对学习产生疲倦心理的孩子如何能把学习学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急于取得教育成果只能使教育结果与教育者的初衷相背,致使孩子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教育只有“慢”才能出效果。让爱放慢脚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其实,父母只要能从爱的角度出发,真正从心灵上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寻求适合他的教育方法,看上去慢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爱放慢脚步,孩子会在父母的等待中得到信心、勇气和力量。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也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不过,现实生活中还是会常常看到下面这种情况:

有一位叫黄可的博士,无论在做学问、干工作还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黄可中年得女,爱如掌上明珠。他知道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特别注意对女儿品格的培养。

女儿两岁时,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大人和她说话她充耳不闻。

做父亲的认为礼貌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女孩子,更应该“贤惠贞淑,知书达理”。因此,不能放任孩子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

博士很心急,就走过去拿开孩子手里的东西,严肃地告诉她,大人和你说话必须要回答。孩子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反而哭闹一番,事后还是“故伎重演”。

博士不死心,一次次地把女儿从玩耍中拉出来,对女儿进行批评教育。他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把孩子的坏毛病纠正过来!

要求这么小的孩子讲礼貌,好比对牛弹琴,她不仅听不懂,还会受惊吓。

这位身为博士的父亲并不知道,两岁的孩子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最重要的是,他这时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张小纸片、半截烟头就可以让他沉迷。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

这些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无端地经常性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父母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他品行的发展。

教育孩子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教育方法要适合于孩子的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孩子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孩子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材料、调整内容,进行教育。具体如下:

1.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孩子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其主要特征,如0~2岁属感觉运动时期,为了对付当前世界,婴儿利用天然的动作,如吮吸、抓握、打击等,在主观与客体交往中逐渐实现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和精确化。2~7岁属前运算阶段,由于语言的参与,儿童学会了用符号和想象去思维,但其思维不够系统,运算规则不合逻辑,有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有条不紊的思维的能力,但仅仅在他们能借助于具体对象与活动时才可能这样做。

2.等待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是说,父母不要以孩子将来才能达到的能力水平,来要求此时的孩子,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迫切教育理想强加在还没有成熟的孩子身上。

3.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

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超出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处认知阶段的范围。过早开发孩子潜能是目前社会上很流行的教育风气,其实往往是做了负功。比如让孩子学画画,父母们很早就把孩子送到专业教师的班里去接受规范技巧指导,结果是很早就能画什么像什么,但是却导致孩子丧失了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何不让孩子敞开心灵,自由地涂鸦,体验自由想象、不受羁绊的快乐?

4.不要给孩子无限加压

大家都知道,要想让水快一点开,可以通过给水加压来达到。现在不少父母对待孩子也与此类似。眼下,许多父母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点成名成家。这种高投入产生的高要求,必然使父母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与责难。孩子的自信与能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往往每况愈下,难如人意。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

总之,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习惯的培养的长期性,因为孩了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体验过程。只有在慢慢地“体验”中,孩子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习惯,它像一套自动化程序,支配着孩子不自觉地表现出各种行为。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需要家长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持之以恒地陪伴孩子,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父母应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这是一位教育家的名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位父亲说,我是个大老粗,司机,每天跑车回来,就爱打几圈麻将。只要第二天不出车,我能一打就是一通宵。孩子他妈为这没少说我,还让孩子把我喊回去几次,我呢,老习惯,改不了了。可是后来我还是狠狠心,把这“麻将瘾”戒了。

你知道为什么?嘿,我那宝贝儿子,学好的没那么容易,学坏的居然一看就会。也不知怎么着,他就学会打麻将了。不敢在家打,也不能到同学家打,他就跑到游戏厅,在游戏机上玩。我打麻将玩钱只是图个刺激,并没玩太大,我那儿子可不得了,存赌机上玩,几百几百地输,输光了就偷同学的钱,偷家里的钱。孩子他妈疑心孩子偷家里的钱,跟我说,我还不相信,盘问了他两次,也没问出来。后来老师找上门来,说孩子在学校偷了同学的钱,还有证人。我顿时火了,把孩子暴打一顿。孩子哭得很伤心,说再也不偷了。问他为什么要偷钱,他说:“你们大人有钱,想怎么赌就怎么赌,我没钱,只有偷。”那一夜我失眠了,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当着孩子的而,发誓说:“爸爸今后冉也不赌了,如再赌一次,就把这手剁了。”从那以后,我不管“麻将瘾”犯得有多厉害,都不曾上过麻将桌。孩子也改掉了坏毛病,不再偷钱了。

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他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我们家长学习。但是我们能不能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孩子养成这种坏毛病之前,做父母的就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使孩子免受不良习惯的影响。

人无完人,生活存这个社会里的人们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人养成了一些不大好的习惯,毫无疑问,这些有着不好习惯的家长,必将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某个父亲好吃懒做,回到家里只是看电视、看报,静等饭菜上桌。那么,他的孩子肯定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觉得父亲的生活才叫逍遥自在,于是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再比如,某个母亲爱赶潮流,买化妆品,做美容,涂脂抹粉,那么她的女儿也很容易沾染上这种毛病,从小就对着镜子涂口红,自以为美丽。

父母的生活习惯是父母的私事,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但一遇上教育子女这个大问题,这个私事也就有了公开讨论的必要了。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不要等到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时,再亡羊补牢,那就太晚了。

父母的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的好习惯也同样会给孩子施加难以估量的正面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能赢得孩子的尊敬时,不用三令五申,不用大发雷霆、拍桌子、踹板凳,孩子也会自觉地去做。

那么,家长应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呢?以下是教育专家对家长应养成的好习惯的建议:

1.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说“不可能”三个字。

2.凡事第一反应: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3.遇到挫折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

4.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情绪,一旦出现立即正面处理。

5.凡事先订立目标,并且尽量制作“梦想版”。

6.凡事预先作计划,尽量将目标视觉化。

7.工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8.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如等人、排队等)做零碎的事情。

9.守时。

10.有事情要做,先写下来,不要太依靠脑袋记忆。

11.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12.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并贴起来,以随时提示自己。

13.肢体语言要健康有力,不懒散,萎靡。

14.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15.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每天坚持一次运动。

17.听心跳一分钟,指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劳时,心情烦躁时,紧张时。

18.开会坐在前排。

19.微笑待人。

20.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说话。

21.说话时声音有力。感觉自己声音似乎能产生有感染力的磁场。

22.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23.每天有意识,真诚地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24.及时写感谢卡,哪怕是用便笺写。

25.不用训斥,指责的口吻跟别人说话。

26.控制住不要让自己做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

27.每天读半个小时左右的书。

28.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至少做一次“进步一点点”。

29.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推迟30分钟下班。

30.每天在下班前用5分钟的时间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31.定期存钱。

32.节俭。

33.时常运用“头脑风暴”。

34.恪守诚信,说到做到。

35.养成运动的习惯。

总之,拥有好习惯的家长才有可能培养出拥有好习惯的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因此,要想做一个称职的家长,家长自身应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