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慢养好习惯,快改坏毛病
6039100000003

第3章 好习惯,一生的本钱(2)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心软,孩子稍微露出可怜的模样,家长就会“缴械投降”,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意识到乞求这招儿好使,以后他要违反规矩的话,他自然会想到这一遭。这无疑以在帮助孩子助长他的坏毛病。

4.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5.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7.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总之,孩子的坏毛病还没生长出来时,是可以防范的。只要家长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坏毛病要防范,而好习惯更应该培养。良好习惯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为了操作方便,我们把良好习惯分解为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具体内容如下:

一、生活习惯

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饭前、便后、游戏后洗手;吃饭安静、节约、卫生;按时午睡,不影响他人休息;衣着整洁;节假日生活安排科学合理有规律;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等。(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习惯等都属于生活习惯。)

二、行为习惯

强调“遵守秩序,讲究公德”。要求孩子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乘车排队、安静、有序,在公共场所讲文明,有安全意识;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懂谦让;爱护幼儿园环境,看见垃圾能主动捡起;活动时不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参与文明健康的活动等。(文明礼仪、言行举止等都属于行为习惯。)

三、学习习惯

我们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园培养注意倾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大方得体;读书、握笔姿势正确、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语言习惯、思维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书写认真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从长远来看,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专家建议:

1.提高认识,家长要让孩子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要让孩子自己觉得: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习惯。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也是提高认识的好方法。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做到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10分钟的。

2.明确规范,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学生以及父母和老师都参与。要一个一个地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能够三个月或半年培养一个习惯,都是很好的。

3.持久训练,行为习惯一定要长期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训练乃至强化。

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贴近生活,具体而有实效。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如一位家长,从1岁半开始,我每天坚持晚上睡觉前给他讲故事,在每天做饭的空隙有意识的提问让孩子回顾所讲的故事内容,逐渐孩子爱上了阅读并养成习惯,四岁半他参加全市举行的幼儿故事大赛获得前20名的好成绩,上小学时由于阅读的知识面很广泛,班上老师曾问我,孩子是不是上过学,怎么什么都知道,那时由于条件有限,我给孩子的奖励都是书,《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奇观》、《西游记》等。一直到孩子长大以后,孩子依然有爱看书的好习惯。

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行为的形成一定要训练二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足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4.及时评估

每个孩子都需要表扬。因此,在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用各种方式对孩子给予表扬、引导。要批评孩子一个缺点,首先要表扬他两个优点,这样孩子会乐于改正缺点。家长的评估适时,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还能让孩子巩固其良好习惯。

5.形成环境

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爱模仿。榜样的作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严于律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形成环境,给孩子一个看得见的“旗杆”。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都是好习惯,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得到正强化。

另外,家长要树立教育意识,什么可以当着孩子说,什么不可以当着孩子说,要有所区别。一个新习惯训练必须循序渐进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园时就要求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家长就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入园,要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有“毛病”要立即纠正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居然存在很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毛病”,你会怎么办呢?是摇头,叹息,听之任之,迁就姑息?还是发怒,打骂,强令改正呢?事实证明,以上的两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让孩子的坏毛病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可能让孩子形成其他坏毛病。正确的方法是,认认真真思考孩子坏毛病形成的原因和动机,然后采用正确的方法,轻轻松松地处理孩子的“坏毛病”。

乌申斯基说:“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以下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具体方法:

1.要善于发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很久了,还浑然不觉。因此,要想有效地将孩子的坏习惯遏制在萌芽状态,家长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孩子第一次因为家长不给买他喜欢的东西哭泣时,家长不要为了孩子不哭,就满足他。应该知道,这是孩子形成任性坏习惯的端倪。这时候,家长可以采用不搭理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到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以后,再给孩子讲道理。

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体验”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家长应重视并抓住这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防范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有一位母亲这样谈到:

记得女儿在三岁时,有一次吃饭,她第一次将自己最愿意吃的菜拖到自己的身边,害怕别人吃,我批评她时,她甩掉筷子赌气不吃饭了。我就狠下心,不但不哄她吃饭,反而将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她见妈妈不理她,反而主动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这时,我才跟她说:“这样做没礼貌,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重新去给她炒了菜让她吃。

有了这“第一次”经验,孩子显得比其他的孩子懂事、有礼貌多了,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自觉地说:“好东西我们一次吃!”

这就是第一次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以后再改比较费时费事了。

3.要“及时”,不可错过时机

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适时,一般情况下,可在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例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食物,一发现,马上就应该教育他。可一边给他讲病从口入的故事,一边督促其洗手。如果下次吃食物时孩子先洗手了,就及时地表扬他。

4.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磨蹭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经过观察发现儿子写10分钟的作业就会站起来,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幺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又在屋子里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你站起来了7次,这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

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写作业一小时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于是,母子俩达成了协议。

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写作业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3回,于是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没做到,一到了6点钟,就急,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都不让看。

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孩子终于慢慢养成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写作业专心的习惯。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摔制。孩子唯有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才能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5.冷静地与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的话,大人尽量不要大动肝火,要用用平静、爱护的口气与对话,每次在和孩子说话前做一个深呼吸,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这样,孩子才能在感情上与父母接轨互相沟通。如果父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孩子就会在感情上惧而远之,敬而畏之。这不但不利于大人了解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与动机,也不利于教育措施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

6.当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落实协议

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依然没有改正的迹象,也要把你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坚持完成。你必须保持协议的一致连贯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您是认真的。一旦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你就应该马上加以纠正。

7.不可要求太高

纠正孩子已养成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奇迹般的转变。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也可能以前的坏习惯出现重复,这是正常的,要宽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过急,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8.不可有成见

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大人也不能抱有成见,感到孩子乃“竖子不可教也”。因为这种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从反面强化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就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