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断,争雄称霸。战国七雄逐鹿,变法运动此起彼伏。最后,改革最成功的秦国力量最为强大,终致扫六合归一统,秦始皇实现了一统中国的夙愿。
022.齐桓公九合诸侯
周平王迁都到洛邑以后,历史上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时候,周王室衰落,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但实际上地位只相当于一个诸侯。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经常混战。得胜的诸侯趁机称霸,号令其他诸侯。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齐国是周武王时姜太公的封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齐襄公当政的时候,国家开始强盛起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知道后,都想回到齐国接替国君的位置。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他为了阻挡公子小白回国,就在通往齐国的路上守候。当他看见公子小白时,就向他射了一箭。小白假装中箭,骗过了管仲。然后急忙赶回齐国,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朝中大臣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齐桓公就不记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让他管理朝政。
管仲一上任,立即对齐国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开发资源,大开铁矿,生产农业用具,提高耕作技术。他还鼓励用海水煮盐,使离海较远的诸侯国都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了。
有了国力做后盾,齐桓公就开始对外发展。但他几次与临近的鲁国交战,都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齐桓公和管仲开始觉得,光是靠齐国自己的力量,并不能称霸天下。于是,齐桓公就与周王室结亲,娶了周王的女儿。随后,他又打出了尊崇周天子的口号,取得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这时,宋国正好发生内乱,新国君的位置很不稳定。齐桓公就借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在齐国会盟,说是要与诸侯共同帮助宋国平定内乱。但是,齐桓公的威望还并不高。通知发出后,一共只来了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根本不把齐国的号召当回事。齐桓公就先拿鲁国为突破口,出兵攻打,将鲁国制服。随后,齐桓公又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又帮助卫国打败狄人。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得到了各诸侯国的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023.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就把她立为皇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国君的位置,害死了太子。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不得不跑到别的国家去逃难。
不久,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想争夺国君的位置,仍然不许重耳回国,并派出刺客企图刺杀重耳。于是,重耳就带着一些有文武才能的人,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外流亡19年,辗转了八个国家。在很多国家,重耳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在楚国,楚成王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够回到晋国,一定与楚国和睦相处。将来万一打起仗来,我也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重耳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政治才干。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重耳杀死了当时在位的晋怀公后,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凭借他的机智、勇敢、宽厚,很快就赢得了民心,晋国的国力也强盛了起来。
晋文公把国内治理好了,就想向中原地区扩张。这时,南方的楚国也强大了起来,想要在中原称霸。晋楚两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成公派人到晋国请求援救。晋文公就出兵讨伐依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企图孤立楚国。但是,楚国仍然围住宋国不放,晋国又设离间计,把齐、秦两国也拉到自己这一边来,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开战。两军刚一交手,晋军就假装败退。他们这样一方面是表示遵守当年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承诺,向楚王表示谢意;另一方面有意以退为进,疲惫敌军,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势同楚军决战。楚军见晋军退避,果然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国打仗,十分轻敌,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城濮之战结束后,晋文公把作战所获战俘和战利品全都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就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首领),并赐给他侯伯才会享有的礼遇。晋文公趁机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当上了霸主。
024.秦穆公厉政称霸
春秋时期,秦国在渭水流域兴起。秦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疆土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关中。但是,秦穆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进一步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为此,秦穆公四处招揽人才。
有个叫百里奚的人非常有才能,他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他也就成了晋国的奴隶。晋献公的女儿出嫁到秦国,百里奚作为陪嫁,一起来到了秦国。但是,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半路逃了出来,被楚国人捉了去。秦穆公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想以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又怕楚国人不给,于是就派使者到楚国,说:“秦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了楚国,请允许我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回去。”楚国人一看百里奚这么不值钱,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请求。
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与他谈了很久,觉得他的确有治国之才,就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后来,又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秦国,秦穆公都很信任并重用他们,秦国很快就富强起来。
百里奚认为,秦国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打通晋国。于是,秦国就出兵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刚刚即位的晋襄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亲自率领大军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设下埋伏,等着秦军的到来。崤山非常险要,四周都被大山包围,只有一条通道可以出入。秦军一进到这里就知道中了埋伏,晋军立即将出口堵住,堆起木材,将火点着,秦军顿时乱成一团,全军覆没。
经过这次较量,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地扼住,只得谋求向西发展。秦国的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他们见秦国与晋国作战失败,就觉得秦国力量很弱,不把秦国放在眼里,纷纷自立了起来。秦穆公吸取攻晋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依次征服。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向西戎大举进攻,很快就消灭了西戎建立的12个国家。秦国的疆域一下子向西扩展了一千多公里。诸侯国纷纷向秦国进贡,秦穆公终于称霸西方。
025.楚庄王一鸣惊人
城濮之战不久,楚成王就被自己的儿子害死了。他的儿子商臣做了国君。商臣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旅做了国君,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成天饮酒作乐,不理国事。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来劝谏者,格杀勿论。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对楚庄王进行劝说。
有一天,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楚庄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始终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楚国的南方有一只鸟,一连三年都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立即明白了伍举的用意,就笑着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伍举听了非常高兴,这才知道楚庄王并不是昏君。
果然,不久楚庄王就解散了乐队班子和歌女,整顿朝政,任用贤良,诛杀奸臣,扩充军队。楚国百姓都为楚庄王的改变欢呼叫好。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陈和宋,大胜而归。为了向周王室示威,他还在洛邑附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周天子很害怕,就派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周王室的九鼎有多重。王孙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楚庄王是在问周天子的力量有多大,于是就回答说:“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是要靠国君的品行,以德服人,而并不应该随便打听人家鼎的轻重。”楚庄王听了,知道周王室在诸侯中还有影响,也不敢贸然进攻,就带着部队回去了。
过了几年,楚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楚庄王就决定向晋国进攻,以报城濮之战的仇。他先是派兵攻打陈国和赵国。陈、赵两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向这两个国家进攻,就等于是向晋国挑战。晋国不甘示弱,出兵迎战。但是,晋国军队内部命令不统一,一支部队企图私自偷袭楚营,被楚兵发现,一夜之间,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晋军大败而逃。
从此,楚庄王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上了霸主。
026.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致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三千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027.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