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以“礼乐”教化天下的“道”,其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先王圣贤制定的文物典章、政治法制、伦理道德、文字学术、文学艺术、经济风俗,也包括宗教。这个“道”,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春秋》以及他教授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在他以后形成的儒家学说基本上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统治思想,而且它的“道”,还渗透在广泛的社会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伦理学说:“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更曾成为千百年来规范人们生活秩序的准绳,其中的一部分,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坚持的传统美德。
自然,我们说,孔孟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又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就排斥外来文化,如波斯,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曾给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以深刻的影响。不过,就整体而言,中国本土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精神,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输入而变异。反之,外来历史文化的有益营养,却都被它融为己有了。
四
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远古遗书,自是已无可考证的历史传说。不过,近现代中国不断发掘出的年代久远、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以及自有文字以来的典章、文献和书籍,由甲骨文和简片的记载,到纸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文化“运载”工具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传播。如上所说,中国最早的文史哲的著作和诗歌总集《六经》,自孔子整理以后,一直流传至今。先秦诸子的著作,战国时期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及楚辞等其他瑰丽诗篇,传诵千古。中国从商、周历经各朝代三千余年,典籍文物、艺术精品、文学杰作形式多样,浩如烟海,创造了东方古国绚丽斑斓、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1]的确,即使在封建君主中间,如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都对中国的统一、强大,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更不说那历代不断出现的群星灿烂的将相之才,如至今风靡世界的春秋时期的孙武兵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诸葛亮的贤相政治、唐魏徵的直言敬谏、宋王安石的变法,都对当时历史以至其后的军事、政治和道德风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屈原以后的不可胜数的文学家,历代都各有其伟大的代表人物,如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汉赋,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的诗文,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诗,以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为代表的宋词,以关汉卿、王实甫为代表的元杂剧,以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的明清传奇,以《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也包括蒲松龄的拟古的文言短篇在内的明清小说,以至魏晋以来中国特有风格的水墨画和书法的大发展,抒写了绚丽夺目的中国艺术史。
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智慧勇敢著称于世,它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统治,也延缓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而近代中国又一度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科学技术更是大大落后了。不过,中华民族又决不是甘于落后、忍受屈辱的民族,近150多年来,中国很多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为了摆脱灾难深重的殖民统治和封建统治,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从反对英国侵略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后来有反对腐败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起义,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力图改良的戊戌维新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义和团运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割据的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直至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战争的取得彻底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累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独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五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主席就曾指出,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必须给以认真地研究和总结。展望未来,他又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旧中国,变成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新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正是按照他确立的思想原则,制定了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政策方针。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批判继承,发扬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方针;对于科学与文艺,对于世界的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大促进了新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邓小平不只一次地强调指出:“要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加强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还为中国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繁荣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美丽图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3]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正得到多方面的保护、整理、研究和阐释,而近20多年来湖北战国时期曾乙侯墓、陕西秦兵马俑、湖南汉马王堆的发掘等等……使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在当今世界更显异彩!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它是在源远流长、雄厚坚实的根基上,不断地开拓、积累、丰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劳动的血汗,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同时,它又没有僵化,并不停滞,而是十分注意吸收外来的营养,不断地革新、创造。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前进,它必将以更加多样、更加耀眼的瑰宝与奇葩,谱写新的篇章,贡献于世界文化之林。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6~617页。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