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张之洞闲谈时,说起了自己的这套统驭之道和练兵秘诀。他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
这就是民间说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后”训练法。
人啊,你要是不逼一逼,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有多大潜能。真要玩起命来,猛虎还真追不上。
袁世凯亲临过战场,对日军的训练有素和清军的素质低下有深刻印象,因此他非常重视军事教育。他把编练新军与军事学堂相结合,在军中直接开设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入学堂者要通过笔试,每季度都要大考,一切规矩如同科考,优等者加薪受奖,自己还从每月的薪金中取出三分之一(约200两)作为奖学金。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教导队性质的行营武备学堂,当年办得有声有色,后来在民国军事政治舞台上活跃的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都是出自武备学堂,即我们在教科书中经常见到的讲武堂(我们所熟知的共和国元帅中排名前两位的,朱德元帅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彭德怀元帅毕业于湖南讲武堂)。
除苦练本领之外,袁世凯还亲自对新兵进行思想灌输。他告诉新军士兵,受到国家如此优厚的待遇,必须抱定忠君为国的决心。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临战只有不怕死,才能未必死。
今天许多人编书、排影视剧,都说袁世凯教导兵士要如何宣誓效忠自己,结果士兵就只知袁大人,而不知有朝廷。其实,这个说法是根本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脑袋的,都不会那样公开地讲;要是没有脑子的,那也是被人咔嚓了,没办法在政坛混下去。皇权时代的统治者,别的能耐没有,但布密探、监督统兵大员的智商,可谓天下第一。袁世凯不可能说出置自己于死地的话,绝不会留如此大的把柄给别人来宰他。这是一个正常人都会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以袁世凯的智商,没有任何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至于他的全新举措,赢得士兵的如何爱戴,这就是高手治军的手腕和效果了。
袁世凯还仿效曾国藩练兵时的《水师得胜歌》等歌词和曲调,让人编了种种口诀和歌谣,如《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情理交融、浅显易懂,让士兵熟习于口,牢记于心。
谕尔兵,仔细听: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这首当年的歌,仔细品一下,还是蛮有味道的。
不管袁世凯是真心练兵也好,还是私心打造自己的武装也罢,反正他很快赢得了整个新式陆军的拥护,以至于这支新军后来成了他的半私人性质的武装。
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
在训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清廷又要各省组织编练巡防营,其性质是地方的保安队。张作霖就是从巡防营起家的。
组建自己的班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曾经流行一个观念,就是“离了谁地球都一样转”,其实,“离了谁”与“地球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选人用人做好了,不管是对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其事业发展绝对不一样。
袁世凯北洋军的崛起,也离不开其骨干队伍和战将。而且,有了自己的部属加兄弟式的人,在关键时刻才能为自己冲锋陷阵,这些也是自己事业的中坚力量。袁世凯后来在官场上遭遇重大挫折、罢官回家,而北洋队伍在三年间居然不散不乱,没有改换门庭,没有投靠新的主子,全靠这批骨干战将忠心耿耿地维持,让人叹为观止。这些能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到袁世凯的麾下,说明他在招人、用人、驾驭人方面的本领是极强的。
他当时选用的人,大体有三大类。一类是袁世凯的熟人故旧,二类是原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三类是原来淮军的老将。
第一类,熟人故旧,这是用人的通则,不管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社会,用人都是先用自己熟识的人,只不过民主社会有合法的用人程序而已。这类人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幕僚,一部分安插在要害部门,充当自己的耳目。当年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都以人才济济而著称。袁世凯的幕僚也非常厉害。
袁幕的代表人物,就是袁世凯的结拜大哥,当时的翰林徐世昌。袁世凯在朝鲜奋斗的这十余年间,徐世昌由进士而翰林,虽然没有得到要职,在清水衙门任职,但他静候时机,广泛结交,在朝中也立住了足。袁世凯训练新军,想到的第一人便是自己的大哥徐世昌。徐世昌“早知‘李靖’是英雄”,兄弟要干一番大事业,自己自然义不容辞,来到新军的参谋营务处效力,月银160两,非常高的薪饷。从建章立制到出谋划策,多出自这位进士之手。当袁世凯外出不在营中之时,新军便由他来管理。这也是后来他能当上民国总统的一个原因。
当年曾国藩训练湘军,后世称为“中兴之业,实基于胡”,胡林翼对于湘军功不可没。而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徐世昌的地位就相当于湘军中的胡林翼。如果说袁世凯是新军的总司令,那徐世昌就相当于新军的总政委,二人一刚一柔,一武一文,相得益彰。
如果袁世凯没有真本事,徐世昌怎么会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从朝中大员来到这个暂看不到前程的兵营之中?自己从进士出身、博士级的人员,甘愿到一个没有任何功名、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的袁世凯帐下听令?
袁幕的第二位幕友是阮忠枢,袁世凯投军之前与他邂逅相识。他本在李鸿章幕府,甲午战败,淮系飘零,他留在北京李莲英兄弟家中做家庭教师,袁世凯结识李莲英,是他牵的线。
袁幕的第三位是唐绍仪,驻扎朝鲜时的难兄难弟,袁世凯当年的西文翻译,此刻在袁身边担任文案。
此外还有刘永庆,袁世凯的表弟,曾随袁世凯赴朝鲜,充当私人秘书。袁世凯让他掌管了新军的粮饷军械大权。
江朝宗,甲午战争中与袁世凯在军中相识,担任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后来袁世凯称帝前后,江朝宗是步军统领,绝对的亲信。
第二类,是李鸿章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李鸿章曾在1885年开设北洋武备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但因为军队中的等级观念、地域观念、血缘观念等,这些有学历的人才在军中并没有得到重用,多读两年书就有能力吗?
其实,“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是一个伪命题。不管拿出什么材料来佐证,你永远无法否认的是: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受过教育和没受教育,受教育多和受教育少,绝对有重大差别。要不然都录取幼儿园没毕业的人来担任要职是最省教育成本了。
袁世凯深知军中此类有能力的人一直受压制,而他的新建陆军中又急需真正懂军事的干部,他脑瓜一转,从中捞取了大大的便宜。他让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推荐人才,我们熟知的北洋三杰:龙杰王士珍、虎杰段祺瑞、狗杰冯国璋(也有称豹杰),就是这样被袁世凯挖到手的。袁世凯给这些挖来的高材生授以实权,破格提拔,让他们担任要职,使他们感恩戴德。
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美国“收割”人才,省了教育时间、教育成本,然后把省下来的钱,一笔投到招揽人才的过程中。感觉像是给人才很高的待遇,其实,培养一个人,从小到大,时间成本,加上经济成本,比美国投入的钱要多得多。
袁世凯就是这样,从军中招揽有能力却没有机会的人,轻松收取别人地里的庄稼,这些人全都感谢袁世凯,成了袁世凯忠心耿耿的战将。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河北正定人,家境贫寒,他本名不叫王士珍,聂士成编练新军的时候,向部属推荐人员,保单列出后,才知真的王士珍回籍养病,但人员不能空着啊,正好这位王聘卿平日奋发向上,就让他顶替了王士珍,顺利考取武备学堂,1888年毕业,1894年参加了平壤战役。到袁世凯手下时,袁任他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总管新军教育。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老乡。段祺瑞家境贫寒,步行两千里投军。考入武备学堂后,李鸿章看见这么个小同乡积极上进,在他以武备学堂最优等生毕业后,便送他去德国学习炮兵,回国后又让他在威海卫军中担任教习。袁世凯把这位当年的“海归”越级提升为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也就是说,他成了中国第一位炮兵司令兼炮兵学校校长。袁世凯死之后,段祺瑞是政坛最有实权的人物。
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河北河间人,袁世凯的同龄人,秀才出身,武备学堂步兵班毕业,1890年留校任教习,后随聂士成参加甲午战争,1895年随着考察日本大员到了日本,考察日本军制,汇编成书。回国后,他把书献给聂士成,没受重视。投奔袁世凯后,袁世凯看到冯国璋的书,如获至宝,任命他为步兵学堂监督,不久升其为总办,新兵的操典许多都是他和徐世昌修订的。后来他也曾任过民国总统。
此外还有曹锟(后来的民国总统)、段芝贵(后来袁世凯的御儿干殿下,民国期间与段祺瑞并称的“小段”)、陆建章(冯玉祥的舅舅)、张怀芝(后来的山东督军)、王占元(后来的湖北督军)、陈光远(后来的江西督军)、靳云鹏(后来的内阁总理)等人,这些武备学堂的高材生,都一一集中到了袁的帐下。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更是组成了铁三角,此后的二十余年,纵横江湖,无人可敌。
第三类,是淮军旧将,如姜桂题、张勋(就是拥立宣统帝复辟的那位)、孟恩远(与张作霖并列的吉林督军)。
一时之间,谋臣如云,猛将如雨,风云际会,初成气候。
有道是,一流领导任用一流下属,二流领导任用三流下属。袁世凯一出手,招过来的,可谓北洋史上的最豪华阵容。
如果是二流领导,在用人的时候,潜规则就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所以,二流领导只会任用三流下属,基本上不会、不敢,也没有气度来任用一流和二流人才。
小站练兵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才和将领,成了中国近代军事体制变革的一个起点。与此同时,小站练兵也为北洋派系的异军突起,为袁世凯在晚清政坛的纵横捭阖,奠定了政治基础。
打个比方,北洋时代的小站,简直就是武林界的嵩山少林寺。
天下功夫出少林,北洋人才出小站。而老袁头,就相当于寺中那光头大方丈。
袁世凯的驭人之道
世界上最复杂的是人心,最难驾驭的也是人心。可是,在高明的领导者面前,一些人会达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程度,为什么?其关键在于这个领导者的“知”和“悦”两个字上。知,要知到心里;悦,也要悦到心里。只有这个人,才能真正知道“我”的好;只有这个人,才真正对“我”好!这才达到了知人的境界,更达到了别人所不能知的境界。
高山流水的奥妙在哪里?在知其“音”也。风尘侠妓小凤仙为啥对蔡锷死心塌地?遇到了最难觅的知“音”也。只要你准确捕捉了别人发出的最细微“音”,明白了,理解了,并及时回应了,你就是他或她的知音。哪怕他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哪怕她是不染红尘、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美人,你都会走进他(她)的内心深处。
在他(她)的眼中,过尽千帆皆不是;只有对你,才会斜晖脉脉水悠悠。
小站练兵时招来的这些一时之人杰,是怎么聚到袁世凯手下,在后来又是怎样乖乖地对袁世凯俯耳听命、忠心耿耿的呢?
袁世凯不仅驾驭女人的本领超强,驾驭人才的手法更强。面对不同类型的人,他自有不同的手段,运用不同的统驭之道。只要你有才,肯踏踏实实地跟我干,我绝不会让你吃亏。
对于知识分子型的事业型干部,礼敬和尊重是主要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尊重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辅之以不计金钱成本;对于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型干部,要亦打亦拉;对于大多数普通干部,要做到恩威并施,利诱并重。
据说,李鸿章晚年脾气暴躁,动辄骂人和打人耳光。但是被他骂得多的,官升得也快。后代许多自认为是领导的人,也学会了此招,经常当着大家的面损下属,七荤八素一起端上来。别人就会说,这是领导想培养、提拔你。因此,被骂的人心里还得美滋滋的。其实,大错特错了,晚年李鸿章幕下真正有骨气的人,受不了这个侮辱,大都离开了李大人。他身边剩下的,就是那些趋炎附势、想着升官发财的人了。
对于真正的人才,尊重是领导者第一位的态度,其次要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然后才是舍得花钱。也就是说,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者要交替并用。单纯用金钱买来的人,利尽时就会转投他处。能用金钱摆平的事,就不叫事;能用金钱买来的人才,不是真人才(不信,你花钱买买诸葛亮试试?)。后来袁世凯被清政府罢官赶回家,但北洋军的体系并没有拆散,所以他才能东山再起,当上总统。这说明,袁世凯的用人之道是非常成功的。
关心所有人,关注几个人,就是袁世凯管人用人的真谛。
正是关心了最底层士兵的利益,他才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护;正是关注了几个真正的人才,他才得到了人杰的心。
就凭这一点,从古至今,就没有多少人能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