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6067000000003

第3章 有幸遭遇爱情(3)

在这一半有爱的关系当中,有少数人是处于激情状态的,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对小夫妻,而处于激情之爱当中的人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管他们对对方的感觉是出于错觉还是带有夸张的成分,不管他们的激情在旁人看来多么疯狂,多么匪夷所思,当事人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的存在与一般人相比浓度更高,密度更大,够得上萨特所说的“如果存在,就要存在到这种程度”。

欲望

人一生永远不会厌恶的大概只有两件事,一是食欲,一是性欲。当不再有这两种欲望的时候,人就接近了死亡。

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当然有千百种欲望,但是人人都有的占有最大比重的不过是此两种欲望。这两种欲望一个关系到生死,一个关系到快乐。没有食,人会死;没有性,人不会死,但是会不快乐。在中国,人们一度以为,食欲是正当的,理直气壮的;性欲是不正当的,下贱肮脏的。这个现象非常奇特,但所来有自。除了没有性人不会死之外,还有另一原因:食欲是可以一个人独自解决的,而性欲的满足往往牵涉他人,于是成为社会行为,需要建立社会关系,遵循社会规范,这就使得性欲的满足比食欲的满足变得大大复杂起来。除了自慰之外,其他的性交往必定牵涉他人,因此成为社会范畴的问题,而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性活动的社会属性当中有的会涉及法律问题:有些性活动是合法的,有些性活动是违法的。不同社会在性活动的法律界定上很不同。所有社会都不允许强迫的性行为,强奸、猥亵、性骚扰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社会惩罚卖淫和淫秽品,有些社会不惩罚。有些社会惩罚多人性活动,多数社会不惩罚。

性活动的社会属性当中有的会涉及道德问题:有些性活动被认为是错误的,是有违社会道德的。最典型的就是通奸。它违反了婚姻的忠诚承诺,违反了婚姻道德。在一些社会会受到严厉惩罚,比如阿拉伯国家的“石刑”和传统中国的沉塘(“浸猪笼”)。中国对公务人员的婚外性行为处以行政记过或撤职的处分。

性活动的社会属性还会涉及性倾向问题(LGBT):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而某一社会和文化在性倾向的观念和规范上很不相同,有的全接纳,有的只接纳异性恋而不允许其他性倾向。许多社会规定同性恋非法,要坐牢,甚至要处死。就连英国这样文明的国家,王尔德这样的大艺术家和图灵这样的大科学家都一度被判刑。英国女王直至2013年才撤销对图灵的判罪。

总之,与食欲不同,性欲的满足要受到社会的限制。但是应当谨记:一个社会对人的性欲不得不实施的限制与社会中人的快乐程度成反比:对人的性欲限制越多,社会中人的快乐程度就越低;对人的性欲限制越少,社会中人的快乐程度就越高。这仅仅因为,性欲的满足与人的快乐有关。

论爱之故意

爱情有时是突然间发生的,有时是故意进入的。而多数爱情两者兼备:如果不是一直的期待,爱情也不会突然发生;一旦发生,爱情的持续有故意的成分。

当迷恋发生时,像醉酒,像在雾中,对象的本质被虚构,被歪曲,被美化,被遮蔽。一旦清醒过来,一旦来到光天化日之下,对象的真实状况显现,迷恋就结束了。如果继续沉溺,必定有故意的成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吃五谷杂粮的血肉之躯,完美是谈不上的,这一点,人只要没有喝醉,只要不是耽于雾中,就会看得清楚。但是,爱需要完美,至少在想象之中,所以就有了故意忽略对象缺点和不完美之处的倾向,从而进入非理性状态,甚至进入福柯爱研究的“谵妄”状态。

人生的大多数时间,理性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也不妨让非理性偶尔放纵一下,也就是说,偶尔的疯狂能够使得生命比较容易忍受。如果人一直清醒,清醒到死,也是很乏味的。

论爱与自由的关系

只有能够掌控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失控的地方,只要有由身不由己的地方,只要还留在必然王国,就没有自由。

人的自由,来自肉身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最典型的不自由状态是奴役状态和监禁状态。人身为奴隶,或者身为囚徒,丧失了人身自由,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社会的规训也是一种变相的奴役和监禁,自觉或不自觉的遵从使人部分地丧失自由。

使人丧失自由的不仅有来自负面的规训的力量,也有来自正面的自愿为奴的冲动,例如激情之爱。爱有时就是失控,就是身不由己,因此就丧失了自由。而人往往还对这种不自由甘之如饴。爱的奴役具有肉身奴役的一切特征,比如屈从,比如心的囚禁,比如心的受虐。与真正的奴役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是人自愿陷入其中的,并且从这不自由中得到归属的甜蜜感觉。

爱与自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有在双方都爱上的时刻,爱与自由才可兼得。因为在这种情形之下,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爱之中,只愿意与对方交往,并无他求。可是一旦对第三人产生感觉,自己所处的不自由状态就立即显现出来。

要想爱与自由兼得,有两个途径:一是将现实之爱改变为精神之爱;二是将现实的一对一之爱改变为开放式的爱。前者由于不会干预现实生活和现实关系,所以可以自由自在;后者则由于不害怕影响到现实关系,而可以随心所欲。

吾喜自由,更喜爱情,衷心期望鱼与熊掌兼得。

动力

性欲与爱欲是人生的两大动力。性欲来自肉身;爱欲来自心灵。

肉身有性欲的时候,寻求满足和宣泄。如果能够得到宣泄,得到满足,会带来肉体的快感。一旦性欲受阻,会升华至艺术创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正如尼采有一次提到,所有艺术家都是性欲特别充沛的人。他们的性欲并不总是能在现实中实现,当原欲受阻时,其欲望就会成为艺术创作的强大动力。心灵有爱欲的时候,也亟待宣泄,得到爱会带来巨大的愉悦感,爱欲受阻也会升华至艺术,比如诗歌。

爱是逃避

爱是一种逃避世间的一切琐碎、无聊、丑陋和平庸的办法。当人在爱的时候,生命得到了升华。

人生在世,万千情愫,唯有爱是最宝贵的。

爱是一种浓烈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刻,大多数场合,人的情绪是寡淡的,可有可无,若即若离。唯有爱的情愫是一个例外。有时,人竟会一想到爱,就泪流满面。这在平庸寡淡的生活中怎么可能?

爱是一种纯净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人的心头萦绕着各种琐事,杂七杂八,鱼目混珠,一片混沌。唯有爱的情愫是一个例外,它纯净到像清澈的小溪,像一粒珍珠,像一朵蓝天上的白云。这在烦闷的生活中怎么可能?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人陷在平庸和丑陋之中,满眼都是丑陋的人,丑陋的景象,丑陋的人际关系。唯有爱的情愫是一个例外,它美好到令人陶醉,令人赏心悦目。这在丑陋的生活中怎么可能?再没有一种情愫有如此浓烈,如此纯净,如此美好,如此超凡脱俗。爱是世间最宝贵的。宁愿有爱,即使可望而不可即;不愿无爱,即使整日厮守。

把自己从性对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人一过青春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性对象,或者说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性对象这一角色。就像人照镜子,不仅是自己在看自己,也从想象中的他人的目光中看自己。美则喜,丑则忧,因为美是他人把自己当作性对象的时候对自己的期望。

当人把自己从性对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的时候,马上就会成为自由人。他可以不再纠结于自己的相貌、身材、年龄和性别,可以毫无压力地自由自在自信地活着。跳广场舞的大妈已经把自己从性对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了,所以可以自得其乐,旁若无人,以丑陋平庸示人。觉得自己不够美的人也应当把自己从性对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也就不再有压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本色生活,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也不再纠结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人在一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成为他人的性对象,自己也渴望进入这一角色,以便与他人建立某种形式的亲密关系。但是美与丑是相对的,一个人只能呆在从美到丑的这个连续系谱的某一个点上,你美,还有人比你更美,像白雪公主的继母那样的人是最最要不得的:天天问镜子,谁是天下最美的人,只要有一个人比她美,她就受不了。这怎么行?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只能被逼疯。

过了这段时间,当人不再是他人的性对象时,会感觉到失落,但是难道不也可以感觉到轻松和超脱吗?人生毕竟除了成为他人的性对象之外,还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还有其他的内容可以享用。比如去追求美与爱。当然,这种美只是去欣赏美,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既然已经不再是性对象,自己就不再是美的欣赏对象,爱也就只能局限在精神领域了。

人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

跟一位在日本待了十年的女人聊天,她说日本人现在不爱结婚,一切都自己解决,人生的基本需求不过食与性两种,很容易解决,在日本,性的方面比中国禁忌更少,更容易解决。因此,结婚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好像无缘无故给自己找麻烦,找负担,找束缚,人人弃之如敝屣。

其实,只要不想生孩子,我还真看不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在日本、俄罗斯这样的国家,由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口已经开始下降,政府有点着急,其实有什么可着急的?人口少,干活的人少,打仗的人少,消费的人还少了呢。只要不在乎总体GDP,只在乎人均GDP,只要不打仗,一个国家要那么多人口做什么?

中国人如此看重生育,一个计划生育弄得跟打仗似的,人人都害怕断子绝孙,其实养孩子有那么重要么?这种看重生育的集体无意识来自远古的困窘的生存状态:

原因一:战乱频仍,一场仗打下来,要死成千上万人,史载有俘虏带不走,一下埋掉30万人的,要不拼命多生孩子,中国还能剩下几个人?

原因二:饥荒频发,一场自然灾害,十室九空,要不拼命多生孩子,中国还能剩下几个人?

原因三:平均预期寿命短,也就三四十年,由于营养不良,由于缺医少药,由于劳动苦重,人们多年纪轻轻就谢世了,要不拼命多生孩子,中国还能剩下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