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释义】
张商英注:大道不可以没有起头。
王氏批注:“原”,就是根本。“原始”,就是最开始的。“章”,就是篇章。这一章内,首先提出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成就功名的基本办法。
【原典】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张商英注:将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分离开来而加以使用就有五种思想体系,放在一起而加以融合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体是用来贯穿着五种思想体系的,五种思想体系是用来推演一体的。
王氏批注:道、德、仁、义、礼,五种道德标准,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办法,如果能够一件件依照着做,就是树立威望、成就功名的基础。
【评析】
道、德、仁、义、礼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在,是古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
历史上许多卓有建树的人,正是依靠在这五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自我修炼,才得以成就人生的高度。
而今一讲到道德、仁义、礼节、信用,有些人颇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陈词滥调对现实生活已经毫无实在意义。这显然是一种浅见,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就个人而言,唯有修炼这五种品质,人生的理想才可能实现。倘若丢失这五种品质,就算暂时拥有耀眼的光环,也注定只是过眼烟云。就一个民族而言,只有一个民族中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精神的自我完善,这个民族才可能繁盛昌达。
【史例解读】
孔子道可敬而人可亲
孔子有很强的道德、政治理念,他一生不管是出仕还是授课,都极力想把这些理念贯彻到政治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去。他道德上要人“仁义礼智”,政治上要求当权者行仁道、爱民、守礼法。
孔子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这样栖栖遑遑的一生,本来是“苦”味儿的,但孔子却不言苦,还“乐天知命”。人家说他是丧家之犬,他说“我看倒也有点儿像”,竟这样自嘲了之。陈蔡绝粮,大家都饿得不能走路了,孔子又弹琴又唱歌,还对弟子们说笑话。他和弟子在树下演示周礼,桓魁砍倒大树威胁他,后又派兵追杀,孔子亡命途中对弟子说:“如果上天要给我仁德,桓魁他这个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在匡地被围,颜回最后一个逃脱,后来与孔子相见时,孔子说:“颜回呀,我以为你已经不在了。”颜回只说:“夫子还在,我怎么敢先走呢?”本来是九死一生的事儿,几乎成了阴阳相隔,这简单的话里却又有敬与爱,又有大勇。
孔子虽是儒雅君子,却也是无惧的勇者。他为了自己的“道”四处奔走、九死一生,这就是当仁不让的勇。他明知抱负难以实现,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执著于理想的勇。孔子还有自省、自嘲的勇。有一次别人问他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出于偏袒之心说“是”。后来那人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是不结党的。如果鲁昭公都知礼,天下没有人不知礼了。”还举了昭公破坏礼法的具体事例。巫马期把这话和孔子说了,孔子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就是说,我孔丘多幸运啊,偶有个过错,也会被人家看出来。
孔子喜欢周济邻里,富有同情心,这和他重“仁爱”的思想是相通的。学生原思给他当管家,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觉得多,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把它分给你的乡亲们吧。”但孔子的仁爱并不是盲目的。子华在齐国当官,他母亲来找孔子借粮。孔子给冉有说了一个数目,冉有却自作主张给了她更多。孔子对他说,子华在齐国当官很富有,君子应该周济贫穷有急需的人,而不是富人。这就是所谓“君子周急不济富”。
可见,孔子不仅有同情心,做法上还十分务实。
孔子也是个重朋友的人。所以《论语》开篇的“两乐”之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子路曾对孔子讲他的理想:“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接着便说,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见朋友对于孔门中人的重要。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钱下葬,孔子马上说“于我殡”,自己给他办理后事。做人这样义气厚道。
子贡问玉
子贡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君子以玉为贵而以美石为轻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美石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道:“并不是因为玉少才以它为贵,美石多就轻贱它。往昔的时候,君子将自己的德行与美玉的性质相比,玉石温和、润泽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纹理细密而又坚实,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细腻、缜密,处事周全;当玉石摔碎后,虽然也有棱角,却不尖锐,不会伤人,如同君子之义,正直刚毅,却以仁爱存心,念及一切;垂挂着的时候,好像要跌落下来的样子,象征着君子的谦下恭谨,有礼有度;敲击它的时候,会发出清澈激昂的声音,最后则戛然而止,与音乐的性德相似;虽然有斑点,但不会因此而遮掩它的优点,纵然它很美,斑点也如此显而易见,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饰;另外,玉的色彩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纵在暗室,也诚信不欺;它晶莹透亮犹如白虹,与天的白气相似,这是与天相配,与天道相应;而玉的精神可见于山川之中,如‘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所在之处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时,手执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礼,如君子之德,无须假借外物显示,自然德风畅然。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这是道的显现。如《诗·秦风·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想念着他啊,他的君子作风,就如同温润的美玉一样。所以君子以玉为贵,它所显出的‘仁、智、义、礼、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啊!”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译文】
所谓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它使万事万物不断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却不知道它们运动变化的由来。
张商英注:“道”覆盖了宇宙万物,广阔无边。人们或者行动或者停止,或者言语或者沉默,或者外出或者内居,或者喝水或者吃饭,大到无极,小到微尘,有哪个归向不在道的遮蔽之下呢?
用仁不能够为它命名,所以仁爱的人看到它称它为仁;用智不能够完全表达它的意思,所以智慧的人看到它称它为智;普通百姓不能够看到它,所以,虽然时时在使用却不知道它。
王氏批注: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春天和煦、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太阳月亮一来一往,大地万物自然生长,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容纳所有河流,不管它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春季产生,夏季增长,秋季兴旺,冬季衰亡,宇宙万物或者茂盛或者枯萎都能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类产生了天与地、君与臣的道义,父与子的亲情,夫与妇的不同,朋友间的诚信。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运行的时序,调查研究地理的优势,造就万物自然生长,这是人事自然之道。
【评析】
所谓的道,就是自然法则。人们所谓的遵循自然法则,其实也就是顺“道”而行。
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变是“天道”的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道”恍惚难明,但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尽力去揣摸它,顺守它。尊重现实,量力而行。
大道无术,若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执,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功不成名不就,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还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史例解读】
淡然独与神明居
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真正是得道之人。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译文】
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张商英注:有所希求叫作欲望。有欲望却不能得到满足,这不是最道德的。从圆规矩尺中追求得到的是方形和圆形罢了,从秤锤秤杆中追求得到的是轻重分量罢了。从德中追求,没有什么欲望不能实现。君臣、父子之间拥有它得以成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之间拥有它得以成为昆虫、草木。大的得到它从而成就其大,小的得到它从而成就其小。近到自身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没有拥有欲望而不能得以实现的。
王氏批注:气候在四季运行中产生冷热的变化,刮风下雨,滋润万物,这是天的德行。自然植物各自得到自己的产出,飞禽走兽平静地生存在各自的区域,山川万物如其所愿,保持本性,这是地的德行。解释前代圣贤的经典,掌握古今事情的道理,安稳地生活,陶冶心性,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朋友诚实守信,这是人的德行。
【评析】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人群中,永远不会让自己孤立起来。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有道德的人有修养和风范,会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吸引别人与之为友。二则,有道德的人能耐得住孤单和寂寞,纵使暂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会在先人贤士的思想、人格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道德品质的好坏、个人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以道德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怀,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无论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总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谋略!反过来,如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只追求个人的、眼前的蝇头小利,纵使想尽千方百计,他的欲望也必将落空。
【史例解读】
周公呕心沥血辅成王
武王伐纣后不久就死去,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