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守辽三年,人民安堵,鸡犬不惊。然而一个千年俗话“宁可得罪君子,千万不要得罪小人”又一次上演了。这次主人公依然是熊廷弼。碰巧熊廷弼就碰到了姚宗文这样的小人。姚宗文任户科给事,因守丧离职回乡,回朝想入补做官,就找到了熊廷弼大人,没想到官没做成还,还碰了一鼻子灰,姚宗文因此怨恨廷弼。这条路,走不通就走其他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姚宗文终于复职于吏科,干大了,经常到辽东来检阅兵马,故意找熊廷弼兄弟的麻烦,老熊说一,他偏说二,对着干。还有个人物刘国缙,辽东人,原先做过御史,现在兵部主事,参与军务,主张“以辽治辽”,跟我们今天“以港治港”政策惊奇相似,他呢专门招募辽东人为兵,部队有一万七千多人,思路很正确,可惜没有执行好、落实好,人马逃跑一半。熊廷弼把此事报给朝廷知道,刘国缙也对熊廷弼这位领导产生了怨恨。
姚宗文、刘国缙上书攻击熊廷弼边疆屯田工作没干好,说辽地疆土日见减少没有收成,士兵只中种田不操练,无法保家卫国。这还没完,又纠集一伙人起来攻击,想非使熊廷弼去职不可。御史顾慥首先起来,弹劾熊廷弼出关一年有余,诸事没有规划;蒲河失守,隐瞒消息不上报;带着兵器的战士不用于作战,只用来挖沟,尚方宝剑在手不求有补国事,只是供自己作威作福。这时候,明光宗驾崩,明熹宗即位,御史冯三元弹劾廷弼八件没有谋略的表现,三件欺瞒皇帝的事,说不把他罢免,辽地终究无法保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熊廷弼兄弟终于落马,被去职,用袁应泰接替了他。
总督辽东这个岗位,是个烫屁股的活,坐在这把椅子上那真是如坐针毡,袁应泰先生碰巧碰到了这个岗位。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级大领导就这样成为了个倒霉蛋,在他任期内就因为接受这个差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国家也蒙受重大损失。袁应泰,凤翔人,东林党人。书读得好中进士,朝廷分配了个临漳知县工作,兴修水利提拔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河内县令时候,组织群众穿凿太行山,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因政绩太大被被提拔为工部主事,一来二去,混到了兵部侍郎,为熊廷弼军事后勤干得不错得到称赞。总的来说,袁应泰这位兄台是个能干事的官吏,但是善于搞民政、后勤工作,现在被推到了抗战前线,走向了深渊。因为辽东总督位置重要,袁应泰也获得了明熹宗颁发的尚方宝剑一把。老袁用这把剑斩杀贪将何光先,罢免大将李光荣等军中败类,准备收复抚顺。?。袁应泰精明能干,但用兵非其所长,规划也不周密,熊廷弼在边防时,执法严格,部队军纪整肃,而袁应泰失之以宽,而且更动了往日的规章制度。
当时蒙古各部遭遇旱灾,水草不长,没办法放牧了,很多灾民就来到到关内混碗饭吃。袁应泰招降他们,精装男丁充作战士,妇女儿童干点扫大街、做饭、运输军粮后勤工作,分散安置在辽阳、沈阳两城。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听说大喜,派遣了大量间谍冒充灾民混入了城市。当然蒙古人很多进城,有的不是善类,干起了他们的老本行奸淫抢掠,居民深以为苦。袁应泰缺乏对敌作战的间谍经验,只看到用蒙古兵抵抗清兵的长处,而没考虑到他们会把矛头对准自己及明军。特别是三岔儿会战,蒙古人作先锋非常勇猛,杀敌无数,也有二十多蒙古人阵亡,袁应泰更坚信自己观念。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后金主力部队开到了沈阳城下,双方互相攻击,拼起了消耗战,更有死伤。当日夜里,之前化作灾民,早已潜伏在沈阳城内的后金间谍伙同部分蒙古人私下活动,打开了沈阳北门,将清军放入城内,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奋力杀敌,展开巷战,不幸战死,赶来增援的陈策、童仲揆等将领,也都阵亡。后金军付出较小的代价占领了大城市沈阳,这是他们占领的最大城市,后来一段时间成为他们的都城。
袁应泰看到沈阳大势已去,就命令防线收缩,防守辽阳。听说是城内有间谍而且是蒙古人,袁老先生泪流满面,肠子都后悔坏了。到现在已经没有用了,即使吃一车子后悔药也没用了,好在亡羊补牢,全城戒严,搜查蒙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顿砍杀,城内很多蒙古军民被清洗,人心惶惶。
十九日清兵临城下,自古义不掌财,善不掌兵,没有严格约束下属的袁应泰在战争中吃尽苦头,即使亲自督率,出城迎敌也抵挡不住后劲不对的进攻,总兵官侯世禄、李秉成、梁仲善、姜弼、朱万良纷纷战败,死伤很多逃回城中。第二天,后金军掘开城西闸门排除城壕内积水,用水淹死了很多明军士兵,明军城外军营乱作一团,被迫都退回到辽阳城中把守。后金军发扬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精神疯狂进攻辽阳各个城门。袁应泰作为文官,亲自操家伙上阵,持盾牌大战,最终抵挡不住。城内后金军间谍没有没除尽,他们引导后金军从小西门进城,内外交困,袁应泰走投无路,慨叹自己袁应泰啊,袁应泰你真是个倒霉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有何面目去见朝廷和父老乡亲,所以袁应泰畏罪自杀,辽阳既下,辽东附近五十寨,及河东大小七十余城,皆望风投降,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
没有熊廷弼,后果很严重,朝廷重新启用了熊廷弼,当然弹劾他的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郭巩、姚宗文等人纷纷倒霉,遭到降级处分、罢免处分等。在启用熊廷弼同时,朝廷还提拔了王化贞为巡抚。
在此之前,袁应泰死了,由薛国用代为经略,薛国用因病不能干事。王化贞于是部署将领,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熊廷弼认为要守住广宁就行了,完全否决了王世贞的作战思想,认为那样兵力分散,容易被敌人各自击破,大老板、领导明熹宗支持了熊廷弼。王化贞因为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纳,恨透了,把军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四方援辽的军队,王化贞改名号为“平辽”,辽人很不愉快。熊廷弼改为“征东”番号。点滴矛盾激化了王化贞与熊廷弼之间关系,变得很紧张,朝廷没有及时纠正,如果调走一个主官就好了,避免内耗。
王化贞这位老几读了几本兵书,自认为很懂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下属的劝说都没有采纳。尤其是与直接领导、顶头上司熊廷弼抵触得厉害,搞不好关系。他妄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做他的内应,相信蒙古人的话,只想借着蒙古人的实力不战而获全胜,专心搞外交和间谍工作,一切事务如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都放置一边不加过问,一意说大话蒙骗朝廷。熊廷弼这个人也器量狭小,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朝臣大多都厌恶他,又碰上了王化贞这个主,更加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而熊廷弼的山海关上却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经略这么个虚名而已。?
这个时候,中外都知道经略、巡抚两人不和,一定会坏了边疆的大事,大臣们的奏章天天讨论此事。而张鹤鸣笃信王化贞,于是想把熊廷弼拿掉。正好后金军这时逼近西平,就停止了争议,仍然兼用他们两人,责令他们共同努力,功罪一体。但是王化贞始终还是个好样的汉字,关键时候顶得住,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广宁危若累卵的时候,独力支撑了八个多月,谁不同情呢?但可惜为人朴实,不懂兵法,想利用虏而反为虏用,欲用间而反为间用。孙得功这样的人每日围在他左右,被骗得团团转。吹牛说要渡河决战。结果一打起来,敌骑还在百里之外,就丢弃广宁,一个人骑着马连夜逃走了。
王化贞相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让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向前去作战。熊廷弼也传令刘渠拔营赴援。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头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搞起了卖主求荣的打算,真是可恨,绝对的汉奸,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城中一时大乱,人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江朝栋大声喊道:“事情危险了,请你快走!”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人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贞闹笑话,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于是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辽东,成为后来魏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入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入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孙得功率领广宁城的叛将把后金军迎入广宁时,王化贞逃跑已有两天时间。后金军追赶他们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没得粮食吃才回去。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城为之震惊,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朝廷逮捕了王化贞,罢了熊廷弼的官,让他听候查考。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报上判决书,熊廷弼、王化贞都判了死刑。后来快到行刑时,熊廷弼让汪文言用四万两金子贿赂内廷请缓期执行,后来却违背了四万金的许诺。
魏忠贤大为恼恨,发誓要尽快杀掉熊廷弼。等杨涟等被捕下狱,就诬蔑他曾受过熊廷弼的贿赂,以此加重熊廷弼的罪行。明熹宗恼了,于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把廷弼杀了,将他的首级在北方的九处军镇辗转示众。
熊廷弼第一次巡佐辽东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则有功、有过。他虽被委以重任,其三方布阵的构思也曾经被认同,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即使没有王化贞扯后腿,广宁(今辽宁北宁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结果。努尔哈赤虽然击败了王化贞,但女真兵力并不足以占据辽东。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熊廷弼坚守宁远,应该能守住。而熊廷弼却因与王化贞斗气而错误的放弃了整个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