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岁的刘继帮是彭阳县草庙乡农民。他除了种好责任田外,还依靠办砖瓦厂过上了好日子,被乡亲们称作“小康路”上的带头人。
农村刚实行生产责任制那阵子,刘继帮就经常想:过去想干不敢干,想富也不会富,现在有了政策,不寻找富路挖掉穷根还等啥呢?
于是,他就捉摸到底干啥能挣钱。当时,草庙乡的一些单位搞基建用砖瓦都要到外地去拉,当地的一些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砖瓦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草庙乡又没有1家砖瓦厂。兴办砖瓦厂有着广阔的前景,他瞅准了这个门路,于1983年和本村的翟本君、杨志荣等4人办起了联营砖瓦厂。万事开头难,他们每人拿出900元资金筹办砖瓦厂,先请人箍了2个砖窑,挖了一些地方,又买回1台倒砖机和一些小型工具,雇了10多个季节工,信心十足地干了1年。结果由于不懂技术,买回的1台倒砖机不能正常生产,再加上没有经验,管理混乱,工效低,产品质量差,烧了1窑砖卖不出去。辛辛苦苦地干了1年,不但没挣上钱,还倒贴了1900多元,累计欠外债3600元,就这样,原想美美干一场的事第1年就因亏损严重而收场了。第2年谁都不愿再冒这个“风险”了,你推我靠。眼看着刚刚办起的砖瓦厂因没人主事,许多设备被闲置。于是,刘继帮就主动和杨志荣等人协商将砖瓦厂接转过来,由他1人经营,并计划在3年内还清3600元外债,补救其他人的经济损失。
刘继帮接过砖瓦厂后,认真分析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他首先抓了技术问题,从固原请来了一位有经验的烧窑大师,并商定以师代徒,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其次,他狠抓了经营管理,合理地安排了人力、物力,制定了劳动定额、产品质量、劳动纪律等制度。在用工方面,对雇用本村和本乡的10名副业工实行多劳多得,按件计酬的办法,这样既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又调动了雇工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产值成倍增长,产品供不应求,总收入达2.13万元,除支出人员工资7856元,生产费用5870元,上缴税收2535元外,纯收入5039元,还清了所有外债。这一年总算没有白干,这些收入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使他看到了砖瓦厂的希望。
1985年,刘继帮又在实践中摸索新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水平,完善各项制度,增添了一些新设备,从甘肃镇原县请来了一位懂操作制砖机的师傅,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年完成总产值1.5万元,除过各项开支,纯收入3560元。刘继帮家里盖起了新瓦房,还购置了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沙发,新做了大立柜、高低柜等中高档家具,日子渐渐过得宽裕了。
从1984年到1992年底,刘继帮砖瓦厂总收入5.4万元,为国家上缴税收、管理费2万多元,集资办学捐款400元,认购国库券700元。1992年,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干旱情况下,他家人均纯收入仍保持在1000元。近10年来,先后有120多个贫困户劳力在他厂里搞副业,人均月收入150元,年收入840多元。他还给贫困户借款1万多元。
刘继帮富了,但他并没有满足。1988年3月,刘继帮又根据草庙乡街道地处公路沿线,过往车辆多等特点,自筹资金开办了1个电焊维修门市部,不仅方便了顾客,也为自己开辟了财源。
现在,刘继帮有固定资产7.8万元,年产值也由刚开始的1万多元增加到2万多元。刘继帮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靠他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走上了富裕之路。1984年刘继帮光荣地出席了自治区个体专业户表彰大会,1987年又被固原地委、行署授予“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被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的
《固原地区小康人物传》一书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