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川袍哥史
6108800000002

第2章 袍哥总论(1)

第一节 袍哥的概念

何谓“袍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解释为“旧时西南地区各省的一种帮会的成员。也指这种帮会组织。”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在语义上是不完整的,因为袍哥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西南地区,中国其他地区也有袍哥活动的痕迹,不如定义为“清朝至民国期间以四川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一种帮会组织及其成员的统称。”具体说就是哥老会在四川的俗称。本书所称四川袍哥,其区域包括当时的西康省和川渝两地。

为什么称这个组织或这些成员为袍哥?《诗经·秦风·无衣》中有这样一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袍”在古代指的是装丝棉的长衣,《后汉书·舆服志》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下”。而至今还鲜活在时尚中的旗袍更进一步证明:“袍”是一种长衣。而穿上这种长衣上战场,似乎就有了非凡的意义,“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到处人皆著战袍,麾旗风紧妈蹄劳。”战袍就成了牺牲和友谊的标志,所以从古到今,同一战壕里的人容易结成生死之交。后来军人以“同袍”相称,而“袍泽之谊”已是深厚友谊的代称。刘师亮对“袍哥”作解释时,说:“言其同一袍色之哥弟也”,“异姓如同胞,见面称哥弟,取‘胞’‘袍’谐音之义。”作为军人,为共同的目标出生入死,统一服装颜色并称兄道弟也是天经地义的,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倒不一定非要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了。古人多将“服”“袍”与朋友的关系连在一起,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癖”,都证明古代的友谊是与衣服的称谓有关的。作为帮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袍哥,也是借助这件好看的外衣,结成了利益同盟体。

在四川,除了以“袍哥”称呼这种帮会组织及成员之外,还有“哥老会”、“哥弟会”“光棍”、“袍皮闹”、“汉流”、“汉留”、“汉刘”等种种流行的称呼。

刘师亮对以上别称作了解释,“何为‘光棍’,一尘不染谓之光,直而不屈谓之棍,光者,明也,棍者,直也,即光明正直之谓也,试观世界上无论何种棍式,谁非直者,若稍有弯曲,不称之曰拐,便谓之曰杖,安得谓之棍哉,以棍定名,更曰光,非正直光明者不可。”此论体现了袍哥刚直不阿的方面,但似乎对袍哥有过誉之嫌。“何谓‘袍皮闹’,以袍哥称‘皮’而能闹出世界也。桃园结义,以三人同心,而成帝业;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之赵匡胤,亦是三人结义,而开大宋基业。以我汉留亿万人同心,未始不能造成绝大事业,所谓‘袍皮闹’者本此。”此论重在说明袍哥的革命性。由于作者本人就是袍哥“巨子”,对自家人溢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汉留”,意为汉民族惨遭屠杀后的幸存者,“夫汉留者,汉族遗留也。先烈悯明室之亡,异族主国,留下革命种子,作灭清复明之计也,故名汉留。”;“汉流”也意为汉民族在异族统治下无法生存,四处飘流;“汉刘”意为这个组织是汉室刘姓王朝的正统后人,明指汉朝,暗指汉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谓都是在异族(满清女真族)统治下,汉族人遭到歧视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很多学者都认为,袍哥就是哥老会在四川的通称。这一论点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的分支。但就源流关系来看,王纯武的观点值得肯定:“哥老会发源于四川,流传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其踪影遍布全国。从清代至民国的长时期里,哥老会曾广泛地活动于四川的城市和农村。”由于袍哥产生之初是秘密帮会组织,其活动受到满清政府极大的限制,目前尚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其究竟产生于何时,就是陈近南在雅安开立精忠山和郭永泰在叙永开立荩忠山,也只是停留在传说之中。倒是活跃于四川边远山区的啯噜会,在历史档案中有记载。从史学角度来看,“啯噜”似乎成了有史可证袍哥的先驱,他们的活动初期大致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比郭永泰开立荩忠山要早。钻研历史多年的洪门南华山第五代山主刘沛勋认为:清末以来的民间秘密组织大多与洪门有关,在大陆时期,洪门旗下有数百万人的社团,依分布区域的不同名称各异,在台湾和福建的是天地会,广东广西的是三合会,云南四川的是袍哥,湖南湖北的是哥老会,在江浙一带的则称为小刀会。关于“哥老会”与“袍哥”两个称谓,秦和平作出过比较明确的界定,认为:袍哥是民间恃力型的互助团体,而哥老会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社会组织。王纯五则认为:完全可以把袍哥理解为哥老会在四川的称谓。我们也认为:哥老会同袍哥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分野。因此,以下篇目凡提及袍哥的地方均可以理解为哥老会。

第二节 袍哥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袍哥在满清、民国时期的活动,根据所有资料来看,袍哥有其明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袍哥是清代中期在四川出现的秘密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是以互助为存在的基础。秦宝琦、孟超指出:“旧中国的秘密社会,是泛指那些为了某些政治,经济或信仰等原因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按其组织形式与特点,可分为秘密教门与秘密会党两大系统。它们名目繁多,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记载,已有200多种。如加上地方志其他记载,则不会少于300—400种。旧中国的秘密社会自登上历史舞台之日起,其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亦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流传)”按照这种划分,袍哥属于秘密社会组织的会党组织。由于袍哥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带有社会互助的性质和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结社组织,“反清复明”是其根本宗旨之一,清廷因其反满倾向而视之为“会匪”、“会党”,因而他们的相关活动只能秘密进行。为了使其活动不被官方发现,其组织、活动隐蔽,隐字、隐语、手势、茶阵,纷繁而多变,局外人很难掌握。但凡秘密社会组织,之所以不能公开,主要是政治上的反叛性,组织上的不合法性,其活动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否定性。

咸丰年间爆发的历时6年、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会。以后的历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哥老会。如四川最大教案“大足教案”的主力,就是“一绅二粮三袍哥”,余栋臣等首领都是“哥老会魁桀也”,因此遭到禁止和镇压,曾国藩在制订湘军营规时特地立了一条:“结拜哥老会、传习邪教者斩。”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对待秘密社会组织所持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袍哥具有帮会组织必须具备的组织机构、帮规和帮约、隐语暗号以及活动的非法性这些特点,是为学术界公认的帮会组织。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哥老会在清朝末年已经半公开化,到辛亥革命后,已经转入全公开,甚至与当地的政权有一定的勾结,成了享有一定地方治权的帮会组织,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社会组织有了质的区别。抗日战争胜利后,“力图在中国推行多党制政治的风潮中,哥老会也在某些地区组建政党,其中有‘中华社会建设党’、‘民主社会促进会’等”,并且有了政治纲领,说明其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是由于帮会与政治的关系千丝万缕,并且具有天然的反正统反现实的倾向,近代中国几乎所有反政府力量都与帮会有牵连,夺取政权以前多利用,夺取政权以后或改造,或镇压。袍哥也不例外,难逃被利用和被镇压的历史宿命。

第二,袍哥是一种江湖组织。袍哥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早期活动中,多数以江湖骗子的身份活动,采取的也是江湖手段。按照袍哥规定,江湖上的惊、培、飘、猜、风、火、爵、耀、僧、道、隶、卒、戏、解、幻、听各色人等,“如身家清,已事明,俱入汉留资格”(刘师亮《汉留史》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