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见村头:三农创新实践深度报道集稿
6093600000009

第9章 一村一品之眉山品概念(1)

□主打稿件:眉山“品概念”——从一镇两村透视眉山一村一品发展之旅(系列报道)

□延伸阅读:[1]富民增收:以东坡泡菜的名义——眉山市蔬菜产业发展纪略(组合式专版)[2]渔问眉山:一个兴水富民的传奇——眉山第五大拳头产品(水产)的跨越之旅(系列报道)[3]北纬30°:雅茶突围(组合式专版)

□采写溯札

吃透“两头”才能掘出真金

今日眉山的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无疑得益于当年风生水起的一村一品运动,特别是随后焦点更为鲜明的五大拳头农产品集中发展。而这一切,肇始于2005年秋天那一场“头脑风暴”。

那次会议的前一天,我接到任务随王军副总编一起参与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和市委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全程报道。为期一周(9月23—29日)的会议在幽静的黑龙滩宾馆召开,全市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悉数参加。我们习惯称呼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为“黑龙滩会议”。

这个时候正好是市委书记蒋仁富主政眉山两个月之时。与会人士首先聆听了专家有关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辅导讲座,然后集中精力围绕关于眉山未来走向的16个重大调研课题展开讨论,最后召开市委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做出关于加快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的建议。

令人耳目一新的会风、文风,预示着一种新的政风的开启。讲座(解放思想,启发思路,统一认识)——讨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广集智慧,检阅领导素质)——全会(形成政策,统一行动),会议环环紧扣、内容充实、成果丰富,文件简明朴实、少了繁文缛节,与会人员感到获益匪浅、心情舒畅。一种求真务实的新风扑面而来。

会议提交讨论的关于产业发展、发展环境、民生和谐、党的建设等方面的16个课题报告,是相关领导和部门在数月前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民意征询、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会期大半时间都围绕这16个报告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蒋书记主持并听取了每个报告的大会讨论。几十名市委委员中藏龙卧虎,这些官员身后的班子、智囊团、下属团队中更是卧虎藏龙。十几个专题调研报告首先经过他们的头脑和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广泛地采集群众思想、见解、意愿、谋略、知识的民主活动。市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业、尊重技术、尊重群众首创的民主作风和科学精神,充分展示在了全市人民面前。

这是我采访过的最有思想、最民主也最有激情的一次会议,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第一次如此系统、深入和专业的调研之外,老蒋所带来的农业“拳头产品”这个概念令人最为难忘。事实上,我们过去搞农业那么多年,取得的成就不少,但就是没几样东西在市场上有影响,散、乱、杂、低的状态一直沿袭。真正将眉山三农带进发展新纪元的就是这个“拳头产品”——奶牛、生猪、蔬菜、木竹以及后来增加的水产,因为它是市场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晶。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介入,就没有今天的西部生态奶源第一市,就没有今天享誉京城的东坡泡菜,就没有今天令人艳羡的“双百万”工业原料林,眉山农业不知还将摸索多少年。

这或许正是黑龙滩会议所具有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标本意义。这次会议所形成的重大战略思路,至今对如火如荼的一年城市大变样、两年工业大变样、三年旅游大变样、四年农村大变样行动以及未来的发展,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眉山各级党政、农民、农企以及广大三农工作者在拳头产品发展战略指引下,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一村一品发展路子,推动一村一品上品位、增品效、铸品牌、塑品格,有效地规避了一些地方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重规模轻质量”、“重产业轻机制”、“见物不见人”等现象。

系列报道《眉山“品概念”——从一镇两村透视眉山一村一品发展之旅》正是对黑龙滩会议提出的农业拳头产品发展战略及其两年成效的一次总结性报道。这一报道对推动全市一村一品乃至整个三农工作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打稿件

从一镇两村透视眉山一村一品发展之旅

眉山“品概念”

9月底,在全国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议上,眉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州代表在大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备受与会人士关注。时值一村一品开发正式实施两周年之际,本报今起陆续推出记者最近深入丹棱县丹棱镇、东坡区思蒙镇花池村、彭山县黄丰镇团结村所采写的系列报道,用鲜活的新闻事实诠释我市发展一村一品所探索形成的“品概念”,揭示一村一品在上品位、增品效、铸品牌、塑品格等关键环节上的经验特色,希望能为全市为明年一村一品大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上品位

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

10月25日,记者走进丹棱县水果特色大镇丹棱镇,一路上跃入眼帘的是绿树丛中的累累硕果和漂亮的农房。金黄的“罗脐”像夜空繁星般闪亮扎眼,像葫芦一样密挂树间的“不知火”红晕初现,晚熟的“青见”正掩藏在绿叶间疯长,丰收在望的蓬勃生机震撼人心。

从结构调整起步到大规模打造一镇一业,丹棱镇十几年咬住水果产业不放,目前拥有脐橙2.5万亩、以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1万亩,优质种苗母本园1500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果品营销大户(公司)20家。11个村全部成为脐橙专业村,参与果业的农户占94.3%,果业专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县委常委、丹棱镇党委书记李学全称,果业与工业园区、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本镇发展的三大支柱。为深化水果产业布局调整,最近该镇重新规划完善了唐河西岸(龙滩等3村连片)、丹(棱)蒲(江)公路沿线(红石等3村连片)、106县以南(青龙等4村连片)三大水果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均以“罗脐”、“眉山9号”等优质脐橙为主打品种,同时根据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各产业带分别成片发展“不知火”、“青见”等特色水果和“巨丰”葡萄等伏季水果,三年内水果总面积达到4.3万亩。将新增母本园500亩、专合组织6个、营销大户60家。

与丹棱不同的是,东坡区思蒙镇花池村则充分利用水源和交通方便的自然条件,搞起了以鲶鱼为主的特优无公害水产养殖,全村718户人家就有500户从事渔业,70%的田块成了方格式的鱼池和鱼苗繁育场,总面积接近2000亩,“花池鲶鱼”已享誉省内外。最近,不少养鱼大户开始到外村租地扩大养殖规模。

一村一品确实让产区大多数农民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记者在一镇两村采访过程中,自报年纯收入在三五万元以上的受访户不在少数。地处彭祖山东麓的彭山县黄丰镇团结村,同样也从柑橘起家的。现在,村有村果园,社有社果园,户有家庭小果园,全村柑橘总面积达到3380亩,人均1.56亩。去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今年可望达到4800元。近20年坚持发展柑橘产业,给他们带来了今天的富裕生活。

村民们说得好,“农民经济要翻身,一村一品才是真!”

【新闻背景】全市涌现出一村一品专业村207个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用产业化经营的理念精心营造起了蓬勃发展生机。

如今,全市像丹棱镇这样的专业镇涌现出了11个,像花池、团结这样的专业村已有207个,分别占全市乡、村总数的8.6%和17.5%。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6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2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有农民专合组织448个(会员农户超过23万户)。花池、团结等14个村今年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悉,今后将新发展的475个专业村、22个专业乡镇,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

【记者观察】科学规划让一村一品上品位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效益优先。比之于过去的产业结构调整,今日眉山的一村一品更强调发展品位。

一村一品有品位,就是在本质上突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思路上着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在方法上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目标上实现富民强村、农民成长。

丹棱、团结、花池等先进乡村的实践说明,提升一村一品的品位,高起点在科学规划,着眼点在优势特色产品,落脚点在田间圈场。

规划是龙头。科学制订一村一品经济版图,眼光“既要向内又要向外”。

向内认清家底,从实际出发。不具备花池村那样方便的水源交通条件,你就不宜搞水产养殖。只要认清自己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群众基础等实情,就能因地制宜。

向外关注市场,在市场上落脚。要根据对产业或品种的市场行情和趋势、利润空间和周期、更新换代速度,以及生产基地与流通市场、加工企业、营销网络对接可行性等方面的深入考察,综合考量产品及其副产物可能延展的链条长度、技术与服务的跟进能力等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最终决策自己的主导产业或品种。

增品效

货源产地优势显商机

金秋十月的团结村,四处所见都是栽果树、追果肥的劳动人群。

“正在成熟的400多万公斤脐橙和杂柑,中秋节前就被本地和成都、上海、广州、沈阳、重庆等地来的果商预订一空了!”村支书徐明坤兴奋地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几个月前已决定打造柑橘大镇,团结村正积极融入一镇一业大格局。具有法人资格的鑫隆农业专业合作社已于7月份成立。今年全村计划新栽夏脐橙1530亩、品改1000亩,目前已接近尾声。

团结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种柑橘,不过,发展到今天3380亩这样大的规模还归功于“示范效应”。10月20日,黄丰镇党委书记张奇称,示范力量首先来自于团结村从土地承包下户时就一直坚持姓“公”的750亩村社集体果园。这些集体果园,由村委会承包给徐成忠等十来位技术能人经营,他们以良好的技术、经验、信息、收益,促动了全村人跟种柑橘。而果园每年30多万元的村社集体经济收入,让该村联社联户的村道、水渠建设速度至少提前了10年。张奇认为,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成了团结村民跟进柑橘成片发展的重要诱因。而团结的发展强势,对后来合并进来的原互利村片区迅速融入“纯经济作物村”,为黄丰整体打造柑橘专业镇,无疑起着重要的示范辐射作用。

在丹棱镇,老百姓是尝到了水果专业种植的甜头的。该镇青龙村今年1050亩葡萄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2898亩脐橙去年亩产量就达到1500公斤。今年,全村水果纯收入将超过1400万元,村民人均水果纯收入可望达到5800—6000元。邻近的观音村很受启发,今冬将把1000亩下湿田全部改造成葡萄园,与青龙村千亩葡萄园对接。

今年,丹棱镇开始向4.3万亩果园的特色水果大镇发起冲锋。“一镇一业向纵深发展,我们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科学有力地组织、引导和推动。”镇党委副书记汪勋茹说,镇上最近调整和完善了一镇一业产业发展布局方案,规划在三大水果产业带内部的路、水、电、讯、沼、房已经“小连环”的基础上,接通断头果园、断头道路、断头灌渠,实现三大产业带便捷“大连环”。今年将把剩余的2100亩耕地和部分荒山荒坡山地“果园化”,填空补缺连园成片,并将水果采购车辆经常拥堵的路段改造为双车道,为即将大规模发展的农家旅游打下基础。大手笔的规划和完善的科技、基建、营销、激励等措施,很对全镇11个村的胃口,发展势头十分喜人。今年1—9月,全镇新发展优质脐橙1300亩、葡萄200多亩,完成品改3500余亩。

与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池村,最早搞水产养殖的村民并不多,后来在区、镇大力支持下也来了一个“先修庙子再请和尚”。村上垫资修通出村道路,解决物流畅通问题。改造变压器,为提水和鱼池增氧提供电力保障。协调土地流转,为养鱼大户扩展规模腾地盘。引进渔业上下游服务公司,解决饲料供应、鱼病防治、水质调控、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村民养鱼的积极性高涨,使之一两年就成了川内最大的鲶鱼种苗和商品鲶生产基地。

【新闻背景】五大产业带与四大加工企业集群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奶业、生猪、蔬菜、林竹、水产等全市性拳头产品和20多个区域性优势特色产品已成规模,20万亩东部丘陵区“南梨北枇”伏季水果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亮点纷呈,年加工能力30万吨蔬菜、60万吨鲜奶、200万头生猪、40万吨竹浆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也初步形成。专业村年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部分农户已经突破6000元大关。

【记者观察】拓展规模让一村一品增品效

强有力地组织领导,科学地规划指导,多元化地投入激励,相适应地基础设施建设,两大带动主体地强力拉动,全方位地服务保障,一双科学推动的“手”成就了眉山一村一品的浩荡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