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浮生:芷宁电影札记
6451600000008

第8章 回不去的地方叫童年

影片初始,浓郁的西西里岛风情便扑面而来,天性热情奔放的人们,如同吵架般大嗓门的谈话,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所有这些,都准确地将观众带到了地中海的那个岛上。

接着,小男孩佩佩飞奔在狭窄喧闹的街头,和残疾的街坊匆匆擦肩而过,大妈在他身后泼水,大叔在筛粮食……于是,恍惚间观众似乎重温了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另外两部作品《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o)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ena)。不过,这次的《巴阿里亚》(Barria)更具有自我追寻的情怀和勃勃的雄心,它用两个半小时呈现了一个小镇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其中时局交错、风云际会等强烈的政治要素,让这部戏呈现出异于上述两部的气息。

这显然是部个人化色彩十足的电影,巴阿里亚正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是西西里岛巴勒莫省最大的城市巴格里亚(Bagher-ia)的方言叫法,因为了解因为热爱,托纳多雷镜头中的小镇街道充满了世俗化的真实感和生活情趣,“在巴阿里亚,人们的生活就是沿着一条主干道展开的,在几百米的范围内,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年复一年的来来往往,你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个你永远不会明白的世界。”

不可否认,托纳多雷是个具有怀旧和乡愁情结的导演,他已多次用光影书写了西西里的故事,这次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做了一次彻底的致敬和礼拜,同时,西西里岛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也是他永恒的主题。《巴阿里亚》里的佩佩,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只是佩佩的人生轨迹更为复杂,因为影片不仅展现了他的成长,还表述了他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及他的政治抱负在上世纪中叶意大利政治气候中的起伏。期间,他还去过前苏联和法国,而这些离乡的经历,促使他心灵成长,使他彻底回归为一个将此地当作永久灵魂归属的真正巴阿里亚人。

虽说该片剧情可以被概括为: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老的人生轨迹为主,他的父亲从盛年到死去、小儿子从婴孩到长大乘火车远行为辅,逐步展开了一副长篇风情画,涵盖了西西里乃至整个意大利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二战结束,再到战后发展政派纷扰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只是,影片的具体呈现不似概括这么集中而精简,它显得很分散而广角,仿佛将一个人关于过去的点滴碎片零星地连接起来,贯穿其中的纽带是情怀,而这种情怀还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故而,有观众在看时迷糊看后怔忡,似乎不太适应该片过多的政治因素和松散的往事拾零。

该片的政治气氛的确较浓,非意大利人在看那段历史时会有点累,它很大手笔地将那时政治风潮交替上演,从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到二战结束后的种种变革,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各种竞选斗争接踵而至,嘈杂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于是,在片中人很忙碌的时候,观众的大脑也跟着忙碌,忙于消化这些人和事,以及它们对主角生活的关联和影响。

在如此庞杂的历史背景下,有情结的导演在忙于营造一个大时代,还忙于让幼时记忆中各色人物的“轶事”穿插出现,又忙于让时代符号适时入镜,如万人空巷看电视,也忙于暗示角色的未来。于是,一家三代故事的呈现显得趋于表面,似乎没时间承纳他们具体的情绪变化和性格波动,即便有也是匆忙的,何况这家人总在不断添丁,且随着时间变化,孩子们也“变换着”外貌,一时间显得脸孔出奇得多。

影片音效凸显了西西里的嘈杂繁乱,而且往往显得过于嘈杂,致使托纳多雷的老搭档、配乐大师莫里康尼(两人曾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为该片所做的配乐有湮灭其中的感觉。另外,为了很配合影片往事拾零般的叙述风格,曲调显得散落松弛,没有回旋出主旋律。

作为意大利影史上耗资较大的作品之一,该片也出现了不少大场面,如原野上的集会,漫山遍野的人和旗帜。除去大量的政治气氛,该片的很多场景还呈现出了一部写实风情史诗片的味道,如,伊始不久电影院里的骚乱,节日里的教徒游行等等。另外,佩皮诺在车站送别小儿子彼得罗的场景,颇有怀旧感伤气息,起先佩皮诺貌似不经意地抽烟走开,可在火车开启的瞬间,他发足狂奔追逐着呼唤着,为最心爱的儿子送行。

只要略微仔细,就不难发现该片的运镜饱含了深情,不论俯瞰小镇风貌,还是凝望原野山岭,都仿佛在抒写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片尾,托纳多雷让少年佩佩“黄粱一梦”,他梦到了自己的人生,当他走在巴阿里亚街头时,街景是当下风貌,一切恍如隔世,而他和飞奔着的幼年佩佩擦肩而过……于是,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仿佛一直在巴阿里亚的时空中交织穿梭着,从未离去,不论时间和空间怎么改变,他的每个部分每个瞬间每个心念始终都停留在这个他深爱的地方,一如托纳多雷自己。

很多人都怀念自己的故乡,怀念幼时成长的地方,然而,现实中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其实,人们最怀念的是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

(评影片《巴阿里亚》 写于2010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