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懂的61条心理法则
6340700000005

第5章 婴儿不只是个爱哭郎(从出生到12个月末)(4)

为了满足沛泽撕书的“爱好”,我找了一些旧报纸、广告宣传册给他。然后,我教他一页一页地翻书,我先将自己的手放在一页书的下面,让他捏起一页翻过来。这是为了锻炼他手部动作的精确性和感觉的灵敏度。

可是,沛泽过不了多久,就不耐烦了这种做法,他会一把夺过书,使劲地乱抓,将书撕成一条条的。这时我会装作很不高兴的样子,告诉他:“沛泽,书是不可以撕的,你这样做,妈妈会不高兴的。”然后,拿来胶水,将他撕碎的书一点一点地粘起来。

沛泽看到我这样做,很好奇,立马丢下书,又来抢我手里的胶水。虽然会把地板弄得很脏,但是我依然坚持我的做法,我要用行动告诉他,撕书是很糟糕的行为。慢慢地,我发现沛泽撕书的次数少了,而且每次撕破了图书,总是拉着我的手去找胶水,让我把它粘起来。

到了沛泽2岁的时候,他不仅不再撕书了,而且还懂得了爱惜图书,不会把书丢在地板上,看完图书,他知道要把图书放回原来的地方,有了尘土,他也会要求我帮他擦一擦。

宝宝玩弄“小鸡鸡”谁之过

父母在发现孩子把玩小鸡鸡之后,非常苦恼,也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会对这个部位感兴趣呢?殊不知,宝宝每个习惯的养成,都与成人有意无意地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天,我在公园里,见到几个阿姨正在围着一个漂亮的小宝宝看,看样子宝宝有十个月大,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长长的睫毛,十分惹人喜爱,面对众人的逗乐,小宝宝发出清脆地咯咯地笑声。

“来,给张奶奶来个蛋蛋吃。”宝宝的奶奶指着一位阿姨说,我正在纳闷,只见宝宝抓起了小鸡鸡,逗得众人前仰后合,纷纷夸他是个聪明的宝宝,有人鼓掌,有人抚摸宝宝的“小鸡鸡”,也许是因为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宝宝抓小鸡鸡更加的起劲了。

这个场景,让我联想起一件事,同事莫非的儿子今年4岁半了,他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总是爱摆弄“小鸡鸡”。有几次发现儿子睡着后,还把“小鸡鸡”握在双手中,有时候在幼儿园里也会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玩弄“小鸡鸡”。虽然莫非训斥过孩子好几次,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莫非最终求助了心理医生,通过与莫非交谈,心理医生认为,孩子喜欢抓“小鸡鸡”的行为,是受到了大人的正强化。原来,莫非家三代单传,儿子出生后,全家上上下下都十分高兴。每次见到小宝宝时,都喜欢拿宝宝的“小鸡鸡”开玩笑,都说要揪个“蛋”吃,并做出揪“小鸡鸡”的动作。这个不好的习惯一直维持到宝宝上幼儿园。所以,在孩子的心中,一直觉得他以有“小鸡鸡”为傲,有“小鸡鸡”会博得大人的喜欢,在众人面前玩弄“小鸡鸡”也是一种炫耀。

在生活中,像莫非儿子的这种经历并不少见,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家里生了个男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朋好友,都喜欢拿宝宝的“小鸡鸡”开玩笑,都要揪个“蛋”吃,做出揪宝宝“小鸡鸡”的动作。

记得沛泽小的时候,有段时间,妈妈过来帮我带孩子,她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把尿的时候,都要拨拉一下宝宝的“小鸡鸡”,说是能让宝宝早点撒尿。平时逗宝宝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抓一下宝宝的“小鸡鸡”。

我觉得这是个不好的行为,在我看来,“小鸡鸡”应该是禁区,是不能随便触碰的,即便孩子还小,大人这样做也是不对的,于是,我便说服妈妈不要这样做。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儿子从小就没有玩弄“小鸡鸡”的习惯。

关于孩子拨弄“小鸡鸡”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会觉得这没有什么,只是嘻嘻哈哈一笑而过。直到宝宝长大了,两三岁了,还喜欢抓弄“小鸡鸡”,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再想戒掉宝宝的这个坏习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宝宝玩弄“小鸡鸡”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纠正这一行为,重在引导,而非呵斥与责备。

宝宝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首先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色彩的是宝宝的家长,家长画的好与坏,宝宝是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的,他只会模仿家长的做法。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当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玩弄“小鸡鸡”的这个行为是没有必然性的,有可能宝宝会在某个时期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欲望,通过手指感知自己的身体,来认识自我,但他不会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果男孩子经常玩弄鸡“小鸡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性的模仿行为,是某种养育环境造成的。

通常孩子在形成自主意识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是孩子模仿的重要来源。

比如,在莫非儿子的案例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他发现身边的人总是触摸自己的“小鸡鸡”,而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他也触摸“小鸡鸡”时,发现身边的人都非常高兴,有了愉悦的体验,孩子就会牢牢记住这一行为。

宝宝玩弄“小鸡鸡”,不仅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而且还会影响健康,经常抓“小鸡鸡”会导致发炎、感染,出现瘙痒、排尿困难等症状。所以,对于孩子的这个不良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纠正。

那么,如何纠正这一问题呢?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玩弄“小鸡鸡”时,会立马上前阻止,并大声训斥孩子,甚至是恐吓,“看你再摸,再摸就给你割掉!”吓得孩子哇哇大哭,他会认为“小鸡鸡”是不好的东西,爸爸妈妈不喜欢,会把它割掉。

在成人看来,宝宝的这个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可是对宝宝来说,由于他的思维能力有限,只能通过父母的态度、情绪来判断他所做的事是否受到欢迎。家长采取惩罚或恐吓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据有关研究报道,成年人的许多性功能障碍,都与幼年时期不正确的家庭性教育密切相关。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玩弄“小鸡鸡”时,首先不能大惊小怪,大声呵斥,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宝宝只是因为一时好奇,大可以“视而不见”,既不鼓励,也不责备。如果认为有必要加以纠正,可以温和地对宝宝说:“总用手摸小鸡鸡,会感染细菌的,小鸡鸡会痛的哦!”或者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看到宝宝玩弄“小鸡鸡”时,你可以给他一个好玩的玩具,和他一起做游戏,让宝宝不自觉地改掉这个坏习惯。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宝宝玩弄“小鸡鸡”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请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宝宝这个不太文明的习惯,这样你才不会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如临大敌。

臭美小花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理外,当宝宝四五个月大的时候,他就会喜欢上照镜子,并且会对镜子里的人感兴趣,朝着镜子里的人笑一笑,用小手抓一抓,你知道吗?这是宝宝在发展自我意识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男女,不论老幼,就连几个月的小婴儿都知道爱美哦!不信是吗?那好,我就给你讲一讲我家沛泽照镜子的故事吧。

沛泽第一次照镜子还小,大概是两个月左右吧,我很想知道沛泽对着镜子的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抱着他来到镜子跟前,用手轻轻敲打镜子,“沛泽,你看镜子里的娃娃是谁呀?”虽然我很努力,沛泽却无动于衷,看起来,他根本不关心镜子里的娃娃。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母亲听时,母亲责备我说:“这么小的孩子照什么镜子啊?老一辈人说了,小孩子是不能照镜子的,不然会把魂魄弄丢了。”听过之后,我哈哈大笑,这都是封建迷信的说法,我才不予理会,生性倔强的我,决定继续坚持我的做法。

大概是在沛泽四个月的时候,一天早晨,沛泽睡醒了,我看他精气神很不错,就抱着他来到了镜子跟前,“沛泽,你看,镜子里有一个小娃娃,好可爱啊!”奇妙的一刻出现了,沛泽竟然咧开嘴笑了。起初我以为他是认出了镜子里的自己。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沛泽是对着镜子里的“妈妈”笑呢。

于是,我拉着沛泽的小手,触摸镜子,告诉他,“沛泽,这是妈妈,这是你自己。”不过,他表现得对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反而对着镜子里的妈妈十分亲热,晃动着小手,想把妈妈从镜子里拉过来似的。

大概在沛泽七个月的时候,带他去照镜子时,他不再只盯着镜子里的“妈妈”手舞足蹈了,他开始注意到镜子中的自己,“沛泽,这是你吗?”我指着镜子里的宝宝问。沛泽看着镜子里的“娃娃”笑了,看来他很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只不过他还不知道这是他自己。“沛泽,你喜欢这个宝宝吗?你和他做朋友好不好?”我拉起宝宝的手,让他去触摸镜子里的宝宝。

沛泽八个月的时候,我发现他已经记住了镜子里“娃娃”,每次从镜子跟前过时,他都会认真的瞧上两眼,笑上一笑。到了后来,似乎对着镜子里的“娃娃”微笑,已经无法表达他的喜爱之情了,干脆上去亲上两口,那样子好深情哦,逗得我和老公笑弯了腰。

等沛泽再大些,大概快到一岁的时候,他就不再喜欢镜子里的“娃娃”了,因为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对“娃娃”笑,怎么用手去抓他,都抓不到。于是,他干脆不要这个“娃娃”了,每次从镜子跟前过,他都表现出十分不屑的样子,根本就不会正眼去看,勉强把他带到镜子跟前,他也会把头扭向一边。

经常带宝宝照镜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虽然宝宝到了一岁多时才能意识到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不过,从小带就宝宝照镜子,这也是他实现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照镜子不仅有助于宝宝感知觉的发展,也对宝宝将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年轻的妈妈可能常听老人说,婴儿是不能照镜子的,会吓到宝宝,或者说会让孩子丢了魂,其实,这都是封建迷信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其实,照镜子是一种非常好的感官刺激游戏,不仅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而且还能提高宝宝的运动能力,促进他们视觉、触觉、听觉的发育。

照镜子是宝宝自我认识的过程,在宝宝小的时候,他的实现会随着镜子中的事物的移动而移动,等宝宝大些的时候,他会尝试伸手去触摸镜子中的“人”,与镜子中的“人”做游戏,咿呀咿呀地说话,友爱的抚摸,别小看这些动作,对宝宝来说,这是宝宝初步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流的体现。

当然,在宝宝四五个月大的时候,他是不能意识到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的,但他会表现出对镜子里的“人”好奇与友好,用手抓一下,或者用手去拍打镜子,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这些对促进宝宝运动能力、视觉、触觉以及语言的发育都是有好处的。

为了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父母可以将宝宝抱到离镜子15厘米左右处,让宝宝平视镜子,父母看着镜子中的“宝宝”,同时指着镜子中的“宝宝”说:“咦?你看这是谁呀?这是宝宝”、“这个又是谁呀?这个是妈妈。”

为了更好的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还可以对着镜子做动作,比如抚摸宝宝的头,做个鬼脸,或者拉着宝宝的手去触摸镜子中的“宝宝”,并告诉宝宝,“这是宝宝的眼睛,这是鼻子。”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理心性。和宝宝玩照镜子的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形成内心的自我形象,这对宝宝将来人格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美国心理学家库利的“心理镜像”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如果我们在和宝宝做照镜子游戏的时候,不断地告诉宝宝,这就是你自己,你是一个非常棒的孩子!毋庸置疑,这对树立宝宝的自信是有好处的。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畏首畏尾,往往是因为小时候被别人说成是胆小鬼,这在孩子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由地给自己贴上了“胆小鬼”的标签。如果孩子从小被父母告知他是一个棒小孩,那么,将来他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家里有个小土匪

家里有了宝宝,房间里的东西,只要宝宝能搬得动的,都会发生乾坤大挪移,从橱柜里把衣服拿出来丢到地上,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掏空,垃圾桶也会翻个底朝天……宝宝乱丢东西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你却不能强行制止他,因为这是他的游戏。

天呀!在打开门的一瞬间,我的脑袋嗡嗡作响,家里像是刚刚遭遇了打劫,地板上散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熊懒洋洋地斜靠在墙角;垃圾桶被踢翻了,里面的纸屑洒了出来;我的睡衣被宝宝丢到了茶几上;每个抽屉都被拉了出来,里面空空如也……

我又急又气,正准备去找沛泽算账,嘎嘎嘎……“啊!”一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玩具鸭子,小鸭子发出愤怒地叫声,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怪声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跌坐在地上。房间里却传来了咯咯地笑声,原来沛泽以为我在和他开玩笑,被我这怪异的动作逗乐了,真是让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