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原始部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种、气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我们现在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人类进步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空间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录,对方位变化的辨认。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在精神的层面上,空间感使人确认人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也使人们顺应自然的循环,以便更好的生活。
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帝的时代。崇尚自然的意识,集中体现于“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领袖,他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
把天、自然、神灵、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这也是儒家要把《书》作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古往今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贤才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深谙其意,兼听忠臣之言,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任用贤能,使其能够为国尽力,使人民安居乐业,政令统一。
对贤明的君王来说,挑选接班人是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尧帝作了七十年帝王,功德广布,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天下大治,无奈岁月不饶人,帝王也总有老去的一天,需要慎重地把权力交给下一代。值得庆幸的是,在尧帝的时代还没有皇帝江山不外传的世袭制,可以把权力交给家族以外的任何人。这种移交权力的做法,在古代叫作“禅让”。并且,把权力交给谁,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领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推荐人选。这就有点民主色彩了。
移交权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众多争权夺利的复杂问题,但就享受够了尊严、顺从、声名、功绩、荣华富贵等等的心态来说,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尧帝的时代这是不成问题的,即使从最高职位上退下来,依然会受到崇敬,不会失去得太多,更不会人走茶凉,毕竟那时世风还很淳朴。
权力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们即使上了黄泉路也不愿交出权力的重要心理原因吧。于是,后来有了世袭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朕的儿子、孙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规定好了,用不着挑选,也不容外人讨论、提意见。正是因为这种世袭制,帝王的子嗣不管才能如何、品行如何,都有可能继承祖业。这也酿成了不少悲剧,帝王的子嗣为争帝位不惜手足相残,更有甚者会弑父夺位。
舜典第二
一
【原文】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1],五典克从[2]。纳于百揆[3],百揆时叙[4]。宾于四门[5],四门穆穆[6]。纳于大麓[7],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8],汝舜。询[9]事考[10]言,乃言厎[11]可绩,三载。汝陟[12]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注释】
[1]徽:美,善。五典:指五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化。[2]克:能、能够。从:顺从,依从。[3]纳:入,进,授予官职。百揆:管理一切政务和百官的官。[4]时叙:承顺,服从命令。[5]宾:迎接宾客,接待宾客。[6]穆穆:形容仪容整齐,态度谨慎、恭敬。[7]大麓:指山野,在古代也指主管山林的官。麓:山脚。[8]格:来,来到。[9]询:谋,考虑,思谋。[10]考:考察,察看。[11]厎:取得。[12]陟:登上。
【译文】
当年虞舜身在民间,地位低下,帝尧听说他很贤明,有意培养他做接班人,于是让人把虞舜找来,委以重任。经过多年考验,帝尧决定传位与他。史官根据这件事,写下了《舜典》。考察古代历史,舜帝名叫重华,他的光辉与帝尧相合。智慧明鉴,温柔诚实,德行远播,帝尧也有所听闻,于是让他治理国家。先让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谨慎地教导臣民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典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臣民都能听从这种教导而不违背。然后又让舜总理政务百官,百官都能服从命令,使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尧又让舜到都城的四门去招待宾客,于是四方诸侯前来的宾客都对舜肃然起敬。尧派舜进入山麓中的大森林,舜能够承受烈风雷雨的考验而在大森林中不迷失方向。尧说:“来吧!舜啊。你谋事周到,提的意见也十分正确,经过三年考验,你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你现在可以登上天子的大位了。”舜谦让有德之人,自己不肯继承帝位。
二
【原文】
正月上日[1],受终于文祖[2]。在璇玑玉衡[3],以齐七政[4]。肆类[5]于上帝,禋于六宗[6],望[7]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8],既月乃日[9],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10]。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11],柴[12]。望秩[13]于山川,肆觐东后[14],协时月正日[15],同律度量衡[16]。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17]。如五器[18],卒乃复[19]。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20]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21]。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22]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23]。
【注释】
[1]上日:佳日,吉日,吉祥的日子。[2]终:这里的意思是指尧退下了帝位。文祖:尧太祖的宗庙,古代国家大事都是在此举行。[3]在:考察。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玉衡是杓,璇玑是魁。[4]齐:列举。七政:指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七项政事。[5]肆:连词,于是。类:一种祭祀场合使用的礼节,在这里指向上天报告承袭帝位的事情。[6]禋(yīn):祭祀的名称。六宗:在这里指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时。[7]望:祭祀山川的仪式。[8]辑:收集,聚敛。五瑞:指五种标志不同等级的玉,作为诸侯们的信符。[9]既月乃日:挑选吉祥的日期。[10]觐:入朝拜见天子。牧:古时的一种官员。班:通假字,通“颁”,颁布、颁发。后:指诸侯国君。[11]岱宗:指东岳泰山。[12]柴:古代祭祀天的仪式。[13]秩:次序,依次。[14]东后:东方诸侯的国君。[15]协:符合。时:春、夏、秋、冬四季。正:认定。[16]同:统一,使统一,使一致。律:指阴阳十二律,其中阴律和阳律各占一半。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17]五礼: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礼。五玉:即前面说的五瑞。三帛:三种颜色不同的丝织品,用来铺在玉的下面。二生:活羊羔和活的大雁。一死贽:一只死了的野雉。贽同“雉”。[18]如:而,连词。五器:即上文所说的五瑞。[19]卒乃复:完事之后就归还。[20]朔:北方。[21]特:专指公牛。[22]敷:普遍的、全面的。[23]庸:奖励。
【译文】
正月的一个吉日,在尧的太庙举行禅位典礼。舜代尧接受了天子的大命。舜继位后,便考察了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列举了七项政事。于是把继位之事报告给上帝,又精心诚意地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随后聚敛了诸侯的五种信圭,择定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信圭颁发给他们。这一年的二月,舜到东方进行视察。舜到了称为岱宗的泰山,举行祭祀泰山的典礼。这个祭典称为“柴”。祭泰山以后,舜又按次序望祭泰山以外的东方山川。舜召见了东方各国诸侯。舜协调四时月份,确定日期,使四时、月、日与自然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舜统一法律、尺度、斛斗、斤两;修订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礼法;规定了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器的使用规格,以及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织品的使用规范;规定了初次相见时的赠礼,这些礼品包括活的羊羔与雁以及死了的雉鸡。仪式上所用的五种玉器,等典礼完成以后,都归还诸侯。这一年的五月,舜去南方各国视察,到达南岳衡山。在那里所行的各种礼节,如同在岱宗泰山所行的一样。这一年的八月,舜在西方各国视察,到达西岳华山,像当初祭祀泰山一样祭祀了华山。这一年的十一月,舜到北方各国视察,到达北岳恒山,采用了祭祀西岳华山的礼仪来祭祀北岳恒山。舜返回之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祷告,用公牛一头为祭品。每隔五年,舜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行视察。四方诸侯分别在四岳朝见天子,全面向天子报告自己的政绩,天子也认真地考察诸侯国的政治得失,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
三
【原文】
肇[1]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2]川。象以典刑[3]。流宥[4]五刑。鞭作官刑,扑[5]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6],怙终贼刑[7]。钦哉,钦哉,惟刑之恤[8]哉。流共工于幽州[9],放驩兜于崇山[10],窜三苗[11]于三危[12],殛[13]鲧于羽山[14],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15]。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16]八音[17]。月正元日,舜格[18]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注释】
[1]肇:这里指划分地域。[2]浚(jùn):古字同“浚”,疏通河道。[3]象:在此用作动词,刻画,镂刻。典:通常的,经常使用的。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4]流:流放,放逐。宥:原谅、宽恕。[5]扑:同“朴”,木杖,古代用作惩罚的用具。[6]眚(shěng):过失、错误。肆:连词,就。[7]怙:依仗。贼:借为“则”,连词,就。[8]恤:谨慎小心。[9]幽州:地名,约为今内蒙古东北一带。[10]崇山:地名,约为今湖南张家界。[11]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大致居住在现在的河南南部、湖南、江西一带。[12]三危:地名,约在今甘肃敦煌一带。[13]殛(jí):流放、放逐。[14]羽山:地名,在东方,位于现在的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的地方。[15]殂落:死亡。[16]遏:制止、停止。密:静、使安静、静止。[17]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制作的乐器打出的八种声音,后来泛指音乐。[18]格:动词,至,到,抵达。
【译文】
开始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作祭祀之用,同时又疏通河道。舜命令把常用的刑罚的形状画在器物上,使人民有所儆戒。用流放的办法代替五刑,以表示宽大。庶人做官而又有俸禄者,犯了过错,罚以鞭刑。掌管教化的人,使用刑罚时,则用扑刑,犯了过错可以出金赎罪。如果犯了小错,或过错虽大,只是偶一为之,可以赦免;如果犯的罪较大而又不知悔改,就要给予严厉的惩罚。“谨慎呀!谨慎呀!在使用刑罚时,可要慎之又慎啊!”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罪人都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天下民众都心悦诚服,认为舜的处置非常恰当。舜辅佐尧处理政务,过了二十八年,尧逝世。百官和人民好像死去父母一样悲痛,在三年中,全国上下停止奏乐,一片宁静。守丧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了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家大事,开明堂的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
四
【原文】
咨十有二牧[1],曰:“食哉惟时。柔[2]远能[3]迩[4]。惇[5]德允[6]元[7],而难[8]任人[9],蛮夷率服。”舜曰:“咨,四岳。有能奋[10]庸[11]熙[12]帝之载[13]。使宅[14]百揆[15],亮[16]采[17]惠[18]畴[19]。”佥曰:“伯禹作司空[20]。”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21]懋[22]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