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
6339500000002

第2章 解读《黄帝内经》(1)

一、黄帝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并称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它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该书在中国医学有非常高的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的医家,无不重视此书,而且此书的部分内容还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流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后世简称为《黄帝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因其内容主要论及经络、针灸,所以又名《针经》,唐代王冰时称《灵枢》。至宋代,史崧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此后《素问》、《灵枢》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而流传于世。

《黄帝内经》之所以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所阐述的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等内容都令现代人惊叹,并且它对生命、对自然的体验也是如此的真切,不仅奠定了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养生、保健论述得相当深入而细致。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让人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是一股“养生”热浪随之而来。也正因为此,《黄帝内经》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备受普通百姓的称赞与推崇。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点非常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比如:《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

刚才,讲了一些关于《黄帝内经》的由来、内容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但是还是有人不免会问,“内经”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又在“内经”之前冠上“黄帝”呢?这两个问题也是不少人比较关注的。内经,有些人认为是讲内在的人体规律的,也有人认为是讲内科的。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身体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要调节人体自身的机能,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又要在“内经”之前冠上“黄帝”呢?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黄帝”。本书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

总之,《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书,又是一部养生书,既可以为医学家所利用,又能为百姓养生健身指点迷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二、《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那么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看待生命起源问题的呢?《黄帝内经》中对此有相关的论述。

(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对万物及人类的起源,作了较为深刻和具体的探索。首先,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说明阴阳之气合和的形式不同,可以造就出不同的物质形态。

由于“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依赖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生物的生活、生长都需要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正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植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万物的生长还需要地球的支持,地球是生物活动的基地。生命发生的条件需要有碳、氧、氮,或占百分之几的多种元素的支持,而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地球。因此,天地便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空间基础。可见,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成。从这些理论中,也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对生命起源的学说,从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二)阴阳平衡为生命之源。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黄帝内经》中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正因为阴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所以它既可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相互对立属性的统一体,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任何事物不但具有阴阳对立的两方,而且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具有其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阳,又什么是阴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事物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决定的。一般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阳;与它相反的一面,凡沉静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而清,故为阳,地在下而浊,故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为阴,火性热而上炎,故为阳。

《黄帝内经》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体的阳气就是和自然界相通的,所以生命的本源,也与天地阴阳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么,生命的本源为什么与阴阳密切相关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阴阳为本。因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一切变化的根源,生死转化的本质和动力,也是人的精神、认识活动产生的地方。由此可见,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无论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是人体,都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现在,大家知道,阴阳为生命之源,那么,阴阳平衡又是什么道理呢?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要顺应外界的阴阳消长,也要保持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密,精神才能治而不乱;如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说明阴阳平衡,有助于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今,这一思想,在中医养生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阳虚养阳法,阳虚就要采阳,晴天的时候,到向光的地方,让阳气充分地营养身体。早上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进入人体的各个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住在高楼的人们,可以面向南方开窗让阳气进屋里进到身体。

当然,阴和阳一样重要,因为阴阳是互相的,阴是阳的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阳就没有办法气化,没有阳,阴就没有动力。阴气不足的人,养生可以在夜晚的时候,吃过晚饭,面对着月光,在户外散步,这个养阴效果非常好。还有在低的地方散步也可以采吸很多阴气,如:河畔、海边、山林、湖边等地方。

(三)生之来谓之精。

《黄帝内经》对整个人类的起源也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讨论,如《灵枢·天年》所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并且《黄帝内经》中关于各个器官的生成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明确指出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都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化育而成。

在上面我们提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结合“生之来谓之精”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不仅需要天地阴阳之气运动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条件,还需要构成人体的直接质料——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由父母之精合和,具有产生新生命的本能活力。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建立在辩证唯物观的基础之上,为中医学正确地阐释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三、《黄帝内经》与人的生命历程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一个轮回。生命的过程就如同太阳一样,有东升、有西落,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那么,人的生命历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针对性别不同,做了不同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段话主要是描述女子的生长过程,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变得更加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来潮,这就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全部长全;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是最强壮的时候;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弱,面部变得憔悴,头发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失去光泽,头发渐渐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老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身体变得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黄帝内经》中关于男子的生命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是这样描述的: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赃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开始充实起来,头发变得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更加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可以生育子女了;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也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渐渐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变得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肌肤失去光泽,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再灵活;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脱落,形体衰老。肾主水,接受其它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泄精气。现在形体衰老,五脏功能都已经衰退了,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变得笨重,也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内经》中描述了人体少、长、壮、老、死的生命发展自然规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的生理变化特点,并且男女有别,如女子以七岁为基数,男子以八岁为基数。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肾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育能力都依赖于肾气强盛;而人体之衰老,功能减退,失去生育能力,也都是由于肾气衰竭造成的。因此,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养生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肾气。

此外,《黄帝内经》中根据年龄增长与体内血气,脏腑盛衰的变化,把人生过程,以十年为基数对人体生长衰老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表现做了描述,在《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己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情,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之所以有生命,其决定因素是神气之有无,五脏精气之盛衰,所以在平时的养生中要注意保养精、气、神,这是健康长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