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001年,当苹果设计师迈克尔·赵(Michael Tchao)首次建议乔布斯(Jobs)进军手机市场时,乔布斯不以为然地反问:“我们为什么要进入这个领域?我们不了解这个领域,我们能够在其中做些什么呢?”
当时,苹果公司刚刚推出了明星级产品iPod,整个公司都看起来志得意满。
然而,2004年1月,摩托罗拉公司新任CEO爱德华·詹德(Edward Zander)的一次来访改变了乔布斯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改变了日后互联网变革的脚步。
在加盟摩托罗拉之前,爱德华·詹德曾担任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在其任职期内,太阳微系统公司的营收提高到了180亿美元,成为系统和软件领域的业界领袖。在摩托罗拉董事会成员的CEO面试时,有人曾向詹德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托罗拉代表什么?”詹德一边看着自己放在桌上的手机——一款镶有蝙蝠似的“M”标志的摩托罗拉手机,一边坚定地回答:“答案就在这儿。M代表Mobile(可移动的),必须牢牢抓住‘移动’做文章。”正是这句话让他通过了CEO的面试。
但当詹德风尘仆仆地从芝加哥飞往硅谷,走进苹果公司时,在办公桌对面等待他的是素以雄辩著称的乔布斯,而双方的谈判筹码似乎相当悬殊——一个是江河日下的过气公司,一个是扶摇直上的明星公司,要靠嘴皮子来打动乔布斯绝非易事。
“如果只能随身带三件东西,你会带什么?”詹德立刻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容乔布斯细思,他便紧接着说,“我们做过的调查是,人们最需要的是钥匙、钱包和手机……抱歉,没有iPod。”
这时,乔布斯开始觉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于是,这次的谈话为摩托罗拉带来了苹果的音乐播放平台iTunes,甚至通过双方的合作,在2005年年底推出了一款主打音乐功能的手机ROKR。
事实上,在这种双方互利共赢、看似一片其乐融融的合作中,乔布斯正在酝酿一个“杀手”级的产品。自从那次与爱德华·詹德的谈话后,乔布斯开始警醒——搭载了音乐功能的摩托罗拉手机会逐步蚕食iPod的市场。但是,如果真的要有一部手机来取代iPod,那也应该是由苹果自己开发的手机。于是,从2004年开始,苹果公司开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开发iPhone。
回到当年乔布斯抛出的那个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iPhone上市的时候,人们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事实上,被誉为“重新定义手机”的iPhone并没有发明任何全新的功能,而是将iPod、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功能进行了整合。
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在于,用已有的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与现实世界实现了有价值的关联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关联性的实现也正是驱动技术发展的持久动力。
但是,对于“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的追问还远没有结束。
场景激发技术的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的互联网用户所处的环境是房间,iPhone手机的到来则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每一个消费者都处在一个独特的场景中,用户以及用户所处的地点和当下的需求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场景。对于商业来说,这是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
本书中将提到的梅西百货与ShopBeacon设备即可作为典型的案例。
41岁的西里亚科·勒丁(Cyriac Roeding)是Shopkick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在东京留学期间,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在车里使用移动电话,日本人在车顶安装了超大型的天线。当时,敏感的西里亚科·勒丁意识到,移动化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Shopkick一开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说服零售商,美国的百货公司塔吉特(Target)曾经拒绝了勒丁四次,这些零售商的顾虑在于,消费者走进他们的商店,却可能选择接受竞争对手的礼品卡。当然,这个顾虑只能靠Shopkick精准的定位来消除,Shopkick开发的ShopBeacon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能够让用户一走进商店,就被告知自己在家中浏览应用时点赞的裙子目前有售,而在随意走过鞋品专柜时就能推荐一款人字拖。
事实证明,只要顾客在百货店内,ShopBeacon就能让顾客买点什么。
Shopkick同样没有发明什么东西,只不过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了起来,其一直在努力研究蓝牙技术,并最终决定将苹果公司的iBeacon技术捆绑到自己的产品中,ShopBeacon正是由此诞生的。而事实上,早在2013年苹果公司就推出了iBeacon技术,引起了行业内强烈的反应,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iBeacon究竟能做些什么。
技术的发展时常出于偶然,而天才的创意往往来自于对于现实生活的洞见。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真正改变经营形态、商业模式甚至全世界的时刻,是在人们将那些看似并不十分神奇的“新”技术放入现实场景中的瞬间,那些用户自身甚至都不甚了然的需求在这一刻得到了激发。在用户的参与过程中,那些无论是技术开拓者,还是实际消费者,甚至是企业经营者都未曾预料到的商业价值将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
用户参与感带来的惊喜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平衡十分微妙。在这场科技与现实世界关联的变革中,无疑应该更多地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正如本书中所介绍的乐高Mindstorms机器人,在操作系统被大量黑客破解之后,性能反而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提升,从而创作出完全不可预料的巨大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爱好者对于产品的参与感可以激发深层次的创造力。
顾客作为实际使用者,或许是一个比生产商更懂产品或服务的群体。现在,公司和顾客联合起来,共同创造出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可能。
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将变成设计制造产品的一种使命,技术或者平台只是一种途径。新兴的热门技术作用于当下的产品与品牌,最终指向的应该是一种与用户能够共同创造价值的互动。
非技术创新与新商业时代
毫无疑问,技术与现实、用户之间,正在以更加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结合与关联,下一个“iPhone”般的革命性创新或许正孕育于其中。这场变革带来的冲击波将会对当下的商业形态产生强烈的震动,但幸运的是我们身在其中。
在这本书中,笔者收集和描述了众多具有突破性的“新商业模式”,既有基于共享的平台经济,又有服务于现实场景的支付入口,有从虚拟现实走向增强现实的尝试,也有颠覆传统的购物创新。但是,读完此书,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几乎是革命性的创意往往都是非“技术性”的,无论是早已被证明改变了世界的iPhone,还是各种基于现实场景、用户参与的创新,其中所采用的关键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在这些商业创意中,真正产生价值的或许是:把技术运用到合适的场景、与用户建立理想的关系。
当我们投身于这一新商业时代,思考“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的时候,试图寻找一种里程碑式的全新技术往往是空想。追寻不断变化的现实场景,发掘用户的实际需求,优化乃至于重构技术、现实世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