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6067000000008

第8章 自由与快乐(4)

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亲人、友人和爱人属于自己的胶着线,两条线紧紧地胶着在一起,难舍难分,关系黏稠浓烈,是摆不脱、甩不开的关系,为人带来最多的快乐和痛苦。定义了一个人人生的情调和味道。

然而,所有的亲人、友人和爱人,最终都只是陪伴自己一段时间,然后就消失了,在人心中成为或轻或重、或深或浅的影像。珍惜。

幸运

如果能够见到自然的美景,是幸运的;如果能够遭遇可爱之人,是幸运的。我常常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偶尔被美景感动;因为能够偶尔邂逅世间可爱美好之人。

第一次被自然美景所感动是在十几岁时。一天傍晚,我骑车去友人家相聚。骑着骑着,猛然看到路边高大的白杨树,树冠的下半截已经隐入阴影,上半截却在阳光的照耀下被染成一片金黄。当时心中莫名感动,几乎落泪。

后来,在新疆喀纳斯看到皑皑白雪和清澈湖水;在瑞士看到高山湖泊旁盛开的片片小花;在苏格兰高地看到青翠的草场和奇特的黑脸山羊;在威海中秋时节看到一轮明月从海平线上冉冉升起,总是一再被莫名感动,心中涌起存在的幸运感。

在人间偶尔遭遇到的可爱之人,也能为人带来自然美景般的感动。相貌身体倒在其次,最可爱的是性情,他们清澈的眼神、纯净的灵魂,也像美景一样令人心动。有的天真无邪,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冰雪聪明,有的强悍勇猛,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刚柔相济。仅仅从旁观赏,已是赏心悦目,就像看到夕阳映照下的白杨。如果有幸相遇,相知相爱,更是莫名感动,感谢造物待己不薄,怎会把他们造得如此美好。

最大的幸运,也许不是看到的东西,而是善感的心灵。这心灵碰巧是极度的敏感,能够被自然的美景和美好的心灵感动,能够感受到他们自己或许浑然不觉的美丽。

心中的诗

人生在世,如果心中无诗,那是很无趣的。诗是爱与美,诗是超凡脱俗,如果人的心中没有爱与美,岂非行尸走肉?

诗意大半来自爱,当人爱了,他的语言就变成诗,那是因为他的心境是诗,就连根本不是诗人的人在爱的激情来临时,也会写两句诗。

诗意也来自美,当人感受到美的时候,也就发现了诗。如果缺乏对美的感受力,再美好的事物,人也不会觉得美,所以也不会有诗意。

诗意当然必定超凡脱俗,如果人陷在凡俗的事物的当中,心境卑污琐碎,哪里能够感觉到诗意。

唯愿此生常常沉浸在诗意之中,天天感受着爱与美,终身享受着爱与美,直到最后的日子。

老去

当人步入老年,心中难免惊恐。无可奈何花落去,心中一片茫然。

人的惊恐来自肉体的衰败。白发,皱纹,佝偻,一点点侵蚀着人的身体,散发出死的信号。

人的惊恐还来自精神的委顿。失神,厌倦,慵懒,一点点败坏着人的精神,散发出腐败的气息。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人无可避免地接近终点,这残酷的事实对于一颗过于敏感的心来说,就像钝刀子割肉,是隐隐的痛,深深的痛。

怎样对待老年?首先要坦然接纳。接纳自己已经老了这个事实。

不要做鸵鸟,更不要千方百计地试图扭转这个事实,比如想办法使自己看上去年轻。

其次要保持内心平静。不要有过多的贪念,让该走的走掉,让该流失的流失掉,心中不起大的波澜。再次,如果有可能,保持一点激情。无论是性的激情,还是爱的激情,尽量保持。反正性学家早就证实,性的激情可以保持到80岁,而且女性最好的性不是来自男性,而是来自自慰。反正当肉体已经无法再爱时,精神还可以爱。性令生命活泼,爱令生命精彩。

总之,如果能够一直追求着爱与美,直到生命的终结,老年也就不会那么可怕了,死也不会那么可怕了。

名利心

名利对人的诱惑不可小觑。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带来世俗的快乐、人们的钦羡;另一方面,为人带来精神上的烦扰和痛苦。应当浅尝辄止,绝不贪婪。

世人蝇营狗苟,对名利孜孜以求,最终得到了什么?或者沉溺其中,或者铩羽而归,都没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来自名利,而是来自美与爱。

名利的诱惑就像深渊,引人纵身一跳,从此丧失了踏实的生活,丧失了内心的平静。

因此,一定时时警惕名利之心,坚守宁静的生活。

虚荣

虚荣心所驱使人做的都是既无实质意义又无趣的事情。虚荣心是人浅薄的一面。

虚荣心人人有之,从漂亮衣服首饰,到虚名浮利,人人趋之若鹜。一位土豪为自己建了一座堪比故宫的宅子,他能因此成为皇帝吗?只是图个虚名,过过干瘾而已。最最可笑的是有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所有的头衔,令人感到可怜又可悲,这些虚名浮利对自己还有一丝一毫的意义吗?

人性中有肤浅的一面,亦有深沉的一面;有表面的样子,亦有实际的样子;有虚假的形象,亦有真实的形象。人应当追求真实,并且永远保持自己真实的样貌,这才是最轻松的活法,才是最快乐的活法。

人要克服虚荣之心。虚荣之心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衣食住行上的炫耀性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精神层面包括对名望的过度关注,把它当作做事的动机。

在物质生活上,应采取满足基本需求的态度,这才是“实”,炫耀则是“虚”。在两种产品质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即价值相同时,不应当追求名牌,即价格高的那一个。这样就克服了虚荣之心。

在精神生活上,应采取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的态度,过程才是“实”,结果则是“虚”。比如更关注写作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关注出版和人们的评价。即使不能出版,自己也享受了写作的过程;即使评价不高,自己写爽了就好。这样就摆脱了虚荣之心。

虚荣之心为人带来浮躁和焦虑,而祛除虚荣之心人才能活得踏实,实在。

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在发生了被攻击和反攻击的事件之后,一位朋友写微信来说祝生活“静好”。非常喜欢她这个“静好”。周边人声萧萧,红尘滚滚,生活一时陷入湍急的漩涡,如何闹中取静成了一个考验。

人生在世,除非真正出家入山修行,不可能完全脱离红尘,你不惹他,他来招你,就连你脸上长个麻子,也会有人看着不顺眼,正好碰上腌臜事,心里有气没处发,就跑来骂你两句,图个宣泄。影影绰绰记得看到谁说过这么句话: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公共厕所,大家要到这里宣泄,也是没辙的事儿。前不久,有个北大教授因为别人说他一句“野兽”就把人家诉上法庭,未免显得太小肚鸡肠。

要过宁静的生活,唯有闭目塞听,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该着被封圣,说过那么多的至理名言。那些汹汹非礼之言,听它作甚?索性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落得一个清静。被一位朋友赞了句:你心理素质真好。心说: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后天修炼,他还真不是谬奖。

要有定力凭的是两个功夫:一个是自信,一个是超脱。自信是相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所言所行都是出于真实自我,既不拔高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超脱是能够站在地球之外俯瞰世事,能够站在当下之外回看时事。有了这样超脱的时间和空间视角,人自然能够超脱。

还是坚持我的采蜜哲学。人生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将七十岁称为“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为什么?到了这个岁数,一方面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已经被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规则;另一方面人的内心冲动已经减弱到不逾矩的程度。

年轻时,人心中有很多的冲动和贪欲,比如想有钱,想有权,想出名,想爱,想性,而一旦得不到,内心的冲动就有压抑感和挫折感,偶尔就会有越轨的冲动,绝大多数人不会有犯罪的冲动,因为犯罪在满足个人贪欲的同时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会受到法律和自己内心的谴责。但是很多人还是会产生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冲动,比如搞婚外恋。

人到了高龄,所有人生的目标已经基本定型,得到的已经得到,没有得到的已经没有机会得到,剩下的只是一些经过漫长人生不断筛选淘汰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会超越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且的确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于是,人终于到达了既随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境界。

每天清晨即起,打开电脑,随意涂鸦,用文字浇胸中块垒。偶有佳作,心中扬扬得意,应是一乐。

偶尔跟友人微信聊天,虽然身隔千山万水,心却近在咫尺,灵魂对话,水乳交融,又是一乐。

在阳光直射的时候,一册在手,背对太阳,用自己的影子遮住书页上的强光,后脑勺被晒得热热的,应是一乐。

饭后信步走到海边,使劲吞吐比别处多很多的负氧离子,心中浮现五脏六腑吐故纳新的慢动作镜头,又是一乐。

兴起时发一篇博客,隔五分钟再点开看,看有人兴高采烈地抢沙发,有人赞,有人骂,慷慨激昂,指天骂地,应是一乐。

心情郁闷时,深感太阳底下无新事,不如意事常八九,俯瞰人生,俯瞰宇宙,想到所有人的归宿都是那里,于是释怀,又是一乐。

但愿心中常常喜乐,随心所欲不逾矩。

静美的阶段

进入生命的静美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要素,一是心绪的沉静安宁,一是生命的美好感觉。

沉静的心绪不容易获得。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之中,人不得不拼尽全力,中流击水,与天奋斗,与人奋斗,哪里能够有静谧之心。一旦退出所有的生存竞争和努力,才能够获得沉静安宁的感觉。

只有沉静,没有美好,还不是人生化境。如果只是每日无所事事,呆若木鸡,静则静矣,生活质量却未必高尚。只有在沉静之外,日日品尝人生之美,夜夜享用存在之美,才能获得生命的美好感觉。

存在的静美境界之中既有物质的静美,也有精神的静美。

物质的静美是独处带来的,摆脱了人际关系的噪杂和烦扰。只要还跟人群混在一起,就无法获得宁静的心情。无论是要为生计忙碌,还是要尽各种不好推辞的人生责任,都无法在物质上得到宁静和美好。

精神的静美也是在独处时才能更好地享用。如果对具体的人有具体的爱恋,就无法企及仅仅是精神之爱的静美感觉。对美好艺术品的享用和创造也只能在精神的领域独自完成。当然听听他人的评价和赞美也能给人带来欣喜的感觉,但是即使没有,也并无缺憾。因为精神之美的享用主要还是一种内心的经验,并不能真正与人分享。

唯愿余生一直沉浸在静美的化境之中,直至离世。

美之稀少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写了那么多的书,可是真正值得一读的并不多,真正能够给人带来美和快乐的并不多。绘画、音乐和电影也是这样。

当人读到一本不好的小说,心情会沮丧,甚至会导致万念俱灰;当人读到一本讲了很多并非真正有趣的话的随笔集,会觉得作者是在饶舌,喋喋不休。

如果要读,就读能给人带来美感和愉悦感的书。如果要写,就写能给人带来美感和愉悦感的书。

什么是精致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些生命是精致的,有些生命是混沌、粗粝和懵懂的。

在我看来,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只有少数人具有清醒的存在意识,多数人并未多想这个问题,有些人一生都不会去想,只是懵懵懂懂过完一生的30000多天而已。在那少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人们当中,也有人只是偶尔想一下,另外一些人会比较频繁地想,只有极少数人会时时处处地想,总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样的人才能被认为是真正具有清醒的存在意识的。

精致的生活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人为生存的需要挣扎时,心境是不安的,有人焦虑无法完成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人焦虑生意上的得失赚赔,后者更加焦虑,有时简直是忧心如焚。在生存的必需已经满足之后,也并不必然得到平和的心境,人还会为更多的金钱、权力和名望而焦虑,并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只有达到完全不为世俗的一切具体目标所动的境界,人才最终摆脱了不安与焦虑,获得了平和的心境。

精致的生活不仅是平和的,还是快乐的。就像自由被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那样,精致的生活也有消极积极之分,平和的心境只能算消极的,喜乐的心境才能算是积极的。快乐的来源是美与爱,当人观赏自然之美和所有的人工之美(文学艺术)时,当人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所爱时,他才能享受到快乐。如果对快乐再做细分,当人只是欣赏他人创造出来的美时固然是快乐的,如果他能够创造美则更加快乐,因此,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当人只是被他人所爱时固然是快乐的,如果他能够爱上一个人则会更快乐,因此,落入情网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总之,我会竭尽全力,去达到清醒、平和与快乐的人生境界,去经历精致的人生。

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

年轻时,第一次听到妈妈说(这是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电影《巴顿将军》里的一句台词):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觉得十分惊悚、刺激。这刺激是双重的,第一重:从小所受到的教育都是批判荣华富贵的,它们的价值一点也不褒义,完全是贬义的,是不应当在人生中追求的,是应当批判和鄙夷的。第二重:这东西即使追求到了,也是过眼烟云,最终还是没有意义,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