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通常以规模、以数量优势取胜。只有几株树子几筐果子,显然无法形成产品显赫度、市场响亮度、货源产地优势。传统种养业就是因为小、散、差,所以成本高、竞争实力弱,从而效益低。
村子条件差不是问题,村民缺资金、缺技术、缺胆量也不是问题,推动一村一品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还看我们基层组织的职能和作风转变是否到位,能否像丹棱镇、团结村、花池村那样——用规划、服务、效益、典型以及基础条件铺底去引导群众,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政府项目、业主开发的带动力去吸纳群众。
铸品牌
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勤喂猪,懒喂蚕,不如养沟鲶(鲶鱼),45天赚大钱。”说起花池村的养鱼业,村中养鱼大户洪启达一脸自豪。他现在养有50亩鱼,兼搞鲶鱼贩运、鱼药饲料销售,去年销售收入已达1620万元,纯收入超过50万元。洪称,目前该村人均渔业纯收入就有4000多元,村里年入10万元以上的人家不下20户。
这里养出的鲶鱼,色泽和肉质跟消费者喜欢的“河鱼”几乎没有区别,在成都、重庆、哈尔滨、南宁、贵阳等地市场很受欢迎。鲶鱼正是走俏的时候,他们已着手引进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等新特鱼品进行繁育,新特鱼苗基地已建180亩。为换用地下水养殖真资格的无公害鱼,家家户户正在广掘深水井。
10月23日,村党支部书记刘素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花池渔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上起点比较高,“无公害水产品”、“名特优新”、“不断创新”、“精品渔业”等点子,从一开始就写进了实施方案。今后打算继续在健康养殖、“四统一”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打造花池特优无公害水产品品牌。
农产品也要品牌。在丹棱镇兴隆村2组,果树“土专家”蒋树军跟记者聊起水果生产经营的窍门,便止不住话匣。2000年,兴隆村一队人马去龙泉驿参观回来,就风风火火搞起了1000多亩稻田枇杷。结果,盼了两年多的收成竟是又酸又涩的小果果。“原来土质有问题,土壤湿度过大。”随后,他们砍掉枇杷,全部换种脐橙、油桃和李子。“农民要遭(损失)才遭得精灵!”蒋说,如今全镇三大水果产业带都选择“罗脐”和“眉山9号”优质脐橙为主打,同时还根据片区实际,分别发展“不知火”、“青见”等特色水果和“巨丰”葡萄等伏季水果。“这种整法我就觉得科学。水果竞争太剧烈,但有名、优、特、新产品,我们就有底气大胆竞争!”
据悉,目前丹棱镇正考虑在巩固“红运橙”、“三峡缘”等几个老牌子基础上,引入大雅、雁湖、龙鹄等本土人文元素,为脐橙、杂柑、葡萄、李子、油桃等产品申请注册系列商标。一部专题宣传片和一本营销宣传画册即将面世。
彭山团结村柑橘品改也一直没停步,大部分低产劣品果园已完成第四轮高接换种。“寿柑”、“夏橙”等13个品种整体布局,基本实现“熟期合理搭配、四季有花有果”的愿望,且主要柑橘品种最近已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村支书徐明坤说,目前团结村一村一品的重心开始从扩规模转向提升品牌和效益,从单纯的“果经济”转向“果园经济”开发,从“裸销”转向品牌化营销,将依托“彭祖寿果”系列品牌构建“团结果品”品牌。
【新闻背景】“眉山造”农产品含金量越来越高
目前,我们成功创建了脐橙、枇杷、稻米、竹艺、椪柑、泡菜、藤椒等七个“中国之乡”品牌,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26个(面积100多万亩),173种产品取得“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涌现出8个中国名牌和四川名牌。蒙牛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纷纷进入我市发展,在带动全市一村一品迅猛发展的同时,“眉山造”农产品通过他们加工转化与营销,含金量和附加值显著提高,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记者观察】打造质量让一村一品铸品牌
近几年来,全市大力推进以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种子繁育基地和“双新”推广体系,为提升“眉山造”的质量品牌打下坚实基础,但总体上看品牌质量意识和品牌化营销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优质产品是一村一品抢占市场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硬通货”,是品牌确立的基础。做优品质,品种是前提,环境是基础,标准化生产是关键,要大量运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产出深受市场青睐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酒好也怕巷子深”。优质产品必须品牌化运作才会产生巨大市场效应,要借鉴工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营造农商文化。要舍得在培育、认证、维护和刷新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舍得在展示、广告、宣传、推广品牌农产品做作投入。
塑品格
新型农民做主新农村
彭山团结村1组村民徐成忠称得上果树方面的“田秀才”。据说该村像他一样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的人已有71人。
徐成忠2004年开始承包集体果园,加上自家的承包地,总共有40余亩,去年总收入27万元。徐说,要留住顾客最终还是靠果子质量。想成批产出优质果,整个生产过程都有一套严格的工艺要求。他举例说,“在柑橘膨大期喷施营养肥和后期管理中的杀菌,进度、浓度、火候就特别关键,一小时前喷施与一小时后喷施效果都不同,与果品的色相、口味和耐储度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卖价,必须照着标准化生产的操作规程办。”
该村3组40岁的辜玉文,过去打工挣不到钱,一度无所事事。自从跟几个外地老板跑水果销售后就变了一个人,经他评估的果园最终产量、价格都八九不离十。由于他头脑精明、做事厚道很讲诚信,现在他已是成都、上海、北京等地10家大果商在黄丰镇的固定采购代理人。每到销售繁忙季节,辜玉文每天请的帮工都在50人以上。最近他向村党支部表达了入党意愿,并积极竞聘村里鑫隆专业社的“营销总监”。他说:“共产党员、营销总监,不仅能让自己外出有个合适的身份,更主要是一个诚信品牌。”
而东坡区花池村也有数十位像洪启达、洪方林式的能干人物。
采访中,不少村民都说1组的洪方林特别了不起。57岁的洪方林主要搞鱼苗繁殖,建有孵化池600平方米、繁育池55亩。他的能干表现在善于观察市场变化并及时拿出应对的招数。当鱼苗和仔鲶市场活跃时,他就集中精力繁鱼苗、贩仔鲶,今年已销售鱼苗2000万尾,还搭飞机把鱼苗销往全国各地,鱼苗满足了本村及周边3000家养鱼户、4000亩鱼塘的养殖需求,把花池仔鲶送进成都市场,几年间就占据了成都水产批发市场60%的份额。
但是,洪方林等人似乎早已看到仔鲶市场剧烈竞争背后的危机,去年就开始大举引进繁育黄颡鱼等特新品种,在村里推广。当夏季火锅用仔鲶产品销售处于淡季时,洪方林等人及时给村上提出建议,暂停仔鲶捕捞,待养成大规格鱼后改销北方市场做红烧鱼原料。这一放一收,保证了村民的正常收益。他在实践中摸索发明的利用锅炉增温提早繁育鲶苗、鲶鱼强化驯食配合饲料等技术,已经给全村群众带来极大经济效益。而洪方林每年渔业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农民在一村一品中改变河山也改变着自己。丹棱镇兴隆村的蒋树军、刘泽军、黄建国、雷思泽等人长期种一品钻一行,高接换种、优品选育、无公害生产、高棚留树保鲜、错季销售增收等生产经营套路,被他们演绎得出神入化。3组村民苏炳军更是把中熟“松森”油桃的单株产量搞到了三四百斤,今年他的每亩油桃产值创下4万元惊人纪录。该镇的“红运橙”品牌创立人刘福军、三峡移民创业致富典型卿和等人,每年有上万吨水果经过他们之手销往全国38个大中城市,今年生意做进了欧美市场。据称,这个镇的营销高手和种植大户有100多名。
【新闻背景】“土专家”“田秀才”大量涌现
新农村大产业离不开“能民”支撑。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惠民富民的方针,狠抓科技培训、对口帮扶、平台创建、市场监管等服务保障,切实解决农民缺乏技术、不懂市场、维权困难等突出问题,为一村一品顺利发展,为农民迅速成为一村一品行家里手,提供了重要支持。全市各类专合组织达到44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会员农户已达2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0%),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专业大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脱颖而出。
【记者观察】培育农民让一村一品塑品格
一村一品要的就是内涵发展,目的就是富民强村、同时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既解决口袋问题,又解决脑袋问题,搞一村一品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二者相辅相成。
一村一品促使和教会人们勤劳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作为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应该从卿和、洪方林、徐成忠等农民的身上看出端倪,新型农民需要振奋一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状态,需要塑造一种生产经营的诚信品德,需要磨炼一种生产经营的硬本事。
一村一品正在大规模推进,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切实为新型农民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总之,全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品位、品效、品牌、品格和谐成长,一村一品就能迅速发展起来、顺利发展下去。
■来源:眉山日报|■时间:2007年10月下旬陆续见报|■作者:时任眉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永高、副主任钟涛等对本文提供了大量素材和观点指导
□延伸阅读1
富民增收:以东坡泡菜的名义
——眉山市蔬菜产业发展纪略
76万亩蔬菜基地,50万吨年加工能力,20亿元年产值,带动农村就业1万余人,泡菜产品市场份额“三分天下”,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泡菜研发中心,中国泡菜技术标准“首席发言人”,蔬菜加工业5件中国驰名商标……所有的品牌符号,无不透射出今日眉山蔬菜产业的诱人魅力。
沐浴着和煦的春光,记者4月上旬走进了这个“泡菜王国”。
产业化推进
小菜成就民生大产业
【新闻现场】吉香居:做活一坛泡菜带动一方产业
走进吉香居厂区,到处所见一派忙碌。正在原料车间巡检的吉香居品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及时调整了营销策略,产品适销对路,一直开足马力生产,今年的收购订单和供货合同都在按计划履行。”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吉香居是坚挺的。作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吉香居长期坚持以“做活一坛泡菜,带动一方产业”为己任,在本市六区县的30个乡镇和眉山周边区县发展原料蔬菜订单基地3.2万余亩,带动农户2.8万余户,并向基地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公司从2001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做给自己家人吃”的企业理念,突出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科技研发和环境保护,拥有出口注册车间和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所通过的多项标准体系认证覆盖了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组建起了国内唯一的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公司年加工蔬菜能力达到12万吨,系列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聚焦】以拳头产品为龙头来打造一个产业
自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落实省委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把蔬菜产业作为全市五大拳头产品之一和食品产业主力军加以推进,高度重视种植、加工、市场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整体打造,先后出台了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打造中国泡菜之乡的实施方案、2005—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富民推进方案、做优工业产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和配套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近三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龙头企业的各类奖励、扶持性资金达1500万元,用于配套基地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的项目资金达到2200万元。同时,整合工作力量,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实施一个市级领导负责、一套工作班子、一套推进措施的制度,确保了蔬菜产业推进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通过4年多时间的发展,泡菜产业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4967人增长到目前的1万人,蔬菜加工能力、实际加工量分别从28.6万吨、22万吨扩大到59.3万吨、50.5万吨,加工型蔬菜种植基地从7.8万亩扩大到21.1万亩,泡菜加工业销售收入从3.8亿元上升到20亿元,带动农户数量由6.1万户扩大到17.4万户。
【记者观察】眉山的蔬菜产业真正“化”起来的关键就是以拳头产品为龙头来打造一个产业。产品是市场的化身,是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产业组织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最终落脚点还在产品上。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时,使用的关键词就是“拳头产品”。全市以“东坡泡菜”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全方位统筹配置生产要素,全方位调动社会力量,按市场、加工、种植的顺序组织生产,从而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一二三产业联动、销加产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