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传说,他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贤人求见,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见他们;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这就是后来“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
周公以冢宰的身份摄行王事,未曾称王,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叛乱。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有五十个左右。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劳力是“殷顽民”,即殷人当中的上层分子。“顽民”西迁,一则使他们脱离了原来住地,失去了社会影响,二则集中起来,便于看管。为了看管殷顽民,周公曾经派了八师兵力驻守。
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周公也因此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德行在隐忍中得以发扬
相传古时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眉毛刮掉了。唉呀!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那可吃不起呀!
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五脏六腑看个透。
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
理发师忙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
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
宰相一听啼笑皆非: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最大,怎能为这小事,给他治罪呢?
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原典】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
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仁非亲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译文】
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张商英注:仁爱的本体如同上天,上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没有容纳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没有滋润不了的万物。
慈爱施惠恻隐同情是应用仁爱的具体手段,虽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万物亲近,但是天下万物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没有一个人不获得他安乐的地方,没有一物不获得它生存的地方。《尚书》上说:“鸟兽鱼鳖都这样顺利地孳长。”《诗经》中说:“在那路旁聚集丛生的苇草,不要放牧牛羊去践踏。”这大概就是仁爱的最高表现吧。
王氏批注: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给别人。如果都人人都可以帮助他人、感激他人,那人们自然亲近。用要求他人的意愿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意愿宽恕他人。有仁义的人,是人们愿意亲近的人,关怀鳏夫寡妇孤儿独老,周济困急,这是慈惠之心。他人的苦恼就是自己的苦恼,自己的快乐也是他人的快乐,这是恻隐之心。具有这种胸怀的人,一定不会妨碍别人的生活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营生,这是维护好一个国、一个家的办法。
【评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特别强调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仁爱之人,总是能充满仁爱之心,将成全别人放在第一位,让周围的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能做到这一点的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强者。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将是做人策略上的巨大失败。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言行举止倘若都能多为他人着想一些,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这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大为提高,更能给自己带来人气,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拥戴,令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顺风顺水。
【史例解读】
卫灵公纳谏行仁义
有一年冬天,卫灵公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严寒,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
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
“我不觉得天很冷呀。”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
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捉襟见肘,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
卫灵公称赞地点点头道:“你说得很好,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
宛春告退后,侍从们都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停止工程的,就会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您不利吧!”
卫灵公对此不以为然,淡然一笑地说:“你们太过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刘秀存心养性
刘秀手下的猛将贾复作战勇猛,常置生死于度外,刘秀时刻关注贾复的生命安全。当听说贾复伤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听说贾复的夫人怀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将来我的女儿就嫁给他。”刘秀有意不让贾复出征,使他具体战功不多,每当诸将论功时,刘秀都要替贾复说上一句:“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刘秀早年有“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后来他就把执金吾一职许给了贾复,足见对他的赏识。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谁又能不舍生忘死呢!
冯异先前是王莽阵营中人,后又依附刘秀,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曾连续数年镇抚关中,威权日重,民间称之为“关中王”,朝中亦有人非议。刘秀便将参毁的书信交给冯异本人,冯异看后惊恐异常,上表自辩,刘秀安慰他说:“没什么可以担忧的!”后来冯异入朝觐见,刘秀向满朝文武介绍:“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回忆起几年前在河北逃难时,冯异为自己弄来豆粥与麦饭充饥,刘秀又感慨地说那是一份无法报答的厚意,这些话让冯异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大将李忠从军之后,不能照顾家人,往往失散。刘秀对李忠说出了这样的话来:“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在邬地作战,大败敌军后,投降他的人并不很安心。刘秀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他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降者感叹道:“萧王(刘秀当时被刘玄封为‘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刘秀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他规定: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对于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人身保障: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伤奴婢者要依法治罪。
仁爱而多宽恕
曹彬——北宋名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曾为后汉、后周将领,宋初为客省使,后擢左神武将军兼枢密都承旨,咸平二年卒。他严于治军,尤重军纪。
他对人仁爱而多宽恕,绝不草菅人命,下面是流传的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他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大家对他缓刑的做法不理解。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我判缓刑的缘故啊。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他赦免。”
曹彬围攻南京半年多,连秦淮河、白露洲、西门水寨都占领了。到最后,只要一仗就可以轻易攻进金陵——南京城了。在这紧要关头,曹彬突然生病了。大家都着急,于是去探病。问起生的是什么病,曹彬说是心病。于是大家纷纷主张找医生,还要找名医。曹彬说,不必找医生,我的病医生治不好,只有你们各位能医好。大家问什么办法。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进南京的时候,不许随便杀一个人,也不许任何人奸淫掳掠,然后问大家做不做得到。这时一班将领们只好说,你命令下来就好了嘛!曹彬说,不行,要先发誓。于是大家就发誓。发过誓后,立刻下攻击令,打进了南京城,而城里的老百姓还不知道呢!
【原典】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译文】
所谓义,是指人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张商英注:道理所在的地方叫作义,按照道理而进行决断,是施行义的办法。奖赏美善、惩罚罪恶,是义的道理;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是义的决断。
王氏批注:心怀宽广,能与各种人交往;志向远大,使人民安宁;轻视金钱如同粪土,爱惜人才如同亲人;怀有一颗谦卑恭敬的心,这些是有义气的人能被人接受的原因。有人做了好事,就奖赏他,使他人也学着做好事;有歹人做坏事,就要惩治他,使他人不敢为非作歹。这样便可使事业兴旺发达。
【评析】
中国古人最讲究一个“义”字,一个人只要讲义气,就能受到大家的拥护。古来成大事的人,都对“义”字有深刻的研究,也无不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之。因为“义”乃人生事业的基础,是个人才能的统帅和主心骨。缺乏道义的约束和指导,纵使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