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
6339500000004

第4章 解读《黄帝内经》(3)

不仅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衰老的描述,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关于衰老的描述更加全面,概括了衰老的各种表现:“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肌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大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衰老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及时进行保健。

(二)衰老的原因。

延缓衰老就是延年益寿,所以了解衰老的原因至关重要,它可以为人们的日常养生保健提供参考,影响衰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生活不规律。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自然,按时作息,饮食、房事都要有规律而有所节制,才能保持真气内守,体魄强健,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告诉我们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制,如果违背了规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半百而衰”的原因,总之,生活有规律性,人就会延年益寿;生活没有规律性,人就会早衰短寿。

2.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主要指先天遗传因素,来源于先天父母,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子女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寿命长短有一定的影响。《灵枢·天年》认为禀赋是“以母为基,以父为盾”,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也明确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现代医学也证实,父母赋予的寿命遗传因素,对下代的生命长短具有一定的影响。

3.情志失调。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过急,就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引发疾病。《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也说明了七情过极,会引起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早衰。

4.不良的环境影响。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高寒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就能长寿,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周期也长,所以寿命就长;而炎热潮湿的低洼地区,人的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对短一些。调查也证实,地处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百岁老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原地区。

七、如何判断寿命长短

人到底能活到多少岁呢?为什么人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寿命长,有的寿命短?面对这么多困惑,我们应该怎样解答呢?

回顾我们小的时候,不管走进哪个村,都会看到九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成伙的在墙角下晒太阳,精神矍铄,但那时的医疗、卫生、饮食等条件并不好。再看看现在,医疗、卫生、饮食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再想看到一伙伙的白胡子老人却没有了,并且得怪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看来人寿数的长短,并不是取决于饮食、医疗、卫生等条件,那什么决定了人寿命的长短?

《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人身上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决定着人的寿命。人体的五脏也有自己不同的阳气,那么,决定着人寿命的阳气是什么呢?那就是肾的阳气,在《素问·上古通天论》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肾气决定着人的生育能力与健康状况,肾气也就是这里要说的肾阳,每个人的肾阳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肾阳可供人体使用一百年左右,即人的自然寿命。

肾阳也如同其他器官一样,是逐渐发育的,是一个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人在儿童时期,身体发育最快,此时也是肾阳逐渐变强的时候。到了成年,人体发育完全,肾阳也达到了一生中最强盛的时期,之后,肾阳就会逐渐变弱,直至老年的时候,肾阳衰竭,随之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肾阳决定着寿命的长短。

对于肾阳是一个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黄帝内经》中有相关的论述,就是《灵枢·天年》中讲的:“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解释,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说的五脏之气,其实就是不同的阳气。五脏之气以肾阳为工作动力,所以,五脏之气的盛衰规律,实际上反应了人身肾阳的变化规律。另外,《素问·上古通天论》中,关于肾阳的描述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是男女分开论述的,在这里我们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肾阳的盛衰决定着生命的进程,肾阳的有无,决定了人的生死。既然肾阳主宰着人的寿命,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肾阳不减少,或衰减得慢一些,从而延长寿命呢?目前,还无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强盛,因为肾阳是能量的聚集,到了一定的程度,即达到最大值之后,它自然会逐渐衰减。就如同太阳,早晨升起,地面上的温度开始上升,到了中午,热量达到最大值,然后热量逐渐降低,最后太阳落山了,温度也渐渐达到最低值。

虽然我们无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在“年轻”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慢慢变老,降低它的衰减速度,从而实现延年益寿。至于如何让肾阳的衰减速度减慢,我们用事实来说明,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大家知道,和尚、僧侣中高寿者有很多,比如唐代慧昭和尚活了290岁,他们为何多高寿呢?和尚大多不娶妻室,根据中医的理论,“肾精”少泄可防止早衰。《内经·素问》中说,肾为五脏之本,养生之道须重养肾。肾阳足,则纳气大,才能健身益寿。这点与和尚寿命长是大有关系的。另外,和尚日常以坐禅、念经为主要工作,达到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境界,这种静而不动的生活方式,阳气消耗地就更慢,再加上和尚的心态较好,寿命也就更长了。

当然,和尚长寿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饮食、居住环境等等,我们这里主要从肾阳衰减这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从而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活方式平平淡淡的人往往长寿。

八、影响寿命的因素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的生命也同自然界一样,有“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这说明生命是有限度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素·天年篇》也有“人之寿百岁而死”等记述。《老子》中记述“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说明古人对寿命的限度认识在100—120岁,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也是比较符合的。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的生存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的尺度。那么,人的寿命究竟应有多长?既然“度百岁乃去”,可为什么活到百岁的人却很少呢?影响寿命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中对影响寿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一下,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我们先从外因说起,首先是七情太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如果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早衰也将提前来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存的根本,如果饮食不节就会造成身体的早衰,这点在《黄帝内经》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腹中论》指出:“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阴阳应象本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奇病论》指出:“多食膏梁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黄帝内经》中关于外因导致人体早衰的因素还包括缺少锻炼、过度劳累等,这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赖于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能有效地抵抗衰老。

(二)肾阳亏损。

《黄帝内经》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阳是决定人体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肾气的盛衰,决定着身体的强壮衰弱、寿命的长短。

(三)心脏衰老。

心主血脉,《黄帝内经》中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就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

(四)肺脏衰弱。

肺的第一大功能是主气,主全身之气,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还可以把呼吸之气转化为全身的一种正气、清气而舒布到全身。《黄帝内经》提到“肺朝百脉,主治节”,百脉都朝向于肺,若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五)肝脏衰老。

人体的衰老与肝密切相关,肝藏血,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又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人则会衰老,甚至死亡。

(六)精气虚衰。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为生化之根;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任何损伤精气的内外因素,都会加速衰老、缩短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