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郭沫若翻译研究
632600000062

第62章 附录四 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 (1)

一、郭沫若译著

1.《茵梦湖》,(德)史笃姆(Storm)原著,郭沫若、钱君胥合译上海泰东书局1921年7月。

2.《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Goethe)原著,上海泰东书局1922年4月。

3.《鲁拜集》,(波斯)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原著,上海泰东书局1924年1月。

4.《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日)河上肇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1月。

5.《新时代》,(俄)屠格涅夫(Turgeniegg)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6月。

6.《约翰?沁孤戏曲集》,(爱尔兰)约翰?沁孤(John Millington Syngel)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2月。

7.《雪莱诗选》,(英)雪莱(P. B. Shelley)原著,上海泰东书局1926年3月。

8.《异端》,(德)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5月。

9.《争斗》,(英)戈斯华士(John Galsworthy)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6月。

10.《法网》,(英)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原著,上海联合书店1927年7月。

11.《银匣》,(英)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原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7月。

12.《德国诗选》,(德)歌德(Goethe)等原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10月。

13.《浮士德》,(德)歌德(Goethe)原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2月。

14.《沫若译诗集》,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5月。

15.《石炭王》,(美)辛克莱(U. Sinclair)原著,署易坎人译,上海乐群书店1928年11月。

16.《美术考古学发现史》,(德)米海里斯原著,上海乐群书店1929年7月。

17.《新俄诗选》,李一氓、郭沫若译,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10月。

18.《屠场》,(美)辛克莱(U. Sinclair)原著,署易坎人译,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8月。

19.《煤油》,(美)辛克莱(U. Sinclair)原著,署易坎人译,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6月。

20.《政治经济学批判》,(德)马克思原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12月。

21.《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原著,上海文艺书局1931—1933年。

22.《日本短篇小说集》,署名高汝鸿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

23.《华伦斯太》,(德)席勒(F. Z. Schiller)原著,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9月。

24.《赫曼与窦绿苔》,(德)歌德(Geothe)原著,重庆文林出版社1942年4月。

25.《英诗译稿》,郭庶英、郭平英整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二、学术著作

1.卜庆华,《郭沫若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新第1版。

2.卜庆华,《郭沫若研究札记》,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3.蔡宗隽,《郭沫若生平事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永志,《郭沫若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6.陈玉刚,《中国文学翻译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7.傅正乾,《郭沫若创作论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8.郭沫若,《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5年12月。

9.郭沫若,《反正前后》(自传),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8月。

10.郭沫若,《创造十年》(自传),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9月。

11.郭沫若,《沫若书信集》,上海泰东书局,1933年9月。

12.郭沫若,《离沪之前》(自传),上海今代书店,1936年5月。

13.郭沫若,《沫若文集》(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63年。

1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3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82—1992年。

15.谷辅林,《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16.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黄侯兴,《郭沫若的文学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1983年9月第2版。

18.黄侯兴,《郭沫若文艺思想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19.李保均,《郭沫若青年时代评传》,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20.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共5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上海图书馆编,《郭沫若著译书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3.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

24.王继权、童炜钢,《郭沫若年谱》(上、下),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6.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武继平,《郭沫若留日十年》,重庆出版社2001年。

28.张毓茂、钟林斌,《文学巨星郭沫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三、研究论文

1.卜红,(2006) “泛神论”之泰戈尔与郭沫若,《中国土族》第02期。

2.卜庆华,(1986),郭沫若早期与外国文学关系考源,《娄底师专学报》第02期。

3.卜庆华,(1986),郭沫若与高尔基,《外国文学欣赏》第01期。

4.卜庆华,(1984),翻译科普之巨著《生命之科学》,《长沙晚报》1984年12月5日。

5.昶旭, (1988),他找到了“喷火口”——简论惠特曼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Z2期。

6.曹丹丹,(2005),从《棠棣之花》看郭沫若创作主旨的转变兼及日本影响,《重庆社会科学》第08期。

7.曹树钧,(1993),莎士比亚与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郭沫若学刊》第01期。

8.车永强,(1999),试论郭沫若与泰戈尔抒情诗的泛神论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2期。

9.陈蕙荃,(2008),郭沫若译学思想浅探,《考试周刊》第31期。

10.陈鉴昌,(2000),郭沫若易卜生的娜拉形象意义比较,《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1.陈荣毅, (1986),《女神》与《草叶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03期。

12.陈思清,(1985),郭沫若与《浮士德》,《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第02期。

13.陈万睦,(1982),新中国的歌德:简论郭沫若与歌德的关系,《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第01期。

14.陈永志,(1988),郭沫若译介外国文学的若干特色,《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5.陈永志,(1989),郭沫若和泰戈尔三题,《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6.陈永志,(1997),闲读偶记:海的歌吟——郭沫若与海涅,《郭沫若学刊》第 03期。

17.程瑞,(2006),鲁迅和郭沫若对雪莱接受视点的比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02期。

18.成翔章,(2001 ),郭沫若在五四前的翻译实践及其意义,《外国文学研究 》第01期。

19.成翔章,(2000),郭沫若与德国文学,《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06期。

20.成寅,(1989),《浮士德》对郭沫若抗战六剧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1期。

21.戴维·罗伊、晨雨,(1989),郭沫若与惠特曼,《郭沫若学刊》第04期。

22.戴震,(1979),郭沫若与歌德,《郭沫若研究专刊》第02期。

23.邓经武,(2002),郭沫若与庞德:20世纪初中西诗歌的换位者,《郭沫若学刊》第 02期。

24.丁新华,(2000 ),翻译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25.范劲,(1996),郭沫若与歌德,《郭沫若学刊》第 02期。

26.封英锋,(1999),浪漫诗人与情感化悲剧——郭沫若历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之比较,《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2期。

27.傅勇林等,(2009),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05期。

28.傅正乾,(1991),郭沫若与外国诗人比较研究二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2期。

29.傅正乾,(1994),吸取、创造与超越:郭沫若的歌德接受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4期。

30.傅正乾,(1998),郭沫若与泰戈尔的散文诗,《郭沫若学刊》第04期。

31.傅正乾,(1992),郭沫若与屠格涅夫散文诗比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4期。

32.高国平,(1983),向世界打开窗户——郭沫若与外国文学,《萌芽》第11期。

33.高金平,(1999),意象的魅力——普希金与郭沫若诗歌意象之比较,《中国文学研究》第03期。

34.戈宝权,(1979),谈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问题: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郭沫若研究专刊》第02期。

35.戈宝权,(1985),郭沫若与外国文学,《郭沫若研究第一辑》,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6.龚翰熊,(1979),郭沫若与外国文学,《郭沫若研究专刊》第02期。

37.顾彬,(2008),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中国图书评论》第 01期。

38.顾国柱,(1991),郭沫若与雪莱,《郭沫若学刊》第02期。

39.顾国柱,(1987),郭沫若与尼采,《青海社会科学》第01期。

40.顾国柱,(2008),郭沫若早期美学观与雪莱《为诗辩护》,《南都学坛》第01期。

41.顾圣皓,(1987),泛神论与浪漫主义——试论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形成,《齐鲁学刊》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