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孩子,这才是音乐
6381300000002

第2章 声音的梦

开启你的音乐世界

1986年的北京,街道上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时常萦绕在耳边的是清脆而响亮的自行车铃声,还有空中久久回旋着的信鸽的哨声。这些声音,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十分迷人。小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坐在奶奶家的院子里,安静地听。听雨滴打在窗沿的声音、听夏天的蝉鸣、听客厅里老座钟的滴答声、听冬天屋外狂风吹打干枝的声音、听太爷爷养的小鸟在鸟笼里拍打翅膀的声音,还有它们啾啾喳喳的叫声。特别安静的时候,我眯起眼睛仰望天空,似乎可以听到天空上游离变幻的云在静默中漂移的声音……这一切都好像是在梦里,平静而快乐。这种快乐好像会让时间悄然变得自由、轻盈……

那时的北京城,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也没有那么多层层叠叠、灯火通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印象中唯一一座地标性的现代建筑,便是屹立在西便门旧城墙身后的一座“琴楼”。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它是最高的一座建筑。

还记得第一次注视它,我指着远方问爸爸:“那是哪儿?那楼身上为什么画着画儿?”

爸爸说:“那是中央音乐学院,楼上面画的人在演奏乐器,那儿是音乐家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好奇地问:“那来这儿的人,都有一个一样的梦吗?”……

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总想进去看看究竟。因为我也有一个关于“声音的梦”,在那个时候,这是我的一个小秘密。我特别想知道那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和我在自然中喜欢的那些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那栋楼上画着的人到底是怎样演奏的?那些乐器都长什么样子?究竟它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为此,我每天都磨着大人带我去“琴楼”看看。

直到有一天,爸爸联系了他的一位朋友,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一起演过样板戏。这位老师是一位音乐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会演奏很多乐器,还精通作曲。那个时候,我无法想象大人们眼中神气的样板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可爸爸每次提起他在《红灯记》中扮演的李玉和总是特别兴奋,高兴的时候还要挥舞起胳膊唱上几段才算过瘾。爸爸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京剧演员。而爷爷是性情刚烈又古板的老军人,他最反对的事儿,就是爸爸搞文艺。所以,爸爸再也没有提过唱戏、拉胡琴之类的事情,更别提考音乐学院了。可每次提起音乐,提起他深爱的京剧,爸爸总是陷入一片喜悦的神情。在他心里,拉着胡琴在板眼中亮嗓开腔似乎是一种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充满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

也许出于这种情结,父母总想着培养我学习艺术。小时候,爸妈在让我学音乐还是学舞蹈之间徘徊了很久,他们拿不定主意。有人说练舞很苦,舞台艺术生涯很短暂;也有人说学琴很苦,如果不是出类拔萃就没有希望成为演奏家。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总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源于一种他们内心的爱和期盼。可是,每次当大人们问我,你长大的梦想是成为音乐家还是舞蹈家的时候,我总是不知如何回答,心里也是一头雾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音乐家呢?而作为舞蹈家又会是什么样子?那时的我顾不上去思考那些大人的问题,只是喜欢一个人沉醉在我和美妙音声的世界之中。

琴童梦乡

去见老师的那一年,我六岁。那个下午,我紧张又兴奋。因为我要走进那栋充满神秘感的“琴楼”。没有想到,从那天起,我和音乐一起在这里慢慢成长,一起走过我人生中的花季、雨季……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大学生。“鲍家街43号”,一个音乐的世界。走进它,你会发现,它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七彩八音盒。它的美丽让人难以忘怀,它的美丽从不因季节转换、时光流逝而改变。当落日的余晖洒进琴房,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琴房里发呆,看着西二环没有尽头的车流慢慢游走……记忆中宿舍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帐子,校园红砖楼后小小的篮球场,大食堂里热腾腾的饭菜,九层曾经的排练厅,夏日和舍友顶着大太阳从学校一路小跑到西单去买牛仔裤,和它在一起的时光,在我心中是一曲懵懂而自由的乐章。我心中的“琴楼”,是一个美妙音声的世界,也是一座神圣的殿堂。直至今日,每每回想起母校,我都会陷入泛音冥想一般久远而宁静的幸福之中。大礼堂前的石狮子、老槐树、红砖楼,在槐花飘洒的季节,更好似一首曼妙的夜曲萦绕耳边……

回想起第一次去见老师,我只准备了一首歌。大人们说见老师都要表演一个节目。可是我真的什么也不会,唯一会唱的歌,只有《小草》。当时校园里有几排简易的宿舍楼,朱老师就住在那里。一路上,我拉着爸爸的手,我的手心湿湿的,全是汗。这一切真的让我觉得很紧张。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瞬间,好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音乐魔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扑面而来的“音团”……那个“音团”好像云层一样层层包裹着,我来不及分辨那些是什么声音,好像千百种美妙的声音同时奏响,却又各有各的旋律,各有各的走向,它们无常变幻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像各种乐器的演奏声,或浑厚,或低沉,或轻柔的歌唱声,高低错综、此起彼伏,这种交错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问爸爸:“这是什么声音?”爸爸说:“这是琴房里,有人在练琴,有人在练声。”我快步紧跟着爸爸,顾不上思考和追问,因为我心里一直在想着《小草》的歌词。我不想让爸爸失望,这大概也是很多学琴朋友儿时的心态,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最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可是,越期待自己有优秀的表现,心里就会越紧张,一下子有点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朱老师家有一架雕刻着古典花纹的老式旧钢琴,记忆中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也洒在笑容可掬的朱老师脸上。朱老师说话的声音非常轻柔,好像你必须静下心,仔细聆听才可以听见。他的样子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肃可怕,可我还是很紧张,我想那应该是对音乐和老师的敬畏感。我跌跌撞撞完成了《小草》的演唱,至今我都记得我唱歌的声音像极了一只惊恐的小绵羊,整个是颤抖的。真的太紧张,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表演。可朱老师似乎并没有嫌弃或是十分挑剔我的表演,他始终微笑地看着我,那种笑容和阳光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特别放松和温暖。第一次让我对音乐产生了一种非常自由而喜悦的感觉。

我记得那天,朱老师对我说:“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喜欢。只要真心喜欢,你就会觉得弹琴是件很有意思、很快乐的事情。你会慢慢体会到音乐中的很多乐趣。但是,学琴也相当辛苦,要吃苦,吃很多苦,你愿意吗?”我转眼看爸爸,爸爸笑呵呵地望着我。当我再次把目光转向朱老师时,他依旧满脸笑容……我微笑着对老师用力地点点头。我想,我是愿意去努力的。当朱老师说出“吃苦”这两个字的时候,他脸上依旧洋溢着如阳光般温暖的笑容。这种轻松而愉快的微笑,让我对“音乐家”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欣赏。我想,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了音乐,也许再苦都会品出几分甘甜吧。音乐本该就是漂浮在梦中的自由的歌,游走在空中的自由的云。从那天起,朱老师便在我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它是纯真而自由、幸福而温暖的。直至此刻,这颗音乐的种子仍在我心中成长。

回到家,爸妈非常认真地问我:“你要好好想一想,要不要学琴?如果学,爸爸妈妈就拿出一个人全部的工资来供你。这对于我们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开销,所以要学就得下功夫,好好学啊。只要你喜欢,爸爸妈妈就决定供你。”那次和父母的谈话,好像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一个比较正式而重大的决定。在那个年代,从小培养孩子学琴是一件比较疯狂或者有一点奢侈的事情。不像现在孩子们学习音乐要容易得多,也轻易得多。那个时候练琴的孩子都是苦水里泡大的,相信“70后”、“80后”小时候有过学琴经历的朋友们看到这,一定感同身受。那时候,家长给买琴不容易、找老师不容易、上课不容易、学琴不容易、练琴不容易、考学更不容易……每一步能继续走下去,都不知要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人们往往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特别珍惜,所以也特别容易知足和快乐。回想起小时候学琴的日子,虽然有眼泪、有汗水、有伤痛、有孤独……可是,也正因有了这些心酸的点点滴滴,沟沟坎坎才铸就了“学琴”这一路真实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父母都会把他们攒下来的钱用来给我买书籍、乐谱、琴弦还有音乐会的门票。那会儿琵琶的一弦相对比较便宜,而后面的三根琴弦,也就是中、老、缠弦都比较贵,而且要到上海乐器厂去买。小时候我每次练琴,都非常小心,琴弦弹断了,会特别心疼。琵琶的子弦,也就是第一根琴弦是非常细的钢弦,很容易断。每次弹断,我都会再系一个扣,把琴弦从里面穿过来再继续用。一根断弦,能接上三次。而接弦是最容易扎破手指的,每次一不小心就会被钢弦把手指扎个小洞,血就会突然冒出来。一开始觉得手疼,慢慢就习以为常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那个时候,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条件,自己都会觉得快乐,因为特别珍惜,自己能学音乐。

记得第一次爸爸带我去听一场交响音乐会。出发前,妈妈特意给我换上一件干净整洁的衣服,她说听音乐会要注意仪表,学琴的孩子要懂礼貌,更要懂得尊重音乐,以后才能弹好琴。后来,每次去听音乐会,我都特别开心。因为那天不但能去听音乐会,还能换一件我喜欢的裙子,妈妈还会给我扎好看的小辫子,就好像我要去演出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开心、兴奋。可是每次听音乐会,基本上都是我和爸爸一起,妈妈从来都不去。记忆中,只有一次是妈妈陪我。那次是上完视唱练耳课,老师发给班里同学每人两张票,让家长带我们去听。那是在音乐学院的大礼堂,一场专为六一儿童节准备的音乐会,我记得所有的曲目都是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的,都是关于动物的主题,我听到了《彼得与狼》、《天鹅》,还有《森林音乐会》……

有一次,我问妈妈:“您不爱听音乐会吗?为什么每次都只有爸爸陪我去?我想您和我们一起去!”妈妈笑笑说:“票很紧张的,爸爸有时都买不到,人家都卖完了。再说,你和爸爸去听就行啦,妈妈在家还有一堆家务。你回来给妈妈讲讲都听了些什么曲子就行了。”后来,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会儿爸妈是为了攒钱给我买钢琴。为了买琴,家里一切开销从简!再后来,我再长大些,有音乐会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一张票,让我自己去听。爸爸每次把我送到音乐厅门口,然后一个人在外面等。散场后,穿过人群,我总能看到爸爸站在路灯下等我的身影。

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听交响音乐会是最难忘的!那天音乐会散场后,我和爸爸走出音乐厅,外面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没有伞,只好站在音乐厅门口等雨停。观众们三三两两地全都走光了,只剩下我和爸爸还站在门口。雨不但没有停,反而越下越大。眼看就要错过末班车的时间,爸爸看看我说:“想不想玩水?”说着,他的大手一把拉起我,冲进了雨雾里。我开心地在雨里大声欢呼、尖叫着,太好玩啦!我和爸爸在大雨里奔跑着,奔向公车站。当时,家里住得比较远,我们要赶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家。为了赶上末班车,这个大雨的夜晚,爸爸就这样拉着我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一路飞奔。远处的街道、建筑物、树木在路灯下一片模糊,周围的一切好像都笼罩在一个星光闪烁的玻璃球里。我们蹚过湍急的水流,马路上漂浮着一个又一个硕大的水泡,雨越下越大,我兴奋地大声嚷道:“爸爸,我们比赛踩泡泡吧!”说着,我飞舞着冲到爸爸前面,一边奔跑一边迅速地踩着马路上流淌过的水泡。对我来说,大雨中空旷的街道成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偶尔飞驰过一两辆汽车,飞溅起蝴蝶翅膀般的水花。地上一个个巨大的水泡漂浮在霓虹灯下,从我身边流过,又漂向远方……这一切就好像是一曲“雨夜的交响”,真是美极了。顽皮的我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在雨中手舞足蹈,浑身湿透的爸爸笑着问我:“下次大雨天,还来不来听音乐会啦?”我高声喊道:“来!来!下次音乐会我还要听下雨!”坐在末班车回家的路上,我把头靠在爸爸宽厚的肩膀上,看着车窗外迅速漂移的夜景,甜美地睡着了……

习琴三十余载,我身边的一切好像都和音乐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品茶、听雨、焚香、写字、读书……任何时候,我都会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美妙音声。习琴,当我们只专注于音乐,把那些心中的目标、志向、理想、抱负轻轻放飞,你便可以开始感受到音乐中真正的自由与放松。习琴,我们先保护好心中那份对音乐纯粹而真挚的情感,“喜欢与珍惜”,并且心甘情愿地为之去努力,你就会慢慢地体味到学与练的各种滋味,也会感受到音乐带给你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那是一种非常安静的喜悦,它会在你每次专注之中悄然影现,让你回归到最自然、轻松的状态去演奏,感受到内心与音乐真正的共鸣。练琴与学琴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更要在内心燃起一种“欢喜”。当你这样去演奏、去聆听、去学习,你便与音乐在欢喜中相遇,在时间中去一点点体会,一点点超越自己。欢乐与汗水……这一切都是如此珍贵。

“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喜欢。只要你真心喜欢,就会觉得弹琴是一件很有意思、很快乐的事情……”每当我拿起琴,经常会想起朱老师的这句话。每次回味,都恰如和风细雨般抚慰我心路历程中的各种境遇。是的,让我们回到学习的原点。学音乐,最重要就是喜欢,真心地喜欢,单纯地喜欢。这种喜欢是一种纯粹且真诚的情感。只是简单地喜欢它,用心去感受它,用心去珍惜它,用心去分享它。在学习的点滴中,感受音乐给予你的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不要在“喜欢”中夹杂太多的索求或是担忧,无论你的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位演奏家,或者音乐家,你都要学会用音乐的心去倾听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之中的美。学习音乐就是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发现美、探索美。此刻,就让我们放下内心所有的包袱,放下一切的挂碍,轻轻松松地回归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喜欢弹琴的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如今,我与音乐已结缘三十余载。时光不停地行走,那个曾经在音乐面前胆怯、懵懂的小孩,在与音乐共同成长的岁月里,慢慢地长大。是音乐让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不再慌乱,不再不安……在音乐里,我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在我与音乐之间,有一种真挚而特殊的情感,它无法用语言形容,正如我和音乐之间的交流,只是倾听、感受、共鸣。当我们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之中,它就是我一生最好的伙伴。

“乐”事琴心

学琴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人生“乐事”。可能有些人会说:“哎呀,练琴太烦了,技术太难练,练琴太枯燥,乐谱太难背,曲子学习进展太慢了等等”是的,我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经历过学琴最艰难、烦躁的阶段。其实,那些烦恼和不快乐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心离音乐太远。虽然已经开始学习演奏,但是你没有真正地走近音乐,没有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心完整地投入到音乐之中。我们要学会在学习音乐中,运用音乐。哪怕是练习枯燥的基本功,只是简单地弹奏没有任何节奏性、旋律性的乐曲。我们也要学会在简单的音声之中,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用清澈的乐音净化我们浮躁的心。练琴的烦恼源于有太多期待和索求,你的心就没有办法专注听自己所弹出的声音,也不能专注地把心放在演奏的正确方法上,你太急于要完成它。音乐本身就存在于时间之中,你看时间一秒一秒地滴答前行,没有任何人能够将它打乱。我们练琴也要把心彻底地沉淀下来,将心专注在所演奏的音乐之中,一点点地完善它。精妙绝伦的演奏都是从一点一滴练起的,练手练心。

我们听一段音乐,你觉得它美,它动听,它能够打动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节奏、旋律、音高、和声等都在自然的法则之下有序地变化运行,一个乐句的形成需要各种不同条件,每一个音符的神情都有各自要经历的历程。音乐本有的灵性就是这样蜕现出来,你看不到它,摸不到它,抓不住它,只可以用心去感受它。音乐似乎可以瞬间把你带进另一个世界,好像地球的引力一般。音乐之所以可以给予我们一个完全抽象的时空,是因为音乐中没有刻意、没有执着、没有造作,它只是在自然法则之下借助音声与时空演绎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它是一种自然的表达,它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你听到喜悦、听到悲痛、听到忧郁、听到不安、听到恐惧、听到安然……你能听到的一切都是一种内心对音声的映现,也是音乐带给你在某一个时空下对生命的一种体验,而音乐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具象实体”,它在时间中千变万化,此起彼伏,又蓦然静止,这就是音乐。音乐的心与宇宙相连,也与你的心相连。

一个学琴的人,若是不了解“音乐的心”,又怎么能发现其中的种种乐趣,又怎能与音乐以心映心?就好像,我们生活中交朋友一样,知心挚友之间不必过多言语,便可相互懂得。这种默契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学音乐,也要找到这种与音乐的默契感,这种默契的感觉就是心灵相通。你要用心一点点去体悟“琴的心”,才能靠近音乐的灵魂。

学习演奏音乐,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去“听”,对于学音乐来讲,懂得如何去“听”是第一个基本功。你要学会把你的气息、心神专注于此刻,听自己弹出的声音,不间断、不夹杂地听。很多学琴的朋友,都只是着急这个“弹”字,却常常忽略这个“听”字。在课上,我们学到的也大多是和“弹”相关的知识与技巧,老师说的有关“听”最多的话可能就是:“听你弹的声音!”没错,听我们弹的声音,可是怎么听呢?怎么听才会与弹相应,怎么听才会听到“琴心之音”?这不是一个技巧的实施,也不是一个炫技的表情,更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技术上与心性上的真功夫。“听”是在一种正确的方法和状态下,对内心专注力的训练和指引。在持久、稳定的修习下,就能够领悟这种身心合一的演奏境界。有些学琴的小朋友,在初级学习阶段,练琴非常勤奋,似乎可以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成绩。然而,再过几年之后,却进入了瓶颈阶段,演奏停滞在这个水平上,只有技术上的进步,却不见演奏功力上有什么长进。那就是演奏的境界没有提升,他的手与心没能一起进步。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演奏绝不只是演奏技巧与肢体表现力的功夫。一个演奏者在舞台上就算表演得再卖力、再投入,那都是给观众看的。音乐的真正境界在于“心”,而这个心是看不到的。“听”也只能说是一个音乐的“饵”,我们在听的过程中,才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灵魂。它是潜移默化的,似是而非的,所以说音乐是语言,又胜于语言,超越了语言,它突破了形相世界的观念。闭上双眼,我们聆听一段圣桑的《天鹅》,钢琴与小提琴曼妙悠缓的旋律奏响在耳边,我们似乎看见了圣洁无瑕的羽翼,波光粼粼的湖面……而这一切只是一种内心的幻觉,这就是“琴心”的映现。这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全身心地投入与专注。又好像我们欣赏一幅画,我们欣赏的不只是表面的色彩、线条以及画笔勾勒的塑形、色块,更不仅仅是画布表面上的内容。我们要读懂一幅画所隐藏的信息,那是悄然被画师写在最细微之处的语言,光影之间、神韵之中……好像,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你看她那么神秘、恬淡的表情,似笑未笑,又好像此刻,就正在对你微笑,她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却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达·芬奇心底最深的秘密,也是我们和“蒙娜丽莎”之间的秘密。一个演奏者,是要让观众听到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对音乐内心的真挚表达,而不是让观众只看见自己在演奏“音乐”的表情。这样跳于音乐之外的演奏,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会很快陷于乏味之中。就像我们听一首经典之作,百听不厌。那些大师之作永远被人们欣赏崇敬的原因是它们最接近“真”,接近“自然之道”。所以,我们演奏也要学会顺应自然,演奏与练习都不能刻意、不能急躁、不能造作。急功近利的表演怎么能演奏出自然之音的和谐大美?想要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打动听众,就先打动自己,若是自己都在音乐之外,又如何让音乐由耳入心呢?功夫是要在时间里一点点地打磨,心性是要一点点地修炼。而“听”就是把自己的心收摄住的第一步,也是让心安静下来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要在音声的世界中,学会“听”的本领。这个“听”,是“弹”的关键。一个声音在时空中奏响,在音符与音符的间歇之处,在余音袅袅之中,我们能听到什么?我们又听到了什么?

美国当代先锋作曲家John Cage所创作的《4’33’’》,备受争议,褒贬不一。这首名为“四分三十三秒”的作品于1952年首演,台下座无虚席。大家期待着大师的巨作,精彩的演奏,而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又过去了……台上却只有一个静坐的音乐家,直到乐曲结束的那一刻,他仍然没有奏响一个音符,只是那样静坐在钢琴前,却真正完整演奏了整部音乐作品。很多人听完,抱怨这首作品太过哗众取宠,又犀利地批评美国先锋音乐已无路可走,黔驴技穷。而我个人却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它富有东方的哲思气息,又代表了作曲家对于生命、时间、音乐还有这个世界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充分展现了音乐灵魂之中的自然、平等与毫无破损的完美心性。这位大师对于外界的舆论也和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一样,予以最智慧的回应,这首作品本身和创作者、演奏空间是多么富于生命的哲理与禅味。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在艺术的时空中总是可以找到共鸣。这就是“乐”事,这就是“琴心”。音乐的世界是一个博大、开放、立体的无相世界,学音乐就要以这样的角度和眼光来看世界。我们要看到它的多元性、可能性,不要把音乐套进思维固有的形式牢笼。音乐是美、是真,是帮助你发现世界的智慧之眸。

虽然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要经历很多磨练,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付出许多时间,付出许多辛苦,可是,在这条苦乐相间的道路上,音乐总会赋予我们最大的收获,那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如今,培养孩子学琴已经成为一件十分普及的事情。从青少年艺术教育普及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是非常可喜的。而在这种普遍性学习的背后,也发生了一些潜在的令人担忧的改变。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在物质、文化、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教育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看待教育形式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比如,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初衷,学习音乐的心态,学习音乐的目的,学习与练习的方法等都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包括家长对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心态与出发点,都有着很大改变。有一些家长可能认为,学音乐已经是一件非常普及的事情,孩子们都在学音乐,所以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掉队。因此,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器乐演奏班、声乐培训班、乐理知识培训班。可是,草草学上一段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了,或是如果练习比较枯燥乏味,再或是学校课业难度的逐步提升,音乐学习便就此搁浅。数年后,孩子可能已经完全忘记演奏的基本技法,更记不起如何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从前的学习就成了一种“演奏或演唱”技能的培训,并没有让音乐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发芽;也有一些家长,则抱有比较明确的培养态度,为了孩子未来可以在升学中获得一些特长生加分优势。因此,孩子学琴成了一种目标计划性的培训。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考级曲目的学习或者获取某些比赛的名次。完成升学之后,学习音乐这件事可能也就暂告一段落。也许,孩子就此便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大学阶段或是未来职业规划若与音乐无关,那么,弹琴这件事也就慢慢淡出了他的世界。甚至,音乐从此再没有走进孩子未来的生活之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家长准备培养孩子成为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演奏家、歌唱家、音乐家,那么音乐就与他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息息相关,学习音乐就成了一件“终身大事”。

当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化普及,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中国古老的西周时代,便已有非常先进的教育体系,“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在当时被称作“六艺”。而六艺中的“礼”和“乐”被视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一个人除了首先要学习包括宗法、政治、人伦、礼仪等方面的“礼”教内容,就要学习“乐”,可见“乐”在远古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圣贤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而易见,“乐”的教育被视为一个人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在春秋时期,孔子教授他的弟子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汉代逐步演化完善形成那个时代的“六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六经”。以上几部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乐经》已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习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礼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可以说“诗书礼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灵魂指引。无论是在西周、春秋、汉代,还是我们这个科技飞奔的时代。“乐”的学习,是一个人生命中美育启蒙的火种,而美育也是开启一个人智慧、完善一个人品格与心性的不二法门。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物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越来越富足,迅猛的科技发展也于无形之中改变着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然而,人们的心灵世界却日趋匮乏,生存环境日渐恶劣,地球能源也逐日枯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越来越脆弱。压力、竞争、争夺、欺骗、暴力……这一切的发生,都在给予我们警示,我们需要“回归”,同时也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蜕变。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内心,而学习音乐是一个人心灵建设与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快,效率变成了效益的代名词。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做事情都进入到一种“惯性”的追逐状态,大家都在追求“快”,就连现在社会上“学音乐”也有很多速成班。音乐的学习到底有没有速成法?我们只能说,能够速成的是技能班,不是学习音乐,是学习技能。好像我们种植粮食蔬菜,化肥以及各种肥料、种植大棚都能让果蔬迅速生长,让它们个个看上去硕大鲜亮。而我们吃的时候,却找不到半点食蔬本然的真鲜美味,有些甚至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身体毫无营养可言,反而有所伤害。而自然条件下生长出的植物果蔬,每天接受最自然的风吹日晒、阳光雨露,经历它必须要经历的生长过程,从发芽到出叶,从开花到结果,这种自然规律下收获的果实自然也是最具营养价值的。学习音乐,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和努力的过程,这样日积月累,不急不躁的勤奋用功,才会收获喜悦。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在这种高效率思维的驱动下,工作变成了一种忙碌,学习变成了一种忙碌,生活变成了一种忙碌……最终,我们的人生演变为一场不折不扣的“忙碌变奏曲”。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每天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学习各种特长,科技、音乐、绘画、表演、朗诵、击剑、游泳、马术、花滑等等。看似他们的童年绚丽斑斓,然而学习的丰富性是否可以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心灵的富足?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让他们在品行与心性修养上越来越圆满?他们的学习状态是否越来越平静而快乐?他们对于美的探索和发现能力是否有所增强?兴趣是否有所提升?这些问题往往是我们在“高效”驱动和“忙碌”惯性中所忽略的。

家长让孩子学音乐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付出,更是一种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学音乐不仅是学习器乐演奏技能,更是一种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培育,情操心性的陶冶。但是在学习中,这点恰恰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我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能够百般武艺,样样精通,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这样的期待并没有错,希望孩子优秀是每一个父母的初心。然而,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绝不是看这个人拥有多强的技能与能力,也不是看他拥有多少金钱财富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一个人真正的优秀来自于内心,正直良善、诚信谦逊、宽容质朴,这样优秀的品行是一个人内心修为与品格完善的标志。而这些方面的学习与熏陶是需要从小培养,从小引导。“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学习音乐也是要培养自己一种优秀的习惯,能够演奏纯净而优美乐章的人,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纯净而美好的。

所以,我们学习音乐,就要用音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道德品行。这才是一个学习音乐的人的基准。《易经》中讲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厚德”说的就是我们要如同大地一般,积累博大精深的学识,我们的品性也要如大地般宽广博大,这是一种奉献与包容的精神,也是音乐的精神。一个学习音乐的人要懂得奉献,要慢慢去体会心容万物的境界,这样,你的演奏才会创造一个世界。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们要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在音乐的学习中慢慢磨练自己的心性意志,完善自己的品格心性。“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就是要我们去正确理解什么才是“成功”二字的基石。“成”就是成就,“功”就是功业、事业,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为有价值的理想而自强不息的过程。我们要正确理解成功,才会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地培养孩子就是要在思想上引导他,行为上成就他。真正成功的培养,目的是要让孩子一生受益,让这个世界受益,而不是一己或一时成败的得失。通过学习音乐熏陶孩子的心性与情操,修正他的品行德行,也是给孩子增添福气,一个在品行上、心性上、道德上高尚的人才是最有福气的人。

培育的付出一定是建立在对“培养和爱”的正确的观念基础上,这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对音乐的爱,老师对音乐和孩子的爱。这种爱的付出,同时需要确立在一种正确的教育和学习观念之上,才会让这种爱的付出,对孩子的人生起到更加深远的意义,才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阳光般的音乐种子,让这颗快乐的音乐种子成为他一生的陪伴。我想,这样意义深远的投入与付出是比任何投资都值得的,它在孩子未来人生中,可以成为一种正向能量的引导,对孩子心性培养的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当然,这方面的努力不仅仅是从家长的角度,也需要从老师教育的角度,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在这个时代,学习音乐不仅是让孩子拥有一项未来的从业技能,或是将这种学习简单地定义为艺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教育为孩子开启一扇门,一扇通向心灵深处的智慧之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激发他们对“美”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从而滋养他们心灵的成长。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与培养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种在少儿及青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引导与建设。这也是我写这本书最想和家长朋友还有学琴的小朋友、大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的。我们要回到音乐的本质,让这种单纯的本质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把音乐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很多孩子学习演奏多年,可以演奏非常高难的曲目,甚至在技巧方面接近专业演奏水平;然而,却始终没有将音乐的训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这种训练成为一种心性的锻炼。因此,通过学习音乐,才会不断地熏陶自己对于美的感悟力,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生命,学会用善于发现的倾听与生活中种种美好产生共鸣。当学习的观念有所改变的时候,再面对学琴与练琴的整个过程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和结果,随之而来的很多选择和决定也会有所转变,而每一个转变都将成为一次幸运的转机。一个正确的初心与态度,会让音乐在孩子的人生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在价值和能量。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如果说,学习音乐是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投资,那么,我们这笔投资的未来受益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为它是心灵财富的无价之宝。

回音壁

关于学习音乐启蒙阶段问答

Q1:如何引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A1:“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美,感受美。在音乐的世界中照见美好,引发共鸣。”学习音乐要以一种“开放、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不要让学习的“目的性”成为你学习音乐的理由或方向。如果为了考级而学,为了参赛而学,为了表演而学,那就不是学习音乐,而是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很难引发学音乐真正的兴趣和乐趣。要以最轻松、自然的方式,让音乐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把“听音乐”和“练琴”搁置在生活之外,而应该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兴趣阶段就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的轻松过程。而且应在每一个发现的瞬间,练习听觉的专注,用心倾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多听:可以有选择性地听一些音乐,建议可以从古典音乐开始。清晨,跑步或散步的时间,可以听音乐。睡前,也可以享受一段安静的音乐时光。每天可以有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平时也可以在一起相互交流。

多看:关注各大剧院及音乐厅的演出信息,多陪孩子走进音乐厅,亲身感受。观看演出的内容形式不限,交响乐、歌剧、音乐剧、国乐、芭蕾舞剧,等等。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多读: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书籍,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书籍来阅读,文学、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书籍或画册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阅读中,感受美,发现美。兴趣要慢慢熏习,慢慢培养,平时多用心观察体会,多了解、多感受。通过兴趣培养,可以鼓励学习者每次听音乐或是读到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书籍,可以做一个自己的音乐笔记,记录下每天不同的收获与感受。

多触:在选择学习某一种乐器前,可以先对乐器本身有所了解和认识。走进乐器行,对不同的乐器近距离接触,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倾听它的声音变化,感受不同乐器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触”的兴趣培养,不仅可以对乐器本身有所了解,还包括通过不同媒介渠道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例如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相关音乐应用程序去尝试、体验、互动都是培养音乐兴趣不错的开始。

Q2: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创造性?

A2:“回归生活,善于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思考,我们学习任何一种技能都不能脱离生活。正如小时候蹒跚学步,学用杯子喝水,用餐具吃饭一样,学习音乐的意义也是要让这种学习能够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

听力的练习:倾听自然,这就是音乐。

和孩子一起聆听周围最美的声音,让孩子把这种声音用语言形容出来,并用正在学习的乐器或者人声模仿这种声音。记住要抓住这个声音的特点。找一首与这种声音环境契合的乐曲,邀请家人一起聆听欣赏。卓著的创造力来源于发现、探索、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都要轻轻松松地去做,在生活中去锻炼。

Q3: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心态是什么?

A3:学习音乐本身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也是让我们身心受益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学习,只有心态平静下来了,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无论是学琴,或者练琴,都要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够做到专注,专注地听自己所弹的声音,专注地听老师的演奏,专注地体会到音乐当中非常细腻、非常细微的变化。只有平静下来,我们才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要修正并且努力的方向。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做到很好地去思考。对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和技巧的理解,技术要领的把握,在演奏中的反复实践,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研究,去琢磨。

在学习之中,始终保持谦虚、真诚、严谨、开放、恭敬的态度。我们要做到谦虚,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看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要用真挚、纯真的情感来演奏,那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不浮躁、不夸张。对待演奏要严谨、认真,哪怕是最细小的问题,也要认真解决,在艺术道路上没有完美,但是在演奏的技巧上却要追求完美。学习音乐要学会把自己的心打开,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学习,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欣赏音乐作品。在学习中,恭敬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始终尊敬我们的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教诲要字字句句听进心里,落在手上,做一个用心虚心的好学生。对待我们的同学,也要恭敬。比我们强的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心生嫉妒,心生不平,看到别人有进步了,要发自内心地为别人感到高兴。看到演奏水平不如我们的同学,也不要心生轻慢、鄙视,同样要以同理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样你的演奏功力才会一天天地稳健提升。

Q4:怎么培养初学者的练琴自觉性?

A4:自觉性来自于良好的练琴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讲,一定要先制定一个非常清晰的练琴计划,越具体越好。比如每天练习的准确时间、时长,练习内容的时间分配。分别用多长时间来练习基本功、练习曲、高难度技巧、乐曲等;根据每个人自身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及老师所布置的练习功课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每天练琴时间的分布要合理化,每个演奏者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制定可行性强的练琴计划。这个练琴计划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切实可行地来制定,既要能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一定要求。这个要求定的高度要从实际出发,就好像我调琴弦一样,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平时的学习状态也是一样,要认真刻苦,却也不能一味地施加压力,练琴不要贪图时间和数量的提升,却不顾练琴的质量。哪怕一天只练一个小时,也要认认真真全身心投入地去练。一首乐曲若演奏得只是熟练,即使谱子背得滚瓜烂熟,却也弹不出乐曲中细腻、丰富的音乐表情,弹不出音乐的意境,那也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练琴时用心琢磨,给自己制定的练琴计划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最重要。不要计划定得高,而自己根本做不到,也落实不了,那么,这样的练琴计划就不具备实操性。在学琴和练琴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那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练习成果负责。即使我们的练琴计划,一开始制定的各方面要求并不高,可是自己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那也是非常好的。可以让自己慢慢地进入练琴的状态,慢慢适应练习的强度,然后一点点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做相应的调整。制定好练琴计划表,我们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做到从心里愿意遵循这个计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练琴状态是最糟糕的。练琴的自觉性是一种长期的、持久的良好习惯。我小时候学琴的时候,老师就常对我讲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练琴要持续努力用功,让练琴的勤奋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就是一种自觉性。

Q5:初学者应该选择小班授课还是一对一课程?

A5: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建议最好还是选择一对一授课的课程。初级阶段的学习就是打好基础,看似简单,但却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正如我们盖一座楼房,先要打下牢固的地基,地基打得稳固,打得结实,盖多高的楼都不是问题。而地基打得不好,不要说增加楼层的高度,就是盖起来恐怕都比较困难。所以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而不是抱着随便学一学的态度,等弹好了再找老师认真学习。有一些学生在启蒙阶段没有得到非常规范的指导和训练,等到可以演奏一些曲子了,基本的演奏技法都学过了,再换老师,开始认真学,可这个时候,也许就不能从学开始,而是要先从改毛病、调整方法开始。演奏方法的规范是一个演奏者最基本的功底。这个功底一定要打得扎实,打得牢固。对于初学者来讲,跟随专业的老师开始学习,然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和练,就是最快的捷径。学习音乐,没有速成,能速成的就是技术,而不是艺术。所以对一个初学者来讲,精学、精练,才是入门的钥匙。

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学习音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大班授课,课堂中学生少的也有三至五人,多的可能会高达十人,甚至更多。这样的学习环境相对就会比较嘈杂,老师授课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且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不容易集中。在一开始,学习的内容都以最基本的演奏技巧为主,正确规范的演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半点马虎不得。一旦在学的时候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方法,练习中就容易出错,这个演奏方法上的错误就会导致坏毛病,改错其实比学习一个新的技巧更难,耗费的时间更长。因为你一旦已经习惯了错误的方法来演奏,改掉这个毛病就要花更长的时间,而且相当耗费精力。这种改毛病的过程在初学者中非常常见,有很多学习者由于课上没有精准地掌握好演奏的方法和要领,在练习中就会养成一些演奏上的坏毛病。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