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科幻世界(2016年1-6月)合集
6072500000022

第22章 1月:书评

正有一片橙色的海洋席卷而来——评《天年》

文/张冉

每当别人问我中国最棒的中篇科幻小说是哪篇,我总是推荐何夕的《六道众生》。

同很多读者朋友一样,我从中学开始阅读《科幻世界》,几年时间里囫囵看了许多科幻杂志和长篇科幻小说,随后因为高考复习全部放下了,上大学也没拾起来,直到多年后对科幻的兴趣重新萌发,我才开始继续读科幻、尝试写科幻。因为时间久远,当年读过的小说都印象模糊了,有的只记得题目,有的记得一两个角色,有的勉强记得某个画面或情节。但唯有《六道众生》不同,我清楚地记得开篇的第一句话:“厨房闹鬼的说法是由何夕传出来的。”我也记得主角何夕住在檀木街的一栋老房子里,那天晚上到厨房里找东西吃,看到一个飘在半空的人形影子两腿一抬一抬地向天花板走去,如上楼梯般穿过墙壁,消失不见。这样的画面感与悬念设置,能让人一记就是十三年。

因此,我一直认为何夕是中国最会讲故事的科幻作家,喜欢《六道众生》《异域》《盘古》《伤心者》,喜欢故事中的何夕,喜欢何夕故事中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不久前,我看了科幻世界出版的《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两部小说集,把当年没看过的何夕作品补课看完,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何夕是位很特殊的科幻作家,他总是关注主流科幻作品不太关心的某个领域,讲述着逼近真实的虚构故事,带着冷静与热忱的极端感情。他小说的流畅程度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对不纠结于科幻内核的读者来说,阅读每篇作品都是一次跌宕起伏的奇妙旅程。我很尊敬这样一位会讲故事的科幻作家。

听说《天年》在创作已经相当长时间,知道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一些坎坷,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得知它能够顺利面世时很激动——国内最会写中短篇科幻小说的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听起来就让人充满遐想。去年星云奖之行结束后,我在成都飞往北京的客机上花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打开扉页时飞机离开跑道,合上书本时,飞机刚好抵达雾霾中的北京T3航站楼。我的情绪也如A380客机一样,经历了一场三万英尺的高空飞行。

首先,这是一部毋庸置疑的硬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历来存在软硬之争,何夕的作品通常被归类于软科幻,因为他更重视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不会在科幻内核上做太多文章。习惯了何夕中短篇风格的读者,看完《天年》没准儿会被吓一跳,书中有大段的科学描写,围绕“天年”这个核心概念衍生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偶尔翻到某些章节,感觉在读一篇严谨的天文学或理论物理学论文。喜爱硬科幻的读者会很享受这种立足于自然科学、推导出自洽科学理论的详细论述过程,并创立一个崭新而富有美感的理论体系,在自洽的体系中推演宏大的故事,这正是硬科幻的魅力所在。何夕在《伤心者》中展现过构建科学体系的能力,创造了名为“微连续理论”的数理方法,但那只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道具。《天年》则把“天年”及相关科学概念作为全书的故事核心,软硬之分,很容易辨别。

其次,这是一部很会抓读者眼球的小说。“天年”的真相毫无疑问是全书的书眼,而这个悬念藏得很好,大量章节都在吊读者的胃口,展露故事核心的一两个侧面,让人有种难耐的瘙痒感。直到全书中后段才猛然揭露,如一个惊雷炸响,震撼人心。何夕写人状物的功力自然了得,书中的叙述、描写、对话与旁白凝练而精准,音韵合度,节奏感分明,几个主要人物虽然脱离不了科学家的形象——观察者的标准硬科幻模板,但各自有精神、有模样,不单纯是提供代入感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存在的人格。最妙的是有关宗教的部分,出于某些原因,中国一直缺少宗教色彩的科幻小说,硬科幻往往涉及文明的异化、毁灭与重建,而宗教是文明的重要支撑体,缺少宗教元素的文明演变是不真实的。《天年》虽然没有像《莱伯维茨的赞歌》或《光明王》那样对科幻背景下的宗教意识形态进行深入探讨,但回答了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面对终极问题,宗教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天年》极具分寸感地讨论了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宗教面貌,可以说通过这次尝试,何夕开启了一扇对国内科幻作家具有相当启发意义的灵感之门。

再次,从结构上来说,《天年》属于比较标准的大格局科幻小说,其故事容量起码需要三部小说才能完整呈现。第一本书是故事铺陈的阶段,可以看作三部曲的背景设定集,能够想象后续作品在时间跨度、空间广度和故事维度方面会有大幅度的拓展。它揭露了一个谜题,却带来更多的谜题;讲完了一个故事,又留下了许多故事的开头。小说本身的阅读体验已经不俗,更令人对续作产生热切期待。这种似曾相识的饥渴感,我在阅读《三体》第一部的时候曾经有过。

可以笃定地说,《天年》是我阅读过的所有2015年度出版的长篇科幻中最好的一部,是何夕韬光养晦多年、厚积薄发而成的高水准之作。对比《三体》《逃出母宇宙》和《天年》这三部一流作家的宏大科幻作品,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明显看出这些长篇三部曲都在寻求自我突破,改变作家旧有的创作模式和创作风格,其中风格变化最激烈的就是《天年》。仅为了感受中国最会讲故事的软科幻作家怎样讲一个传统风格的硬科幻故事,购买《天年》便已“值回票价”。

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最近很少有长篇能让人这样一口气读到末尾,又期盼着续作尽快出炉。若要说遗憾的地方,首先可能是编审时对原稿的修订较多,书中很多章节接续是不太自然的;其次书中有大段的科学陈述,对于不太在乎科幻核心的读者来说未免枯燥;最后,由于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视角转换方式和叙事结构,鉴于长篇小说的篇幅,阅读的总体趣味性比中短篇作品要低一点(因为何夕的中短篇阅读趣味性极高)。

相信在后续作品中,何夕会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宏大壮丽的舞台,尝试解开有关宇宙、时间、灾难和生存的永恒谜题。中国最会讲故事的科幻作家,正在讲一个有关古代、当代和未来中国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牵绊着整个银河系——在我们亘古仰望的星空之外,正有一片橙色的海洋席卷而来。

期待何夕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

(本书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科幻世界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