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晓梦迷蝴蝶,逍遥境界真超然
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依然脱离不了老子的哲学,所以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一生,如同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自古至今,庄子对于世人来说,总是犹如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缥缈境地,有着“悠然而来”的恬淡自得,有着“梦迷蝴蝶”的天人合一,还有“相忘江湖”的超然洒脱,令人琢磨不透。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影响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学者考证得知,《内篇》是庄子所写,《外篇》和《杂篇》应该是庄子的弟子假托他之名所著。《庄子》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代君主人臣都从中研修帝王之术、用兵之道、谋略之学,后人齐身修道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庄子用生动形象、幽默深刻的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观点,文字如行云流水,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多端,有时看起来毫无相关,任意跳跃起伏,但思想能够一线贯穿。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应该顺其自然,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他对当时的世态洞若观火。因为无法改变污浊的世道,所以他选择退隐;因为难以摆脱黄雀在后的纷扰,所以他与世无争;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强调率性。庄子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该如何度过生命征程,他打破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思考人生。
庄子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以高度文学化的笔调,结合其艺术化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人生图画。南怀瑾先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博采众家之长并融会贯通,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先生的讲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抓住《庄子》内七篇的联系,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讲人只有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之后就可以学习养生,因此第三篇讲《养生主》,即如何在现实环境中,自然洒脱地生活,自在地为人处世。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便是得道之人,即使世路难行,仍会执着前往,这就是入世,而第四篇讲述的就是《人间世》。第五篇是《德充符》,阐述道的充实,道是每个人修养学问的内涵,德是用世之道,世路难行,想要领悟入世的艺术与智慧,必须充实德行。第六篇是《大宗师》,只有内外修养达到了,道德内在充沛了以后,才可称为“大宗师”。“大宗师”成功以后,才是师道的成就,就是佛家讲的天人师,然后可以《应帝王》,才能入世,入世再出世,可以为王者师。《应帝王》不是应对的意思,帝王代表了治世的圣人,这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观念,足以领导天下国家的人,非有道之士不可,所以只有有道之士,才可以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
通篇读来,南老为我们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仿佛一条长线,将七颗散落的明珠串在一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第一篇《逍遥游》讲如何解脱,到怎么样悟道,怎么样修道,然后到《大宗师》的修道的完成,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庄子的重点偏向于出世,偏向于形而上道;而其“用”,则是偏向于入世,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道家的独有特征,与儒家、佛家的不同之处。
庄子为人们设计了悠然自得的自处之道,不为外物所困,不为现实所扰,怡然自适,超然达观。庄子的思想深入人性,切中时弊,洞察动乱的根由,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
庄子的思想如汪洋般浩瀚,如青竹般出类拔萃,可谓是诗化的哲学,其文章大多是信手拈来随意写成,但其中蕴含的哲理浑然天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虽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而庄子华美的文章与昂扬的气势,使其在文学与哲学上都呈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因此,后世讲述注解《庄子》之人可谓不计其数。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以他一贯丰富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魅力,将庄子的智慧娓娓道来,让平凡的我们也能够一窥庄子思想的深奥广阔,体会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
本书作者在细心研读了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中对《庄子》内七篇深刻而新颖的讲解之后,心有感触,以先生对庄子思想别具一格的解读为中心,结合人生中的点滴感悟,对庄子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拓展,借助庄子之道感悟人生,洞悉处世之道。将心中所想雕琢成文字,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