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3600000002

第2章 自序

我最初的专业兴趣是古典文学,特别是王摩诘诗的简远意境,似乎很对胃口。那是刚上大学不久。后来因为“美学热”影响,很快成了理论爱好者,由美学到哲学,在1990年以前曾先后追慕、模仿过青年马克思、新儒家和解构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包括文体。青年马克思,是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运动早期的兴趣点,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哲学,是新启蒙用来颠覆阶级理论的工具;新儒家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其目标是整合和超越现代启蒙;解构主义作为无政府主义观念的哲学表达,是把启蒙推向极端而濒于瓦解的理论形态。

八九十年代之交,时代剧变,注意力转向社会历史方面,前后涉猎不同学科,以求得对现实的认知。反过来,这也便于从更综合的视角来审视文艺。文艺作为一种表象或症候,反映和隐喻的总是现实生活。收入本书的两部书稿和八篇文章,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探讨艺术和美学,一探讨社会历史。这两大部分,既体现了研究兴趣的转移,也大体对应着文艺及其背后的社会内涵。

第一组中的《论艺术作品的层次》是大学毕业论文,写于1984年春,曾受到胡经之老师的鼓励;《康德与美学史》写于1990年底到1991年初,是之前几年学习西方美学史、哲学史的一篇总结;《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是一部书稿,写于1995-1996年,试图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理解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学科和知识分子;《穿越文艺抵达哲学》反省自己的“文艺生涯”,写于2014年。第二组中的《反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以中国革命为中心》也是书稿,写于1999年,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点阐释;《三个中国两次转型》原是一部书稿的绪论,写于2004年。第三组中的《生态文明与意识形态创新》写于2011年,从文明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争》和《应该怎样理解日本?——文化、民族性与战略问题》均写于2012年,前一篇研究舆论领域的领导权,后一篇是对日本问题的观察和感想;《两个周期内的中国——90年代初以来经济社会与思想简评》写于2014年,剪影式地勾勒了近20年中国社会和思想领域的概貌。本书的标题“美学与历史”,取自恩格斯关于文艺批评的表述。

这些年,还陆续写了一些长短文,已收入《文明走到十字路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回想以往,一直还没写出什么像样的著作,真正的研究和写作感觉还没开始。

最后,本书的编辑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