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野狐禅
6453100000001

第1章 序

阿城前些年有两本书相当出彩,一本是《威尼斯日记》,另一本则是《闲话闲说》。这两本书装帧雅,内容也雅,东拉西扯地乱点鸳鸯谱,有一股淡雅悠闲的名士之风,仿佛清风明月,也仿佛陈年的“花雕酒”。

闲话的特点是真且自然,相比之下,正经话往往显假而“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满纸闲话,尽是“荒唐言”;文中一些诗文、药方、菜谱更是“闲话的闲话”,看起来跟“红楼主题”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它仍旧是好,好得使《红楼梦》多了一份从容,也多了一份浑于天然。张岱的《陶庵梦忆》也是闲笔,所到之处,石破天惊,红梅花开;满纸的文字全都活了,如蝌蚪一样游弋于水中。古语说:“有品方能闲”、“心闲更觉桂花香”,很多人不明白,以为像偈语,实际上有了那个心境,也就明白了。心境是很重要的,一宽容,一智慧,就有心境了。心境开阔了,博大了,淡漠了,就开始闲了。心闲了,才能闲话闲说,落笔所到处,满纸桂花香。这世界上很多东西,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里面却有无形的细线牵引,“藕断丝连”在一起。比如说爱情,看起来如神圣光晕,实际上按照有关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完全是一种本能,是生物和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物质在作怪,主导分泌出多巴胺,使人进入迷幻。科学家无趣地阐释道:这种物质在体内高峰值阶段为六个月到四年的时间,过后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代替,引导婚姻;另一现象则停止分泌,爱情变淡分手。这样一解释,是不是很无趣?搞得罗密欧朱丽叶,还有焦仲卿刘兰芝,一个个成了化学元素似的。还有更不知趣的化学家,断定汉民族之人口众多的原因是因为饮食习惯——汉族人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中精氨酸的含量比较高,而精氨酸是能让人提高生育率的成分。不仅仅是中国,以稻米为主的南亚以及东南亚繁殖人口也特别快,泰国、缅甸、印尼以及印度人都比欧美人能生得多。吃稻米的就是厉害,谁让稻穗长那么多颗粒呢!

饮食不同,还造成了生存习惯不同。汉民族比较勤劳,那是水稻生长的周期决定的,水稻生长周期长,耕耘种管的事务多,劳动就习惯成自然。人一埋头于事务当中,享受生活的时间就少了,苦思冥想的时间也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了,这无形当中扼杀了人的很多创造力。以面包为主食的欧美,由于小麦种管事务较少,面包作为食物易保存,做一次可以吃几天,自然减轻了妇女在炊事上的劳动时间,使得妇女有较充裕的时间承担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欧美下一代的素质自然会提高不少。中国人多地少,直接带来的是贫穷,还让人的价值降低,很难获得尊重和权利。人口的众多,还使得人们在无形的拥挤下,为生存徒耗了很多精力和智慧,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把人生走向想得很清楚。这也使得汉民族从总体而言缺乏大局观,生存哲学不尽合理。

地理与气候的不同,带来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又造成了东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巨大差异,这是一般人在比较当中所无法判断的。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却有盘根错节的联系。一个人足不出户,眼界不阔,必定难以通达;一个民族守土重迁,是不是难以智慧?方块字形,是否造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刻板简单、非白即黑?相比之下,使用曲线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上则灵活得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细细地追究起来,实在是鸿蒙难解,一说就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风马牛的问题,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仔细一想,它们哪是不相及,简直就是一个东西。

“闲话”就是这样东拉西扯忽隐忽现。“闲说”并不是乱侃,而是娓娓道来,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恬淡通达的触摸中,云破日出豁然开朗。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理直气壮的,往往是假话大话空话废话;随意轻松娓娓道来的,反而有三分真味。文学也是,诗与赋都容易“洒狗血”,倒是随笔,处处见性情,难以“伪君子”。清代的李渔和袁枚,吃喝玩乐的家常中,处处都是世间的真谛,大道理都在常识中。少时读李渔和袁枚的文章,我一直分不清两人之间的不同。在我眼中,这两个人实属同类,好吃好喝好艺好色,桃花流水过人生。后来我才搞清楚,李渔比袁枚要大九十五岁:李渔是清朝初年的人,袁枚则属清朝中期。也就是说,袁枚一辈子,都没有见到过李渔。不过见过没见过不要紧,袁枚就像是李渔的再度投胎,实在是一类人。以中国文化的DNA来说,过一段时间,便会有这样的“灵童”转世。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在专制和虚伪的刻板和愚民中,轮回不断,秘传三昧真火,浮生偷得半日闲。

凡事皆有阴阳: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入世为阳,出世为阴;从政为阳,从文为阴。在很多人看来,当下世界,天布乱象,满地生金,正是大笔捞钱花钱的好时机,一个七尺男人,无事时枯灯独坐,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从事着只适合于女有、女做、女享的读书写作之事,实在无聊无趣无用至极。这有什么办法呢?想想只能如此,机缘难得,命运所为,更何况我做得心安理得,所以也就一意孤行了。这个世界,如果全是“修齐治平”的心机之人,或是大笔捞钱大笔掷钱的江湖大佬,那还真是阴阳失衡乱了套。与其郁郁寡合,还不如来一下自我安慰——自古以来皆如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笔下也有颜如玉;人生就是鬼扯淡,活着偏爱野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