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我喜欢动脑筋,逆向思维,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家乡宜宾,我度过了十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温柔可亲又善良和蔼的母亲,独立倔强又不苟言笑的父亲,在养育我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如今,回首望去,拂去时光的尘埃,当年那个调皮捣蛋、善于动脑的唐家小儿,已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获得了财富、快乐和幸福。
有句话说得很好,不管走多远,你的根始终在故乡。对我而言,不论此生要面对多少个日出日落,经历多少次潮起潮落,我注定永远都是宜宾的孩子,那个父母一辈子疼爱的儿子。
第一节 唐家有儿初长成
59年前,我出生在四川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宜宾。宜宾,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美誉,古称“僰道”“叙州”等,因名酒五粮液产于此地,发达的酿酒工业又使得宜宾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
宜宾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宜宾的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秀丽清逸,曲径通幽,有一种神秘的野趣;宜宾的水,共长天一色,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就像一条跳动不息的巨人脉搏,奔涌着一腔沸腾滚烫的热血。
在风景如画的宜宾翠屏山上,有一座肃穆庄严的赵一曼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为纪念我的姑婆、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修建的。
根据宜宾市人民政府网站的资料,自赵一曼纪念馆建成并开放之后,曾收到过各地寄来的许多题词,部分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题词,热情讴歌了赵一曼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赞颂和弘扬了烈士的浩然正气,对后世具有极强的垂范作用。
在众多的题词中,朱德、董必武、宋庆龄的尤其醒目。朱德的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董必武的题诗:“革命潮声杂鼓鼙,宜宾儿女动深闺。焉能照旧营生活?奋起从军弁易笄。北伐旗开胜未终,叛徒决策反工农。招来日寇山东阻,民族危机迫再逢。北去南来党命御,不因负病卸仔肩。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宋庆龄的题词:“赵一曼烈士为抗日坚贞不屈。”陈毅的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为更好地纪念赵一曼烈士,我姑爷李仲舒着手写作《赵一曼》,他边写,我边抄,我们老少两人通力合作,将姑婆的英勇事迹搬上了电视屏幕。
宜宾的水,极富特色。宜宾是长江第一城,处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口。金沙江深不可测,水流湍急,冰凉透骨。岷江像千万匹脱缰的怒马,从川西丛林中狂奔而来。江水浩荡,汹涌澎湃,一路上涌起千堆雪。金沙江、岷江汇合为长江后,更是顺流而下,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宜宾人都知道,在三江口,有一处清澈的江水,水流到宽阔较深的地方,如镜如泊,水流到畅快飘逸的地方,则又如虹如带。水则动,水则灵,水则智。宜宾的水,家乡的水,养育了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宜宾孩子。
我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希望我一生都能明晓事理,健健康康,为我取名“唐晓康”。但我上小学后,班上一个要好的小伙伴经常对我说:你不该叫唐晓康,应该叫唐大胆!
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小时候,我还真策划过一桩特别大胆,过了几十年后还被同伴们津津乐道的事。通过那件事,也扭转了当时大多数同学盲目的“力量崇拜”。
那时,我所就读的小学有一个男同学,他长得又高又壮,往小伙伴面前一站,就像一座铁塔,别说是小学生,就算当时教体育的男老师也对“铁塔”礼让三分,不敢轻易招惹他。因为身高体壮的优势,“铁塔”便有了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同龄小学生面前,也经常表现得骄傲蛮横,不可一世。
我个子不高,力量不强,若让我与“铁塔”硬碰硬直接干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根本没有胜算。我力气不大,但我有想法啊!我身边有个“死党”,就是我穿开裆裤就认识的好朋友、前文提到的罗大威。大威个子也挺高,比我足足高出半个头,最重要的是,他会武术!小时候,每天早上我还躺在被子里赖床,大威就已经在院子里“嘿嘿哈嘿”地练开了,那马步扎的、那拳头挥的,一看就是经过正规师父调教过的“练家子”,一般孩子的“野路子拳法”和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闲着没事时,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比画比画,好歹分出个高低来?如果我的想法实现了,便意味着我这个瘦小力弱者,并非真的“力弱”,我的智力同样可贵,而且威力更强大。
为了实现目标,我分别去找了“铁塔”和大威。“铁塔”起初压根儿不将我放在眼里,鼻子哼了哼,一掌把我推开,然后扬长而去。
我几步小跑追上他,说:“你肯定打得赢罗大威!你想嘛,你比他强壮,手臂肌肉隆起来比我小腿还粗,你不赢才怪呢。”
“铁塔”歪着脑袋,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总算没有拒绝比武了。
接下来,我又去找好朋友罗大威。
我说:“大威,不信你连个‘铁塔’都摆不平!你没听过有句老话么?‘高是高,大草包!’别看‘铁塔’比你壮实,但你有武功啊!你想想,现在会武功的有几个嘛?有武功的最厉害了,在战场上能一个人打趴下几个对手呢,区区一个‘铁塔’,算得了什么?估计三个都干不赢你呢。”
用现在的话说,我就是对这两人分别使用了攻心计,让他们各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而且胜券在握,如果答应了这场比试,肯定能扬名天下,今后谁还敢不服自己?就这样,两个对手都答应了下来。
我策划的“比武大赛”正式在小学操场拉开帷幕。那天天气晴好,万里无云,微风送来一阵阵的花香,太阳也好奇地探出头来,从树叶间隙漏下万缕金线。围观的小学生们紧张地屏住呼吸,激动得小胸脯一上一下地起伏,大家都瞪圆眼睛,耐心等待腰粗膀圆的“铁塔”和武艺超群的大威进场。那种围观场面,毫不亚于观看世界拳王泰森的比赛。
高年级的同学借来了大鼓助威,咚咚,咚咚咚。漂亮的女同学穿上新崭崭的碎花裙,自发当起了啦啦队:铁塔加油,加油!大威必胜,必胜!更有颇具经济头脑的同学,开了小小的赌局,全场观众都可以参加押宝,于是,有人力主“铁塔”是大赢家,有人豪气干云掏尽荷包最后一个分币,也要买“大威必胜”。在两位主角进场前,赛场已经呈现出一种白热化的紧张状态。
作为这场比赛的策划者,我没有参加任何押宝行动,而是选择一个较高的位置,淡定从容地等待比赛开始。所谓“稳坐钓鱼台,心中无波澜”,大概就是这种状态。
现在看来,当时可能有点对不起大威,但老实说,当年我真的并未百分百认定“大威必胜”,因为“铁塔”毕竟有他的体形以及体能优势。我想看到的比赛,是由聪明人所掌控的一次公平比试,而在头脑与智慧面前,力量再大、体能再强,也要屈居下风。
两位小主角,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来了。裁判一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练家子”大威果真名不虚传,他先是使出一招“无敌扫堂腿”,“铁塔”还稀里糊涂着,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大威已经又用一招蒙古武士常使的“背摔”,将可怜的“铁塔”从头顶甩飞,狠狠掼到脚下!
一秒、两秒、三秒……周围好静,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大家都不眨眼地盯着两位高手,不知道这静寂到底代表了什么。忽然,一声委屈的大哭撕破了宁静,吓得围观的人心头一颤:天哪,牛高马大的“铁塔”居然被摔哭了。
懵里懵懂的裁判甚至忘记高高举起大威的手,向大家炫耀:武林高手罗大威同学,用他的“巧劲”化解了“铁塔”的刚蛮,简单两个招式便赢得了比赛的最终胜利。此时大家都被“铁塔”的哭声吸引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他哭得这么惨,还是赶快送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