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有些东西看上去很好,但适合不适合你呢?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跟小马过河一样,不去尝试,我也不能说你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不过请相信一点,95%的应届生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直到工作三五年后,我相信有一半人还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什么是适合呢?就是工作虽然累,但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这就找到了。而在这之外,所谓你的对口专业,你的工作经验,你自以为你擅长的那些技能,其实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勇敢地清空自己,从零开始,任何时候都可能有巨大的机会等着你。从我个人来说,就是因为自以为自己有不错的基础,有很好的起点,错过了太多这样的机会。
具体建议:
1.不断反思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认清自己的内心。
2.看未来,看方向,要知道未来在哪里,而不是只看现在是什么,看未来要有想象力和一定的理解力,其实并不难。
很多领域,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公司在做,过热,或者说,有些看不清的东西,炒作太多,但是你看未来市场增量是多少,而当前市场盘子是多大,如果有十倍、百倍空间,你进入这个领域,机遇就比去饱和行业或传统领域要大。
很多时候,我们基于已有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敢相信未来。这是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特别大的障碍。
3.选择Offer时,不要被描述所迷惑。通常巨头核心部门的名称都特别简单直接,比如商业产品部、搜索产品部、联盟事业部,听上去一点都不高大上。那些名字特别厉害的往往是边缘部门。比如很多公司做商业分析、数据挖掘,看上去是给企业做决策支持,实际上更多是想办法凑数据支持老板的决策。去巨头公司,接触核心部门,接触核心数据,可能对自己的行业认识帮助更大。
4.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想做的,不过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好。
我觉得大部分来问我说想做数据挖掘的人,压根就是因为大数据这个概念太火了,才冒出这个想法的,而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我实在不认为他们真的胜任这个领域。
5.有些领域,可能前几年还很热门,但现在已经显著过热了。
比如说程序员,刚才说了,二十年前程序员是个了不起的行业,回报率超高。但是现在,各种快速搭建应用的系统越来越多,一大堆自动化的工具帮人们开网店,做交互平台,乃至发布App,云平台也在不断把一些技术工作承接过去,程序员还需要那么多吗?我不反对有年轻人继续做技术,搞研发,但是我必须提醒,除非你达到某种高度,否则,低水平或者基础性程序员将会被大规模淘汰,最近这几年,就会发生,因为一些自动化工具做出来的水平,会优于这些人,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6.所有已有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不代表说,你不可以换别的试试,没有经验有时候也是一种优势,因为思维束缚也会少,在一些新兴或者跨界的领域,往往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比经验更重要。
7.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停步,必须保持学习,保持饥渴,保持对新领域的好奇和敏感。没有好奇心,没有敏感度,就没有未来。
信用与操守伴你一生
当你面对职业中一些重要的选择和工作中一些重要的合作业务或竞争业务,需要做出决断时,我希望每个人都明白一点:你的未来很漫长,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在未来成为你重要的助力,或阻力,而这一切,往往就在你一念之间。
实际上,牺牲信用和节操就是牺牲未来不可预料的机遇,而很多人,往往因为眼前一点点的利益,或者一点点的顾虑,就把自己的信用如废纸般抛弃,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做了怎样的伤害。
建立信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毁掉信用却很快。
下面说几个方面:
守时。
守时是一个人基本的信用体现。
但如果要做到完美的守时,并不只是按时到或提前到这么简单。
首先,要对约定的目的地、路程时间有预判,做出一定的提前量,而不是一切按照最佳的可能性思考。有时,我们去陌生目的地可能提前量准备较多,可能会比约定时间早很多到达目标地点,如果约定的是具体时间,此时我个人的习惯,不要急于联系对方,也许对方正从事其他事情或者尚未动身,此时联系对方可能对人家的行程计划造成打扰。我一般会先找附近的咖啡厅或类似的场所休息一下,差不多还有10~15分钟的时候发个微信或短信告知对方自己已经到了,如果没有反馈,在基本接近约定的时间再打电话联系。
有时,一些交通状况或意外导致我们无法准时,我建议的原则是,提前一点时间要给对方发送消息,告知对方有延误,可能延误多久。很多人这一点特别不注意,有时候一些交通情况有延误也在所难免,但是你有一个提前的提示与不做提示,给对方的印象是相差极大的。强调一下,信用的本质就是别人对你的印象。
不要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情,有担当不等于不负责任地揽事。
做不到的事情,直接回绝。
没把握的事情,要明确可能性。
要有担当,敢揽事,但是你担当之后是要拼尽全力去兑现的。如果无把握,你可以去拼,但是请记住,你可以承诺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结果。
有时候,有些人会觉得,朋友来要求帮忙,碍于面子,不好拒绝,然后纠结在一些恶心的事情上难以自拔,最后为了朋友面子,做了一些出卖人品、损信用的事情。我今天告诉你一点,如果朋友为了他自己的目的,明知你要出卖人品、损信用才能帮到他,还要你帮忙,直接断交不要顾虑,这种人不是真朋友。如果朋友不了解内情,可以解释给他,让他知道这个要求不合理,然后断然拒绝。
做人有底线,尽可能避免同流合污。
为了吃饭,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你可以在一个劣迹斑斑的公司赚一份薪水,但是请不要让自己变得劣迹斑斑。实际上,无节操的公司的员工,在换工作的时候并不会吃太多亏,其他企业也不会把你前任公司的问题归咎到底层员工身上,但如果你自己有了劣迹,也许一时半会儿可以遮掩,但是,这总是一个定时炸弹,也许在你最需要别人背书的时候,冷不丁获得一个差评,从而失去一次融资机会,或者跳槽晋升的机会。
掉节操的工作和经历不值得炫耀。
错了要敢认,不推诿。
替人或产品背书要先做好背景调查,就算是朋友,也要把握原则。
这点也很重要,特别是随着你的资历增加,你在公司的地位增加,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你替别人背书,比如举贤不避亲,你推荐你的同学、朋友来公司;比如你推荐公司收购或者投资你朋友的产品,这些时候,切忌盲目。
不该拿的钱,不要碰。
也许你觉得,职场有没有信用无所谓,是的,大部分时候可能体现不出来它的价值,但是如同信用卡,信用等于你的贷款额度,在你最需要发展的时候,往往会给你最大的帮助。
最后说一点职场的规则和真实案例。
第一,背景调查是每个公司都会做的事情,如果你在前雇主或者业内口碑不佳,你可能不会知道哪次应聘就因为背景调查被刷掉。
第二,有些真的很有能力的人,因为守信的问题给关键人物留下了坏印象,这样的人在后续职场发展中,很难得到正面的背书支持。
第三,比如说市场活动或竞争关系,你需要写文章吹嘘公司,贬低对手,说实话,也能理解,各为其主,但要有个度。如果你的手段是制造谣言来攻击对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真的为这个公司效力一辈子?背着造谣的名声出去混,就算有饭吃,这饭吃得舒服吗?
第四,有些恶意竞争或者公司无节操发展的范例,一些特别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公司业务的事情做了一些违法的行为,结果真就出了事,为此可真就背负了案底。就算公司后来出了很多力,人没进去,背着“缓刑”继续给东家打工,这以后的麻烦有多少,自己想想?
第五,很多人因为行业原因、公司原因,为了业绩,为了给领导留下好印象,通过败人品的方式做业绩,丝毫不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妥,也不觉得自己社交有什么问题,然而,一旦某一天,他想要离开这个公司另谋出路,想要个人有更大的发展,突然发现,为什么之前交契深厚的朋友怎么突然各个都形同陌路?他没意识到,人家认识他只是因为他是某个公司负责某某业务的某某,脱离了这个公司,他什么都不是。没有人当他是回事,然而此时,他还只是慨叹人情淡薄,却从没想过,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地把信用败光而扬扬自得的。
谈谈艺多不压身
很多人常见的问题是,学了很多,然而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以及,想学的很多,不知道学什么。在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思路来进行呢?
我个人建议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考:理脉络,认场景,抠细节。
首先你肯定要有一个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你希望十年后成为怎样的一个职业人才。比如金融分析师,比如系统架构师,比如智能硬件的设计师……当然如果你把跨界当作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你可以考虑,比如,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架构师(懂金融,懂互联网,还要懂技术);比如,专门从事信息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律师(懂技术,懂知识产权,懂法律,空间极大),你要先定一个目标。
有了目标后,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或者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一下,了解针对这个目标,你需要储备怎样的知识体系,你需要点亮的技能树有哪些,这就是理脉络。我们说技多不压身,但是说实话,现在世界上的技能和知识体系太庞大了,就算你是天才,就算你勤奋刻苦、日夜不休地学习,你能掌握的东西,和人类的知识体系相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在这样的一个认知下,你要知道如何筛选。
理清脉络,给自己一个学习计划,看看应该去选修什么课,或者从其他地方学什么东西,现在互联网各种开放课程很多,各个名校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看视频,还是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源的。
第二步是认场景,学一门技术、一门课程,要结合应用场景,工作场景。一门课程,一项技术是在哪些工作场景中需要用到的,是如何体现出其价值的。有这种校园里的技术高手,学了一堆东西,会各种算法,成绩都很好,是同学里的“大牛”;但是到了工作场景,发现学到的用不上,用到的没学过,不知所措,甚至工作表现还不如那些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要多实习,多寻找贴近实战的实习机会,实习是一个了解工作场景,了解知识在职场具体表现的好方法。
最后是抠细节。那么什么是细节?从哪里抠细节?
我们从教科书上学了一个策略,或者一个算法,然后对比应用场景一看,正好和某互联网巨头的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或特性逻辑可以对应上,这时候你就知道,这课程有用了,然后你就要开始去思考,我用这个算法是不是可以完美实现这个功能逻辑。或者说,在实际中,如果要做到更好,在这个算法之外,还应该考虑什么?
大部分成功企业的产品、技术逻辑,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思路,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但反过来说,如果你认为读完了书本就可以复制这样一个成功的系统,那就是太天真了。想象一下,如果你计算机的索引结构、数据结构都学得特别好,所有的基本理论你都学会了,你去做一个全文的中文索引系统,应该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做到谷歌那样的系统,你想想还缺多少?你学了一个商业竞价的规则,你听说谷歌也是基于这样的规则,这说法没错,但是你觉得你用这个规则可以重建谷歌的商业系统吗?这里的细节就特别多,你说一个应届生坐那里都能琢磨出来?这不现实,但是不妨碍你去研究细节,去分析一些特性,并不断去验证。
回到上面的例子,比如说,你思考提高搜索的效果,除了全文索引的数据结构是你课堂可以学到的外,权重应该考虑哪些,如何平衡这些权重,如何防止过度SEO对自然搜索结果的干扰,以及如何对用户错误输入进行纠错,这些东西很多网上也会有一些公开的资料,如果有兴趣还是可以挖掘出不少东西;再比如一个最基本的商业竞价策略,你大学一堂课可能就学完了。但是你想想如果提高收入能力,除了这个基本策略外,你还需要从哪些角度入手,对商业系统做优化,比如如何增加覆盖度,如何增加点击率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地方。那么,一个学生,一个菜鸟,你说你做不到考虑周全,但是你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对未来的职场发展会帮助很大。
抠细节,需要的是对场景中每个环节的认知和敏感性,以及对自我知识体系不断评估不断优化的一种习惯。如果你从来不评估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就会对很多司空见惯的细节视而不见,然后来问,我该学点啥呢?
不仅是技术,产品也一样,能认真分析市场领先产品好在哪里,体验顺畅在哪里的也是一种抠细节的表现,能做到的一样是寥寥无几。
如果我按照某个规划去学习,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工作中转行了怎么办?这很正常,我们每一次准备都是提升未来成功的概率,你有正确的思考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你发现最后没有按你规划的方向前进,很抱歉,这可能让你不开心,但是我建议你还是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来重新规划,重新理脉络,重新认场景,重新抠细节。
我们保持对未来的多种可能,但是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更何况很多技能是通用的。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很清楚我的未来只会在一个方向上,就是互联网,但是确实,我不清楚我适合具体哪个领域,有些东西确实只有工作中才会遇到才会学到,有些东西确实你不可能完全提前准备好,但是你做一些目标规划并照此努力,而不要排斥其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