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个性:江湖
6279200000006

第6章 标杆型领导者——孟尝君田文(5)

按照公孙戌的逻辑,孟尝君如果接受了象牙床就给其他小国的国君和杰出人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中国的人情文化不仅强大而且精确,比如人们在参加朋友、乡亲的婚礼之前都要尽量评估其他宾客送的红包里面有多少礼金,然后在可比较的参考标准上进行人情加减,最后决定自己该给多大的红包。楚国把象牙床送给孟尝君作为见面礼,如果孟尝君笑纳了,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参考楚国的标准来准备给孟尝君的礼物。问题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是个经济发达国家,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盛产象牙等奇珍异宝,而其他国家却很难拿出类似象牙床这种档次的国宝级礼品来撑场面。这样其他国家的君主在面见孟尝君的时候就陷入两难的境地,拿出的礼物不够档次有失国家体面,但是如果为了国家体面向楚国看齐就有可能透支国库、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孟尝君接受一件奢侈的国宝级礼品就是难为其他的国家,尤其是难为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国,而这样的效果跟孟尝君的梦想是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所以公孙戌的几句话马上打消了孟尝君接受象牙床的念头,当“老大”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那象牙床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去睡吧。

孟尝君说“好”,接受了公孙戌提出的拒收象牙床的建议。从前面公孙戌一口答应登徒的请求来看,公孙戌虽然有高度、有口才,但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成稳重之人,这样的人很难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当公孙戌听到孟尝君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公孙戌马上面露喜色,志得意满地站了起来,像一阵春风一样飘了出去。

孟尝君是何等样人,公孙戌脸上的表情告诉他,公孙戌劝说自己拒收象牙床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那么简单。事业说到底是老板的,就算员工觉悟高以主人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也绝不至于看见老板的进步就高兴得像是自己要娶媳妇。

公孙戌还没走出孟尝君住的国宾馆就被老板派人叫了回去。杰出的“老大”跟所有杰出人才一样,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孟尝君想知道公孙戌的真实目的。孟尝君把公孙戌叫了回来盘问:“先生劝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个建议很好。但是为什么先生走出去的时候脚抬得很高,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呢?”《战国策》的原文中孟尝君对公孙戌得意的状态是这样描述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孟尝君的观察非常细致,他注意到了公孙戌走出去的时候抬脚的幅度明显大于平常,像是在爬楼梯。一个人在平地上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爬楼梯,说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幸福降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公孙戌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说:“我有三件喜事,除此之外,我还可能得到一把宝剑。”

孟尝君追问:“是什么喜事?”

公孙戌说:“跟您一起来楚国的食客有数百人,但是没有一个敢于劝谏您拒收象牙床的,我是唯一一个,这是第一件喜事;我劝谏您,您听从了我的劝谏,这是第二件喜事;因为我的劝谏使得您改正了一个错误,这是第三件喜事。楚国的登徒不愿意接受护送象牙床的任务,所以请我帮他说情并且许诺要把其祖先传下来的一把宝剑送给我作为酬谢。”

孟尝君心里的谜底揭开了,笑着说:“好。你接受了那把宝剑了吗?”(善,受之乎?)

这时候公孙戌知道自己要谦虚一下了,他说:“我还没敢接受。”(未敢。)

孟尝君说:“赶快接受吧。”(急受之。)

看着急匆匆赶到登徒那里报喜接受宝剑的公孙戌走了出去,孟尝君下令让人在自己的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如果有人能宣扬我田文的名声,帮助我田文改正错误,并且能从外面私自得到财宝,请立刻提出建议。)(点评:19个字的绝世好文,开放包容、反省批判,既有人情味,又不乏幽默感,内涵丰富。)

在前面我们说过孟尝君生活的战国时代,“合纵”和“连横”是当时战国政治军事的主线,从地缘角度来看为了争取自己的霸主地位,东方大国齐国很自然地应该站到“合纵派”的阵营里对抗西方大国秦国。于是身为东方大国的精英人物领袖的孟尝君再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决定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开自己注定不平凡的人生。

就在孟尝君决定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公孙弘的食客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公孙弘看来孟尝君的决定有些草率,他提议应该先试探一下秦昭王再做出决定。公孙弘说:“您为什么不先派使者出使秦国去考察一下秦昭王再做决定呢?如果秦昭王的确有天下帝王之主的风度,您恐怕应该争取给他当臣子,那么何必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与秦昭王作对呢?如果秦昭王没有成大事的风度,那么您再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和他对抗也为时不晚。”孟尝君觉得公孙弘的建议很有建设性,在战国时代很少有立志从一而终的忠臣,狡兔三窟、脚踩两只船是社会精英普遍认同的生存法则。万一秦昭王的确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和威望,那么孟尝君跟他作对就是不识时务,所以派人去试探一下再决定对待秦昭王的战略才是明智之举。

孟尝君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说:“好,就请您去一趟吧。”

公孙弘既然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当然也做好了出使秦国、接受挑战的准备,于是公孙弘慷慨受命,率领着一个十辆马车组成的使团直奔咸阳而去。秦昭王听说了公孙弘代表孟尝君出使的事情,秦昭王有很多敌人和对手,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孟尝君,所以决定利用外交手段来争取孟尝君对自己的支持。

咸阳,秦国王宫大殿之上。

秦昭王看着眼前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使者公孙弘,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尽量保持真诚热情的待客风度,秦昭王问:“孟尝君的封地有多大呢?”

公孙弘回答:“方圆百里。”

秦昭王笑了,“寡人的国土方圆数千里,也从来没有敢跟什么人作对;孟尝君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想跟寡人作对,你觉得他能做得到吗?”

公孙弘说:“孟尝君敢于跟您作对是因为他爱惜人才,而大王您不爱惜人才。”

秦昭王问:“孟尝君是怎样爱惜人才的,你能跟我说说吗?”

公孙弘说:“从来不向天子称臣,从来不结交诸侯,得志的话就可以成为领袖,不得志也绝不给别人当臣子,这样的人才在孟尝君的手下有三个;在治理国家方面可以成为管仲、商鞅的师傅,说服君王支持正义,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五个;作为使者而受到万乘之国的君主的侮辱,敢于自刎,以自己的鲜血喷到万乘之国君主的衣服上,这样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十个,我就是这样的人。”

秦昭王笑着向公孙弘行礼,说:“孟尝君的食客都能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寡人就和孟尝君的食客来对话、讨论吧!寡人对孟尝君心存善意,请你务必转达寡人的心意!”

公孙弘说:“好,我一定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战国策》对公孙弘的评价非常高:“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可谓足使矣。”按照《战国策》的观点,公孙弘代表只有千乘势力的孟尝君出使秦国这样的大国,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丝毫不落下风,的确是一位出色的使者。(点评:公孙弘的外交活动又为孟尝君做了一个广告,利用秦昭王的威名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孟尝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就这样,孟尝君的食客越来越多,在战国江湖上的名头也越来越响。孟尝君的江湖地位和名气逐渐引起了秦昭王的注意,而公孙弘这次出使秦国更加强了秦昭王对孟尝君的印象和兴趣。这位秦昭王就是武安君白起的老板(参见《历史的个性:兵家》白起篇),在他在位的五十三年里通过持续不断的战争消灭了当时中国十分之一还要多的人口,从而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从武安君白起的一生境遇来看,这位秦昭王对人才不仅高度重视,而且奉行“如果我不用,别人也别想用”的用人底线。秦昭王七年,这时的秦昭王还相当的年轻,不过他已经开始了对魏国和楚国的战争,年轻的秦昭王此时认识到了孟尝君的价值并决定一定要让此人为我所用。

从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分析,楚国和魏国都是秦国的邻国,而齐国与秦国之间隔着魏、赵和韩三国,所以拉拢和稳住东方最强大的齐国是当时秦国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孟尝君及其家族在齐国的威望和实力都足以影响齐国的对外政策,因此引进孟尝君就是当时秦昭王的阶段性战略的一部分。为了引进孟尝君,秦昭王甚至不惜派出了泾阳君去齐国作为人质,请求见到孟尝君。事实上,这位泾阳君就是秦昭王的亲弟弟,只不过此时秦昭王对他不待见,所以就拿他来换孟尝君。虽然秦昭王不喜欢自己的弟弟,但是以一位秦国王族核心成员来换孟尝君,也足以说明秦昭王对孟尝君的重视。孟尝君在齐国的薛城,而秦昭王远在秦国的咸阳,秦昭王要见孟尝君当然是请孟尝君去咸阳见他。当时的孟尝君也很年轻,他早就注意到了这位一心称霸的老板,所以从内心的抱负出发,孟尝君非常向往咸阳。

我们知道在秦昭王统治时期,秦国对外的扩张非常迅猛,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所以当时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政治军事人才对咸阳的向往如同今天的电影明星向往去好莱坞发展一样,非常流行而且主流。此时的齐国国王齐湣王似乎也不愿意得罪秦昭王,他对秦昭王到自己的地盘上挖人才的做法并不反对,而且非常配合。

就这样,孟尝君决定去咸阳了,这下急坏了孟尝君手下的食客们,“长期饭票”要跑了,食客们绝不能答应。有句俗话说得好:“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食客们也一样,尤其是那些孟尝君重点培养的精英食客。他们跟随孟尝君多年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甚至还解决了家庭的经济问题,不过他们最终追求的是随着孟尝君的步步高升而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只要孟尝君留在齐国,凭着显赫的家世和名声以及过人的能力,孟尝君步步高升毫无悬念,这样追随孟尝君的食客们跟着孟尝君同步前进也就十拿九稳。但是如果孟尝君一旦离开齐国去秦国,那么今后即使孟尝君在秦国飞黄腾达恐怕也很难安置这么多自己的嫡系亲信。于是食客们想尽一切办法和理由劝说孟尝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之一句话:孟尝君去咸阳那就是肉包子打狗,小绵羊跟大灰狼搞对象。孟尝君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他不相信自己是肉包子或者小绵羊,所以对大家不厌其烦的劝说逐渐由不屑到厌烦。食客们没办法了,于是请来了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请苏代出马劝孟尝君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在战国时期,苏代的口才如同白起的用兵一样,所向披靡。这次苏代出马充分展示了苏派纵横家借力打力、因势利导的内家功夫,成功地阻止了孟尝君一厢情愿的幻想。苏代见到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一眼看穿了苏代眼里想说服自己的欲望。红尘中的人们眼里都有欲望,未遂的计划就是欲望,遂了的欲望就是事实,此刻苏代的说服还只是一种欲望。身为“职业老大”,孟尝君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和控制人们的欲望。孟尝君先下手为强,先开口堵死了苏代的说服通道:“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关于人的事我都知道了,只有鬼的事我没听说过。)孟尝君的话里有情绪,食客们的理由和想法孟尝君怎么可能不了解,重复的故事就是唠叨,不仅小孩子不爱听,“老大”们也不喜欢。孟尝君要听“鬼故事”,纵横家绝不能拒绝,只能因势利导。

苏代说:“我来见您,不敢跟您说人的事,就是要跟您说说鬼的事。”孟尝君不能拒绝自己要求的鬼故事,于是他请苏代坐下开始讲“鬼故事”。苏代的“鬼故事”并不恐怖,准确地说苏代的鬼故事更像一个寓言。苏代说:“这次我来到齐国,渡过淄水的时候听到了桃木人和泥人的对话,桃木人对泥人说:‘你本来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塑造成了人形,到了八月雨季来临开始下雨的时候,淄水就要涨起来了,你也就要被大水冲得失去人形了。’泥人反驳桃木人说:‘不对,我本来就是淄水西岸的泥土,就算被大水冲了也不过是回归到了淄水西岸,我还是我。而你就不同了,你本来是东方的桃木,被雕刻成了人形,到了雨季发大水的时候你就要被淄水冲走了,最后漂到什么地方你自己都不知道。’”

苏代的“鬼故事”虽然并不可怕,但是很深刻,这个“鬼故事”借用泥人和桃木人的简单对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这样深刻的“鬼故事”非常符合孟尝君少年老成的深刻审美情趣,所以孟尝君听得很认真,并且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苏代的暗示和引导,在思想深处开始了思考。

苏代破题了:“现在的秦国,是四面树敌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像虎口一样。如果您到了秦国,我实在不知道您最终的归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