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
海边建了游乐场还造了一只大象
它比不上沙砾它比不上海浪
只要经过人工立即变作丑陋
它比不上枯萎的花比不上一缕阳光
海边
海边独坐 头颈旋转 天际是一个半圆 沙滩是一个半圆生命无奈存在 无聊活在转瞬之间 死在转瞬之间单调
那单调的涛声就像单调的生命涛声 沉闷无休无止生命重复 无穷无尽
只有在一人独处时,才会有如此的心境。我喜欢这几天时间,这几日的孤独,可以用来好好体味人生,感受存在。
在西班牙海滨度假村
我需要倾诉,每天都需要。尤其在独处时,更是需要。
在西班牙奥拉培萨海边独处的日子,这一需要更是尖锐。这里目光所及的海岸线很长,应当有好几公里,我不由得拿它与威海半月湾相比,那里只有700米。放眼望去,海天交界线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在视觉的极限处与沙滩相遇,令人感到无垠的辽阔和寥落。海水在晴天时是蓝色,在阴天时是灰色,没有热带岛屿的秀丽,却有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古朴和雄浑。这里的旅游旺季在七八九三个月,现在已是深秋,小镇人去楼空,街道上空空荡荡,很难碰到一辆车,一个人。棕榈树在微风中寂寥地摇曳,灰色的天空偶尔筛下几滴小雨,令小镇显得更加凄清。我每天在这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踟蹰,看修剪整洁的花草树木,看奇形怪状的游乐场,看没有儿童的儿童游乐园。有只野狗跟着我走了好几个街区,它一定是饿了,可是我手中没有可以让它饱腹的食物,最后,它绝望了,转身离去。对不起,让你失望了。我心戚戚。
这个空空荡荡的小镇正是我内心处境的象征,是我存在状态的象征。我一个人怀着寂寥的心情独自踟蹰在寂寥的人生之旅上。世界寂寥如斯,人生寂寥如斯。
西班牙印象
从巴塞罗那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来到这个海边的度假小镇。火车沿着西班牙的东南海岸线奔驰,多数时间可以看到海,最近的时候看去只有几十米的样子。西班牙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秀丽,而是古朴雄浑,到处都是粗线条的,像想象中的西班牙人的性格。斗牛啊,弗拉明戈舞蹈啊,热烈奔放,质朴雄浑。
有个编得很妙的段子,写各国人的性格,我对西班牙人的想象恐怕就源于此。那段子虚拟了一个场景——把英法西俄四国的两男一女分别放在孤岛上,看他们如何相处。
一个月之后,去了法国人的岛,见到一个男人在干活,问曰:另外那两个人在哪里?答曰:他们俩在做爱,今天轮到我干活,明天我和他换。
去了英国人的岛,见到三个人全都衣冠楚楚,相敬如宾,问那两个男人:没有交女朋友?答曰:没人给我们介绍。去了西班牙人的岛,见到一男一女同居甚欢,问曰:另一个男人在哪儿?男人答:我跟他决斗,他死掉了。去了俄国人的岛,见到两个男人在屋里闲坐,问曰:那个女人在哪儿?答曰:群众下地干活儿去了。西班牙人就是如此刚烈,如此粗犷,一点就着,动辄兵戎相见的吗?不知怎的,有了这样的先入之见,就连看到西班牙海岸风光的时候,都平添了一种雄浑粗犷的感觉。
设法躲开人群
西方人三顿饭都比我们晚,我们是7点、12点、6点,他们是8点、1点、8点。晚上11点,在巴塞罗那古城的街道上,人群还是熙熙攘攘的,在中国,我每晚10点就准时熄灯睡了。
在西班牙海滨小镇,我还是在战胜时差之后,恢复了10点睡5点起的作息时间。早餐过后,出得门去,走向两百米外的海滩,太阳刚刚从海平面升起,低头看表:7点半。本就过了旅游季已经人去楼空的街道上,在这个点儿更是空无一人,西班牙人还都在黑甜乡里做梦呢。
昨夜下过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海边的步道上布满了小小的水洼,草地显得比干燥时更加碧绿欲滴,花儿有的被雨水打蔫了,可正在盛开的反而显得更加娇艳,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走在空无一人的林荫大道上,第一次感到我来对了。来对了时间,来对了地方。如果旅游旺季来,哪里会有如此的清静;如果是大中城市,哪里会有如此的清静。
人生在世,要躲开人群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而人要过有质量的生活,一定要设法躲开人群。即使感觉到孤寂凄清也在所不辞。为此赋诗一首,以表心迹:
不在那里
人世间熙熙攘攘到处都是人、人、人我的身体不在那里
天堂里拥拥挤挤到处都是魂、魂、魂我的灵魂不在那里
与自己的存在裸裎相见
最喜欢的生存状态还是独处。因为独处才是赤裸裸的生存状态,不需要任何矫饰,不需要任何戒备,不需要任何表演,直接面对存在本身。
只要有任何人际交往,人必然需要开放自己内心的边界,使自己不再是一个圆满的独立的存在;人必须输出或输入信息和情绪,使自己不再是一个平静和自足的存在。如果对方是一个快乐的存在,其快乐会影响自己;如果对方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其痛苦也会感染自己。前一种情况还差强人意,后一种情况就得不偿失了。
有个常用词“应酬”,囊括了所有自己或多或少不大乐意可是无法推掉的交往,这就是对生命纯粹的耗费,令人感到疲惫厌倦。生命中的应酬应当减到最低,这样,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有些交往是人心向往之而交往过程也有如鱼得水之感的,它不是应酬,而是心甘情愿的,如爱情、友情和亲情。这种交往虽然也会消耗生命,但是大多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因此可以偶尔为之。
在这两类人际交往之外,是独处。高质量的生活是独处时间比例的最大化和用于交往时间比例的最小化。因此,我对自己的存在取一种严守边界和提高准入门槛的态度,就是为了过一种独立、自足、圆满和平静的生活,在最大的程度上与自己的存在裸裎相见。
舒适
像人类的出现需要众多因素的凑巧一样(地球离太阳的远近等),人的肉身的舒适需要众多因素的恰到好处,温度上下几度,就可以使舒适丧失殆尽。
在一个海滨城市,全年有好几个月,气温在20度至25度之间,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在一间大房子里,冬天地热供暖,温度在20度至23度之间,夏天除了十几天比较热,需要空调,多数时间可以安然入睡。看似简单,但是能够最终居住于这个城市、这个空间,还是经过了很多的努力。
人的生活应当仅仅以舒适为限,不应追求奢华,因为奢华有时与舒适不但不是正相关关系,反而是反相关关系。炫耀性消费为人们带来的只是虚名,对人的生活质量并无实质意义。
与物质生活的舒适相比,精神生活的愉悦更加重要,对于人的生活品质影响更大。所以,物质生活可以止于舒适,精神生活却要追求极致。生存的存在感和愉悦感更多来自后者。
干净
对世间许多的污浊,尽量做到眼不见为净。如果人的眼睛总是盯着污浊,心情就不会好;如果人的眼睛总是看着美好的东西,生活仿佛也美好了许多。
一定要设法使自己生活于干净的环境之中,干净的自然环境,干净的社会环境,只有如此,自己的心情才能干净,自己的生命才能干净。
所谓环境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卫生条件,甚至包括风景是否赏心悦目;社会环境则包括人际关系,所有的亲人、友人和爱人,也包括打交道的次属群体关系,同事啊,领导啊,下属啊。
闭眼不看污浊,有时会显得自私,正如格瓦拉所说:人无法对人类的苦难视而不见。但是,世上到处都是苦难和污浊,生老病死,所有的人无不深陷其中,苦苦挣扎,无法摆脱。在有可能救苦救难的时候,当然应当伸出援手,但是如果无法做什么去帮助他们的时候,不去多看也是一种选择,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质量。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其他的时候就躲进一个干净的地方,好好享受自己的洁净生活,享受干净的环境为自己带来的好心情。
淡定
生活态度应当是淡定的,不是急赤白脸的。在世上没有非求不可的人和事,任花开花落,听其自然,应当有这样的境界。
当然,人要想进入淡定的境界,首先要满足起码的生存必需,如果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就无法进入淡定的境界,必须胼手胝足,苦苦劳作。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活得淡定与否就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了。那就是在生活中你要什么的问题:要名要利,那就无法淡定;看透虚名浮利,才能到达淡定的境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和名声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如果把它们视为生活的目标,那就比较低下了。我始终认为,快乐才是目标,自我实现才是做事的动力。财富与名声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副产品。如果有,那很好;如果没有,也享受了过程。仅仅就此而言,我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享乐主义者。我不愿意把生命耗费在辛苦的追名逐利上面,而是以淡定的态度享受生活本身。
宿命
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该来的才会来,但是该来的不一定能来。
人的宿命从来都不是纯然靠天生。宿命首先来自天赋。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歌唱就是他的宿命;有人天生有一副好眼光,审美就是他的宿命;有人天生有做生意的本领,挣大钱就是他的宿命;有人天生有谋略,纵横捭阖就是他的宿命。就像林彪有一次说:人聪明是妈给的,谁也没办法。宿命其次来自后天的修为。凡是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是在赋有才能之外还特别努力。有人即使智商很高,但是什么也不做,整日无所事事,也不会有所成就。宿命最后还来自机遇。徒有一身武艺终身无处施展的人也不在少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就像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佳人,空怀一身爱意,终身没有遇到可爱之人,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所以,循着自己的宿命,随心所欲地写作和恋爱,终身追求着爱与美,这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强烈
强烈是生命的色彩。许多目标是内心冲动强烈才能达到的;许多事情是内心冲动强烈才能做成的;许多关系是内心冲动强烈才会有的。
所有得冠军的运动员,内心必定有超过常人的强烈冲动,不然不会坚持训练,一分一秒地提高,达到比前人、比别人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所有的小说家、画家、音乐家、科学家,都是怀着比常人更强烈的内心冲动去写、去画、去创作、去发明,不然不会那样一直写,一直画,一直创作,一直研究,也就不会成就常人无法成就的事情。
所有伟大的情人,都是怀着比常人更强烈的内心冲动去爱,不然不会那样百折不挠,无坚不摧,也就不会与人建立常人无法企及的人际关系。
强烈的内心冲动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成因无可追溯,后天因素则来自生存状态的困窘、不公正以及强烈刺激。若是莫言小时候没有挨过饿,也许不会去写小说;若是基督山伯爵没有陷入冤狱,也许不会去成就惊心动魄的复仇事业。
庆幸我的内心冲动比较强烈,虽然并无太多后天因素。
独立支撑
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首要之点在于独立支撑。在物质生活上要能够供养自己,经济独立;在精神生活上也要独立支撑,不可依赖任何人,无论是他人的评价、他人的喜爱,还是他人的情感。
旧式的妇女只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被丈夫养起来,没有自己的独立收入,也就没有完整的人格。要看丈夫的眼色活着,要受丈夫的欺负,不喜欢他也不得不忍受,无法摆脱。所以,物质生活的独立支撑是一个人拥有完全人格的基础。
按说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能够独立支撑后,精神生活就没有绝对的理由不独立,问题出在当爱情发生时,一旦对某人发生了爱情,就会对对方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将喜怒哀乐紧紧附着在对方身上,过分看重对方的评价、对方的认可、对方的喜爱,从而忘记对方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活生生的个人,而其生命的关注点不一定与自己协调一致。此时,如果过分依赖对方,也会丧失精神的独立,丧失自由。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绪寄托于他人,就是最糟糕的自甘堕落。不一定是堕落,但却是坠落,是从一个独立支撑的人格的坠落。人应当永远选择独立支撑,像高山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大树,而不做绕树的春藤。人可以丧失一切,但是不可以丧失自己的自由,物质的和精神的自由。而这自由只能来自人独立于世的勇气。
交集
人在世上生活,与绝大多数人只是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只与少数人成为交叉线,有一次交集;一直胶着在一起的恐怕只有数人而已。
属于平行线的人群,被社会学称为次属群体、有机团结关系、陌生人,等等,虽然你可能使用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享受到他们的服务,但是没有见过他们(例如某本书的作者),或者见过却叫不上名字(例如你所住过的旅馆的服务生)。属于交叉线的人,只有短暂的结识,处于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之间,机械团结关系与有机团结关系之间,熟人群体与陌生人群体之间。远亲是这类人的典型,还有一般的同学、同事、甚至包括一些不太亲密的朋友,互相可以叫出名字,但是并无深度交往。
属于胶着线的人,就是所谓首属群体或者机械团结关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典型,他们由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机械地聚集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任何功能互补和交换的原因才凑在一起的。姻亲是后来加入胶着线的,有些比血亲的胶着度还要高些。再有就是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