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人的心
6514400000010

第10章 刘延陵的《水手》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近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这首诗写一个漂洋过海的水手思念故乡的心情,一共十一行,分为两节。

第一节开头两行写环境:“月在天上,/船在海上”,海天相接,茫茫苍苍。天上有月亮,当然是夜里。诗人没有写明月亮是圆的还是缺的,似乎一轮满月更符合这首诗的情调。海上风平浪细,要不,水手们得同心协力豁出性命跟风浪搏斗,谁能独自一个人躲在舵楼的阴影里思念故乡呢?诗中说的摆舵的地方就是船尾的舵楼,那不是一艘轮船,而是一艘老式的帆船。诗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那时候在我国的海面上,轮船还比较罕见。

那个水手为什么要“两只手捧住面孔”,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呢?原来他怕瞧见映在海面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是不会像星星那样眨眼的,而映在海面的影子却闪闪烁烁,随着粼粼的细浪,连成一条泛着银光的带子,一直连到水天相接的地方。他不会忘记每一回出航,故乡总是落在帆船后面,渐渐地远去,最后被水平线吞没了,因此他怕见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可是在这月明之夜,那条闪烁的光带又偏要逗引他去望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故乡不是就在那儿吗?似乎站在舵楼上就能望见,可是远在天外,叫他怎么能不怕见月儿眨眼,海儿泛浪呢?

他独自一个人“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两只手捧住面孔”,视线是被挡住了,对故乡的思念却怎么也阻挡不住。他想到……不,应该说看到了,他看到了家门口的那口井,看到了石榴花开得正盛,看到了他想念的“那人儿”正在“晒她的青布衣裳”。石榴花开,时节是初夏;“那人儿”在晒衣裳,一定阳光明朗。一朵朵石榴花杂在绿得发亮的叶丛中,映着阳光就像一朵朵火焰,真称得上“鲜明”。“那人儿”晒的衣裳又是青布的,才从水盆里捞起来拧得半干,还带着水光,衬着一树,或者竟是一丛盛开的石榴花,色彩真“鲜明”得没法说了。对于正在晒衣裳的“那人儿”,诗人却没做一点儿描写。晒衣裳的姿势本来挺美,咱们都可以从想象中描绘出轮廓来,用不着诗人再做描写了。这一个个留在头脑里的印象,一齐向那个水手直扑过来,教他要躲也躲不开。那是他的故乡哪,教他怎么能不思念?那是他心爱的人儿哪,教他怎么能不思念?

咱们念完这首短短的诗,好像看到了两幅画:一幅画是海上的夜景,天空、月亮、波浪、船,在最暗的舵楼的阴影里,坐着个双手捧着脸的水手;另一幅画却晴光耀眼,水井、石榴花、青布衣裳、晒衣裳的青竹竿,还有水手的“那人儿”,全部沐浴在明朗的阳光里。两幅画色调不同,明暗不同,被一条闪烁的光带联系在一起了。这条光带就是映在泛着细浪的海面上的月光,就是漂洋过海的水手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首诗咱们念着顺口,因为押韵的行数比较多,“上”“方”“浪”“乡”“旁”“裳”,韵母都是“ang”,而且大多念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