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能否成为人生目标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大部分目标是追求食欲和性欲的满足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快乐,回避欲望不得满足所带来的痛苦。那么,快乐可不可以成为生活的主要追求?是否显得过于低俗,卑微,自私?如果个人的快乐的确是这样的,那么人类的快乐呢?与社会的改良、人民的福祉相比,个人的快乐的确显得卑微和琐碎,一个人终身把最主要的价值放在个人的快乐上,就有点可悲,因为这个追求是个人就能做到,多数人也都是这么做的,终身也就是为了生存与繁衍而已,没有高尚可言。高尚的人生应当追求一些满足个人欲望之外的东西,比如追求社会公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些。不过,所谓人民的福祉也就是自己周边人群的快乐程度而已,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把自己人生的主要价值放在个人的快乐上面不够崇高的话,那放在人类整体的快乐上面就比较崇高了。科学家为人们带来新的技术,改善了物质生活质量,为人们带来肉体上的快乐;艺术家为人们带来美,改善了精神生活质量,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他们的价值就高尚了许多。
但是,这里有一个悖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追求往往也不全是利他的,而是掺杂了个人快乐的价值的——发明过程和创造过程为自己带来的快乐。艺术家比科学家更明显,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原欲受阻升华至精神领域的产物,那么这个升华过程就是艺术家原欲的一种宣泄和满足,当然是为他们带来快乐的。那些终身在荒漠中做原子弹的人生似乎是最违反快乐原则的,但是难道他们没有从试验的成功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自己的才华得以实现的快乐吗?
总之,快乐可以被选择作为人生的一个主要价值,一般人就追求个人的快乐,有才华的人还可以在追求个人快乐的同时为他人带来快乐。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仅仅定位在为他人带来快乐上面(特蕾莎修女、雷锋),他们已经接近圣人的标准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有三个评价标准或人生策略:下策是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希特勒);中策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快乐;上策是为他人带来快乐。
快乐哲学
福柯讲到快乐的稀少,难得。实际上是参透人生无意义之后还能找到一些快乐的机会的确十分稀少,那是在空无中所能到达的快乐境界,无论是对美和爱的发现与享用,机会都是十分罕见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激情之爱在世间的发生概率就非常之低,一旦碰上,就像中了大奖一样。
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似乎总会遭到诟病,以为不够高尚,不够利他,不够冠冕堂皇。可是快乐的确是人们最自发的出于本能的追求。只是多数人追求的只是物质的快乐,如果加上精神的快乐,是不是就比较高尚了?
享乐主义为什么成了贬义词?
首先,在生存艰难的年代,无论是战乱还是贫穷,享乐都是多数人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多数人耗尽一生劳作,仅得温饱而已,仅得存活而已,根本无法企及任何快乐。在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如果快乐只是少数权贵人士的特权,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罪恶的色彩。因为生活的艰苦,责任,付出,牺牲,是战争年代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的二选一局面。可是在和平年代,享乐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贬义了?因为在快乐和痛苦之间已经不必二选一了。
其次,在人生中,仅仅追求个人的享乐,不顾及他人,不奉献大众,不负担责任,不做出牺牲,似乎也不是什么高尚的选择。尽管如此,它仍旧可以成为一般人的选择。在道德纯净时期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只有少数极端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如特蕾莎修女和雷锋),对一般人来说,要求过高。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一生受苦,不追求快乐,只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对于芸芸众生,更适合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快乐,就连服务他人也是为了个人的快乐感觉。按照这个逻辑,追求个人快乐就不完全是负面的了。
再次,享乐主义容易被局限于物质享乐、饮食男女之类,因此被视为不够高尚。但是如果加上精神享乐,似乎就不那么负面了,比如对于美与爱的追求,对于创造的追求。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并不是仅仅将自己所做之事当作受苦受难,或味同嚼蜡的劳作,而是在创造过程中享受到无与伦比的精神愉悦的。在这一自我享受的过程中,还成就了愉悦大众、服务社会的科学艺术事业,又何必因其中有自我享受的成分而受到责备呢?
总之,享乐主义和快乐哲学应当得到正面的评价,也可以成为一般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
最后一天与第一天
今天2014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将开始新的一年。看上去是两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没有任何具体的不同,但是还是会感觉到一点点抽象的不同。想起小波写过一篇小说,标题是《2015》,当时他心目中的这一年还是遥远的未来,而今,这个他所描写的未来时刻已经到来。
逝者如斯夫。时间就这样不舍昼夜地飞逝,生命之泉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流逝。在这个时刻,心中震响着浮士德的慨叹: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可无论怎样慨叹,怎样留恋,时光的流逝还是匆匆,生命的脚步还是匆匆,并无片刻停留。
人最深刻的痛苦永远来自时光的流逝,生命的耗尽。尤其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仅仅是这30000天的时光,就像一个只有30000块钱的人,我已经花掉了23000块钱,剩下不足1/3了。我要更加珍惜了。我应当以把一分钱掰成八瓣花的守财奴精神对待自己所甚无几的这几千块钱了。
我要每天做我最喜欢做的事,听令我精神愉悦的音乐,看令我精神愉悦的电影,读令我体会到美、快乐和感悟的书,去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感受那种刻骨铭心的激情,那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无边无际的激情。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我的30000天即将结束时,坦然面对最后的日子,并毫无遗憾地离去。
在新的一年(2015年)的第一天,照旧黎明即起,没有倦怠。我喜欢生命这样有规律,有节奏,从不浪费,从不虚掷。
快乐在劳作之中。每天写字,有时随笔,有时小说,有时诗歌。我的心像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清澈的泉水静静地涌出,汩汩地流淌。心中既静谧,又激烈;既平缓,又湍急。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真是惬意。
快乐在享受之中。每天阅读,有时小说,有时散文,有时影视。我的眼像一只贪婪的小兽,在林间梭巡。流连于各种果实和美味之中,各种美好刺激的味道纷至沓来,享用不尽。
快乐在交往之中。每天交流,有时亲情,有时友情,有时爱情。我的身体和灵魂沐浴在美好的情感之中,有同情,有关爱,有激情,有柔情。就像浸淫在一池清澈的温水之中,身心舒适,沾沾自喜。
所有的喧闹都比不过内心的沉静;所有的评价都可以不屑一顾;所有的臧否都不能在内心激起波澜。我的灵魂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自由奔放;我的内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边无际。
诗意生存
在所有的生存方式中,选择诗意的生存。诗意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抽象的诗意生存来自对生命的诗意想象,超脱凡俗肉身的想象;具体的诗意生存来自爱恋一个具体的人。
在万千星球之上,有生命的只是凤毛麟角,有人类存在的更是稀少。生而为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有存在感,这是多么罕见、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矿物、植物不必说,就连动物也没有存在感,唯有人能够如此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难道还不够诗意吗?人可以将自己的存在想象为一首歌,一首诗,一朵花,一颗流星,盛开之后,悄然陨落,这难道还不够诗意吗?
具体的诗意生存来自对美与爱的追求。一般的生物体只有保持生存的欲望和与此有关的一切努力,觅食,性交,繁衍后代,而人却可以在满足生存必需的追求之外,追求爱与美,追求富于诗意的人生。欣赏美,创造美,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这是生活中具体的诗意。如果只停留在满足生存必需的层次,那样的生活就缺乏诗意;而如果能够在生活中追求到美与爱,那就是诗意的存在。
所以,人,诗意地栖居,抽象地,也具体地栖居。
什么是诗意的存在
海德格尔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什么是诗意的存在呢?
诗意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抽象的层面,人这种生物本来就是平淡无奇的星体上最富诗意的存在;另一个是具象的层面,有人可以刻意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一个诗意的存在。
在抽象的层面,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大大小小星体的宇宙,以无机物为主,没有生命,没有意识,唯有少而又少的几个(?)星球上有生命,有人类,有意识。想到此,我们怎能不进入抽象意义的诗意呢?明明是一个有一百来斤重的血肉之躯,在想象中却化作一粒微尘,怎能不诗意呢?
在具象的层面,如果生命中除了吃喝拉撒睡、生孩子、工作之外,啥也没有,那生命岂不过于乏味枯燥,过于沉闷无趣?时常让思绪飘向诗意的远方,哪怕只是偶尔为之,也强过一个单纯的物质的存在。
总之,诗意的生存是最美好的存在状态。愿一生最大限度地浸淫在诗意之中。诗意地栖居。
安静?快乐?激情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人生因而也是千姿百态的。我喜欢的是安静的、快乐的、充满激情的人生。比起热热闹闹,我更喜欢安安静静。一个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在生活能够自理的年头,宁愿躲开众人,一个人独来独往。每天从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人吃,一个人睡,一个人写,一个人读。没有打扰,没有限制,没有规则,完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比起郁郁寡欢,我更喜欢快乐安适。既然人生没有意义,既然人只是在这个地方存在几十年,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抑郁也如此,快乐亦如此,何不就选择快乐?每天看看小说,看看电影,有时甚至可以看看好的连续剧,沙里淘金似的从里面找出一些美和智慧,会心一笑,自得其乐。
比起平平淡淡,我更喜欢激情澎湃。我愿意让自己的心经常处于激情状态。写作是充满激情的,有时是战斗的激情,有时是追求美的激情。交友也必须是有激情的才交,如果心中波澜不惊,寡寡淡淡,那还不如一个人待着。
总之,我对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非常满意,它既安静快乐,又充满激情。就这样活着,一直到死去吧。
安静的力量
被人评价为拥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觉得这一评价非常有趣。我真的已经到达了这样的境界了吗?
安静的力量是执着的,默默地存在着。它不会轻易放弃,不会消弭于无形。它固执地存在在那里,像一座稳重的大山,坐得稳稳的,固执地表达着它的存在,它的观点,即使泰山压顶,也不为所动。
安静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够压倒对手。即使对手变得歇斯底里,它还是要比它更强劲,更有力量,因为真理在握,或者真相在握,因为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因而有底气,有力量,不畏惧攻击和辩论。
安静的力量是沉着的,面对反对的力量不会惊慌失措。掌握更多的事实,有更专业的看法,比对方更贴近真理,所以可以有一种沉着应战的定力。
让我保持这安静的力量吧。比起种种噪音,它更接近真实。
阅尽人间春色
人生在世,一个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观赏。观赏自然美景,阅尽人间春色;观赏人工美景,阅尽人间美好。争取置身事外,仅仅观赏,如果可能的话。
观赏是一项奢侈的事情,因为所有人都必须首先做事以谋生,除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还要养家活口,所以在有生之年可以取得置身事外的地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出家人就是选择远离世事,置身事外,而一般俗众,则需要争取到这个地位,或者通过终身的劳作,或者通过刻意的选择,才能有幸得到。
当人到达了可以置身事外的地位,就能够用观赏的态度来度过生命的时光,就只是观赏,不再做任何事情。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生彻底变成享受,感观完全变成愉悦。这才是生命的化境,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远方的友人
有友人在远方,远隔重洋。时差15小时。幸亏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可以天天聊天,即使同处一城,不是也没有可能天天见面吗?
真朋友必定有灵魂的投契。人的灵魂千差万别,喜怒哀乐各有不同,能够遇到50%的契合度已属不易,如果能够再高一些,就更令人喜出望外。
真朋友必定有共同的兴趣。生活中有相似的兴奋点,例如:都喜欢文学;都喜欢美术;都喜欢政治。真朋友可以无话不谈。心中的隐痛,对世事的观感,对人生的看法,对哲学和宗教的认识,可以将心中发生的一切与对方分享。朋友最大的功用是令自身感觉温暖。在这冰冷的物质的世界,在这人世茫然行走之时,听到一句“保重”,心中不再冰冷,不再茫然,有了些微的热度。
西班牙海滨小镇
在西班牙的一个海滨小镇小住,由于是旅游淡季,小镇的街上冷冷清清,像鬼镇;所有的度假屋全都空无一人,像鬼屋。一人独坐海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沙滩上也是空无一人。阴天时,海水呈不透亮的灰色,单调的涛声令人倍加孤寂寥落。
写了几首诗:
一个奇怪的地方
误打误撞我来到一个奇怪的地方
街上冷冷清清房子空空荡荡
像飞走了鸟儿的巢像跑掉了走兽的洞
猛然大叫一声声音都会回荡
我在空空如也的街上徘徊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