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个性:江湖
6279200000008

第8章 标杆型领导者——孟尝君田文(7)

孟尝君对于这种围观很不适应,当“老大”又不是当明星,没有义务接受群众的围观,更何况这些围观的群众显然不是孟尝君的“粉丝”,准确地说他们对孟尝君只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在他们眼里孟尝君只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物。但是现在毕竟是在赵国的地盘上,孟尝君虽然不喜欢,也只能忍耐,于是他带领手下食客上了马车。由于围观的群众实在太多,孟尝君的车队走得很慢,走了很久也没有走出那条县城的大街。后来孟尝君酒精上头,觉得非常燥热,就推开了车窗,这时一位围观群众对孟尝君的评论不失时机地闯进了孟尝君的耳朵:“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原来以为孟尝君是多么高大威猛,现在看,不过是个小男人罢了)。从这位围观群众的话里,我们可以想象孟尝君其实是一个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的瘦小男人,这样的男人如果换上普通的衣服行走在赵国县城的大街上跟县城里的贩夫走卒毫无区别。本来这位老乡的话只是一种充满娱乐精神的调侃,跟今天的网民调侃明星和名人们的发型和衣着一样,纯属自娱自乐的行为。但是非常不幸,他这句刻薄的调侃被自尊心和报复心超强的孟尝君听到了。中国男人发愤图强说狠话的时候总是爱说“大丈夫应该如何如何”,现在名满天下的孟尝君居然被赵国老乡称为“渺小丈夫”,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自幼受尽屈辱并立志做伟人的孟尝君。失去理智的孟尝君一声大吼,拔剑跳下了马车,他身后酒气醺醺的食客们手中宝剑寒光闪闪。

那天晴空万里,太阳杀气腾腾地独霸一方,光芒万丈。

炫目的阳光下,血肉横飞,人们哀号着四处逃散,混乱中到处是被挤倒和踩踏的孩子和老人。赵国县城的那条大街上,看热闹的群众死了一大片。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当天情绪失控的孟尝君率领的食客杀死的群众居然有几百人之多,县城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砍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就这样,本来一次娱乐事件由于围观群众的刻薄和孟尝君的自尊心失控而演变成了一次恐怖事件。司马迁寥寥数笔,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老大”的狠毒性格和枭雄形象跃然纸上。(点评: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痛点,对于自幼立志成就伟大的孟尝君来说,“渺小”就是他无法容忍的痛点。)

带着一身的杀气,孟尝君回到了临淄。齐湣王接见了孟尝君,想到当初为了巴结秦昭王差点把孟尝君送上黄泉路,齐湣王觉得很对不起孟尝君,于是马上提拔孟尝君当了齐国的相国。至此,孟尝君田文终于实现了当初对老爸靖郭君田婴“相门必有相”的预言,继老爸之后孟尝君登上了齐国的相位。

从孟尝君在赵国为了一句“渺小丈夫”而屠杀围观群众的事件来看,孟尝君是一位有仇必报、心狠手辣的“老大”,这种性格也是在中国当“老大”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上了齐国相国以后,孟尝君对秦昭王的仇恨更加强烈,马上开始策划对秦昭王实施报复计划。孟尝君最初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发动一场战争直接打击秦国,既然当初秦昭王对孟尝君动了杀机而又让孟尝君活着离开,那么活下来的孟尝君就决心灭了秦昭王,这就是典型的“老大风格”。不过齐国和秦国之间并不接壤,而且秦国军事实力强大有目共睹,因此孟尝君决定联合魏国和韩国组成联军共同打击秦国。在此之前,孟尝君曾经积极推动齐国联合魏、韩两国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并且使得魏、韩两国得到了大片的领土,因此孟尝君认为魏国和韩国有义务帮助自己复仇。

要打仗,军费是个大问题,如果仅仅因为自己的恩怨就要求老板齐湣王增加大笔战争预算显然有些意气用事。于是孟尝君想到了周,他派出了使者出使周,提出了由周赞助军粮和兵器来发动对秦国的战争。孟尝君想到让周作为这次战争的独家赞助商,主要是因为周长期受到秦国的压制和欺负,孟尝君认为自己出头组织打击秦国就是替周出气,所以周赞助军粮和兵器也是理所应当。这就是典型的“江湖老大思维”,孟尝君向周提出的赞助要求说穿了就是让周交保护费。

但是周并不想交这笔保护费,此流氓彼流氓都是流氓,帮着谁都有可能受伤,谁也不能保证此流氓一定能灭掉彼流氓,万一自己赞助的流氓失败,那么周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安抚另一方流氓。更重要的是,眼下孟尝君要求的这笔保护费不是小数目,远远超出了对秦国忍气吞声的代价。在战国那个混乱而血腥的时代,周早已经失去了作为天下主宰的霸气和责任感,周君臣唯一关注的就是自己安定、幸福的小日子能过得长一点。于是周请来了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请这位战国江湖上最负盛名的说客去劝说孟尝君放弃这个疯狂而昂贵的复仇计划。

苏代是苏秦的弟弟,曾经以一个故事成功地说服孟尝君放弃了投奔秦昭王的念头。后来孟尝君被自己的老板齐湣王送给秦昭王做人情,一开始孟尝君对此还心存幻想,以为自己将以秦国相国的身份在秦国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最后的结局证明了当初苏代通过故事总结的经验是如此英明和睿智。因此苏代在孟尝君心目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周找到了苏代来完成这个使命的确找对了人。因为有上次的成功经验,这次苏代见到孟尝君以后,不再曲折地讲故事,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当初您促使齐国出兵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战争持续了九年,最后取得了宛、叶以北的地方,使得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如今您再次组织攻打秦国,一定会进一步增强韩、魏的力量。韩国、魏国在南边消除了楚国的威慑,西边解决了秦国的威胁,那么齐国就危险了。韩、魏两国强盛起来以后,一定会轻视齐国而畏惧秦国,对于这种形势我真的为您感到忧虑。您不如让周与秦国继续结成紧密的友好关系,您不必进攻秦国,也不要向周借兵器和粮食。您把军队开到函谷关下,摆出进攻的阵势但不要开战,然后让周把您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薛公并不想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他要进攻秦国,就是想要大王迫使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释放楚怀王,然后与楚国议和。’您让周这样做就是让秦国得到了实惠,秦国利用楚国的东国来避免了战争,秦国肯定愿意这样做。楚怀王能够获释,也一定会感激齐国。齐国得到东国自然会更强大,薛邑也就可以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并不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它位于赵、韩、魏三晋之国的西边,如果您这样做,赵、韩、魏三国必定会更加重视和依赖齐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之所以能靠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巴通吃天下,靠的就是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他们劝说对方接受自己建议的时候总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采纳苏代提出的威胁秦国、敲诈楚国的方案,显然比孟尝君坚持报复秦昭王的计划要承担更低的风险并且获得更大的利益。秦昭王虽然曾经对孟尝君心怀不轨,但是孟尝君毕竟有惊无险,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孟尝君必须理智起来,否则就没有资格当齐国的相国。

于是孟尝君妥协了,身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杆型“老大”,孟尝君不是恐怖组织领袖,他的首要责任和义务不是复仇和杀人,而是带领团队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有时候“老大”也必须妥协。孟尝君听完苏代的话,立刻放弃了复仇计划,他说:“好吧。”后来孟尝君安排韩、魏两国向秦国祝贺,使齐、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周借兵器和军粮了,就这样一场复仇战争避免了。这个时候,楚怀王被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忽悠得来到了秦国,秦昭王扣留了楚怀王。孟尝君虽然坚持要秦国释放楚怀王,但是秦昭王并没有就范,最后这位糊涂的楚王死在了秦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悲情色彩的国君。

长铗归来乎

在登上齐国相位以后不久,孟尝君遇到了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食客冯驩。冯驩也是齐国人,在他投奔孟尝君之前已经沦落到个人经济破产的地步,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战国策》记载当时的冯驩“贫乏不能自存”。我们知道很多人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当食客的时候已经是社会名流或者各行业的专家,他们虽然也被称为食客,但是这样的食客投奔孟尝君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混饭,而是荣华富贵或者实现个人价值。不过以冯驩当时的经济条件来看,荣华富贵或者实现个人价值对他来说似乎都过于奢侈,所以冯驩投奔孟尝君的时候更像是一个非常纯粹的食客,纯粹到毫不掩饰自己混饭的动机。

孟尝君第一次见到冯驩驩的时候,向冯问道:“不知道您有什么爱好?”(客何好?)

冯驩说:“我没有爱好。”(客无好也。)

孟尝君又问冯驩:“不知道您有什么才能?”(客何能?)

冯驩说:“我也没有什么才能。”(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着说:“好。”(诺。)

一个自称自己没爱好、没能力的人来投奔自己,这样的人看起来就是为了混饭吃。以孟尝君这样的牛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存在很多没爱好也没能力的人,但是在遇到冯驩之前孟尝君还从来没有见过敢于当面承认自己没爱好、没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对生活彻底绝望就是怀有超出常人的期望。不过既然冯驩自己如此谦虚,孟尝君手下负责接待食客的总管只好把冯驩安排到了最低级的食客宿舍“传舍”。“传舍”顾名思义就是不经过孟尝君的传唤是没有机会见到孟尝君的,这种宿舍里住的食客享受的待遇自然是最低的。这种待遇到底低到什么程度,《战国策》记载“食以草具”,也就是说给冯驩吃的饭很粗糙、很难吃。一句话,想吃饱没问题,想吃好不可能。对于一个长期流浪、营养不良的社会流动人员来说,这样的伙食标准也并不过分,别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就是在今天的美国,吃救济的人也不可能有太高的要求。在孟尝君的手下看来,一个没爱好、没能力的食客只要饿不死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事实上即使是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真的没爱好、没能力恐怕也不会比冯驩吃得更好,所以说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一辈子都勉强维持温饱,就必须下点工夫培养自己的爱好和能力。

虽然冯驩谦虚地承认自己一没爱好,二没能力,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冯驩就表现出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我们知道冯驩在投奔孟尝君的时候已经穷到了几乎吃不上饭的地步,但是他随身还带着一把长剑,这不是一把普通的长剑,这是一把剑柄上缠着草绳的长剑(蒯缑)。在战国时期长剑通常属于贵族和精英男人,当时的一把长剑远比现在的一只新款手机值钱,不过剑柄上缠草绳的长剑非常罕见,冯驩带着这样的长剑似乎为了证明他精英草根男人的身份。可以想象冯驩即使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也保持着一个带剑男人的自尊和体面,他至少没有拿这把长剑卖了换盒饭吃,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大侠就是艺术家。事实证明冯驩兼具了大侠和艺术家的气质,正是这样的气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职业食客。

十天后,刚吃过晚饭。

冯驩和孟尝君府里的其他底层食客们纷纷走出“传舍”的食堂,享受凉爽的晚风和吃饱以后的闲暇时光。

吃完一天中的第三顿饭对广大底层食客意味着一天的任务已经完成,肠胃的满足带来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和懈怠。放眼望去,此时的广大底层食客们有的一边蹲着剔牙一边遐想,有的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夕阳西下,更多的人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起了地里的庄稼和家里的女人。冯驩却远远地一个人孤独地站立着,没有人会在乎一个每天混饭吃、熬日子的男人的孤独,就像没有人会关心路边的野草是被人踩在脚下还是悄悄地开花。

突然,一阵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晚饭后的宁静。人们循声望去,只见冯驩站在一个角落里,左手握着一把青铜长剑,右手敲击着剑身,边敲边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剑啊,咱们回家吧,这儿没有鱼吃啊。)当时晚风掠过树梢,树叶“嗦嗦”作响,夕阳下冯驩乱蓬蓬的须发被晚风吹动,一派国学大师或者武林宗师的风骨。(点评:自称无能无好的冯先生吃饱了以后终于惊艳亮相,开始逆袭。)

寂寞的残阳,须发蓬张的男人,一群吃饱了以后吃惊的人们。此刻,一把青史留名的青铜长剑在歌唱,食客们听到的是冯驩对伙食的不满,而孟尝君却听到了一个男人的自命不凡。

混迹于一群以混饭为己任的人们当中,自命不凡就是一种可贵的潜质,身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大”,孟尝君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于是孟尝君下令把冯的待遇升级,那些被冯驩震惊的底层食客们再次吃惊地看到刚才吃饱了唱歌的冯驩先生从“传舍”里把行李搬了出来,然后搬进了另一个小区,那个小区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名字“幸舍”。

“幸舍”,顾名思义就是幸福的人住的宿舍。根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记载,住在那里的人至少能吃到鱼,与那些用草编的餐具吃盒饭的底层食客相比,这样的待遇的确称得上是幸福了。幸福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对于冯驩而言就是不断进取的人生,吃盒饭比没饭吃幸福,吃鱼比吃盒饭幸福,不过冯驩追求幸福的脚步并没有到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