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与离娄
6329700000003

第3章 离娄章句上(1)

我们今天的课是《孟子》的《离娄篇》。《孟子》一共有七篇文章,以前我们讲了一半,第一篇是梁惠王,第二篇是公孙丑,第三篇是滕文公,这三篇文章都分上下两章。如果我们把它们做一个研究,前面这三篇,是孟子周游诸侯国,与帝王之间谈话的记述。孟子之周游各国,是想推广他的思想,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持中国文化的王道精神,所以说《孟子》这本书,相当于孟子的传记。

从《离娄》这一篇开始,是他上半部思想的延续发挥,等于《孟子》的下半部。可是,想要真正了解《孟子》,了解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政治哲学,其精神就在下半部的几篇里。

《孟子》这本书,我想在座的诸位小时候都念过,文字上大家都看得懂;我们现在讲这个课,是从它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下手。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因为文字太容易懂,反而会被文字所骗,看不出其真正的含义和精神,所以现在特别把它指出来,帮忙诸位同学。

《孟子》的文章,我们过去已经讲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一般过去的旧文学著作,所谓学术、文学思想的文章,都以孔孟的文章为正统。孔子的文章长篇大论的不多,而《孟子》的文章却都是长篇大论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孟子》的文章代表了战国时候的文学风气;另如《庄子》,都属于同类性质,都是文字优美而且篇章较长。以后就演变成为南方的文学,像《离骚》等就出来了。

孔孟的文章,在我的观念,它们代表了周鲁文化的系统,也代表了当时的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正统写法。由《庄子》下来到《离骚》等,都是南方文学的系统。仔细研究文章的精神和写作方法,《孟子》与《庄子》是两个关键,值得我们注意。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周易》的思想是周朝的文化,代表了黄河上游的文化系统。《书经》的思想代表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完全统一,不过文化是统一的。

现在我们看《离娄》这一篇的本文,然后再研究,就可以发现一些道理。《离娄》这一篇的文字,也应该像读佛学著作中的《宗镜录》一样,要朗诵的,这些文章不朗诵的话,不容易看出它们的精神来。不过我们现在不主张朗诵,只介绍文字的意思。这些文章也许不是孟子本人写的,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所写,文字非常明白。

聪明技巧之外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我们年轻的时候念这些文章,很不在乎,尤其当时碰到西方文化进来,也碰到五四这个阶段,老实讲,对这些文章太反感了,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过念念好玩而已。经过几十年再加反省,才发现它们的深意。当时读这些书,老师也只有解释文字,其中真正的含意,问他也不讲,也许他也讲不出来。

这一段提出了五个人,包括两个皇帝。离娄是孟子以前的人,不过比孟子早几十年,或者早一百年,没有办法确定。虽有许多的考据出来,到现在也没有办法完全断定,只晓得是前一辈的人。

“离娄之明”,此人非常聪明,聪明绝顶。古代相传,有人是眼睛厉害的聪明,有人是头脑特别聪明,离娄是怎么聪明,这里没有详细地讲。历史上有好多聪明的人,不过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一生,也骗了人家一生。孟子说离娄,这是一个聪明的人。

第二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名叫公输班,鲁国人,也比孟子的年代早,比孔子晚。我们中国的泥水匠、木匠,所拜的祖师爷就是公输班。大家都晓得墨子跟公输班斗过法,两人在战术工程上比过本事。“公输子之巧”,这个巧就是现在讲第一流的科技人士,什么机械都能够做,什么战斗的工具都能够发明,这是第二个人。

第三个人是音乐家师旷,孔子佩服他,孟子也同孔子一样佩服他。在上古,相传这个音乐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了学音乐自己把眼睛刺瞎了。为什么刺瞎呢?《阴符经》上所讲的道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一句话包括很广泛。譬如一个人假使眼睛瞎了,耳朵的听觉会比平常人增加到十倍。而有些书上讲“绝利一源,用师百倍”,这两句话后来用于兵法、军事思想,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原则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发挥,我们现在不是讲《阴符经》,只是说明师旷这个人,他为了音乐成就,自己把眼睛刺瞎,所以耳朵的听觉特别灵敏。这是第三个人了,另两个是皇帝唐尧和虞舜。

现在看书上的文字,“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假使一个人有离娄那样聪明,公输班一样的灵巧,如果“不以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是两个东西,规是画圆的,矩是画方的。中国古式的规矩,在《天工开物》这本书上有样子留下来,《古今图书集成》也有。现在所用的,都是新的科学仪器,旧的规矩是什么样子,就要自己去找了。

他说以这两个人的聪明智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不使用规矩想要造一个东西,他画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圆也不一定是正圆,不标准;要绝对标准的话,必须依靠仪器,就是规矩这两个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特别聪明,只靠聪明而没有学问,没有了解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解世界上已经成就的知识,而想求新的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虽不是绝对,但是非常非常冒险的。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个音乐家师旷,虽然有这样的聪明,但音乐也有它的法则,这个法则是六律。如果不根据六律,就不能辨正五音。所以音乐还是有音乐的道理,必须要照六律五音的道理来,才能够作出好的音乐。

上面这两句话都是陪衬的话,下面另外有一句话才是重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说像古代所标榜的唐尧、虞舜两位圣人,如果他们的修养、作为不能达到仁政的标准,也是不能够平治天下的。这是讲些什么啊?我们看到这些文字都懂,似乎孟子说也好,不说也好。

孟子回家讲课

实际上我们研究《孟子》,透彻把它想一想,就发现孟子了不起了。他了不起在什么地方?从《离娄》这一篇开始,孟子已经回家教学生,不想动了。他同孔子一样,对时代觉得没有希望,为了挽救战国末期那个时代,所以到处游说教导诸侯,却发觉救不了,他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转向去培养下一代的学生,希望后辈挽救这个社会、国家、天下。所以他回去讲学了,同孔子的精神是一样的。《离娄》这一篇开始,就是在讲学阶段,由学生记录下来。

我们看前面三篇,孟子到处跟这些诸侯们谈话,劝告他们,乃至给他们写计划,随时引导,但是很少引用到尧舜,而是拿文王来做标准。譬如对齐宣王讲话,对梁惠王讲话,对小国的领袖滕文公讲话,都是告诉他们只要效法文王就可以起来,就可以平定天下,很少拿尧舜来做标榜的。从这一点去研究《孟子》,就很有意思了,意思在哪里?为什么他对齐宣王,用那么大的气力,说平定天下很容易,却只拿周文王做榜样?他为什么不标榜尧舜?直到这时回家了,坐在家里对着学生才讲真话,拿尧舜来标榜,这是第一个话头。而且他讲,即使你同尧舜一样,你的行为、政治上的作为是救人之心,可是你实际的行为,做不到仁政最高的标准,也不能平治天下,孟子说得很干脆。

其次,他为什么提到聪明呢?这篇一开始就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说这些人头脑好,这是一个话题哦!我们小的时候读这些书绝对不懂,人老了,成精了,慢慢懂了。由于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所以当时孟子直接指出这个重点,对春秋战国这些诸侯,他一概否定了,抹杀了。因为他所见的很多诸侯,如齐宣王、梁惠王,乃至那两个小国的诸侯滕文公、邹穆公,都很聪明,几乎没有一个笨人,所以这一篇特别提出来聪明的道理。

历史上有一个大原则,我们再查二十五史,由秦、汉、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乱世的每一个帝王都是绝顶聪明。譬如李后主,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词,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你说这个人好不好?绝顶聪明。跟李后主一样聪明的多得很,宋徽宗也是一个,又是大文学家,又是大画家。历史上许多奸臣,也都是绝顶聪明的。但聪明没有经过道德的熏陶、学问的培养,没有用,这是重点所在。现在我把这个话头参通了告诉诸位,然后你们一路读下去,其中的道理和味道就出来了,才晓得孟子这个话了不起,可见孟子会讲话,会说辞。

当然也看到他的弟子们会写文章。在文章开始,许多内容都是陪衬,后面就讲出一个道理来,如同宗教家善用比喻,释迦牟尼佛说法,或者基督教的《圣经》等,都善用比喻,讲出来易于明了,听的人就懂了。孟子这句话也是比喻性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就是说明不照规矩做的话,虽聪明也没有用。

我们修道也一样,大家学佛修道打坐,都在用聪明,绝对不肯守规矩,都拿自己的意思来注解。譬如问打坐的人,什么叫定?好像没有思想就是定,每个人都这样注解,从来没有查过佛学有没有这样的话。佛经上讲一句空啊,就乱下注解,都是聪明,所以学理都没有搞通,没有用。

回过来讲,我们年轻同学们注意,《孟子》这个话不但讲大的方面,也讲小的方面,每个人都要注意,对于聪明要小心。我们在座的青年同学们,大家个个都自认聪明,谁肯承认自己是笨蛋啊?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我们常常提到,苏东坡一生受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有福气,功名富贵都有。苏东坡上面两句蛮好的,下面两句话他又用聪明了,希望自己的儿子又笨又有福气,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辈子又有钱又有富贵。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用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实际上苏东坡这个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再仔细一想,苏东坡这个愿望,也都是我们自己的希望,我们个个都想这样,最好钞票源源滚进来,车子送来给我坐,你们盖高楼,分几层给我就好了。每个人都要这样,都误于聪明,所以孟老夫子的话,就有道理了。

慈悲而无方法的人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上面这几句,先把它们参破点出来,这个道理懂了,再看《孟子》就很亲切了。这几句话,他是指着战国时的那些君王们讲的。他说现在有些人,不是没有一点仁爱之心,他也有爱人之心。爱人之心就是慈悲之心,大家要搞清楚啊,爱是西方文化翻译过来的,这个爱也等于中国所讲的仁。为什么要提这个话呢?因为常常有些学佛的朋友,一听到爱字就吓死了,因为佛经上有反对爱的说法。但是,佛经反对的是爱欲之爱,那个爱欲之爱是指男女两性的爱欲,是讲性的问题。其实西方文化讲“神爱世人”那个爱,并不是爱欲那个爱哦,是等于我们所讲的慈悲,仁慈。结果这两个名词混淆起来了,一提到爱就把人家广义的爱用到狭义方面去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现在转回到本文,孟子说现在有许多人,就是指当时在政治舞台上的各国诸侯们,也有仁心,不但有仁心还有仁闻。什么叫仁闻?《孟子》前面都说过的,齐宣王看到厨房杀一头牛都不忍心,问杀这个牛干什么?古代的典礼,拿牛血来衅钟。他说那个牛抖得那么可怜,算了,不要杀了。那怎么行呢?他说弄一头羊去好了。你说他仁慈不仁慈?因为他是当太子出身的,看到杀牛不忍心,杀羊没有看到,所以没关系,这个是很明显“仁心仁闻”的例子。

当然孟子没有讲齐宣王,我是根据孟子这一句话,举出这个例子加以说明。又譬如美国有个总统卡特,一上来就提倡人道,这也是有仁闻啊,全世界都晓得他提倡人道,结果做出来不是那么一回事,仁心跟仁闻就是这样一个比喻。孟子说,现在有人有仁心有仁闻,结果老百姓没有沾到他的光,一点也没有得好处。如果没有人得到好处,他说这个仁心有什么用呢?这个仁闻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一句话,“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在政治上领导了那么久的人,因为没有好的成绩,致使后世认为他的作为不值得效法,因为他没有效法先王之道。这个先王是儒家最大一个问题,孔子孟子经常提到,究竟是哪一王呢?在孔孟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里,先王是代表中华民族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所有的圣君贤相都包括在内。他说这些诸侯们虽有仁心仁闻,因为不懂上古的先王之道,所以他们的施政对人民无益。这个道并不是打坐修道哦,这个道就是先王的一个治世大原则,一个法则。

因此孟子自己作一个小结论:“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一个大原则;孟子在这里点题,这是中国政治哲学最重要的中心。一个人,一件事,尤其是政治,光有善心没有办法从事政治;光是仁慈,没有办法管理人,没有办法替众人服务。就等于佛家的一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还有两句相反的话,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有时生出祸害来了;有时候将就一下,给他一个方便,结果就出下流。所以专门一味只讲仁慈,没有方法,这个仁慈是没有用的,“徒善不足以为政”,这是不行的,尤其是从事政治。

我们这里同学好人特别多,善人特别多,学佛念《金刚经》,都学成善男子、善女人了。不过,善归善,不能做事,要做事的时候,是非善恶不能混淆,不能马虎,徒善就不足以为政,所以要有规矩,要有方法。

“徒法不能以自行”,你光讲规矩,光讲方法,也不行啊!像我们有些同学办事,“老师叫我这么办”,回来我就骂他,你不晓得变通吗?做事情那么呆板。所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原则。

好了,这里我们看出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从战国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帝王政治,都是根据这两句话的原则。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乱跑,自由啊,民主啊,什么叫自由?什么叫民主?都没有弄清楚。尤其美国式的自由怎么来的?要注意哦,先要研究一下美国的文化怎么来的。美国有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有资本主义的自由思想,民主也分好几个形态,这是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民主自由的基本是建立在法治上,所以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乱跑,自己应该仔细研究,然后回来再看自己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才能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尽管是帝王政治制度,内容却是真民主,当然要找出许多证据来。西方的民主到现在,看起来是民主的体制,但它的内容是真独裁,乃至集体的独裁更厉害,更难办。

中国过去历史上,当然例子非常非常多。历史上有名的汉唐政治,真正的内容并不是儒家的路线,尤其是汉朝的政治,是走道家的路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表面上是儒家的路线,实际上这两句话还是欺人之谈;真正汉唐的政治啊,用的是杂家霸术,外表掺合了儒家的仁义、道家的道德,是个综合性的。所以假使我们研究自己的历史,不懂这个关键,不懂这个窍门,那就被历史骗住了,是书没有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