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五味书
6452700000001

第1章 序

这本书所收集的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是从多年来我写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编辑为此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在这里我首先要对其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些勉强可以称之为“书评”的文字,多数是近几年写的。关于书评,专家们有许多讲究,因而也有很多慨叹,以为真正的书评几乎没有,或很少,支撑着书评版面的大量文字,或为人情,或为钞票。这种激愤之言我们姑妄听之,自当警惕,但何为真正的书评?从来没有人贡献过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不是不想,是真的没有。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书评”,其实就是读后感。读了一本书,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感触,有感有触,心也就随之而动,把心里所想记录下来,就是最初的书评。前辈学者常有读书笔记、札记之类,有些就是很好的书评,倒不必拘泥于什么格式或标准。后来我做读书版的编辑,再写这类文字,又多了一点考虑,除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还要较为客观地介绍书的内容,因为有必要使读者了解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书中都写了些什么。

书评很容易写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说明书式,文字不过是一篇或长或短的内容介绍;一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式,通篇所谈与作品关系不大,只是由此生发开去,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信马由缰,不知所终。我觉得这两种模式都有缺陷。前者读着会很乏味,像读拙劣的广告词,后者也许多了些趣味,但终有云苫雾罩之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年,我评介的书总有数百种之多,涉及的题材和体裁也很不少,每写一篇这样的文字,无论长短,我在意的首先是有没有切实的感受,书中哪些文字打动了我,为什么能打动我,与我有什么关联,我是否真的有话想说,这些是我写任何一篇文字的出发点;其次,我是不是读完了这本书,对全书能否完整地了解和把握,这一点也很重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无论“评”还是“介”,你才能确保自己站在坚实的基础上。

有人很强调书评的专业性,不专业,也是书评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这里面有个书评写给谁看的问题。专业人士想看专业的书评,这无可厚非,自然有专业报刊“伺候”着。但读书不是一个专业,而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无所谓专业不专业,我所供职的报纸,就是为这些人服务的。我写文章给这些人看,不仅不能把“专业”作为我的追求,反而要尽可能地回避“专业性”,用比较通俗的、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把想说的说清楚。这其实并不容易,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说的过日子,写文章何尝不是这样,道理可以博大,思想可以精深,语言却是浅显、明白、简洁的,这才是写文章的高手,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境界高远,味道醇厚。

当然,如果再有一点真知灼见,有一点独到的发现,就更好了,我想,这应该不是读者的奢求,而是我们这些书写者应该努力争取的。

解玺璋

2012年11月9日于望京西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