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6120900000026

第26章 后记一:季羡林推荐序(1)

要想准确地理解和评价泰戈尔的诗歌,同理解和评价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必须从他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和世界观出发。泰戈尔是世界上最多产、才学最广的作家之一。他文学、音乐、绘画、作曲都精通,而且都有独创性,在印度国内外有广泛深入的影响。所有这些才学都同他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世界观有密切的联系,诗歌也不例外。

泰戈尔生于一八六一年,死于一九四一年。这漫长的八十年正是世界上多事之秋。前一半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过渡的时期,接下来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从印度一国的历史上来看,这八十年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期,是印度民族阶级产生以至形成的时期。泰戈尔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印度民族起义爆发后的第四年,逝世于印度独立前的第六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大英帝国的统治相始终。所有这一切都必然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上打上烙印,产生影响。

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的一个地主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的家庭是当时孟加拉知识中心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深受十九世纪印度启蒙运动思想家罗摩·摩罕·罗易的影响,热心于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他的兄弟姊妹和侄子都是一些爱好艺术的诗人或画家。他的一位哥哥曾经试办过一些民族企业,企图同外国资本对抗。所以,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泰戈尔家族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与印度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泰戈尔生在当时英印帝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加尔各答,家庭比较富有。一八七八年赴美留学,一八八〇年回国。他厌恶学校教育,印英教育都受了一些,但都不充分,他主要是靠家庭传统和自学成家。一八八四年下乡管理过祖传的田产。他经常住在一只船上,到处漫游。他在这里同农民,主要是佃户,有些接触,对他们有一些同情。他因而想改造农村,幻想有一个“更合理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一九〇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目的是实现他的改造农村的教育理想,一九二一年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他参加了反英的人民运动,用诗笔做武器,同殖民主义者搏斗。他既反对极端派的暴力,也反对稳健派的妥协。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就逐渐与群众格格不入起来。他反对群众烧英国货,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认为这是破坏。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消灭愚昧与贫困等等。群众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就愤而退出运动,去过退避的生活。一九一三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一九一五年他认识了甘地,从那以后,印度现代史上的这两位巨人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尽管两人的观点在许多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始终如一。一九一九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从退避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宣告放弃英国政府赐给他的“爵士”称号。

从那时一直到逝世,泰戈尔始终全神贯注地关心世界和印度的大事。他曾访问过世界许多国家: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等。他同世界许多名人,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等结成朋友。他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也曾横眉冷对西班牙的佛朗哥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的爱憎是非常分明的,尽管有时有一些保留,人类进步事业他是支持的,对各国人民他是同情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节不亏的一生。

泰戈尔的思想和世界观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印度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物,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印度古代哲学史上有一句话:Tattvamasi,意思是“你就是它”,“它”指的就是“梵”,换句话说,也就是梵我一体。这里面包括着我与非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泰戈尔是把重点放在“人”的方面。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而人是主体。孟加拉女诗人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对于人性有无限的信心,他有根深蒂固的乐观主义,他要求承认人是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23页)。泰戈尔还说过:“对人失掉信心是犯罪(《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23页)。”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很容易被他所接受。西方的自由、博爱、平等的思想也容易在他的思想中引起共鸣。既然梵我统一,人与自然统一,所以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他之所以大力宣扬“爱”,宣扬“互信互助”,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诗歌后面的人》,第14页)。在泰戈尔思想中也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他承认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流转变化。这样,又要和谐,又要流转不息,那就只能产生一种情况,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韵律”。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韵律”是打开宇宙万物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我觉得,他之所以竭力主张和谐和韵律,就因为他的生活中。思想中有时候缺少和谐和韵律,同许多人一样,他的理想与现实也时时产生矛盾。他的生活和思想中有许多矛盾,有时候如清风朗月,有时又如骇浪惊涛。他在一九二四年写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自己天性中也有一种经常发生的内战。”这种“内战”表现在许多方面:对工人、对农民、对妇女、对暴力、对社会主义、对群众运动等等,都有种种矛盾的看法。我觉得这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泰戈尔还有另一个方面,他喜欢科学。他曾对黛维夫人说过:“我非常喜欢科学,而你却喜欢罗曼蒂克。这些喃喃细语的被阳光照射的树叶子,它们每一次摇动都在吸收阳光,同时制造出许多化学成分。通过大自然数不清的脉管,经常不断地有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在进行着啊……人们简直要吃惊得目瞪口呆了。”(《炉火边的泰戈尔》第72页)

了解了泰戈尔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和世界观,才能了解他的文学作品。泰戈尔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长诗《野花》在杂志上发表。一八八一年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出版,文名大震。以后又写戏剧和小说,一九〇〇年写了《故事诗》。在十九世纪结束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写了近六十篇短篇小说,几部诗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这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初叶退出反英运动以后,他仍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九一二年写了《吉檀迦利》,一九一三年写了《新月集》,一九一三年写了《园丁集》,一九一六年写了《飞鸟集》。从一九一九年起,他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一年又写了大量的诗歌。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歌,出版了五十部诗集,写了长篇和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一百余篇,剧本二十余种,还有许多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文章、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谱了无数的歌曲,画了将近二千幅画。

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现在我们就把他的诗歌创作按照这三个阶段来谈一谈。

第一阶段可以以他的《故事诗》为代表。在这里面,诗人从古代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丰富的故事宝库中,选取了一些故事,写成了诗。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与原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些诗的情节都是在某一方面动人心魄的,诗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言之,诗人在这些诗里歌颂了民族英雄,特别是锡克族的英雄,宣扬了爱国主义,提倡了印度民族的大团结。比如《被俘的英雄》是歌颂反对莫卧儿的锡克族英雄农民般达的。《戈宾德·辛格》是歌颂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的。泰戈尔也歌颂了人道主义,比如《轻微的损害》,这首诗讲到皇后把穷人的茅屋点着,国王惩罚了她,让她去做乞丐讨饭。《比丘尼》、《丈夫的重获》(杜尔西达斯救了一个想自焚殉夫的女子)等也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