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一个慌乱、不知所措的一年,估计你已经完成适应了为人父母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日子的到来,接下来的一年,你将面对的是一个逐渐独立、有自由意识的倔强宝宝,宝宝在成长,做父母的需要继续加油努力呦!
拉着妈妈手睡觉的妞妞
宝宝睡觉总喜欢拉着妈妈的手,或者搂着妈妈的脖子,使得妈妈一觉醒来,非常疲惫,可是,不这样宝宝就很难入睡。我们说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那么,孩子这个行为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烦死了,真是烦死了!”同事李楠刚一进办公室,就连喊两声烦死了,只见李楠双眼浮肿,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像是一宿没有睡觉似的。“怎么了?出什么大事了,把你搞成这个样子。”同事们凑过去,一问究竟。
“还不是我们家的那个小妮子!真是气死人了,睡觉不老实,总要拉着我的手才能入睡,累得我够呛,我一翻身,她就醒了,又哭又闹。”李楠气愤地说,“搞得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天亮的时候,气得我痛打了他一顿。”
李楠的女儿快两岁了,前不久,在公司搞活动的时候,我见过一次,女孩长得很乖巧,名叫妞妞,非常惹人喜爱,就是比较怕人,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论谁逗她,她都不愿意与之亲近。听李楠说,她生了女儿两个月,就来北京了,女儿一直由公婆照顾,直到半年前,才接到自己的身边。
李楠的话让我想起一件事,在沛泽断奶的时候,也曾出现过和妞妞一样的情况。那时沛泽15个月大,为了让沛泽顺利断奶,我把沛泽送到了我妈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听妈妈说,沛泽开始的几天闹得非常厉害,经常在半夜醒来大哭,要哄好久,他才能再次入睡。
一个星期之后,我接沛泽回家,沛泽看到我,非常兴奋,一下子就扑到我的怀里,搂着我的脖子,不肯撒手,在我怀里可劲地撒娇。回到家之后,我就发现,晚上沛泽睡觉的时候,两只小手四处乱摸,如果抓不到我的胳膊就会醒来,大声啼哭。
那段时间,沛泽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用小手搂着我的胳膊,我一抽出胳膊,他就很快醒来。老公说,那是因为沛泽怕妈妈离开,是断奶的“后遗症”。我想沛泽一定是害怕我突然把他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醒来的时候看不到妈妈了。
为了缓解沛泽的紧张与恐惧,每次睡觉的时候,我都会轻轻地抚摸他的背部,在他耳边轻声说:“宝宝,睡觉吧,妈妈就在你的身边,不会离开你的。”慢慢地,沛泽不再搂着我的手臂睡觉了,只是会在夜里醒来的时候看着我,发现我在他的身边,他又会倒头睡去。
“李楠,你打妞妞是不对的。”联想起我的儿子,我果断地对李楠说,李楠听到我的话,反问道:“为什么?小孩子不听话就要打。”
“妞妞哪里是不听话,她是在乎你,担心你会在她睡觉的时候离开她,你想啊,你在那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她,现在她好不容易能和妈妈在一起了,她当然是害怕再失去你啊!”我解释说。
“哦,是这样的吗?”李楠半信半疑,“不信,你回去问问妞妞啊!”第二天,李楠告诉我,她昨天问过女儿了,正的如我所说的,妞妞是因为害怕妈妈离开,才会拉着妈妈的手睡觉的。
父母的爱抚对婴幼儿来说是最直接的表达爱的方式,它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多陪陪孩子吧。
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父母以工作忙、生活紧张为由,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保姆看管,从而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工作,很少抽出时间陪孩子,甚至有些父母认为,现在孩子还小,只要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就够了。
其实不然,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充足的睡眠,而且还需要与父母亲密的交往,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与拥抱。
人体互相之间的接触与抚摸是一种特殊的需要,尤其是婴幼儿对这种需求就表现得更为强烈,医学上都把称之为“皮肤饥饿”。科学家们发现,让婴儿睡在羊皮褥子上会睡得特别的安详,这是因为婴儿感到羊毛柔软暖和,好像偎依在妈妈身上一样的感觉。
如果婴幼儿没有获得足够的抚摸,对于他将来心理的发展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年时与父母接触很多,关系密切;极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在幼年时都与父母接触甚少,关系疏远。
在这个故事中,妞妞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她,没能让她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与爱抚,以致于妞妞快两岁了,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拉着妈妈的手,一方面是因为她担心母亲会在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离开她,另一方面是对她婴儿时期缺乏妈妈爱抚的一种满足。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需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尽量多与孩子接触,进行感情沟通,以消除孩子心里上的情感饥饿,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
如果孩子有“皮肤饥饿”的倾向,父母绝不可以打骂孩子,这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疏远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会因为恐惧不敢再提出“非分”的要求,但是在他的心里却会留下阴影,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对于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父母应该反省自己,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应该与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有直接关系,或者父母的某些行为伤害到了孩子。找出原因,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给孩子一些爱抚。孩子得到父母温柔的爱抚,心理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变得自然协调,并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皮肤接触是表达关怀的最好方式,它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慰藉与关爱,并把这种爱默默地传递给对方的身体与心理,它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快乐的成长,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爱惹事的宝宝
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宝贝总是出其不意地将对方推倒在地,一定会让父母很纠结,可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之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事与愿违,面对爱惹事的宝宝,你该怎么办?
沛泽13个月的时候学会了走路,小区里有一个篮球场,场地是用橡胶做的,我便经常带着他到篮球场玩,即使他摔倒了,也不会疼。天气好的时候,篮球场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很多小孩在家人的带领下,拿着玩具,到篮球场玩。
我觉得这是锻炼沛泽的好机会,可以让他交到新朋友,也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做游戏,让他从小懂得分享。起初,沛泽看到别的孩子,总是躲得远远的,一个人四处走一走,摸一摸。对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也不十分感兴趣,只有当玩具放在地下,没有人玩的时候,他才会过去玩,一旦有其他小朋友来,就赶紧走开。
那时,我还担心沛泽长大后会不合群,老公说,孩子还小,不用担心,现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还不懂与别人一起玩的乐趣。不过,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刺激环境,总是好的。
于是,我经常带着沛泽,拿上玩具,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每次有小朋友过来拿沛泽的玩具时,沛泽都不予理会,被抢走了也不哭不闹,又躲到一边“自娱自乐”去了。“你的儿子很乖,从来不和别人抢东西。”别人经常这样评价沛泽。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是沛泽15个月的时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带着他出去玩,一个小朋友要过来拿沛泽的球,沛泽一把将对方推倒在地。我对儿子的做法感到吃惊,立马上前制止,“沛泽,你不能这样做,妈妈会不高兴的。”沛泽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抱着球走开了。
从那以后,沛泽打人的事件层出不穷,看到别的小朋友摸一下他的车,他要么给人家一巴掌,要么把对方推倒在地。害得我每次带他出去,都要和别人道歉,为了防止打人事件的发生,我只能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因为我的“严防死守”而有所改观。
一次,我发现沛泽又有推人的动作,立马对他说:“沛泽是个乖孩子,是不会打人的。”结果,话音未落,沛泽就把默默小朋友推倒在地,“沛泽,刚才妈妈怎么说的,沛泽是个乖孩子,是不会打人的。”我像个祥林嫂一样一遍一遍重复着我的话,希望他能够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然而,这次又是事与愿违,就在我刚刚扶起默默之后,沛泽趁我一个不注意,又把站在默默身边的琪琪推倒在地。我彻底被这个小捣蛋鬼激怒了,抱着沛泽来到篮球场的一角,严肃地说:“沛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说完,我就走到了一边,不再理他。沛泽看到我生气了,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叫我抱他,“妈妈不能抱你,因为你打了小朋友,我很生气。”
沛泽看我不抱他,大声哭起来,我依然没有看他,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俯下身子,“沛泽,你打小朋友会痛的。知道吗?”我稍微用了一点力,捏了沛泽的胳膊一下,他向后躲闪,“你看是不是很痛?你打小朋友也会痛啊!”
这次以后,每次沛泽打人,我都采用这种方法教育他,先是让他知道打人是不对的,然后让他体验到什么是痛。慢慢地,沛泽打人的毛病改掉了,我也不用再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给别人道歉了。
宝宝打人,并不代表孩子的本质就是坏的,也许宝宝打人只是他交流方式的一种,父母只需要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即可。
宝宝爱打人的习惯,让许多父母感到很纠结,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不如意的话,不是打别人的脸,就是把别人推倒,父母好言好语,就是不见起色。失去耐心的父母,最终选择了以暴制暴,只要看到孩子打别人,就朝孩子的屁股上打上两巴掌。这样做只能治标不治本,父母在的时候,小孩会很乖,很听话,只要父母不在,他依然会“大打出手”。
也有的父母害怕宝宝到外面去惹事,干脆不让他出去,把他关在家里,减少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做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与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正确的社交方法。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打人的现象之后,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更不能用大人的评判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打人问题,爱打人并不代表孩子的本质就是坏的。要纠正孩子爱打人的习惯,首先应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打人。
1.一岁到两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自我”形成的年龄段,在他们看来,如果别人和自己抢玩具,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打他,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方式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会痛。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他还没有办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时,更多的会用身体语言来表达。
3.因果关系是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无意中打了一个小朋友,他发现,被打的小朋友会哭,于是,他又试着打另外一个小朋友,因为他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不是挨了打也会哭。
4.细心的父母会发现,有些孩子在父母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动手打别人,其实,孩子并不是恶意,他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多关注他。
5.有时父母无意中的暗示也会成为孩子打人的原因,比如,沛泽每次要有打人的迹象时,我会对他说:“沛泽乖,宝宝不打人。”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孩子的试探:妈妈说我不打人,那我偏要打人,看你会怎么办?
一到二岁的孩子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不能靠反复说教就能起作用的,“不要打人!”越是这样唠叨和提醒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处理的方法是,父母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适当地表达情绪,比如,在别的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愿意让小朋友玩你的玩具,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帮你要回来好不好?”
另外,在孩子出现的打人的情况后,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并且要让孩子知道打了别人,会是怎样的感受,你可以轻轻地捏他一下,让他自己亲身感受一下什么是痛。
俗话说,教无定律,研无止境。父母只要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才能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做到对症施策。
小宝贝“搬家”忙
作为成人,很难理解宝贝的一些特殊“爱好”——搬家行为,拿着玩具,一会儿搬到东,一会儿搬到西,还时不时地敲敲打打,俨然一个小木匠,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宝宝这是在做什么呢?
“沛泽,你在做什么?”见沛泽一手提着一个袋子,一手拿着小板凳在房间里走走停停,我好奇地问,“搬家!”“搬家?”我纳闷地看着儿子,“你要搬到哪里呢?”“东西。”(沛泽的意思是说,搬到东,搬到西。)
“嘭嘭嘭!”不大一会儿功夫,客厅里又传来一阵敲敲打打的声音,“沛泽你这又是在做什么?”这次沛泽没有理会我,完全沉浸在他的游戏中,只见他拿着一根细棒子,敲敲桌子,又敲敲凳子,似乎还不过瘾,踮起脚,去敲打桌子上的水杯,听到水杯发出清脆的响声后,沛泽心满意足地笑了。
“沛泽,你不能敲水杯,这样会把杯子打坏的,杯子坏了,就不能喝水了。”我拿起水杯,放到了桌子的里面,沛泽够不到的地方,“不,不!”沛泽对我的做法十分不满,大声地抗议,“沛泽,如果你喜欢敲打,下次妈妈买一个鼓给你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