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独立性越早越好
6039300000002

第2章 爱孩子,就把孩子推出门(1)

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说过:“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真爱。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依赖于真爱。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真爱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标准。”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然而,有些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

高尔基认为,“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理智,要智爱不要溺爱,这样,孩子的明天才会更灿烂、辉煌。

拒绝溺爱,不要让孩子依赖

家长的爱是天下最无私与伟大的爱,但是,请家长们把握好尺度,不要让溺爱娇纵了你的孩子。真正的家长之爱,是恰到好处的给予。

俗话说:“娇儿生分子。”越是从小被家长娇惯、溺爱、宠爱的孩子就越让家长操心。相反,那些从小吃过苦、没有享受过“娇生惯养”待遇的孩子往往让人省心。

赵娜娜的妈妈与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她买各种玩具、电子琴、钢琴,请家庭教师,不让赵娜娜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

赵娜娜高中毕业以后,妈妈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5万元钱拿了出来,让赵娜娜到国外留学。

妈妈刚把赵娜娜送走一个星期,那天下班她回到家里,惊奇地发现,她的宝贝女儿居然在家里看电视,当时,她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下来了。

原来,赵娜娜刚到国外,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不通”这一困难,她的那点英语水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再加上她在家的时候就不大懂得与人交流,所以,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忙的对象。所以,只要一遇到事情,她就只能手足无措地打电话回家哭诉。

最后,她终于受不了,就买了张机票回来了……

看着自己娇气的“千金”,这位妈妈欲哭无泪。到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无节制、包办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如此无能,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如果让我重来,我一定不会再溺爱孩子了。”她后悔地对朋友说,“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发现,那些从小被家长宠惯了的孩子因为体会不到家长的艰辛,不理解家长的不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家长对自己的疼爱,以至他们不懂事、不听话,经常惹家长生气、让家长操心。仔细分析这些孩子,他们从小就被家长的爱包围着,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什么事情都不舍得让他自己去做,有的甚至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由家长代劳,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家长总会尽量的去满足,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家长也恨不得爬上去摘,否则,家长会觉得愧对孩子。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总是一味地宽容和原谅,不忍心去责备,就连跟别人吵了架,家长都会去找别人算帐,为自己的孩子“讨回公道”,却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误。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偶尔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

过不多久,没想到,惠施的葫芦苗竟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有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孩子是一群终要出海的船,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船终究是要经历风浪的,这期间会遇到许多暗礁,需要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家长是无法代替的。

同样,锁在笼中的鸟飞入林中便会饿死,因为它们养尊处优惯了,以致失去了猎食的能力,它们习惯了依靠人类的喂养,即使林中有食也不知如何去获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家长既然爱孩子,何不放飞孩子,让他们稚嫩的翅膀接受锻炼,去适应这个社会呢?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曾对492名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有以下这些危害:

第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由于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这些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同时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第二,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由于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使孩子变得利己,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共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处处以我为中心。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第三,不知勤俭,却爱挑剔。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独生子女仅占5%。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家长从小溺爱的恶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

由此看来,家长必须要懂得“溺爱猛于虎”的道理,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爱有分寸,严慈有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苛。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告别依赖从培养自立意识开始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没有自立意识的孩子,谈不上独立,更不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只有自立意识强的孩子,才能走向独立,变得强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的打击。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一句话,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比比皆是:

故事一

亲朋好友一起外出郊游。5岁的小丽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游戏。但小丽说什么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候,有一个热情的大姐姐过来邀请小丽一起去玩,可小丽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小丽的妈妈只好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就是这样,依赖性强,怕生!”说完,这位年轻的妈妈宠爱地捏了捏小丽的鼻子说,“这丫头,这么依赖妈妈,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呢?”

故事二

晓宇今年已经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了,至今他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他把作业本一扔,就跑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给家里的“阿姨”去做了。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阿姨”一一包办的。至今,晓宇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具体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故事三

马明明今年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爷爷接送他上学、放学的。每天,爷爷都早早就起床给他准备了上课必备的东西,然后背着书包,带着他挤公交车,如果有人让座,爷爷肯定是让马明明坐的,毕竟,孩子是老人家的宝贝疙瘩呀!他舍不得让孩子受累!直到现在,依然是爷爷背着书包站着,马明明翘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坐着!不知道马明明和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但旁边的人看着,心里一阵阵泛酸:“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故事四

赵加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从小到大,她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她的妈妈洗。而每过一个月,赵加美的妈妈就会从家里过来给她家的“美美”换被套,然后把脏被套带回家洗!照妈妈的话说,她家的“美美”从小就聪明,就是体质太弱了,干不了活!

……

当然,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也曾以呵护、疼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我是否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索性自己包办、代替到底?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请不要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因为,包办、代替培养不出一个优秀、有能力的孩子!

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往往很差。这样的孩子遇事总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上学后,他们也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不是父母们乐于看到的。

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树立起自信心。一个有信心的孩子,永远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手足无措,陷入孤独无望的境地。请看以下这个故事:

在八达岭长城游览入口处,一位外国妇女带着二三个孩子来游长城,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跟着母亲走,还有一个大约2岁躺在婴儿车上睡着了。母亲要去买票,于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检票员说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儿。得到许可后,她转身就去买票。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还没有回来,睡在车上的孩子醒了,他看到母亲不在,并没有哭,也没有害怕,而是把盖在身上的东两拿开,在旁边人的帮助下,从婴儿车里下来,还与另外两个孩子玩了起来,丝毫没有对母亲的依赖。

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的家长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天了。可这个外国的孩子非但没有哭闹,还可以如此“从容不惊”地应对妈妈不在身边的处境,让人实在是有些讶异!

事实上,这个孩子是国外许许多多孩子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努力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从“心理”上先站了起来,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做到从容不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下面是专家的一些建议:

·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划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让孩子自己决策

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做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