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决策时如何反其道而行之
酒吧博弈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于1994年提出的,其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假设一个小镇上总共有100人很喜欢泡酒吧,每个周末他们均要去酒吧活动或是待在家里。这个小镇上只有一间酒吧,能容纳60人。但这并不是说超过60人就禁止入内,而是因为设计接待人数为60人,只有人数少于60的时候酒吧的服务最好,气氛最融洽,最能让人感到舒适。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数都去了这间酒吧,导致酒吧爆满,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舒适,多数人抱怨还不如不去。于是,第二次,人们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认为,人多得受不了,决定还是不去了。而结果呢?因为多数人决定不去,所以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一次高质量的服务。没去的人知道后又后悔了:这次应该去。
问题是,小镇上的人应该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的选择受到如下前提条件的限制: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参考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也没有信息交流。
在这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困惑,即如果多数人预测去酒吧的人数超过60而决定不去,那么酒吧的人数反而会很少,这时候做出的预测就错了。反过来,如果多数人预测去的人数少于60,因而去了酒吧,那么去的人会很多,就会超过60人,此时他们的预测也会出错。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出合理的预测,必须知道其他人如何做出预测。但是在这个问题中,每个人的预测所根据的信息来源是一样的,即过去的历史数据,而他们并不知道别人当下如何做出预测。
酒吧博弈的核心思想在于,如果我们在博弈中能够知晓他人的选择,然后做出与其他大多数人相反的选择,我们就能在博弈中取胜,也就是“知其策,逆其行”。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与这个模型的道理是相通的,股票买卖、交通拥挤等问题都是这个模型的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很多与“酒吧问题”类似的难题。比如每年高校招生或研究生报名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就会更激烈,被录取的可能性就低。你可能达到了分数线,但在众多报名者中,你的分数又排在后面,所以遗憾地落选,这种结果显然是非常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考生们都对以往各院校、专业的报名情况非常关心,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以掌握这一信息,为自己的选择作参考。但是由于考生一般只能根据以往几年的情况来推测当年报名的情况,与上面说的道理一样,这种预测是不可能完全准确的,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遗憾地成为选择失败的牺牲品。
顺势而为,跟着潮流走固然不容易出错,但有时“反其道而行之”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很多酒吧博弈中,不从众,不和绝大多数人作相同的决策,反而可以不用忍受拥挤,获得更为舒适的酒吧服务。这种逆势而为的思想也不是说要事事处处与别人反着来,而是强调这种反向的思维,寻求一种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9 为什么你总是在瞎忙
《共好》一书的作者肯·布兰佳总是将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多年来,很多效率管理专家不断宣扬要有效管理时间,以便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有些人在细心研究之后发现了这种观点中不合理的因素,即那些原本不需要去努力解决的事情,却耗费了人们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就会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安德鲁·伯利蒂奥是利用时间的楷模,他从来不浪费一秒钟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一定会拼命工作。所有知道他的人都说:“看,安德鲁·伯利蒂奥真是太会珍惜时间了!”人们都知道,为了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他拼命地想要抓住每一秒钟的时间。
每天,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设计和研究上,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很多方面的事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忙人。他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因为他太负责了,以至于不放心任何人,每一项工作都要自己亲自参与了才放心。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感觉到很累。
其实,他的时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费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可以说根本就是在瞎忙。就这样,他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呢?”他笑着说:“因为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后来,一位教授见他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的,但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大可不必那样忙。”
这句话触动了他,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他发现自己虽然整天都在忙,但所做的真正有价值的事却为数不多。这种做法对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大梦初醒的安德鲁,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很快,他的一部传世之作《建筑学四书》问世了。该书至今仍被许多建筑师们奉为“圣经”。
不得不说,一个人把宝贵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情上是一种浪费。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想要样样都精、门门都通不可能办到的,如果我们想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就一定要牢记这条法则。当我们陷入琐碎工作中时,一定要进行自我反省,要时常问问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否有助于我们完成最初的目标。
一位作家在谈到“生命”时说:“如果一个人不争分夺秒、惜时如金,那么他就没有奉行节俭的生活原则,也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的。”
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于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一般人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如果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很多。做事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做好,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聪明的人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但对较重要的事情总是很敏感,不会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赔本事情。只有纵观全局,跳出狭隘的圈子,在懂得放弃的同时把握好值得做的事情,并付出所有热情和心血才能劳有所得。
要想提高时间效率,以下的一些小技巧可以作为参考:
1.不要在为失败的惋惜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惋惜,这本身就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尽量把烦恼和忧愁从自己的心中排除出去,尽量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2.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看电视,更不要把大好时光耗费在无聊的肥皂剧上。
3.假如必须花费时间进行等待,如等车、等电话等,应当把等待当作构想下一步计划的良机,或者用这段时间来读书看报。
4.把表拨快五分钟,每天提早开始工作。口袋里最好经常装着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以备使用。
5.每天阅读一次当天的计划表,并确定当天的工作内容,以便使当天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把所要完成的工作写成一句话贴在办公室里,以便时时提醒自己。
6.要注意劳逸结合,该休息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休息,以求得工作和休息的平衡。注意锻炼身体,以便有能力长时间地集中工作。
7.如果你担任管理职务,最好学会分身,不要事事都亲力亲为。可以请专人为你管理信件、电话和处理琐事,尽可能把一些不重要的琐事委托给你的下属去办。
20 交易成本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你在楼下小商店里买香烟,虽然贵5毛钱,但你只需要下楼就能够买到。倘若去商场买,你要乘车,要多走很长时间的路,其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你并不愿意花费的。多花5毛钱,为自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合算的。
大卖场卖的商品种类很多,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但通常都不在家门口。便利店卖的基本都是些生活必需品,遍布居民区,而且很多还是24小时营业,很方便。所以多花一点钱,节省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也就是说,楼下小商店在定价的时候,已经将你的交易成本算进去了。
交易费用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必需的费用。如果你不从家走到卖烟者(小贩或超市)那里,是买不到烟的。究竟到哪儿去买烟,取决于交易费用和价格的高低。因此,从每个人的经验来看,交易费用也是进行经济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交易费用不仅指实现交易所要走的路程,还包括更多的内容,如搜寻交易对象和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交易中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由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后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
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县城的人一般选择去省城购物,而大城市的人选择到香港或海外购物。元旦假日,正是省城众多商家打折促销的高峰期,不仅吸引了许多本市的市民,许多城郊、周边市县的人也纷纷进城“赶趟”、购物,其人数之众,成了商家不敢忽视的一个群体。
文女士在他的博客里这样描写了一次去省城购物的经历:
几个同事相约去省城,早上10:30出发,一个小时就到了,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淘宝之旅”。在小商品城里我们几乎逛遍了所有的摊位,我头晕眼花,饥肠辘辘,口干舌燥。我淘到一个钱包,一块冰箱的饰布,一个榨蒜器,一双高跟鞋。再看看我同事,手里拿着各自的心爱之物,一看手表,接近下午1点了。大队人马挥师南下,寻找用餐的地方。在一家地下商城的快餐店用过午餐,我们来到了这家全省著名的地下超市,商城的货物丰富令我欣喜若狂。人流如织,在好友给孩子买了几桶奶粉,我买了几斤糖果以后,我们就转战到了一层。因为我们实在不想浪费自己的钱,来买家乡超市都有的东西。接着我们又去了一个茶叶店买到了自己心爱的铁观音,想着茶壶呲呲冒出的热气,我仿佛已经美美地喝上一壶了。吃过晚饭,我们在夜色中返程了。看看手里的东西还真不少:榨蒜器、饰布、奶昔机、铁观音,还买了一个钱包!希望在一个时间、天气都很合适的时候再来!
许多居住在乡镇的人趁着节假日带着孩子来省城逛街、买衣服,或者买家电,主要是因为镇上的家电商城不多,品牌少,价格还贵,而省城的一些商家到了节假日就大幅降价,赠品也划算,所以乡镇居民常在节假日会选择到省城去购物。
很显然,这些人一定知道去省城交易费用过大的问题,但他们正是看上了省城商品质优价廉的一些特点,才会舍近求远的。
对于传统的购物方式来说,交易成本主要分为出行成本和搜索成本。
出行成本是消费者为了购物而出行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等成本。对于传统的购物方式来说,这种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一站式”的超级大卖场,这种成本也依然存在。但是,对于网购来说,这个成本几乎是零。
搜索成本是获取下一个报价所附加的成本,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货比三家”所花费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易所必需的成本。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自身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在菜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老太太与小商贩为几毛钱而讨价还价。这是因为老太太已经退休,她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讨价还价,如果能买到便宜的蔬菜,就是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了。但是如果放到年轻人身上,贵几毛钱就是贵几毛钱吧,有讨价还价的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多挣钱呢。
21 怎样运用二八定律让自己事半功倍
“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发现:对任何事物来说,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并非决定性的。如大约20%的人占有80%左右的财富;20%的投入换来80%的回报。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
“二八定律”的关键是不平衡的问题。例如,两个人投入同样的8个小时,而产出的成果绝对是不一样的。一个员工工作8小时获得的报酬是100元,而老板工作8小时获得的报酬却有可能是1万元。因为事物本身是存在一定的秩序关系的,各种关系内在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强弱之分,这势必会造成因果关系的不对等。这样一来,投入和产出也就不会成正比。在财富的分配的方面,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人们收入的差异。
在这个社会上,总会有穷人和富人,总会有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而且富人总是占少数,穷人总是占多数。他们两者的比例一般会保持在20:80左右。即使某一特殊时期出现财富较为均匀的分配,最终也会向这一比例靠拢,这就是“二八定律”在起作用。
其实,现实生活中,“二八定律”是普遍存在的,“二八现象”就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例如,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贡献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在家中,无论是地毯还是家用电器,80%的磨损出现在20%的位置。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二八定律”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铱星公司的倒闭,就是“二八定律”活生生的例子。铱星公司出身豪门(后台是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其所推出的铱星电话——“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打通的电话”技术上的先进性举世无双,可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在投入运营两年后不得不宣布倒闭,其原因何在?除了运营方面的种种失误,最重要的正是它所追求的“覆盖全球”的理想。原来,地球表面的80%以上是人迹罕至的海洋、极地和高山,为了将这些地方纳入通信网络,铱星公司不但要发射大量卫星,还要负担维护其运转的巨大费用,可是这些地方所能产生的利润却微乎其微。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由另外那20%地区的用户负担,这就是造成铱星电话价格过高,无法和普通移动电话竞争的原因。
“二八定律”对不平衡关系的揭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只要想想约80%的收获来自约20%的努力,其他约80%的力气只带来约20%的结果,你就不会盲目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都用来进行无用的劳动了。只有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我们生活的质量。
既然“二八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普遍,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让自己成为运用“二八定律”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创造力,并从“二八定律”中得到启发,更有效率地做事情。比如,如果某公司发现约20%的产品带来了约80%的利润,那么这家公司就应该将精力集中于这些利润较高的产品。
畅销书《80/20定律》一书的作者理查德·科克认为他在牛津大学的经历可以算作应用“二八定律”的一个经典案例。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长告诉他:“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长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约80%的价值,在约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精读整部书的20%左右的精华部分就可以了。当然这种看法不能适用于阅读所有的书籍,有些书还是要从头到尾细细阅读的。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大学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他发现,把所学到知识的20%左右准备充分,就有把握答好试卷中约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无法获得考官的青睐。这些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地辛苦地学习,却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聪明人应该讲究效率,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努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人拼命去挣钱,但事实上真正拼了命也未必能挣多少钱,这个事实说明努力并不必然地带来丰厚的报酬。约占20%的少数人能得到约80%的收获,但他们也未必都那么勤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只是在做事的方式上遵循了一定的原则而已。可见,人人都应该依照一定的原则去做事,而不是像头老黄牛似的,单纯地低头向前拉车。
22 互相礼让为什么还会导致效率降低
如果让群体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这种社会规范能使个人和群体利益保持平衡,就可以调和个人与群体的矛盾。如果排队等公车的人比车上的座位要多,大家争抢座位时就可能引发混乱。可不管人们抢得多厉害,车上的座位数总是保持不变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建立起一种社会规范,人人都知道排在队伍前面的人先得座位。
这种规范可以提高效率,增进社会和谐。然而有时候,先到先得的社会规范也会造成不受欢迎的结果。
在纽约的伊萨卡,有几条单向行驶的桥。多年来,先到先过的社会规范,影响着车辆过桥的顺序。在这一规范下,如果对面方向有车等着,你绝不应该开上桥。这一规范的表面目的是防止单方向的车流等太长时间都过不了桥。如前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鼓励自我克制的社会规范能带来更高效的结果。可有时候,谦让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那么为什么司机们还要遵守这一规范呢?
不妨先假设在完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过桥的车流会是个什么样子:
假设头一个司机从北面开来,发现桥上没有车,于是就开始过桥。过了一会儿,第二个司机从南面开来,看见对面已经来了一辆车,于是就决定等到对方过完桥再走。因为要是后来的那辆车也开上桥,两辆车就会在桥上面对面堵着,除非一方退回桥下,否则谁也走不了。
假设第一个司机开过桥要30秒,他刚开了10秒的时候,第三个司机从北面也开车上了桥。这时,对第二个司机来说,最好的做法仍然是继续等下去。如果北面来车的时间间隔少于30秒,并且每辆车都依次上桥,先到的第二个司机还是只能继续等。在交通量相对较大的时候,南面的来车要过桥恐怕得等上几个小时了。
伊萨卡的社会规范试图消除这种可能性,它要求两个方向的来车都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过桥。所以,在前述情况下,规范要求第三个司机等第二个司机过完了桥自己再上桥。但如果第三个司机直接跟在头一辆车后头开始过桥,第二个司机根本没办法,所以这需要自制,他只能等到第三个司机,以及跟在他后面的其他车辆过完桥之后再说。
这时候,假设两个方向各来了一队10辆车的旅游队,车队里每辆车的间距皆为10秒钟的行程,而且北向车队的打头车比南向车队的先到桥边。如果不遵守先到先过的规范,所有北向行驶的车一口气过桥,之后再轮到南向行驶的车队过。北向行驶的车辆完全不用等,而南向行驶的车队总共需要等待12分30秒,各位读者只需要拿支笔,拿张纸,稍加计算就能算清楚。
这一规范效果如何呢?在南北方向车流量都比较大的时候,等候时间其实比不存在此规范的情况更长。如果遵照先到先过的规范,头一辆北向行驶的车开过桥以后,轮到南向车队的第一辆车过,接着是北向车队的第二辆车,再接着是南向车队的第二辆车,如此反复。如果我们有耐心,不妨把相应的等候时间加起来算算看,我们就会发现,等候时间总计达到80分钟之久——北向车队总共要等37.5分钟,南向车队要等42.5分钟,等候时间比没有规范的情况长了很多。
由此可见,先到先过的规范,不仅极大地延长了等候总时长,还使等候时间分布得更不平均。但这些问题只在车流量大的时候才显得比较突出,而伊萨卡车流量大的时候相对比较少。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缺陷,先到先过的规范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每辆车顺利过完桥之后,司机一般会向对面方向排头车的司机致敬,算是感谢对方遵守规范,没有紧跟着前头的车抢先过桥。
23 个人理性为什么会导致集体非理性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在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人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在没有他人监督,不被别人看到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做出某种丑恶的行为。
我们以司机开车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这种行为的发生。
开车上下班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交通高峰时段,要想顺利通过某个立交桥的出口,至少要排十几分钟的队。但这时,会有少数在直行道假装排队等待的司机,一旦看到前面的车稍有空隙,就突然粗鲁地直接插到其他车的前面去,这无疑延长了那些老老实实排队者的等待时间。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不守规矩的司机。
每个人都知道这种司机的做法能够缩短自己通过出口的时间,但其他司机并不是看不到这么做的好处。渐渐地,更多的司机加入了不守规矩的行列,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所有车辆通过出口的时间将大大延长。
这些司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担负责任。如果这个路口有警察在维持秩序,这些司机恐怕就不会如此了,但在没有警察监督的情况下,他们被抓住的概率非常小。
如果大家都一味地追求个人的效率,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没有效率。例如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如果别人抢行,你不抢行,那么你将永远无法通过这个路口,但是如果人人都抢行,无疑将造成交通阻塞,结果谁也无法通过该路口。
当交通出现拥堵时,你总会觉得自己的车道特别慢,可是当你驶进另一个车道时,你会发现并没有快多少。这就如同大家在超市结算时去排最短的队,最后短队变成了长队一样,一旦达到平衡,所有的车道都会同样地慢,在不断改变车道的过程中,时间都浪费在选择上了。
选择职业的过程与超市结算排队的道理大同小异,某个职业的报酬高,往往人们会一拥而上,结果很快这个职业的报酬就会变低,并逐渐趋于一种平衡。
有时候,个体和集体的冲突令我们难以想象。在剧院看戏时,如果你第一个从座位上站起来,那么你将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但如果每个人都站起来,那么他们将和坐下时看到的清晰程度一样,但这样却要消耗更多的体力。也就是说,单个主体采取某种行为会得到回报,但是其他主体若都采取这种行为,好事可能就会变成坏事。
经济学家们称这样的情况为“合成谬误”,萨缪尔森指出“对于局部来说是对的东西,便认为它对于整体来说也必然是对的,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是合成谬误”,也就是说,个人的理性决策往往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合成谬误很常见,比如:在聚会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声音盖过别人的,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嗓子冒了烟也未必能让人们听清自己的声音。要想让大家听清自己的讲话,只有当某个人说话时,其他的人都保持安静。
尽管偷盗、诈骗、抢劫这样的行为没有一个是道德的,但还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对这些行为主体来说,他们能获得超额的利益,但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犯罪。因此,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必须有人制止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的公平。
要点归纳
反其道而行之
顺势而为固然不容易出错,但有时“反其道而行之”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逆势而为并不是说要事事处处与别人反着来,而是强调这种反向的思维,寻求一种打破常规的方法。
分清主次,忙要忙到点子上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不值得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只有纵观全局,跳出狭隘的圈子,把握好值得做的事情,并付出所有热情和心血才能劳有所得。
充分运用二八定律
对大多数事物来说,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却是次要的。我们只有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萨缪尔森指出“对于局部来说是对的东西,便认为它对于整体来说也必然是对的,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是合成谬误”,也就是说,个人的理性决策往往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决策。
交易成本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易所必需的成本,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