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太祖开国
6473500000003

第3章 皇帝流水线

赵匡胤跟着郭威一路行军,在公元948年八月二十日到达了河中。从此河中城下战云密布、军营林立,本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李守贞更加不愁寂寞。

春天就已经到达的白文珂、郭从义、常思并不是无能之辈,他们早已经把李守贞击败,只是没办法攻破河中城而已。不过这也不怪他们,这年头流行的就是高筑墙、广积粮,备战备荒。李守贞是此中高手,他的城墙绝对够高,城里面也兵多粮广,从一开始就打定了死守河中绝不投降的主意,任凭白文珂等人想尽了办法攻城,他就是玩命死撑。

因为他知道,他有时间优势,他每多撑一天,距离刘承祐的江山崩溃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就这样,他撑来撑去,终于把他的老熟人——后汉的最后一张底牌郭威给撑来了。

郭威到了,他先是稍事休整。这期间,他并没有假惺惺地去卖自己的老脸,劝李守贞投降,更没有故作姿态,去训斥甚至惩罚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以振奋军心,他只是带上些人,轻装简从围着河中城转了几圈。然后,他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即刻起开始筑寨。

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城东,城北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

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须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何必要大费周折,先干起泥瓦匠的活儿?这完全没有意义,只会让自己的士兵劳累,让敌人赢得难得的喘息之机,结果是增加了取胜的难度。

面对质疑,郭威不动声色,他的沉默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接下来的日子,赵匡胤和所有人都郁闷地对着高大巍峨的河中城城墙龇牙,那上面本来惨兮兮的李守贞的人变得悠闲自在,甚至能舒舒服服地晒太阳。而城下的大兵们就混得差了,他们得监工看料,如果工程进度慢,还得时不时地搭把手,混得就像拿不着工资的农民工。

就这样,好多天之后,三个营寨都筑好了,寨前的堡垒也都筑好了,可郭威却不放周边五县的百姓们回家,但也没再下新命令,全军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号住进刚刚盖好的新家。

然后呢?没有然后,郭威似乎把战争给忘了,他每天都一副很平静的样子,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敢问。就连刘承祐都不敢问,他比谁都急,可是同样没办法。

现实并没有让人们等多久,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一片慌乱,只得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贞也没有乘胜追击,他的军队在战斗的间隙里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垒都毁了,然后马上撤退回城,再次开始坚守。

等后汉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敌人已经不见了,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了满地的断瓦残垣。后汉大兵们面面相觑,脑子里一片空白。

就这样全毁了?他们辛苦了好几个月的成果就这么都毁了?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公理和道义吗?

愤懑、激动、劳累,再加上这些日子以来不断积压的郁闷,让这些火气旺盛的大兵再也控制不住,有人开始骂娘,有人却大笑了起来,懂得什么叫黑色幽默了吧?与其说这些大兵把李守贞恨到了骨头里,倒不如说实在是忍不住想把郭威这老浑蛋从帅帐里拖出来海K一顿。

这时他们终于听到了郭威的第二道命令:

再次筑垒。

他妈的!

军营里爆出了空前巨大的粗口,真是太棒了,大兵们终于知道那些征调来的农民工为什么没被遣散回家了,这些人得重新干活,而他们也别想闲着,以前干什么,现在接着继续干!

军令如山,又过了些日子,堡垒又出现在河中城和后汉军之间。

之后的事情就像是复制粘贴、再复制粘贴的机械重复一样无聊。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用什么样的代价,都一定要把堡垒毁了,然后他才能稍微恢复点理智,带着人马逃回城。

郭威就像故意和他斗气一样,只要你来毁,我就马上重建。如此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这种单调无聊的工作竟然持续了——别惊讶,是接近整整一年!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李守贞远远比郭威忙碌。他时常出现在城墙上,带着越来越让人难以揣摩的神情向城下测量。对,不是眺望,而是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地对郭威领导的开封建筑工程队的进度进行精度测量。久而久之,他的部下们都掌握了规律,那就是只要城下的堡垒修到了一定的位置,他们就得出城运动了。

只不过,每一次出城拆除这些违法私建的建筑之后,他们回去时的人马都会少很多。其中有战死的,有拆墙累死的,还有借机逃跑的。

不断地拆、建,不断地重复,李守贞带出来的人越来越少,拆不完的墙却越来越多,当这种反比例指数大到了某一极限时,郭威终于下达了第三条命令:

攻城!

郭威部全体士兵嗷嗷叫着冲向了河中城,他们的怒火和怨气已经足足憋了一年!李守贞,我们来了,你这一年来拆了我们多少堡垒,现在要你连本带利都还回来!我们这就拆你的河中城!

三面强攻,北面放行,河中城一鼓而下,李守贞贯彻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体自焚。消息迅速传向了全国,不多久,又迅速地传了回来,另外两处的反叛者,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和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很痛快地投降了,他们实在不想像李守贞那样被郭威玩死。

一切搞定,郭威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圆满的战果。

现在明白了吧?李守贞的确是瓮中之鳖了,只要不断地攻城,不断地消耗,就足以让河中城崩溃——但前提是要以战具的毁坏和士兵们大量的死亡为代价。

有必要那么做吗?一定要强攻才行吗?

与其我主动去攻,去承担损耗,为什么不让对方来攻我,让对方来承受损失呢?也就是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躲在城里装孙子的李守贞主动跑出来打我?

答案是——有!

郭威准确地分析出了李守贞的心理——死守无援,又突然看到郭威带着大队人马来攻城,不仅围得水泄不通,更新添了一个个新建的营寨和堡垒,在向他步步逼近……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骆驼,已到绝境的李守贞再也难以忍受这些本是无害的挑衅了。

他只能一次次冒险出城,以毁灭堡垒来维持自己还能生存下去的信心。

郭威只是用一些用料不讲究、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就达到了克敌制胜的目的。最后,历史可以考证的是,当这些事情发生时,赵匡胤都在现场。而历史无法考证的是,赵匡胤要在郭威的第几条命令下达时,才能明白主帅的用心。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围城的一年中,赵匡胤有了巨大的收获。他在主帅的身边听到了也看到了许多实际演练中的领导艺术与被领导艺术,这对他的成长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他学会了怎样做个下属,同时现场观摩了怎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军队这个大熔炉开始锤炼他,让他去芜存菁,从一个渴望进步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快速进步中的职场青年。

还有,他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个在当时同样不起眼且很年轻的人。

这个人叫柴荣,现在还没有轮到他出场,但是很快整个世界就会发现,柴荣才是这个时代里最英明杰出的人。世所公认,他比赵匡胤还要强,只不过他在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上输给了赵匡胤。而这个因素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谁能够战胜或者改变的。

那就是命运。

是柴荣的不幸,才造就了赵匡胤的人生。

郭威凯旋,带回了丰厚的战利品、极小的伤亡数字、完整的河中城和后汉天下久违了的平静,这些比杀敌千万,带回来整座金山都重要。他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迎接他的有鲜花、奖金、升职、百官的恭贺以及皇帝更加萎靡不振的脸。

时隔一年,郭威又近距离看到了他的陛下。他惊奇地发现,年轻的陛下脸色更加差了,神色更加萎靡,著名的哈欠也打得更多了,完全无视此时场合的正规、气氛的热烈以及全体朝臣的注视。不知为什么,郭威的心里掠过了一丝异样,像是感觉到了什么,但是没容他仔细分辨,就马上被欢呼的人群和酒杯淹没了。

因为郭威的新头衔颁布了——加封郭威为检校太师兼侍中,正式成为后汉朝中第一人。

这两个头衔几乎都是荣誉性的,这也没办法,早就是朝中顶级大臣的郭威已经无官可升,除非是刘承祐肯脱袍让位。

一时间觥筹交错,欢声盈耳,郭威也不由得被感染了,这一年来风风雨雨,他是轻松过来的吗?应该放松一下了。但是他做梦都不会料到,他的危机已经在这时候埋下了,他刚刚看到的那慵懒的哈欠和惺忪的睡眼背后真的隐藏了一些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变故,甚至是给中国的历史带来转折性的变数。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皇宫,到民间真正欢乐的海洋里去吧。在开封城里万人空巷热烈庆祝时,赵匡胤在第一时间里脱离了部队,奔向了自己久违的家,他要去探望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三年多了,家里人都别来无恙吗?

家中都好,母亲安好,小妹也在,二弟匡义已经长大了,三弟匡美也已经出生,所有人都很健康,只是没有见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此时不在京城,在这次平叛的战争中禁军也被派上了前线,和他不在一个战区,可以肯定的是,也还活着。

多么幸运,赵家有了两位职业军人,同上战场,都还活着。

那么尽情欢乐吧!一年的期盼,一年的忐忑等待,终于等来了胜利和亲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当天的欢庆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满城欢忭的声音一直充斥着整个开封城,也传进了开封城里最高大、最幽深的建筑——皇宫里,这让早就回到寝宫独自安息的刘承祐更加难以入眠。

一个善于让自己习惯痛苦的人,总能找到让自己痛苦的理由。

他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有了反叛让他不安,可平定了反叛更让他难受?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欢呼,而他却加倍痛苦?这些胜利难道不都是以他的名义去获得的吗?这些成功难道不都是记在他的名下的吗?那么他在痛苦什么?

黑暗中的刘承祐瞪大了双眼,他忘不了在白天皇宫里所发生的一幕幕,郭威被群臣簇拥着,所有的人都围着郭威转,郭威才像是皇帝,才像是这座皇宫、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而他,本应享受这些赞誉和恭维的皇帝,却被冷落在了一边……他现在比刚刚即位时更加痛苦了,那些困扰着他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他必须有所行动,否则他真的再也无法安睡,直至痛不欲生!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被一个人的痛苦启动了,这个敏感的年轻人一旦找到了他痛苦的原因,就把这些痛苦无限制地放大。在不久的将来,无数人将因此受益,同样有无数人将因此遭殃,比如就在此时皇宫外面欢庆太平的开封市民们,你们就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等待你们的只有冰冷的刀枪和冲天的火焰,只有死亡!

变化里有着无数的机遇和凶险,所有人都只能在随波逐流、尽力而为中得过且过,听天由命。

郭威、柴荣、赵匡胤乃至于当时的皇帝刘承祐莫不如此。只不过,刘承祐在这期间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以及作为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骚动。

时间过去了四个月,后汉皇帝刘承祐把郭威再次派上了战场,理由很简单——常规任务,抵挡契丹。这时候契丹的新皇帝也终于被“选”出来了,皇帝开工,总得找点事干,很不巧,后汉的边境与契丹接壤。契丹人不用站在高坡上,就能看见后汉的繁华城市和美丽的姑娘。

后汉,我不找你又去找谁,何况我们还这么熟!

于是郭威出征,但是等他到了报警地点,却连一根契丹人的马毛都没看见,不仅如此,连抢劫现场都没有。怎么回事?是契丹人行动太快,已经溜了,还是消息不准,契丹人根本没来,有人把皇帝连带郭威一起给涮了?但他并没有迷惑太久,没等他报告平安无事请求撤军,皇帝的新命令就又到了。

就地驻防,以防契丹。

好了,郭威就这样被调出京城,到边疆站岗了。

被骗出来的人都愤愤不平,但老于世故的郭威却只微微一笑,他心里明白,千万别再说话,再一次钓鱼的时间到了。他摇了摇头,心想这个年轻的小娃娃,还真不是一般的难伺候。但他并没有太吃惊,对现在的情况他还是有一点心理准备的。还记得当初刘承祐请他出马时他是怎么回答的吗?

——臣不敢请,亦不敢辞,唯陛下命。

表面看来,这话说得既显身份又极为克制,政治语言和个人修养都非常到位。但是领略到里面的无奈和隐患了吗?“臣不敢请”——因为我不想您误会我要借出兵的机会总揽军权;“亦不敢辞”——我更不愿让陛下您误会我借机会要挟您;“唯陛下命”——您怎么说就怎么算,一切都随您心情。

这已经是非常到位的全方面妥协式的服务了吧?但还是不行!还是不能消除刘承祐心底的那点不安,居然还使出了这样不入流的小把戏!

郭威表面上维持着平静,真实的心情却是非常沉痛且沮丧,甚至非常自卑的。一个臣子需要向自己的皇帝如此表白,而且事后尽心尽力地工作了,却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信任,这真是让他觉得自己很无能,他的工作做得极为失败。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始警觉起来,有什么必要呢?被怀疑或者被虐待,本是历朝历代为人臣子的分内义务,谁都不能例外,根本没有什么好说的。何况他郭威饱经风霜,人生经历是典型的从低到高打通关式的过程,连做俘虏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这点委屈算什么?

于是在边关站岗的这些日子里,他心里经常念叨的,只是下一步要怎样和他的陛下进行沟通——陛下,我还能怎样来消除您的疑云呢?这是郭威百思都不得其解的问题。

事实上,这并不需要他来解决,刘承祐自己都办了。

公元950年十一月十一日清晨,皇帝杀人了,一共死了三个。只有三个,他们是杨邠、史弘肇、王章。他们按照每天的正常工时去上早朝,刚走到广政殿,数十名武士突然冲了出来,没有宣判,迎面一片刀光剑影,立即处决。就是这么粗暴简单,三个老谋深算、终生在阴谋诡计里打滚的人说死就死了。

最高明的计划就是一点都不计划,想干你就去干,想砍你就去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突然也最彻底的效果,才能让三位大师死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然后皇帝给这三个死人定了性,罪名一点都不新鲜——谋反。

就这样,军权、财权一举收回。

五位顾命大臣除了郭威在外,只有宰相苏逢吉还活着,至于原因,他是个百无一用的文人。

一切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刘承祐生平第一次杀人杀得干脆利落,却留下了绝大的隐患。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他选择动手的时候偏偏把郭威事先调了出去,千年之后,他的这个举动都让人费解。

有郭威在,他动手没有把握?还是他竟然如此嫉恨郭威,一定要留下他来进行一次单挑?又或者他是有什么不得已处,只能这么做?

不知道,一切未知。

需要说明的是,他简单粗暴的杀人方式并没有错,也不业余,就在他之前近三百年,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就曾经做过同样的事。那也是在一个早晨,上早朝的路上,李世民杀了他的哥哥和弟弟。同样的突然、同样的干脆,只是李世民做得彻底,主犯和从犯一次性完全了结。

刘承祐却偏偏漏掉了手握重兵的郭威。

那么一切就都变味了,荒谬和真理只有一步之遥,成功与失败也相距不远,从这一刻起,刘承祐的命运就基本被判定了。而他之后的表现也堪称绝妙,他用事实告诉了所有人,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机做了这样的事,其原因就是他想这么做。

深思熟虑真的并不是年轻人普遍都有的素质,不管他是不是个皇帝。

接到这条消息时,郭威正和自己的亲信死党宣徽使王峻在办公室里讨论契丹的问题。这是他们每天都要关心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郭威正指着契丹过日子。没有契丹,就没有敌人,朝廷就不再需要他郭威,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郭威和王峻马上都沉默了。

不是吃惊,更不是害怕,这本是平常小事,几十年的血腥生涯,让他们早就对此习以为常了。现在真正重要的是,得马上分析出来局势的下一步走向,会不会扩大,波及郭威时,还会有多大的余震。

好一会儿后,两人都觉得只有再等等看。目前只能保持沉默,连马上给皇帝写信,说陛下杀得好,杀得精彩绝伦、大快人心都是愚蠢的。保持安静,让刚杀过人的陛下也静一静,或许就能让他想起来平日里郭威的良好表现。更何况皇帝已经杀了杨邠和史弘肇,收回了内部的军权,无论如何他还需要一个在外领兵打仗的人吧,会不会因此就饶过郭威呢?

郭威叹了口气,这一点就没有把握了。接着他就开始心烦意乱,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刘承祐,这个刚刚杀了人的毛头小子,初次尝到了踩着别人的尸体抢到权力的快感,会马上就此收手吗?

郭威没有找到让自己放心的理由。

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让他等太久,很快就又有消息来了。这次是一封密信,从澶州快马加鞭抢在皇帝的诏书之前,到了郭威的手上。拿到这封信,郭威的心凉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信是以多人的名义写给他的,这些人是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而这些人之所以串联在了一起,则完全是因为皇帝刘承祐。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刘承祐写了密诏让李弘义去澶州杀王殷,让郭崇去郭威驻地魏州杀郭威和王峻。李弘义最早得到命令,他证实这确实是皇帝的密诏后,第一时间来到了王殷的面前,从怀里往外掏东西。

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出现,他拿出来的不是刀子,而是皇帝的诏书。

就这样,年轻的小孩子刘承祐被出卖了,他把需要以改朝换代为代价才敢进行的消灭节度使行动(参看李从厚、李从珂的灭亡)寄希望于用一道密诏来完成的企图,被现实很搞笑地粉碎了。

密诏,就像是一封倡导书,告诉所有想参与的人都可以开始动一动了,如果你们还不想等死的话。

李弘义、王殷一刻都没有耽搁,以十万火急的速度抢到了郭崇前面,先警告了郭威。之后就像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一样,郭崇紧跟着就到了。等待他的,是郭威已经恢复了平静的脸。

郭威向郭崇伸出了手,拿来——不是你的命,而是你带来的诏书。我要亲眼看一看。什么?没有?我误会了?别再装了,那让我看不起你。你必须随身带着,才能在干掉我后,安抚接管我的军队。

郭威亲眼看到了后汉皇帝刘承祐签署颁布的诏书。黄纸黑字,证据确凿。好了,他能给自己一个交代,也能给他的老上司、后汉第一任皇帝刘知远一个交代了。刘知远,你都看见了,不是我负你,而是你的儿子太不懂事。

诏书,致命的诏书。

幼稚的刘承祐完全没有料到,他的诏书还有别的功能。诏书被郭威稍微改动了一下,还是杀人的命令,只是需要去死的人变成了郭威的各位重要下属。

然后郭威非常难过地把诏书拿给他的下属们看。

这比什么都能鼓舞士气,军队立即集结,当天就向首都开封进发。

被无数激愤的人簇拥着走在反叛的路上,是什么滋味?郭威在五代十一国里活了一辈子,类似的场面经历了很多,但成为主角还真是第一次。但他觉得郁闷,他郭威居然有一天要对一个小毛孩子动手了吗?或者,他真的就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吗?

他并没有担心失败,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绝对不会失败。问题是,他想要一个怎样的胜利?

就此杀了刘承祐?

那么谁来当皇帝?他郭威自己做吗?这个打算以前还真没做过。

还是只给刘承祐一个教训,让他从此懂得怎么做人,然后就算了?毕竟一个小孩子做事没经验也没个轻重,什么人都得有个学习和熟悉工作的过程。

但一个人终究会长大,而所有杀人不必负责任的人都善于记仇,谁能保证刘承祐真正成年后会放过他?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让他极为头痛,简直束手无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郭威在心里不停地盘旋思考着这件事,这让他时常出神,以至于他的同盟者一个个加入到位,他都有些心不在焉。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人报告抓到了一个奸细,已经审明是刘承祐亲自派来的,他才猛地清醒。

“带上来。”郭威一反常态,对一个奸细极其重视。接着,他和这个奸细单独相处,好久之后,这个奸细才悄悄地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奸细走了之后,郭威才稍微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有人为他去做了,他衷心地祈祷这个奸细一路顺风,平安无事地回到京城,好让刘承祐可以看到他亲手缝在该奸细衣领里的密信。

在信里,他郑重地向皇帝保证,他绝对没有反叛之心,他和他的将军们、士兵们都是绝对拥护陛下的,请陛下千万不要轻信某些人的谣言,要以和为贵,给和平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你刘承祐自己一个活命的机会!

这才是这封密信的真正内涵。如果刘承祐还没有头脑简单到连游戏规则都不懂的话,他就一定会明白郭威到底要说什么。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郭威还活着,带着大批军队,正向你靠近,随时可以做掉你,而你绝对杀不了我。不过你也不用怕,你手上也有我需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全体家眷,他们都还留在开封城里,随时都有可能被你先做掉。

所以我们谈谈吧,这对谁都有好处。

这实在一点都不复杂,无论谁都应该知道怎么做,那就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各谈所需,哪怕只是一时之计。然后郭威就开始了等待,忐忑不安、心惊胆战地等待。但是他害怕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可怕,可是连游戏规则都不懂的人才最可怕!

刘承祐接到密信,没有对郭威做一个字的回复,他直接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全体家属一个不留地杀掉,其中包括郭威养子柴荣的家眷。

这时柴荣已经有三个儿子,郭威有两个儿子。刘承祐绝对想不到,他杀了这些人,会彻底改变中国的历史,同时给赵匡胤铺平了决定性的道路。

刘承祐完全断绝了郭威的后路,同时,也把他自己的后路彻底断绝了。

悲愤的郭威在滑州誓师,决心攻占开封——为了必胜,他听从了王峻的建议,向军队郑重许诺,攻陷开封,尔等可以在京城剽掠一旬!

刘承祐,我一定要让你付出代价,一定要你死!

郭威迅速逼近,进军之快,令刘承祐措手不及。从当年十一月十一日后汉皇帝刘承祐杀三大朝臣夺权算起,十一月十四日郭威接到了密报,十六日就已经抵达了澶州,十八日进驻了滑州,到二十日,郭威马不停蹄,已经到达了封丘(今属河南),距离京都开封不足百里。

面对近在咫尺的致命威胁,后汉的二世祖刘承祐反应积极。他抖擞精神,再次向四面八方发出诏书,令各地的节度使火速向他靠拢,带兵进京勤王。让他振奋的是,响应的人数相当多,其中最大的兵力来自兖州,是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的部队。

隔天之后就有了证明,这位节度使真的是非同凡响。

有人有枪了,这让开封的君臣们都松了口气,悬在半空中的心也变得安稳了些,这至少证明了皇帝的威信还在。但是另一个问题紧跟着就出现了——钱,按照惯例,让军队开工得事先赏钱。这合情合理,如果有谁说打完了仗再给钱,那他就是浑蛋——难道说让那么多死尸再站起来领钱吗?!

问题是国家实在是没有钱,近几十年来,在后汉的大地上,各个朝代的各位皇帝以及契丹人不停地搜刮掳掠,已经连豆腐渣都挤压不出来了。这时候皇帝说要钱,估计就算是把皇后给卖了,都别想卖出好价钱。最后,皇帝的亲信们给宰相跪下了,再三叩拜,声泪俱下——“请相公为天子着想,不要再吝惜财物。”

宰相面色惨然,摇头不语——真的没钱。

亲信们坚决不起来,说出了真正的打算——“国库里还剩下点钱,请相公全都拿出来吧。”

宰相长叹一声,再没有说话。

就这样,后汉没有国库了,只剩下了库房。这些钱分发到士兵们的手里,每人也只得到铜钱二十贯,而且这还只是禁军的特殊待遇,外地兵在此基础上再次减半,只有区区十贯钱。

公元950年十一月二十日,后汉皇帝刘承祐的部队带着这点可怜的卖命钱,开赴战场,去迎战只要取胜就可以在京都开封剽掠一旬的反叛军队。

当天晚上,刘承祐在开封城头目送着他的军队开赴战场。军队的数量似乎已经很多了,包括赶到的援军和开封城里几乎所有的禁军,这已经是他现在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

能赢吗?

刘承祐的心底不由得泛上来他本不愿再想起的记忆——一年多前他曾亲自到郭威的家里求救。那时的郭威是他唯一的救星,是他赖以震慑朝臣、稳定江山的人。换句话说,郭威就是他后汉王国里的第一军事强人,现在这个强人反叛了,还有谁能制伏他呢?

慕容彦超,目前只能是他了。但他真的行吗?刘承祐顿时心乱如麻。

慕容彦超,年龄不详,出生地不详,父母不详,过往经历通通不详,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是个男人,当时的身份是驻防兖州的泰宁节度使。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但就是这个人,将决定皇帝刘承祐的生死和后汉江山的成败。

必须承认,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当时刘承祐心目中最理想的领军人物是谁,但郭威进军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已经不容许他做任何的选择,全国勤王人马谁跑得快,谁到达得早,他就只能依靠谁。

慕容彦超到得最快,带的人马也最多,这也直接证明了他的能力和热情最大,所以他就是最佳的人选。

慕容彦超并不是被历史所选择的,而是他主动地创造了历史。历史记载,在这一天里,慕容彦超是充满了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去迎击郭威的。临行前,他对年轻的皇帝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臣必胜!在臣眼中,北军不过是些蠛蠓小虫,可以随手捏死,我要为陛下活捉郭威!

然后,他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了战场。在那里,他在史书中给自己留下了印记,正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虽然表现得非常搞笑。

公元95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封丘之南刘子坡,慕容彦超终于遇到了郭威。只见对面旌旗招展,号炮连天,人马一眼望不到边。他的部下们看到这样的声势,不禁都有些发怵。

慕容彦超却变得更加亢奋,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下令列阵,眼看着一场大战就此开打,突然有人报告,皇帝亲自到战场来了。

哦?慕容彦超的精神立即变得更加焕发,他先下令手下们都站得更直点,把刀枪摆得更整齐点,然后才请皇上过来。皇上来了,带着三四位宰相以及几十个大臣,各个风尘仆仆、神色庄严。这些人阅兵,勉励士兵,许诺胜利后的幸福待遇,直到过场差不多都走完了,皇帝才在慕容彦超的耳边轻轻地问了一句话:“怎么样,到底有没有把握?”

这才是刘承祐之所以一定要赶到前线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句话要是不问出来,他得憋死、急死、焦虑死!

慕容彦超猛然间激昂了起来,仿佛一下子变得极为高大,他声音响亮地回答:“臣必胜!请陛下看臣如何破贼,臣不必与他们交战,只需在阵前喝令,他们就会投降!”

呼——皇帝和大臣们都出了一大口气。他们要的就是这句话,满意了,终于放心了。他们就此后退,以免影响节度使阁下开工。可惜他们走得太快了些,只要再稍微等一下,他们就能听见慕容彦超的另一句话。

慕容彦超像是很随便地向身边的手下们问了一声:“喂,对面除了郭威,还有些什么人?”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他的部下们立即全体面无人色。天哪,马上就要开战玩命了,他们的统帅居然还不知道对手具体都是谁!

难道慕容彦超接到诏书,带着他们一顿狂跑,一路跑到了这儿,在此之前连一点准备都没有?!

面面相觑之后,终于有人说出了答案,就见这次轮到统帅的脸色变了,慕容彦超像是有了些许的犹豫,但他还是马上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这场战斗由慕容彦超主动发起进攻开始,不到半小时就完全结束了。形势发展之快让观战的刘承祐都来不及表达任何失望的情绪,他只看见了慕容彦超的队伍向郭威的部队发起了冲锋,然后两军相接,一片混乱。片刻之后,两股相对冲击的洪流就汇成了一股,向一个方向急速流去。

慕容彦超跑得比谁都快,马不停蹄,比他接到诏书奔向开封跑了第一名时还要快,一路狂跑,再次跑回了兖州。哪儿来的哪儿去,从此以后,刘承祐就再没有见过这个人。郭威也在战场上被这个人弄得一片茫然,征战一生,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物,来去如风,居然来不及去抓他!等到郭威反应过来时,战场上已经全是他的人了。

刘承祐也不见了。

在混乱中,刘承祐尽管失望,还是证明了年轻人的反射神经就是要比中老年人的快一些,他比郭威先反应了过来,抢先向开封撤退。他还抱有一丝幻想,他还年轻,还是皇帝,而后汉还有很多别的节度使,只要他能活着回到开封,坚守几天,就会再有生机。

他错了,后面发生的事已经被这个时代的人们弄出了规律,执行成了惯例。

刘承祐在开封城下被自己的臣子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得选择了逃亡。郭威对这个人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他的兵直扑开封。

请注意,是他的兵,而不是郭威本人。这时的郭威已经身不由己。他的士兵们都清楚地记着他在开战前的许诺,每个人都想着自己平日在开封城里可望而不可即的钱、财,或者远比他们高贵的女人,他们已经疯了,他们要去抢!

至于刘承祐,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自有旁人去收拾。

开封,又一个千年古都繁华世界,连耶律德光这样的蛮族酋长都舍不得下手的人间天堂,正面临着它自己子民的烧杀抢掠。只要再过片刻,就会火光冲天,哀鸿遍地,满城都是空前亢奋、四下乱窜、肆意强抢的士兵,无数人都将家破人亡!

真的,我们有时的确应该自卑,因为我们总是被自己人无情地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