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通过学习,精通刑名法术。他去了当时国力强盛的魏国谋求功名,先是在魏相公叔痤的府上当差。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危,在魏惠王前来看望他的时候推荐商鞅做魏相的继承人。魏惠王心里并不愿意把国政交给这么一个下人,只是口头上答应了公叔痤。
魏惠王离开后,公叔痤把商鞅叫到了身旁,关心地叮嘱他说:“大王刚才让我推荐国相人选,我立即推荐了你。大王虽然答应了我,但我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他是在敷衍我,应该不会重用你的。作为人臣,我先要做到忠君,然后才能顾及到你。我对大王说如果不愿意重用你,一定要把你杀了,否则会成为魏国的忧患。因此,你的处境很危险,请速速离开。”商鞅并不慌张,而是反问公叔痤说:“您看重我而大王不看重我,既然不看重我,又怎么会杀我呢?”于是,商鞅依旧待在魏国,没有离开。
公叔痤病死后,正逢秦孝公招贤纳士的告令传至魏国。于是,没有得到重用的商鞅离开了魏国,来到了秦国。经过几次求见和交谈,秦孝公看到了商鞅的才能,于是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起用了商鞅,准备更改秦国法度,但又忐忑不安,害怕国人不接受变法。商鞅规劝道:“做事情犹豫不决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何况超乎寻常的事情,本来就容易遭受世俗非议;见解独到之人,也常常被一般人大肆取笑。为人愚钝者即使做成了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办到的;但是为人聪慧者,却能够预见未来并作出安排。要想追求高尚的品德,就不能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不能和普通人商讨谋划。因此,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既成的旧法;只要能使百姓富足,就不必遵守既成的旧礼。”秦孝公听完,非常赞成这一说法。接着,秦孝公召集大臣商讨变法,果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
大臣甘龙说道:“圣人教化人民,并没有改变民风习俗。智者治理国家,也没有改变一直传承的法度。对人民施以教化,只要顺应民风民俗,毫不费力就可以成功。要想使百姓生活安定,只要沿袭旧法治理国家就行了。”商鞅反驳道:“甘龙刚才所说,正是世俗之人的看法。世俗之人安于旧例,读书之人拘于书本。对这两种人来说,只会奉公守法。和他们讨论其他的事情,是万万不能的。三皇所定的礼制都不相同,但他们都统一了天下;五位霸主遵循着不一样的法制,但是都能各霸一方。臣认为,聪慧之人敢于变更礼制、订立新法;愚蠢之人只会被旧礼旧法处处制约、难以解脱。”
大臣杜挚又上前说道:“想要改变旧法,除非新法有百倍的利益;想要更换旧器,除非新器有十倍的功效。不然的话,只有仿效旧法,才不会出现过失;只有遵循旧礼,才不会出现偏差。”商鞅继续反驳道:“要想治理好国家,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方法对国家有利,可以不遵守旧法。夏朝和商朝就是因为没有更改旧的礼制,最终失去了天下;商汤和周武王就是因为没有沿袭旧的法度,最终得到了天下。因此,沿袭旧礼不值得赞扬,反对古制不能遭受责难。”秦孝公听完,说商鞅讲得很好,并要立即推行新法。
在新法公布之前,商鞅决定先树立令出必行的威信。为此,商鞅令人在秦都南门竖了一根木头,高有三丈,大家出于好奇,纷纷上前围观。商鞅见围观的人已经很多了,于是当场大声宣布:如果有人能把这根大木头从这里一直扛到北门,就能得到十两黄金的奖赏。没人相信这种奇怪的事情,因此没人愿意来扛。于是,商鞅直接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在整个城里弄得沸沸扬扬。后来,有个壮汉抱着试探的心理前来扛木头。当他扛着木头走到北门后,商鞅毫不犹豫地把五十两黄金赏给了他。接着,商鞅在国内颁布了新法。百姓通过扛木头的事知道了商鞅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不敢违背新法,以免遭受惩罚。
新法在施行的过程中,商鞅要惩罚犯了法的太子。他说:“新法之所以不能迅速有效地推行,偏袒王室贵族是主要原因。凡是有违法者,无论是谁,都必须依法惩处。”按照法令,要对太子施以刑罚。考虑到太子将来要即位,商鞅转而怪罪于公孙贾和公子虔这两位老师的教导无方,于是处罚了他们。当有人反抗时,商鞅坚决镇压,毫不留情,曾于一天之内处死好几百人。人们在悲痛之余,虽然埋怨商鞅的残酷,但不敢不遵纪守法。
随着新法的推行,人们看到了新法的便利和取得的成效,使得新法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同时,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被秦孝公提拔为大良造,掌握了军政大权。此后,秦国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央集权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经历了与齐国的马陵一战,大将庞涓被杀,上将军太子申被俘,大伤元气。次年,商鞅劝谏秦孝公攻打魏国:“秦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就像一个人生了一场重病,迟早都要治疗。秦、魏两国只能有一国存在,为什么呢?魏国都城建在安邑,有黄河和崤山作为天然屏障。如果形势对他们有利,他们可以进犯秦国,反之,他们可以转而向东进犯。如今,在大王的励精图治下,秦国终于开始繁荣昌盛起来。而魏国经去年与齐军一战后实力大大衰弱,诸侯们不愿再臣服于它,这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机会。魏国兵败后,一定会向东迁移,而黄河和崤山也就成了秦国的天然屏障,退可守住国土,进可吞并各国。这是在建立帝王功业呀!”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并派他去攻打魏国。魏国见秦军进犯,立即派魏将公子昂迎击。
当时,商鞅以叙叙旧情、订立盟约为由,把公子昂骗来赴约,然后把他捉住,并趁机消灭了魏军。此后,魏国受到了齐、秦两国的多次攻击,国势日益衰弱。为此,魏惠王向秦国求和,并把河西地区割让给了秦国,然后迁都至大梁。此时,魏惠王才后悔没有听取公叔痤的临终遗言。商鞅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孝公为此封赏了他十五个城邑,由于其中的多数城邑隶属商地,又给了他商君的封号,因此也就有了商鞅的得名。
商鞅在变法期间,得罪了很多人。秦人赵良建议他效仿上古圣人虞舜的做法,以谦虚获得人们的尊重。商鞅不以为然,反问赵良:“当初,秦国还是未受教化的夷狄,多么落后呀。正是有了我,秦人才知道什么是礼教,知道父子有别;正是有了我,秦国才有了这么多象征等级地位的宫阙,成为了一个礼仪之邦。你说说,我和五羖大夫百里奚两人,谁更加贤明?”赵良回答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的腋下皮毛;一千人的顺从连连,不如一个人的直言相劝。周武王广纳直言得以昌盛,商纣王压制劝谏导致败亡。我请求向您直言相告,可以吗?”商鞅说了一些类似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类的话,请赵良实话直说,不要隐瞒。
于是,赵良说:“百里奚是秦穆公敬重的人才,秦穆公想方设法得到了他。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时,向东讨伐了郑国,前后三次拥立了晋国的国君,还有一次为晋国解除了楚国的威胁。在国内,他推行教化,偏远的巴州人也会入朝进贡;对外,他给予诸侯国恩惠,以致四方的戎人纷纷臣服于秦国。由余得知后,前来秦国请见,后来也为秦国所用。百里奚在位时,出行既不坐车,也不打伞。在国内视察时除了所乘的马车外,既没有其他车辆随行,也没有专人护卫。他死后,秦人纷纷痛哭流涕,就连小孩也感受到了这种悲伤的气氛,停止了以往欢乐的歌唱。这就是百里奚贤德的具体体现。您之所以受到了秦王的重用,是因为受到了宠臣景监的引荐,并不是靠自己的名声。您在任这么多年,就想着怎么去大力建造宫殿,很少为百姓谋福利,也谈不上什么功业。并且,您在改革变法中制定了残酷的刑罚,不仅得罪了太子,而且残害了百姓,这些怨恨的积累就是祸患的根源。教化百姓,百姓会自觉地接受;命令百姓,百姓则会感到受迫……您出门的时候,几十辆马车跟着,车上站满了武装齐备的卫士。如果稍有不妥,您就不敢出行。《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因此,您的处境很危险,就像很快会消亡的朝露一样,您还怎么延年益寿呢?因此,您不如归还封地,归隐自耕,并且劝说秦王多多招纳重用那些有贤德的隐居人士,以便教化百姓,推行德政,以此换来您的平安。如果您贪图富贵和荣耀,不愿放弃封地和权位,依旧积累百姓对您的怨恨,一旦秦王摒弃了宾客,不用其他诸侯国的人,您就会遭到无数人的报复,只能坐以待毙了。”不过,商鞅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