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6098200000009

第9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2)

郑庄公最后一举歼灭了共叔段的叛军,而他之所以获得最后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庄公从始至终保持深沉,其母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没能看破庄公的真实想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诸葛亮的,他出隆中火烧博望坡,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神机妙算……,其中,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最为精彩。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但因为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迫不得已只好让人马撤退。为防魏军乘势追击,他让关兴、张苞两人各带几千人马,在关键地段布置疑兵。

然后,诸葛亮就下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四川。等到他一切都安排妥当,也准备撤离之时,魏将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赶来。西城只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根本无法挡住曹魏大军。而且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士兵也尽是老幼病残,根本无法作战,情况万分危急。眼前的形势很明显,战不能战,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径狭窄,唯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住。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多远,就会被司马懿大军赶上。

众人不由得万分恐慌,诸葛亮亲自登上城楼观望,果然,不远处尘埃冲天蔽日,连大军奔走声也隐约可闻,形势迫在眉睫,而且就眼前的形势来看,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不想诸葛亮略作思考之后,却告诉众人,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大家平安无事。

于是诸葛亮就开始准备,他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收藏起来,并打开城门,让几十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洒水扫地,一切显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诸葛亮自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情景感到莫名其妙,慑于诸葛亮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就急忙返回去向主帅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听后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就自己亲自前来观看。到了以后,司马懿发现果然和报告的一样: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街道,大军虽然前来,却旁若无人,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

司马懿有些纳闷,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一点破绽,更弄不清楚诸葛亮究竟在玩什么花样。属下将领见到这种情景,忍耐不住,纷纷请令杀进城去活捉诸葛亮。

深知诸葛亮为人的司马懿却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没有同意将领们的意见,认为一生谨慎行事的诸葛亮肯定是另有所图。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感觉到诸葛亮的琴声之中隐含杀机,于是连忙下令全军撤退。

等退了没有多远,诸葛亮设置的两路疑兵就摇旗呐喊,纷纷涌出,司马懿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赶紧带领大军仓皇返回。

诸葛亮见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连忙抓住时机,带领余下人等,从容撤出西城,退回四川。

智慧点拨:

保持深沉,让对方无法看破,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做事低调,大智若愚的人,做人处世,通常都很难被别人看透,这是一种很高明的低调做人的智慧。

4、低调对待妒忌,善意对待敌意

俗话说:树大招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只要是有所成就的人,难免会招致别人的嫉妒与敌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巧妙地保全自己,便成为人们应该学会的一种处世智慧。

你有了一个苹果他却没有,你可能被嫉妒;你懂得风筝为什么会飞而他不知道,你也可能被嫉妒;你获得了奖赏而他没有,你同样可能被嫉妒。嫉妒就是对才能、机遇、名誉、地位、财富比自己好的人怀有怨恨的一种负面情绪,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蛀虫。

嫉妒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它能让人心里失衡,更能让人丧失理智。有多少人出于嫉妒心而害人害己,被世人唾弃,庞涓就是被这种负面情绪所害的一个典型。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时,庞涓感觉自己兵法已经学成,就决定下山去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就表示先不出山。

庞涓于是下山,在临走之前,和孙膑道别,说他事业有成之后就邀请孙膑下山共享荣华。到了魏国见到魏王以后,庞涓就把自己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向魏王展示了一遍,并放出豪言:“只要我带领大军,定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魏王见庞涓确实很有才华,就任命他为将军、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实非同一般,领兵后连战连胜,就是当时很强大的齐国军队也被庞涓打得一败涂地,这让庞涓非常得意,经常向人夸耀。但是,在胜利的背后却有一根刺,让庞涓每每不得安宁,那就是孙膑。

庞涓很了解孙膑,知道孙膑的才能不弱于自己,再加上最近几年在山中的苦修,又听说老师鬼谷子把最厉害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也传给了他,肯定更加了不得,这也是庞涓虽然在魏国早已成名却迟迟未邀请孙膑下山的原因。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魏王举荐了孙膑,于是魏王派人礼请孙膑下山辅佐魏国。此时的孙膑已经得到鬼谷子的真传,便亮设加推辞,拜别师傅投奔魏国。

到魏国后,孙膑先找师弟庞涓,庞涓心中虽然不乐意,表面上还是热情招待。随后一段时间,孙膑在魏王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学,庞涓相形见绌,嫉妒心于是就像野草一样,快速生长起来。

不久,在庞涓的安排下,孙膑被魏王以背叛魏国罪剔除了膝盖骨,成为废人,脸上还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本来庞涓想把孙膑置于死地,但是因为他想从孙膑口中套出孙子十三篇的兵法要诀,就假意对孙膑更加关心。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孙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装疯卖傻,还把已经写好了的兵书也全部烧毁,最后在齐国大将军田忌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

孙膑刚到齐国,就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一次,大将军田忌和齐王赛马的时候,孙膑建议田忌用下驷对上驷的方法,以弱胜强,战胜了齐王,赢得所有人的赞赏。

在孙膑逃走后不久,为宣扬战功,庞涓又举兵进攻赵国,打败了赵国军队,并围住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赶紧派人到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和孙膑出战,孙膑分析了情况之后,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他们没有直接去救赵国,而是挥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庞涓返回的时候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打败了气焰嚣张的庞涓。

不久,因为庞涓离间齐王,田忌、孙膑二人被削去兵权。庞涓于是又统兵攻打韩国,韩国自知不能取胜,于是派人向齐国求救。恰逢齐国新王继位,又召回田忌和孙膑。孙膑采用减灶之法引诱庞涓轻兵追赶,最后在马陵道设下埋伏,杀死了庞涓。

庞涓虽不如孙膑,但也是一代将才,却因为嫉妒使得两人一死一残,实在令人惋惜。与庞涓、孙膑的情况差不多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声中不仅仅有技不如人的无奈,更有深深的嫉妒。

嫉妒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如果不能巧妙地化解它,就会害人害己。所以,人们应该低调对待嫉妒,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化嫉妒心为进取心,才是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只要我不对任何攻击做出反应,这件事就会到此为止。”如果林肯不是有这样的胸襟,如果不是他能够低调善意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敌意,在美国内战爆发前后,面对空前的压力和指责,林肯的人生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真诚和善良能触动并唤醒人们心中最高尚的心弦,这就是宽恕别人和以德报怨的功能。”他还说,有些心灵由于生来的狭窄而怨天尤人,但只要用慈悲降服了它,给予它爱,它就将诅咒过去的所作所为,因为它里面毕竟有着许多善良的因子。

面对嫉妒和敌意,很多人都为这突如其来的灾害而愤愤不平,于是开始反击,以牙还牙。但是一些据理力争的行为不但未能摆脱对方的敌意和嫉妒,还浪费时间,虚掷精力,让自己的形象受损。而且嫉妒和敌意就像马蜂窝一样,一旦捅它一下,势必会引来更疯狂的反扑,麻烦会更大。

人活世上,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心悦诚服,都喜欢你,关爱你。也许别人眼红你的成功所以暗地里做小动作,也许人家看你不顺眼所以对你冷言冷语。如果一个人对此太介意,他便有可能在人群中一分钟也过不下去;如果一个人对此时时处处还击,他便有可能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战斗。这其实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明智的。

以牙还牙只是一种手段,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效,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对于嫉妒和敌视你的人,采取低调策略化解有时候更有效。这样,既显得你大度,又减少了自己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做人低调一些,处世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倘若胸怀坦荡,从容大度,以德报怨,低调谦和,对于对方含沙射影的话语,冷嘲热讽的讥笑,无中生有的诬陷,统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嫉妒和敌意也就没有了目标,最后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要纯朴,恭顺,不露聪明,不显才气,不要对答如流。只要你不让他怕你,他就会喜欢你的。”也就是说即使有才能,也不用到处显露,应该用在合适的地方,做人应该大智若愚,低调谦和,不能锋芒毕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要尽可能地做到让别人喜欢,而不是嫉恨。

做人低调,什么时候都不要显现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徒增他人的嫉妒情绪;还应该把姿态放低,对人谦和礼貌,千万不可居高自傲,否则不但有可能让别人嫉妒,甚至让人讨厌;和嫉妒你的人沟通,诚恳地向他们求助,显示他们对于你的重要性,并在适当的时候显露你无伤大雅的短处,增加一点亲和力,不要显得与众不同,高高在上。

智慧点拨:

善意低调地对待敌意和嫉妒,并非懦弱胆小,也不是无原则地退让,而是避免卷入无谓的争端,善意对待敌视你的人,看似愚昧,实际上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智慧,高明的做人技巧、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

5、成不揽功,败不推过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樵夫甲和樵夫乙一起上山砍柴,他们边走边聊。途中,几乎在同时,他们发现了一把斧头。正在甲犹豫之际,乙麻利地拾起斧子。看到这把锋利的斧子,甲高兴地说:“这下可好,我们能够砍到更多的柴。”乙纠正道:“不应该说‘我们’,你应该改口说‘你’。因为这把斧子是我捡到的,好象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接着,两人继续向前走。不久,他们听到了山上的喊声:“那是我的斧头。”他们往上一看,只见半山腰上一个人正匆匆忙忙地往下跑。乙顿时紧张起来,连忙问甲:“我们该怎么办?”

甲并没有给他出主意,而是以乙拾到斧子时的语气说道:“不应该说‘我们’,你应该改口说‘我’。”

有些人自认为很聪明,见到好事就想独揽,见到坏事就想到他人。其实,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这种人将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为此,曾国藩提出了“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的做人学问,认为这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他还说,与别人分享功劳是减祸的方法、是加福添寿的药方。谈到收复安庆,他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和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攻下金陵,他又归功于各位将领,没有提及他弟弟曾国荃。由于能够适时地推让功劳和利益,他不仅受到了各位湘军将领的真心拥护,而且能够与满族官员融洽相处。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奉命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下大功。宠臣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广布流言,说他与朱宸濠原是同党,为了自保才奋力擒拿朱宸濠。为自己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好友张永商议:“如果退让一步,把擒获朱宸濠的功劳让给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江彬就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王阳明将朱宸濠交给张永,让张永上奏皇帝说朱宸濠的擒获全是江彬的功劳。随后,他以病体缠身为由,回家休养去了。

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后,封赏了王阳明。

懂得推让功劳和利润的人,自然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而一个经常吃独食的人,自然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受人欢迎的人能够在众人的推动下快速前进,而受人排挤的人只会被众人束缚住手脚,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

安东尼·罗宾在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这样说道:“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要不是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对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倘若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