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从技术思维到商业逻辑
6182200000005

第5章 思维方式也是生产力(1)

谈谈信息不对称

一直以来,大部分商业行为获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很遗憾,这不是真的。

第一,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不在互联网流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些信息和资讯,只在小圈子里流通,对广大公众而言,这些信息是无从获知的。

第二,即便互联网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混杂在大量垃圾无效信息里的,甄别的技术难度极高。而且更严峻的是,即便是这种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也是以碎片化方式存在,你必须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寻找这样的有价值碎片,再一片片拼起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提升信息获取和甄别能力,需要以下几方面:

阅读量和优质的阅读来源

我以前说我的重要信息源是朋友圈,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朋友圈不是各种微商和心灵鸡汤吗?所以,你的朋友圈如果都是这些,你就要反思你自己这些年的社交关系了。

此外就是一些优质的订阅号,比如冯大辉的小道消息,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优质信息来源。

保持好奇心,保持敏感

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这样的习惯,看新闻或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疑惑,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名字似曾相识?这个名词具体指什么?遇到这样的东西,现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立即搜索一下,日积月累,对行业的认识,对领域的认识,就会超出很多人。

为什么我以前总瞧不起一些媒体人,他们有非常强大的信息来源,甚至经常可以从一些互联网巨头那里得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但是他们从来不知道去琢磨数据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只做信息的搬运工,即便是有价值信息,对你而言,也是没任何用的。

正确的逻辑及科学常识

很多荒谬的谣言和传闻,其实禁不起逻辑的推敲,但仍然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地信以为真。建立基本的逻辑和科学常识是必要的。

善于利用第三方数据平台求证

第三方数据平台多半来自于采样,采样偏差是很正常的一种存在,理解其采样机制,并用多个平台的数据相互校验,就能得到更真实完整的结果。

比如,如果怀疑一个网站或App刷百度指数品牌词,那么360好搜指数是否有体现?如果怀疑一个网站Alexa排名是否是刷出来的,可以对比ChinaRank看一下。

商业分析的思维养成

我把商业分析的思维养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看数据,第二部分是琢磨人性。

第一,看数据。

将商业逻辑拆解,分解出显性指标,逐一优化,但仍需要关注隐形指标(这里的隐形指标,通常指的是与业务可持续性相关的指标)。

拆解商业逻辑,是一种思考习惯,先训练这样的思考习惯,再训练用这样的思考习惯看产品的视角,对商业分析的能力提升就会很大。

我举两个行业案例:

1.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钱是怎么赚的,其实逻辑很简单。

搜索收入=用户搜索量*广告展现率*广告点击率*平均广告点击价格

用户搜索量如何提高:

a.提高搜索技术;

b.控制搜索入口渠道,网址导航,地址栏劫持(客户端劫持与网关劫持,前者如浏览器或其他客户端软件、工具条等等;后者如地方电信、网吧等等);

c.掌控优质内容,形成竞争门槛,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广告展现率如何提高:

商业词、热频词已经被客户全覆盖,优化方向来自于长尾词,从精确的关键词匹配广告到智能模糊匹配,长尾词的覆盖率极大提高。

广告点击率如何提高:

从纯粹的竞价排名转化为综合质量排名,点击率成为重要的质量分,除了明面数据上的点击率优化提升外,潜台词是不断激励客户优化文案,提高点击率。

平均点击价格如何提高:

提升竞价充分度,单纯的关键词竞价中,一些长尾词因为缺乏竞价而单价较低,因此模糊匹配后,长尾词必须与热门词一起竞价,极大地提升了长尾词的点击单价。

此外,提升资源紧缺性,简单说就是,减少广告位,可以促进竞价充分度。实际上,广告位只有前几名点击率较高,减少几个出现频率低的广告位,可以刺激广告主更激烈的竞价,而这一收益完全可以弥补点击的损失。

如果理解这些,再去理解诸如凤巢系统为什么能提高百度收入,就特别容易了。

但这些数据,其实还不够,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隐形指标,客户续费率。客户续费率代表客户对搜索的依存度,但并不代表满意度。(不少客户是一边骂着百度一边续费的。)

客户续费率是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不论前面的指标优化得多好,一旦客户续费率下降,商业模式就会出现根本的危机。

客户续费率会对竞价充分度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对如上的平均点击价格,以及长远来说,广告展现率都会有一定影响。

2.电子商务

如果你开店卖东西,你的钱怎么赚来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产品或店铺曝光度×用户点击率×用户下单率×付费成功率×(平均客单价-平均客成本)

平均客成本会比较复杂,包括基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退货率和退货成本,以及市场营销及运营成本等。曝光度一般包括你采购的流量,自然搜索流量(搜索引擎搜索或淘宝站内搜索或分类浏览也可以视为一种搜索),用户分享的流量,等等。

如何提高曝光度:

1.优化流量采购,

2.搜索优化,

3.社交网络,各种商家红包。

如何提高点击率:

文案的设计。不管是搜索流量还是广告流量,你都需要让用户看到你的链接时有点击的欲望,这个链接上的文案,包括图片上的文案都充满技巧。

如何提高下单率:

产品描述页设计。说个重大的差异,京东这样的商城,产品描述页并不是十分在意,因为用户采购品牌商品时,关心的主要是价钱和一些参数,并不十分关心品牌背后的信用。但淘宝上很多C店,以及很多淘品牌或二三线品牌的B店,为了让用户信任其产品,可以说在文案设计上充满心机。

感性认知:美女/男模特、限时促销倒计时、特别的产品理念(寻求心理认同感的描述)。

理性认知:竞品对比图(各种专业和伪专业描述)、专柜实体店照片、买家上传好评截图、报关单、发货单照片、质量检测照片、厂家车间照片、原厂授权照片等。

我相信很多人都逛淘宝,买了很多东西,看了数不清的产品,但是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店铺为了让你购买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是怎样在文案和图片中不遗余力地去提高用户的购买欲望和信任感?甚至包括差评处理。下单率,是你可以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在低成本情况下,做出尽可能优化的部分。

如何提高客单价:

买2送1,满百返券,满50包邮,熟悉不熟悉?

不同产品套买组合更省钱?熟悉不熟悉?

最夸张的一次,有一次“双十一”,某家男装店,每个小时消费最多的用户好像是直接送一部Benz Smart,谁还有印象?那家店当天卖了上亿的货。

如何降低获客成本:

规模化优势不用说了,包括物流都是,大卖家物流成本和小卖家是不能比的。

提升品质,减少退换货率,这点蛮重要的。

还有个隐形指标,就是用户的重复购买率。如果你的用户只做新客,现在的行情下,你想赚钱实在太难了,你的广告成本永远居高不下,你必须有忠诚客户,回头客,才能把前期的广告投入收回来。

综上所述,其实无论搜索引擎还是电商,背后的商业逻辑都有类似的思考方式,你将逻辑拆解,然后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数据,并寻求优化点,商业分析就是干这活的,当然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体会,这需要你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后,不断去归纳,去总结。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你看到日常的互联网产品或其他产品,就会有不同的认知。

第二,琢磨人性。

大家都骂搜索搞竞价排名,但竞价排名其实是互联网众多成功商业模式的典型而已。最赚钱的手段就是,挑动入局者的竞争,从中获得最大利润。

如何挑动入局者的竞争?

资源极端倾斜,让入局者在有限资源内自己争夺。什么资源?比如流量就是最典型资源,或者排行名次。在有限的广告位上,让用户去竞逐,所以不要说是百度让一个关键词那么贵,是用户自己竞起来的。而且,非常狠的是,你给的位置越少,用户争得越高。大约十年前,百度很多关键词前几页都是广告,现在少了,广告出现得有节制了,从一方面说,这是尊重用户体验;从另一方面说,让广告主更加头破血流地去抢位置。

那么多商家,流量入口就那么有限,你想获得好位置,怎么办?不出钱可以吗?淘宝没有竞价排名,但是你想要获得更多淘宝资源,势必要跟同行去竞价,这一点与竞价排名并无二致。极端如“双十一”,只此一天,所有流量资源集中在这一天,而页面的位置就这么多,作为卖家,你玩不玩?你要玩,你就要跟同行去拼个头破血流;你不玩,那就别玩了,别人还在排长队。

跨界与沟通

跨界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特别是现在O2O,谈智能硬件,谈“互联网+”,都离不开跨界的沟通,不同领域认知的不同,对技能诉求的不同,以及彼此的信息不对称,蕴藏着大的市场机会。说一些典型场景:

1.技术实力一流的创业团队,对市场运营和流量获取毫无感觉,一筹莫展。

2.运营思路一流,各种流量获取手段精通,商业路线清晰,然后苦于技术支持不到位憋得半死。

3.超级擅长项目冷启动,会做流量做用户,技术也不差,但对资本运作,团队管理完全不擅长,规模始终停留在吃饭不愁,做大无望的状态。

4.极强的资本操作能力和商业沟通能力,对大团队管理和项目战略规划都有深刻的经验,然而对如何冷启动一个新项目无感,豪华团队创业然而烧光了钱发现买来的用户都是虚的,黯然退场。

5.互联网运营思路纯熟,品牌策略、营销策略一概轻松搞定,然而在传统资源配给和硬件技术领域彻底菜鸟,结果轰轰烈烈地推出而后死于各种坑。

6.传统领域深耕,各种资源和技术都很成熟,为大品牌做代工产品打入欧美日本市场前列,但利润率极低,想自创品牌走互联网路线,结果各种设计和营销策划土得掉渣。

7.跨国巨头进中国,各种水土不服。

8.中国产品打入海外,因忽视对方文化和习俗,在市场营销上出现重大事故,被赶出当地市场。

这些都是身边真实看得到的典型的案例。事实上,没有谁能力全面,没有谁是无所不能。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甚至非常厉害的团队,也会存在短板,存在认知的盲区,而跨领域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往往成为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其实每个场景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为什么能做到的很少,我觉得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缺乏互信与彼此尊重

你在一个领域特别权威,你自然而然认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业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有的人就会认为另一个领域的牛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补充。某些创业者对背景不同、领域不同的人保持警惕、敌意,或者不能给予足够的尊重,都会造成配合不畅、沟通乏力的问题,导致牛人来了,也无法发挥作用。

精英看不起草根,草根不信任精英,技术瞧不起产品,产品埋怨技术,这都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缺乏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都没有真的站在对方角度去想问题,而是只站在自己领域,强调自己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就算你是对的,对方也很难接受,导致本来可以共赢的事情,因为无法达成共识而难以推进。

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资历而无法找到彼此

大部分人的社交范围和影响范围都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内。比如说,有些非常厉害的营销高手、“运营大牛”,想找个技术高手合作,会尴尬地发现,他的影响力和多年积攒的口碑居然覆盖不到这个人群。而一些技术大牛也同理,在技术圈和技术社区里被当作神一样的人物,然而当他想找一个营销合伙人的时候,也尴尬地发现,人家那个领域没人知道他是谁。

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资历而无法评定彼此

你不是技术高手,你如何评定一个简历上的技术高手是否符合你业务的需求?你不懂硬件,你如何评定一个传统硬件行业干了十多年的专家是否真的是你需要的那个类型?

缺乏场景敏锐度

你遇到一个技术高手,给你讲一个技术方案,你听懂了,觉得很厉害,但是否可以快速敏锐地联想,某个创业公司恰好在这块遇到瓶颈了?你遇到一个营销高手,告诉你地推秘诀,你觉得他真了不起,是否能快速联想到,某个技术公司正为如何推广他们的产品冥思苦想。很多机会就在一闪念中出现,否则,很多东西,你听过了,也就听过了。

自我定位错误

这也挺常见,分两种极端场合:

第一种类型,有些人才,其实挺有实力的,但是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判断存在问题,自己的优点,自己觉得稀松平常,因为自己擅长,感觉没难度,所以不觉得这东西值钱;看人家鼓捣的东西,其实技术含量很低,但是因为不懂,觉得高深。我见过不少技术高手都有这个问题,所以舍本逐末,放着优势不充分利用,去搞莫名其妙的东西,结果价值发挥不出来,很多机会就错过。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人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