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丹杨尹的职位空缺,温峤主动推荐钱凤,而钱凤亦推举温峤。王敦听从钱凤的建议,请求朝廷任命温峤为丹杨尹,还亲自为温峤饯行。温峤担心钱凤在自己走后从中作梗,在王敦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在宴席上装作醉酒,用手将钱凤的巾帻击落在地,满脸怒色地大叫:“钱凤是什么人,我温峤行酒他敢不喝!”以此先发制人。
王敦以为温峤真的喝醉了,也不责怪,一笑置之。温峤又担心王敦中途变卦,临行时与王敦洒泪告别,还故意装作恋恋不舍的样子,三出三入,然后才上路赴任。等温峤出发后,钱凤就入见王敦劝谏说:“温峤与朝廷关系甚密,与庾亮也是深交,此人未必可信。”
王敦笑曰:“温峤昨天醉酒得罪了你,是不是你因此而来谗毁他呢?”钱凤的阴谋没有得逞。而温峤得以安全还都,向朝廷汇报了王敦的逆谋,请求朝廷早做准备,以备不测。
高瞻远瞩求生存
曾国藩被称为清代中兴之臣,然而荣耀得来并非易事,他多次陷入不利的处境,都是用信心鼓舞自己,不至于一蹶不振。事物发展的方向,要么有利于自己,要么不利于自己,曾国藩深得柔忍之道,既非不切实际地奋然一搏,也不永远销声匿迹,而是在貌似“不动”中寻求“变化”的契机。
他在日记中写道:“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则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可谓甚解为人处世的智慧。
【原典】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具,而无江海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译文】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张商英注:真道,就像船只一样;时机,就像大水一样。有了船只、船桨的便利却没有江河之水来使它运行,就不可能知道船只船桨有利于渡河。
王氏批注:如果君主不贤明,听不进忠言和真话,国事衰败,做事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不如隐藏起来,躲避混乱,修养自己,等待振兴的时机。
【评析】
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成功之道,是自身修养的本领和能力,就好比渡河用的船,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工具。但只有船,没有水也过不了河,水就像机会一样。所谓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在于自身的德才皆备,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伺机而动,不会违背事情发展的规律,恣意妄动;倘若时机不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这样才有可能收获成功。而世俗之人往往被成功后的光芒刺花了双眼,看不到成功之前的寂寞与无奈,从而一无所获。
【史例解读】
耐心等待,时机必现
战国时,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有一天,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不过是大王过高地抬举我罢了。不然哪能这样!”江乙便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拜请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
言罢就要告辞。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这时候楚王到云楚去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接连不断,旌旗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头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飞奔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等我万岁千秋以后,谁与此乐矣?”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进宫后就与大王同席共座,到外面我就陪伴大王乘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作褥草为大王阻挡蝼蚁,哪有比这种快乐更宽慰的事情呢?”
楚王闻听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宠信。
甘于寂寞,方成大器
战国时期,赵国将军李牧一直在代郡雁门屯兵把守,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骚扰。李牧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利国利民的原则设置官吏,把下边收上来的租税一律交到了府署,作为军费使用。每天还要杀牛犒劳士兵,他一边训练士兵骑马射箭,一边布置好烽火报警,经常派人去侦察敌兵的情况。他总是强调让部队小心防备,说:“如果匈奴兵来侵袭我们,大家不要乱来,赶快回来保护营寨,谁要是敢出击抓捕、俘虏匈奴人,就斩首示众。”
这样,每当匈奴兵入侵的时候,雁门守兵都不做什么抵抗,只是迅速赶回来保卫自己的营寨。几年下来,虽然匈奴没有占到丝毫便宜,但守关将士都认为李牧过于懦弱。就是赵国上下,也一致认为李牧胆小如鼠,不堪大用。赵王召回李牧,换将上马,一年之中,匈奴每次侵扰,守将都率兵冲出反击,结果次次失败,匈奴掠走了许多牧畜、粮食,边境一带不能够再种田放牧,人民流离失所,赵国损失很大。赵王不得不再重新起用李牧。李牧推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就强制让他重新出任雁门关的守将。
李牧对赵王说:“您如果真心想用我为边将,那就得允许我用我过去的政策和老办法,我才能不辱使命。”赵王只好答应他。李牧这才去上任。到雁门之后,他依然优抚将士,仍然像以前一样约束他们。士兵每天都接受赏赐,却不同匈奴交兵,个个觉得有愧,纷纷表示愿意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这才决定趁将士士气正旺找机会同匈奴交战。经过精心备战,李牧让边民漫山遍野地放牧牲畜,匈奴兵一见有物可抢,有机可乘,都跃马持枪而来。李牧则指挥部队佯败而走,故意留下大量牧畜和千余人,让匈奴捕获。匈奴首领听到大获全胜的消息,便想乘胜追击,彻底击败李牧,大批人马压境而来,李牧则设置了许多奇阵,包抄了匈奴兵,一口气斩杀了十几万人,匈奴单于狼狈而逃。这一战之后的十几年间,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的边境,边民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李牧正是运用了兵法中讲的待机而动,如果我方部队精良、势力强大,那么就可以伪装兵力薄弱,诱敌轻率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李牧匿强而战,也正是忍住自己的强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原典】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译文】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张商英注:养道平时有备,赶上时机就立即行动。时机不可错过,哪里允许揣度议论呢!
王氏批注:君王和臣僚的相遇,需要时机配合。如果赶上好的时机,君王对他言听计从,就能建立功名,身居大臣之列。魏征开始跟随李密的时候,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能成功立业。直到遇到唐太宗,对他言听计从,官居相位,名垂千古。这就是把握时机而功成名就的例子。知晓侍奉君主的得失,明白自己所处地位的安危,等到有好的机会再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贤明君王,一定向下推行君王的恩德;治理国家,首先应当体恤军民。这样就可以建立足以比肩前代贤臣的功绩。如果没有遇到好的君主,就必须懂得守拙之道,隐迹埋名,不问世事。如果强行推行自己的主张,一定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评析】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才德皆备,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适当地把握时机,适时掌握主动权,因势利导,就能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以应变的心态看待社会,要做好应对变故的思想准备,并机动灵活地运用应变之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史例解读】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汉元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