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肾病用药配餐指南
6339300000004

第4章 了解肾病,关注健康(3)

任何一种疾病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生质变的时候,患者的一些检测指标已经出现了变化,这时能够给它对照一个病名;但在质变之前,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没有确切是哪一种疾病,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已经需要治疗了。因此,肾虚患者千万莫大意!

TIPS:肾虚并非男人的专利

在很多人眼里,肾虚是男人的事儿,似乎和女人毫无相干,其实不然,女性受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也会肾虚,并且肾虚的比例相当高,并不低于男性。

在现代社会中,多数女性同男性一样,快节奏地工作和生活着,长期精神紧张、超负荷工作,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人体代谢平衡,导致精力透支。这时,也许繁忙的工作,使人感觉不到体内的这种渐进变化,但事实上,透支了的健康状况早已为病魔打开了大门——肾虚随之而来。

2.只要有蛋白尿就是肾炎吗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发现自己有蛋白尿,就认定自己患上了肾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蛋白尿与肾炎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蛋白尿,此外,在临床上还可以见到不少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又称良性蛋白尿。所以说,有蛋白尿并不一定是肾炎。

生理性蛋白尿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体位因素。

有一种蛋白尿被称为体位性蛋白尿,瘦长型的青少年较为多见,患者取平卧位时,尿蛋白尿阴性,而直立或行走后,尿中即现蛋白尿,但尿蛋白尿量一般不超过1.0克/日以下,这种情况可能和直立体位时,因某种原因导致的肾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相关,并不是肾实质疾病导致的。此外,妊娠也可导致蛋白尿的出现。

二、缺氧因素。

在剧烈运动后,可致使酸性物质增加,而缺氧会导致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充分氧化,从而刺激肾脏阻止,导致尿蛋白排出增多。

三、肾血管一时性痉挛。

在某些情况下,如发热、高温、严寒刺激或发生右心衰竭时,皆可引起血管一时性痉挛,至使微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尿中也可以出现蛋白尿。但是,该尿蛋白尿含量少,常在0.5克/日以下。

四、血液中蛋白有质与量的异常时。

这种情况多是认为造成的,如进食过多的蛋白质,或静脉输蛋白质,也常有暂时性的蛋白尿出现,不过,尿蛋白应小于0.2克/日以下。

五、外阴道分泌物污染。

如果女性患者尿中发现蛋白尿质,应排除外阴道分泌物(白带)的污染。白带污染时,除可见少量蛋白尿外,还会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及扁平上皮细胞。所以,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应认真清洗会阴后再留中段尿复查。

临床上诊断功能性蛋白尿还是生理性蛋白尿需要十分的谨慎,因为有的病情较轻的肾炎患者也会呈现蛋白尿的表现,因此,常需做肾穿刺病理检查进行蛋白尿鉴别。总之,千万不可因为出现蛋白尿就大惊失色,认定自己患上了肾病。

TIPS: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是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很多人认为,只有身体发生病变时,才会出现蛋白尿。

其实,健康的人每天也会排出一定量的蛋白尿,一般为40~80毫克的尿蛋白,最多可达150毫克,所以一旦尿蛋白超过每天150毫克就属于不正常了。尿蛋白的检查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越多“+”代表尿中蛋白的“浓度”较高。

如果蛋白尿含量不大于200毫克/24小时,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3.肾病患者如何看待激素问题

许多患者在治疗肾病的过程中都使用过激素,激素在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使用不当带来的副作用也会给患者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患者在选用激素治疗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采取激素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激素治疗必须坚持两原则。

1.长期使用的原则。

使用激素的早期治疗,需要大量足量使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它们是由骨髓里的红骨髓制造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两者都能产生免疫反应。

而肾脏疾病主要就是免疫反应引起的,激素的应用是为了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而正是由于激素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是抑制而不是伤害,所以只有足量长期使用激素才能起到抑制免疫反应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使用时,通常为0.5mg/kg维持使用1~2个月再逐渐减量。

2.逐渐减量的原则。

使用激素治疗后,不能任意停用,即使停止使用,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突然停药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极易使病情反复加重,甚至难以再治,且反复一次加重一次,增加一次治疗康复的难度。因此,使用激素治疗,一定要做到规范停药。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擅自停药。

二、使用激素的注意事项。

1.“恐激素症”不可有。

众多周知,采用激素治疗肾病,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副作用,因此,许多患者和家属“谈激素色变”,心存恐惧,往往是万不得已时才采用激素治疗,甚至有时延误了治疗。也有的患者不听取医生的劝解,初始剂量不足、提前停药、不坚持治疗的事例也时有发生,致使病情反反复复,病程拖延,加剧了病痛,造成精神、经济负担的加重。因此,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给自己开药方。

2.预防“感染”。

肾病的发作多是因各种感染引起的,这也是造成肾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预防感染,常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但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也应注意查找,如齿槽脓肿应予处理。其实,所谓的“难治性肾病”并非患者想象的那样难治,而是由于患者大量的蛋白丢失,免疫紊乱,加上使用激素,从而招致感染,使病情反复发作,所以,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一定要预防感染。

3.激素抵抗和激素依赖。

激素抵抗指激素足量使用8周后,无明显效果,可视为激素抵抗。无效定义为在规范使用激素一年内病情复发3次以上的。激素依赖是指在规范停药的情况下出现病情反弹的情况,如再次出现蛋白尿,这样可视为激素依赖。

有的患者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上述两种现象,这也是用激素治疗肾病的不利因素,激素治疗对多数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短期尤其是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对于控制病情非常有效,但长期大量使用,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因此,建议患者尽量不采用单纯的激素疗法。若要采用,患者也必须在经验丰富且有责任感的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经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微化中药渗透治疗治其本,激素对症治疗消除蛋白潜血等症状,效果较理想稳定。

TIPS:激素会引起股骨头坏死

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股骨头坏死,究其原因,目前,医学界对此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主要和股骨头里小血管的脂肪栓塞有关系,也有人认为激素引起高凝血症以及骨质疏松等等。所以,关于激素是如何引起股骨头坏死,依然还无法确切的解释。

为了防止引起股骨头坏死,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用包括抗血小板的潘生丁,抗凝的华法令和降脂药。股骨头坏死属于不可预测的激素副作用,多见于30~60岁的患者,儿童的股骨头坏死和成人不太一样,通常可以自己好转。但总体上讲,股骨头坏死发病率是很低的。

4.肾病患者为什么要严格控制血压

近几年来,肾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导致患患者数增加是与高血压息息相关的,调查发现,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而在高血压患者中,只有7%的人知道自己患有肾病。

高血压和肾病常常是“形影不离”,互为因果。一方面,肾病患者由于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引发全身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另一方面,血压的升高,会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并增大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进一步损伤肾脏。

高血压可出现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多种肾病过程中,其比例是相当高的。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肾病中后期,伴有高血压的比例会更高。一般慢性肾衰患者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高血压。据有关数据显示,慢性肾病患者死于心脏猝死和卒中的比例是健康人群的10倍。

肾性高血压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容易与原发性高血压混淆,从而耽误患者的治疗,所以一旦发现高血压,就应到肾内科医生处检查,来确定是否是肾性高血压,这项肾脏检查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常规的尿液分析和肾功能的检测就可以了。因此,肾病患者在疾病控制上,不应仅只关注肾脏,还应密切监测血压,血压一旦升高,就要及时严格控制,这样有助于心肾的双重保护。

肾病患者控制血压,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脂肪、甜食和盐;多吃蔬菜、水果;切忌暴饮暴食;不吸烟、不酗酒。并且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使血压得到控制。但体育锻炼也要量力而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最适合的。

此外,患者还应及时咨询医生,通过服用降压药物来维持血压的稳定。但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高血压药物选择上,要特别慎重,因为有些药物会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使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就会造成有毒物质蓄积的危险,从而使治疗背道而驰了。

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手段、方法的改进,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已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只要患者慎重对待它,必将对肾病治疗和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时要注意保持血压的稳定,血压忽高忽低也是很危险的,慢性肾功不全患者的血压最好维持在18.7/12千帕(140/90毫米汞柱)。

TIPS:肾病患者血压控制在多少为宜

众所周知,肾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压,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应该将血压控制到多少比较适合,经过研究发现,当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低。

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血压<130/85毫米汞柱。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25~130/70~85毫米汞柱以下,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

5.肾病患者如何对待盐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没有食盐不仅会使食物缺少味道,而且还会影响生理功能。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是维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它对维持细胞内外、机体内外的液体平衡很重要。钠和水是密不可分的,当体液中钠离子含量增高时,必然要保留更多水,同时也会通过生理效应引起排钠排水的增加,从而维持体内钠的平衡。

很多肾病患者和家属都认为,肾病一定要忌盐,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肾病患者的肾脏对钠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钠的排泄也会出现障碍,由于钠增多,水也会发生潴留,表现为水肿及高血压。从这个角度来看,肾脏患者是应该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的。

但如果长期限盐,也会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低钠血症的发生,表现为浑身乏力、精神不振等。由此可见,肾病患者适当地掌握盐的摄入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肾病患者应该如何对待盐呢?这就需要因人而异了。

一、限盐情况。

根据肾病患者身体条件的具体状况,有不同的要求,限盐通常分为两种基本情况。

1.无盐饮食。

肾病患者有明显水肿或高血压症状时,就应该严格禁盐,甚至连含盐的食物也不能吃,如小苏打、酱油、咸味面包等都是“禁品”,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炎初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伴有中、重度高血压及水肿患者。

无盐的饮食会让肾病患者降低食欲,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可以用无盐的酱油,或醋、姜、蒜、糖等调味品来调节,以增进食欲。待水肿和高血压症状不太明显或基本消失时,再改为低盐饮食。

2.低盐饮食。

低盐饮食适合于有轻微水肿、高血压症状的患者,或者是水肿、高血压消退后的患者。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恢复期,慢性肾衰无水肿、高血压患者都应用低盐饮食。低盐饮食的患者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在4克左右。另外,患者也可以食用低钠盐,在此期间,患者不能吃咸蛋、咸菜等。

二、不限盐情况。

如果肾病患者没有出现水肿、高血压,或水肿、高血压已经消失,没有反复的患者,则无需严格限盐,但是要把握食盐量不宜过多的原则,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如果患者在用利尿剂治疗,要注意检查血清钠,血钠低时也不应该禁盐。

此外,如果慢性肾病患者没有出现血压高的现象时,应根据对盐的敏感性,区别对待,不敏感的患者是不需要严格限盐的,以免影响生活质量,并避免因限盐带来的乏力、眩晕、肌肉痉挛,甚至血肌酐、尿素氮等副作用。而对盐敏感者则应限盐,以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