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耐心地安抚着沛泽的情绪,但他似乎一点都不领情,哭了起来,却是干打雷不下雨。见状,我便径直走开了。沛泽见我不理会他了,知道自己的“苦肉计”被我识破了,又开始他的搬家游戏,把玩具一件一件地搬到了卧室,不一会儿,又一件件地搬了回来,搬不动的玩具,干脆拖着走,累得满头大汗,却玩得津津有味。
也许是累了,到最后干脆坐在了地上,研究起这些玩具,拿着细棒子挨个地敲打,听到玩具发出不同的声响,沛泽更加兴奋,似乎这样还不过瘾,拿起两个玩具狠狠地对撞,没几下,就把老公给他新买的电动玩具撞得七零八落了。
“瞧,儿子多有音乐天赋!”我正要为儿子弄坏了玩具“教训”他一顿,没想到,老公却鼓励起了宝宝,听这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诚心和我作对……”“嘭嘭嘭!”儿子的敲打声打断了我的话,不知是不是因为老公给他撑腰,他敲打得更加卖力了。
“来,沛泽,你看爸爸给你买什么好东西了?”老公从背后拿出一个小花鼓,沛泽兴奋地跑了过去,“嘭嘭嘭!”又是一阵猛打,“真是吵死了,难道你想让儿子以后成为木匠啊?”我捂着耳朵,大声说道。
“老婆,别生气,你应该理解儿子的行为,他搬东西也好,敲打东西也好,都是在探索,在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瞧,你看儿子敲得多认真啊!”在老公的提醒下,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儿子,我发现他敲鼓的时候,总是敲敲停停,一会儿敲一下这里,一会儿敲一下那里,像是在研究什么,有时还会把鼓翻过来看一下,看来,老公说得没错,宝宝这个“糟糕”的行为又是在发现新大陆啊!
父母不仅要理解宝宝的“破坏性”行为,而且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提高宝宝的学习能力。
一岁多的宝宝开始蹒跚学步,有些宝宝甚至已经能熟练的掌握行走的技能了,这对宝宝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为他探索世界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对于父母来说,烦恼的事情接踵而至。
宝宝会成天把东西搬来搬去,一会儿把玩具搬到卧室,一会儿又搬回客厅,或者趁大人不注意,跑到厨房,把碗一个个地拿出来,摆在地上,俨然一个小小“搬运工”。无论父母怎么“教育”宝宝,都无济于事。
除了做“搬运工”外,宝宝乐于做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做“木匠”,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鼓敲,新买来的电动玩具,还没有玩几天,就拿起来往桌子上敲,几下就敲打坏了,令父母心疼不已,对宝宝制造出的各种噪音,更是无法忍受,“天呀!太吵了,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简直是一个小木匠。”
对于宝宝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父母们莫生气,请息怒,请理解宝宝的这种行为,因为这也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探索行为,在感知这个新鲜的世界,宝宝很想了解各种各样的物体,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通过他的行为会使物体产生怎样的变化,所以,他会把东西搬过来搬过去,敲打不停的物体。
当宝宝知道通过敲打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声响,而且用力的不同,产生声响的效果也不同之后,会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比如,用木棍敲打桌子时,发生的是啪啪的声音,敲打水杯时,发出的是清脆的声音,再或者拿起两个玩具互相对撞,他们会发现声音更加奇妙。宝宝通过不断地摸索,从而学会控制敲打的力量,促进自身动作的协调性发展。
由此看来,宝宝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没有意义哦,父母应该积极地帮助他发展这一探索性的行为,可以给宝宝买一只鼓,让他练习敲打,并让宝宝感受敲打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响是不同的。
另外,提醒父母们的一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必要给他们购买高档的新玩具,买一些适合敲打的玩具小锤、铁锅,或者勺子,就足够了。这样既节省了钱财,也促进了宝宝的动手能力。
小小男高音歌唱家
“啊——”刺耳的尖叫声打破了房间里的宁静。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听到宝宝的尖叫声,父母会一个箭步冲过来,却发现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难道宝宝尖叫只是为了逗我玩吗?
不知道从何时起,沛泽学会了尖叫,“啊”地一声,常常把我和老公吓一跳,以为他出了什么状况,当我们飞奔过去之后,才发现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他正朝我们坏坏地笑呢。“沛泽,不许乱叫,吓到爸爸妈妈了。”我故作生气地说。
“啊!”紧接着又是一阵尖叫,“你怎么这么讨厌呀?妈妈越不让你叫,你越叫,是个坏宝宝!”我嗔怪道。不曾想,我越是“批评”他,他越是叫得起劲,最后,我干脆不理他了。
一天,我的爸爸妈妈过来看望沛泽,沛泽看到外公外婆,非常高兴,尖叫着跑了过去,然后搂着外公的脖子,朝外公的脸上亲了又亲,表情十分搞笑,逗得爸爸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看到外公外婆笑了,沛泽又尖叫起来,让人不由地捂紧了耳朵,真难以想象,这么大的孩子叫声可以如此声嘶力竭。
起初,我因为沛泽是因为淘气才尖叫的,试图阻止他这个不文明的行为,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一天,我带他去银行办理业务,那天,办理业务的人很多,我和沛泽只能坐在银行大厅里等,当银行的广播里报出由多少号到几号柜台前办理业务时,沛泽突然高声尖叫起来,搞得周围的人都朝他张望,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可是我却无法阻止他的行为。既然如此,干脆任由他去了。
无意间我发现,沛泽的尖叫有一定的规律,每次尖叫外之后,都要等一会儿,等他听到回声之后,再进行下一次尖叫。我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以前一直以为沛泽调皮,尖叫是故意的,现在我才明白其实沛泽是在学习,他想知道在他的尖叫之后,会发生什么。
从那以后,我不会再阻止沛泽尖叫了,而是用心观察他在什么时候会发出尖叫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他每次睡醒的时候,如果发现房间里没有人,会发出尖叫声,来吸引别人的关注。还有,家里来了客人,他会用尖叫声来表示欢迎、高兴,有时也会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发出尖叫声,因为他想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不要忽视了他。
沛泽再大一些的时候,大概是16个月的样子,如果他不想喝牛奶,或者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用尖叫来表达他的愤怒。
这个发现,让我更加了解沛泽,了解他的快乐、烦恼、以及愤怒,并及时给予安抚,慢慢地,沛泽“可怕”的尖叫声越来越少,等到他学会了说话之后,“可怕”的尖叫声彻底销声匿迹了。
宝宝的尖叫也是一种语言,他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与需求,对待宝宝的尖叫,呵斥是最糟糕的做法。
宝宝声嘶力竭的叫声常常令父母惊恐万分,以为他生病了或者是摔跤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这会让父母感到很反感,认为是宝宝太调皮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宝宝提高嗓门并不是他故意想让人烦,而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孩子式的生活的快乐。
1.高兴的尖叫。
家里来了宝宝喜欢的客人,看到喜欢的玩具,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宝宝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并且大声地尖叫,他想用尖叫声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希望别人知道他此时很开心。
2.愤怒的尖叫。
宝宝玩得正起劲,小朋友却上来夺他手里的玩具,宝宝怎么可能同意,“我的,我的。”刚刚学会说话的宝宝会这样来表达他的拒绝,如果对方丝毫没有让步,宝宝就会以帕瓦罗蒂般的声音震慑对方。
3.寂寞的尖叫。
“哎,真没意思,妈妈洗衣服,爸爸看报纸,没有陪我玩。”宝宝一个人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积木,眼睛却盯着爸爸妈妈,他很想有人和他一起做游戏,于是,尖叫声再次响起,他是想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寂寞,需要有人陪。”
4.拒绝的尖叫。
妈妈端着饭碗来到宝宝身边,“宝宝,来,我们该吃饭了。”此时,宝宝正在玩弄他新买的玩具,哪里有心情吃饭,见妈妈再三地要他吃饭,宝宝生气了,用大声尖叫的方式告诉妈妈,我不吃饭!
5.模仿别人的尖叫。
一岁多的宝宝已经有了很强的模仿力,他不仅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还会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看到其他小朋友坐在地上不起来,宝宝也会学,一屁股坐在地上。要是宝宝看到小朋友尖叫,他也会试着模仿。
总之,宝宝“尖叫”的语言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一岁到二岁这个年龄段,由于他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又处于逐渐形成期,他就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需求。
有些父母会大声呵斥孩子大声尖叫的行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会让孩子觉得谁嗓门大,谁说话算数。要想制止孩子的这个行为,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和他做游戏,在他尖叫的时候,你小声地对他说:“宝宝,你看这里好安静,我们来比一比谁说话的声音最小好吗?”
也可以在发现孩子要尖叫之前,给他一些零食或者玩具,有了好玩的好吃的,他自然会安静下来,但是,切记要在孩子尖叫之前,就给他,否则,他会认为这是他“尖叫”之后的胜利品,他的尖叫声就会越来越大。
天生的犟宝宝
“不”,这是一岁多的宝宝拒绝父母要求时,经常说的一个词,如果你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就会大发脾气,不是大哭不止,就是坐地撒泼,俨然一个小霸王。除了屈服于宝宝,满足他的要求外,我们该做什么呢?
“沛泽,我们吃饭好不好?”我强忍着心中的怒火,面带笑容,端着饭碗,跟随着宝宝从客厅来到卧室,又从卧室来到书房,但宝宝就是对我不理不睬,自顾自地玩,“宝宝,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乖,吃一口。”我将一勺饭送到儿子的嘴边。
啪地一声,沛泽用小手打掉了我手中的勺子,米饭撒了一地,“沛泽,你不能这样,快,吃饭。”我换了一个勺子,继续做着努力,“不!”沛泽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只会简单地说“不”。
此时的我差不多被他搞得筋疲力尽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想着接下来该怎么办?就在这时,沛泽被我手中的勺子吸引住了,趁我不注意,从我手中抢过勺子,在饭碗里一通乱插。由于事情发生得突然,我没能握住手里的碗,整碗米饭全都撒在了我的裙子上。“你看看你!真烦人!”我实在忍不住,发火了。
最近,沛泽越来越叛逆,你不要他做的事情偏偏要去做,你让他做的事情,他却一个劲地说“不”。最难的就是吃饭,每次喂他吃饭都像打仗一样,不是到处乱跑,就是跟你抢碗、抢勺子,一顿饭喂下来,弄得我真个人都快虚脱了。
“你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啊!”老公听到动静,走了过来,“你说得轻巧,你来喂儿子试试,你不知道他有多么烦人!”我把饭碗丢到老公手里,径直去了卫生间,换洗衣服。等我从卫生间里走出来的时间,我对眼前的场面忍俊不禁,老公和儿子一人拿着一把勺子,老公吃一口饭,儿子就学着爸爸的样子,也吃一口。因为儿子还不能完全掌握好使用勺子的力度,以致于他的脸上、头上到处是米饭粒。
“哎呀!儿子吃一顿饭,我就要忙了,真是个麻烦的家伙。”我指着沛泽的脏衣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麻烦才好,这说明我儿子有个性,自我意识很强,有自己的主见,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公又开始用他的教育理论来教育我,“好,言之有理,伟大的潮爸!”
除了吃饭让我头痛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沛泽一天到晚都喜欢到外面去疯跑,不愿意回家,大早起来,就拿着钥匙朝钥匙孔里插,急着出去,如果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就会又哭又闹,搞得我心烦意乱。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我和老公达成了共识,对待宝宝的非分要求,坚决不同意,即便他哭闹,我们都不会答应他,如果好言相劝之后,无法奏效,干脆就让他痛快淋漓地哭一场。用老公的话说就是不能让儿子吃掉了我们做父母的威信,不然以后,真的就要唯他马首是瞻了。
看待孩子的任性与倔强,既要明白这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又要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将“闪光”点发扬光大。
当宝宝到了近两岁的时候,就到了“麻烦期”,这时的宝宝会非常的任性,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他的意愿办,否则就会哭闹不止。孩子的意愿之所以不受制约,主要是因为孩子缺乏必要的休养知识,只会感情用事,没有自控能力,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另外,孩子任性也与教育方法不当密切相关,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放纵,以致于助长了孩子的脾气,比如,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不睡觉,非要到外面去玩,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有些家长为了“息事宁人”,就会服从了宝宝的意愿。这样的话,宝宝就会认为只要我哭闹就能得到满足,并把它当成“制胜法宝”,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不止。
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孩子的任性和倔强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任性与倔强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任性和倔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从小倔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多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并且大凡脾气犟、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做事有韧性,有毅力,更为执着。当然,这只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将来能否将“闪光”点发展成为优点,关键靠教育,靠父母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