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吗
初学做饭的人,可能都有过按照一个抽象的菜谱做饭而失败的经历,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做饭的料,就算是看着菜谱做,还是做不好。其实这与是否具有做饭的天赋没有关系,而是菜谱描写得过于抽象,比如“直到油温达到七成热。”我们不禁会问:“七成热?怎么才算是七成热?为何不直接说多少分钟?”
但是,当我们把这道菜做过几次之后,“七成热”对我们来说可能就开始有意义了,我们对这句话代表的意义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具体化的东西就是这样帮助我们理解的,它帮助我们在已有的知识和感觉的基础上建立更抽象的洞察力。抽象的东西需要一些具体的东西作为基础,试图在不进行具体解释的情况下教给别人一个抽象的原则,其困难程度无异于建造一座空中楼阁。
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被人记住,比如记英文单词,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表明,人们更擅长记忆具体化、形象化的名词(自行车、香蕉等),而不是抽象的名词(正义、人格等)。
那么,如何区别抽象与具体呢?
大多数时候,具体被归结为特定的人做特定的事情。如果你能凭感觉审视某种东西,那么它就是具体的。一个V8引擎是具体的,“高性能”则是抽象的。
具体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新的概念,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你要把一个观念传达给一屋子的人,而你又不确定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那么用具体的语言讲述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要说明这一点,可以从亚洲的数学课堂开始说起。我们知道,东亚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要表现出色,在数学方面尤为明显。在很早以前,美国人的数学要落后于亚洲人,这个差距在一年级时很明显,然后在整个小学阶段日渐扩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亚洲学校一般都比较死板,且纪律严明。我们总认为东亚学生不是那么“具有创造力”,甚至更愿意认为他们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学习方法来超过美国学生的。结果证明,事实几乎是相反的。
1993年,一批研究人员研究了10所日本的学校、10所中国台湾的学校和20所美国的学校。在每个学校中,他们都挑选了两位不同类型的数学老师,观察了每位老师的4节课。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这些老师都频繁地使用生硬的记忆法。
例如,思考一下这个由日本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你有100日元,但是你花了70日元买了一个笔记本。你还有多少钱?”或者这个由中国台湾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开始有三个孩子在玩皮球,后来又来了两个,然后又有一个加入了他们。现在共有几个孩子在玩球?”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吸引人的图像,而且写下“3+2+1”的算式。
你看,这些老师通过强调具体化和熟悉的东西——购买学习用品和玩皮球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充分利用了具体的思维模讲授了一个抽象的问题。
研究者们把这类提问叫做情景计算,它与“死记硬背”几乎完全相反。与我们的旧观念不同的是,它在亚洲出现的频率约是在美国的两倍(61%对31%)。
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这种做法不仅对数学教学有好处,也是人们理解某些事物的一个基本原则,比如,我们在读一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性文章时,对那些专业的抽象语言感到困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所以说,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记住。
11 记忆的顺序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吗
正如我们所知,人类的记忆是个很奇妙的存在,但是,不管怎么神奇,它总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
“余风!背诵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的课文《春》。”
余风慢慢腾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唉!讲完了一课就要背诵,烦死了!背诵对来他说真是天大的难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才流利地背了几句,余风的舌头就开始打结了,他紧锁着眉头,挠着后脑勺使劲地回想着。唉!怎么又忘了?昨天还会背呢!每次都是这样,开头之后就忘记了!
老师皱着眉头看着他。
“老师!我会最后几段!”突然,余风兴奋起来,接着,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机关枪一样,“嘟嘟嘟”地喷出一串串“子弹”: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老师!完了!”最后,他大声报告说。
看着他滑稽的样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为什么余风不记得课文中间的部分,只记得开头和结尾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材料的位置和顺序对记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961年,加拿大心理学家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了一系列毫无关联的词,如铅笔、氧气、公园、蚂蚁、明星、打火机、鼠标、剪刀……研究者先让被试者按一定的顺序学习这些单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被回忆起来的最多,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则很少被回忆起来。
心理学家把这种“虎头豹尾”的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开始部分较好的记忆成绩称为“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记忆成绩称为“近因效应”。
通俗地解释,“近水楼台先得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讲得就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会占主导地位,掩盖了以往对他人的评价,这也称为“新颖效应”。所以,每当我们参加同学会时,总是会感慨,大家都变了,以前的形象似乎也会在这种近期印象中被淡化,甚至逐渐遗忘。
而“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发制人”“恶人先告状”等就是占了首因效应的优势,因为我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印象,会持续影响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贼喊抓贼就是典型的恶人先告状,这种情况会让人觉得,一个喊抓贼的人怎么会是贼呢?
我们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个规律呢?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可以从中获益的。
第一,在人际交往、求职应聘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我们在进行一些记忆行为的时候,最好调整一下自己的记忆顺序。比如,我们要背诵一篇文章,为了调整记忆顺序,我们就不要每次都从起始读到末尾,有时也应该从文章的中间部分开始读起,这样才不至于只记得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却忘了中间部分。此外,学习的过程中留出一点时间间隔可以加强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完成某一部分学习内容后更应该留出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休息。这样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同时也不至于太疲劳而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12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科学依据吗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经以大学生为被试者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的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实验者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学生听。而大学生被分成了三个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要做摘要,他们被要求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只需要看摘要,他们在听课时,可以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需要动手写;丙组的成员只被要求单纯地听讲,既不需要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
课程结束之后,研究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回忆测验,检查其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自己动手写摘要那一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时看摘要,但自己不记录摘要的小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不做笔记、也没有摘要提示的小组成绩最差。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双手,而不是自己的大脑呢?
首先,做笔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用笔记下的内容,与仅用眼看到的内容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既有思维参与,又有活动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思维参与,其参与程度一般也不如前者。因此,记忆效果不如前者。现代心理学大量实验表明,活动是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的。
其次,做笔记有助于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所谓分析器,就是分析和判别外界信号刺激的各种个别要素的系统。这其中包括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所以,我们在做笔记时,涉及了看、记等相应的分析器活动。每一种分析器进入大脑记忆的通道并不一样,但相互都是联系的。同一内容在不同通道进入,从而使记忆更加牢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凭听觉,会话通信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语,而视觉传达的速度则可以达到听觉的一倍;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传达的速度则是听觉的十倍。可见,分析器参与越多,彼此联系越紧密,其记忆效果就越好。这就是用笔记下来的内容更容易记住的原因之一。
做笔记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要怎样才能记好笔记呢?
1.提高书写速度
当我们在记录及时性的内容时,需要一定的书写速度。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记录进度,影响笔记质量。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提高做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都写得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可以潦草地快速书写;可以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用“eg”代表“举例”等。但也不能过于潦草,过于简化会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
2.笔记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常用的记录方式有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及图表笔记等。要点笔记,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而是抓取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等,对所记录的内容要学会用关键词加以概括。提纲笔记这种记录方式是把信息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有关细节,这样就显得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图表笔记则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信息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3.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
要记笔记,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给不同的事项准备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子里同时记录不同的事项,比如,上一页还是工作记录,下一页就写满了理财计划,这样就会显得很混乱,没有条理。
4.适当安排知识补充区域
每页笔记的右侧最好划一条竖线,留出1/4~1/3的空白,用于事后的拾遗补缺,或自己心得体会的补充。
13 为什么说自信心是记忆力的催化剂
很多人已经掌握了不少记忆的窍门,却还是常常记不住,其实,所有记忆力的训练都需要一个催化剂——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再多的捷径可能都不见效。
雨果在43岁时决定与家人共同搬到德国去居住,他的朋友问他:“你老了、年纪大了,学习德文是不是比较困难呢?”
雨果微笑地回答说:“困难是有的,但是难不倒我,事情要慢慢来。我今年43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可学365个字,7年可学2555个字,到了50岁,岂不就是一个通晓德文的人了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46岁半,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尽管我并不是十分聪明,但不会一天学一字两字也学不会的。”
结果,雨果到了德国没超过五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读德文书籍了。
自信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对自己恰当、适度的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你有了自信,你就是最有魅力的人。一个不依不靠、独立自主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那种自主创业的强人,但在内心深处必须要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做强者!
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尤其是你对自己的态度,这不仅决定着你做事的结果,更决定着你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命运。
老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他没给你一个漂亮的面孔,一定会给你相当高的智商;如果没有给你一副苗条的身材,一定会给你一个健壮的身体;如果没有给你白皙的皮肤,一定会给你一张可人的笑脸……总之不会厚此薄彼。只有自信的人、有勇气追求的人才有魅力可言。把自信心比喻成记忆的催化剂再恰当不过了。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就进行得很慢,甚至不能进行;若有催化剂,反应就会迅速剧烈地进行。同样,没有自信心,你就会记不牢或记不住东西,唯有建立自信心才能帮助你记忆。正如英国的古恩斯曾经说过的:“记忆力正如一部机器,越使用越有效益,只要你信任它,记忆力就会飞快地运转。”
14 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寻找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其内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也应培养自己的整体思维,全面把握问题,进而各个击破。
委内瑞拉人拉菲尔·杜德拉就是凭借系统思维方法,不断发掘机会进行投资而成功的。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就建立了投资额高达10亿美元的事业。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杜德拉在委内瑞拉的首都拥有一家很小的玻璃制造公司。可是,他对此并不满足,他学过石油工程,他认为石油是个能赚大钱且更能施展自己才干的行业,于是一心想跻身于石油界。
有一天,他从朋友那里得到一则信息:阿根廷打算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价值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听到这个信息后,他充满了希望,认为跻身于石油界的良机已到。于是他立即前往阿根廷,意欲得到这份合同。
来到阿根廷,他才知道早已有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两个老牌大企业在进行公关了。这是两家十分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更何况自己对石油业并不熟悉,资本又不雄厚,要做成这笔生意难度很大。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决定采取迂回战术。
一天,他从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阿根廷的牛肉过剩,急于找门路出口外销。他灵机一动,感到幸运之神到来了,这无异于向他提供了同英国石油公司及壳牌公司竞争的机会,对此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他旋即去找阿根廷政府。当时他虽然还没有掌握丁烷气,但他确信自己能够弄到,他对阿根廷政府说:“如果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我便购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当时,阿根廷政府急于把牛肉推销出去,便把购买丁烷气的投标给了杜德拉,他终于战胜了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中标后,他立即筹办丁烷气。他随即飞往西班牙,当时西班牙有一家大船厂,由于缺少订货而濒临倒闭。西班牙政府对这家船厂的命运十分关心,很想挽救这家船厂。
这一则消息,对杜德拉来说又是一个可以把握的好机会。他便去找西班牙政府商谈,杜德拉说:“假如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便向船厂订制一艘价值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政府官员对此求之不得,当即决定成交,并通过西班牙驻阿根廷使馆,与阿根廷政府联络,请阿根廷政府将杜德拉所订购的2000万美元的牛肉,直接运到西班牙来。
杜德拉把2000万美元的牛肉转销出去之后,继续寻找丁烷气。他到了美国费城,找到太阳石油公司,他对太阳石油公司说:“如果你们能出2000万美元租用我这条油轮,我就向你们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太阳石油公司接受了杜德拉的建议。
从此,杜德拉便打进了石油业,实现了涉足石油界的愿望。经过苦心经营,他终于成为委内瑞拉石油界的巨子。
系统思维也叫“整体思维”,是人们用系统的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它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思维的核心就是对前人已有的成果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如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效果,当然就成了新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明创造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整体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它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徐悲鸿大师的名作《奔马》栩栩如生,既有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又有西洋油画的透视精髓,它是中国画和油画技法的完美组合。整体思维法是一种将各要素之间点对点的关系整合成系统关系的方法,在一般人的眼中,也许甲和乙是没有关系的独立个体,但是若以整体思维法去考察,就能够发现,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那么处理问题时就要将甲和乙都纳入考虑范围。
在整体思维中,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离不开各个要素,各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从其性能、地位和作用看,整体起着主导、统帅的作用。因此,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5 如何运用类比思维解决问题
天文学家开普勒说:“类比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哲学家康德也说:“每当缺乏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大家可能不知道,医生常用的听诊器的发明就源于类比思维的运用。
一个星期天,法国著名医生雷内克带着女儿在公园里玩。女儿要求爸爸和她一起玩跷跷板,他答应了。玩了一会儿,雷内克觉得有点儿累,就将半边脸贴在跷跷板的一端,假装睡着了。女儿见父亲的样子,觉得非常可爱。
突然,雷内克听到一阵清脆的响声。他睁眼一看,原来是女儿用小木棒在敲跷跷板的另一端。这一现象立即使他联想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时医生听诊采用的方式是将耳朵直接贴在患者的有病部位,这样既不方便也不科学。
他想:既然敲跷跷板的一端,从另一端就能清晰听到,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种东西,能够让医生清楚地听到病人身体内发出的声音呢?
雷内克用硬纸卷了一个长喇叭筒,大的一头放在病人胸口,小的一端塞在自己耳朵里,结果听到的心音十分清楚。世界上的第一台听诊器就这样产生了。后来,他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被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类比思维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教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熟悉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测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维方法。虽然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很可靠、准确,但却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将人们带入完全陌生的领域,给人许多启发。
类比思维法在创新和解决问题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得到了思想家、科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现代社会,类比的作用尤其得到重视。如日本学者大鹿让认为:“创造联想的心理机制首先是类比……即使人们已经了解到了创造的心理过程,也不可从外面进入类似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给创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采用一个特殊的方法,那就是类比。”
类比思维法在运用时要寻找事物的相似点,并且要对“相似性”保持敏感,这样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16 你以为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正确吗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评估与评价的,体现的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我们看到的有时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因此,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各种外来的信息,要有批判性思维。
在《孟子》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意思是说,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关于这句话,有一个典故: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于是率兵讨伐。周武王率本部及庸、蜀、羌、彭等八个部落的军队,来到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差悬殊,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双方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中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意思是说纣王的军队倒戈,攻击自己人,血流成河。
一次,孟子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上面的这段话。
孟子是世人所尊敬的智者,他告诉我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不可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心思考,对某些问题要敢于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提高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年轻人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丰富,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更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自己的主见,辩证地看待每个问题。
只有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不会盲从跟风,做事情才会有明确的目的,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然而,有不少年轻人,不善于动脑筋,对外来的信息不加思考便全盘接受。这样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有时甚至会上当受骗。
老人常常这样叮嘱年轻人:“你呀,要多留个心眼。”这里的“留个心眼”其实是要求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比如,当你走进商场时,本来打算买个手机,恰巧路过数码相机的柜台,你原本只是想看一眼,而服务员却向你热情地介绍某款相机的优点,并极力说好话讨好你,这时你千万不可因为这些恭维的话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买了不该买了东西。
批判性思维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我们遇事不思考,一味听取别人的说法,势必为你的社会交往带来障碍。比如,当某个同事告诉你,你最好的一个工作伙伴在上司面前告了你的状时,你就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这个工作伙伴是否真的对你不满,这个同事又出于什么目的告诉你这件事,而不要马上去找别人质问。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我们要多留个“心眼”,思考一下再决定。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该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呢?
1.形成独立的认知结构
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就要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他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
2.敢于质疑
无论是有疑惑,还是没有疑惑,首先都要敢于提问,问别人,也问自己。疑问越多,你认识问题就会越全面、越客观,你的思路就会越清晰,你做出的判断就会越准确,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越得当。
17 如何在细微之处引发不凡的创意
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纽波特海湾,一年四季风光旖旎,海风习习。在海湾的一个小镇上,人们仿佛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除了海浪扑向海岸的声音,这里非常宁静。没有摇滚,没有“嬉皮”,没有“朋克”,一切来自大城市的污染都不存在,只是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到这里来转转。科利尔和莎莉斯决定在这里开设他们的旅馆。
这无疑是一个冒险的举动。靠旅客吃饭的旅馆,面对的却是每日寥寥无几的游客,来小镇办事的人大都住在政府开办的招待所。朋友和亲人都认为他们简直疯了。
但是8年后,当人们再看到科利尔和莎莉斯这家名为“西里亚·贝奇”的旅馆时,红火的生意让人眼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在这里下榻。现在想来住宿,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订房间。当然,小镇也因此人气渐旺,但宁静依然。
科利尔和莎莉斯是如何把游客们吸引来的呢?谜底是小说。
8年前,科利尔和莎莉斯还在俄勒冈州的一家大酒店里供职。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很多人在俄勒冈旅游之余,不愿去酒吧、赌场、健身房这些娱乐场所,也不喜欢看电影、电视,而是静下心来在房间里看书。时常有游客问科利尔,酒店里能不能提供一些世界名著。虽然酒店里没有,但爱看小说的科利尔还是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多部小说,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这样问的人多了,科利尔就留心起来。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一消费群体相当庞大。现代社会压力极容易让人浮躁,人们强烈地要求释放自己,有的人去酒吧疯狂,有的人去赌场寻求刺激,但还有一部分人偏爱寻一方净土,通过看书让自己远离并躲避一切烦恼与压力。开一家专门针对这类人群的旅馆,是否可行?科利尔在一次闲聊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莎莉斯,没想到莎莉斯也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开办一家“小说旅馆”。
为了安静,他们最后选择了纽波特海湾这个偏僻的小镇。他们集资购买了一幢三层楼房,设客房20套,房间里没有电视机,旅馆内也没有酒吧、赌场、健身房,连游泳池都没有。
这就是科利尔和莎莉斯想要达到的效果。在“海明威客房”中,人们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通过房间中一架残旧的打字机和挂在墙壁上的一只羚羊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战地钟声》中动人的情节描写,迫不及待地想从“海明威的书架”上翻看这些小说,那种舒适的感受让人终生难忘。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他们的旅馆刚投入使用,来此的游客就与日俱增。原来,科利尔和莎莉斯在布置旅馆的同时,就已开始了招揽顾客的工作。
既然是小说旅馆,顾客群自然是与书亲近的人。为了方便与顾客接触、交流,他们在俄勒冈开了一家书店,凡是来书店购书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份“小说旅馆”——西里维亚·贝奇的介绍和一张开业打折卡。许多人在看了附有图片的介绍卡之后,就被这家奇特的旅馆吸引住了,有的人当即就预订了房间。
为了扩大客源,莎莉斯还与俄勒冈的其他书店联系,希望他们在售书时,附上一张“小说旅馆”的介绍。这种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做法,为他们赢得了稳定的客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旅馆”的影响日渐扩大。科利尔和莎莉斯的书店生意非常兴隆,这也使“小说旅馆”客人日益增加。在旅馆的每个房间和庭院里,随处可见阅读小说、静心思考、埋头写作的客人,一些大牌演员和编剧甚至会在这里讨论剧本。一些新婚夫妇还以在旅馆中用法国女作家科利特命名的“科利特客房”中度蜜月为荣。
抠细节,往往被认为死板,但很多创意正是来自于工作中的细节。一些看似无用的细节,往往能激发你的灵感,为你带来不凡的创意。一个人养成看重细节的思维习惯,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说旅馆”的成功就来源于对细节的关注。
细节,常常因为过于“细小”而被人们所忽略,但往往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之处,却可以看到别样的风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激发你的创意,让你获得灵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留意细节的习惯和洞察细节的能力。留意细节其实是一种竞争意识,将这种意识融入你的行为模式里,你就会随时都有一种关注细节和寻求机会的心理反应,就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就会随时发现创新的基点。只要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光,有用的细节就会无处不在。用心把握好细节,我们一定能找到有助于工作的方法,从而收获让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要点归纳
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
具体化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的知识和感觉的基础上建立更抽象的洞察力。抽象的东西需要一些具体的东西作为基础,在不进行具体解释的情况下讲清一个抽象的原则是非常困难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笔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用笔记下的内容,与仅用耳朵听到的内容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既有思维参与,又有活动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思维参与,其参与程度一般也不如前者。
多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其内部存在着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时要运用整体思维,全面把握问题,各个击破。
类比思维有助于人们解决问题
类比思维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教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注重细节会带来非凡的创意
一些看似无用的细节往往能激发你的灵感,为你带来不凡的创意。一个人养成看重细节的思维习惯,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