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6584200000008

第8章 《史记》篇

一杯羹

【释义】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故事】秦末,楚汉相争。楚王项羽抓到了汉王刘邦的父亲,派人对刘邦说:“如果你不投降,就杀了你父亲炖成肉羹吃。”

刘邦不为所动,回话说:“你我结拜兄弟,我父亲也是你父亲,如果你杀了我父亲,也就是杀了你父亲,请分一杯羹给我吃。”

项羽无可奈何,打消了杀害刘邦父亲的念头。

鸿门宴

【释义】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故事】刘邦趁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鏖战之机,率军攻进了关中。随后,项羽率领大军入关,进驻鸿门。项羽不想刘邦在关中称王,想一举消灭他。

刘邦得知消息,意识到势力弱小,无法与项羽抗衡,就先与项羽叔父项伯搞好关系,然后随项伯一起赶往鸿门,向项羽谢罪。

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谋士范增一再暗示项羽,在宴席上除掉刘邦,以绝后患。项羽心软,不忍心加害刘邦,也不愿意做那种事。

范增叫来项庄,令他借舞剑之机杀死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借口上厕所,逃之夭夭。

破釜沉舟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陈胜、吴广起事后,项羽也参加了反秦的武装斗争。在进军途中,赵王的军队被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在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项羽怒杀宋义,带着部队渡过漳河,解救巨鹿。他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统统烧毁,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坚定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战斗中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同秦军展开特殊搏斗,把秦军打得大败。

暗度陈仓

【释义】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

【故事】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主持各诸侯分地称王。刘邦被封为汉王。但是,项羽对刘邦很不放心。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刘邦率先进入咸阳。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一带去,便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此外,项羽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想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被封为汉王不服气。而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地盘也都不满。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

刘邦不得不领兵前往南郑,去做汉王。去汉中时,刘邦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一方面为了便于防御,一方面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从而松懈戒备。

到南郑后,刘邦启用了韩信,策划了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没多久,韩信就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得知此消息,根本不以为意,认为即使汉王要出兵,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但章邯没多久就得知汉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被逼自杀。随后,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相继投降。就这样,刘邦一下子全部占领了关中地区。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指鹿为马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试一试。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是一只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有的说是鹿,有的说是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打击那些说是鹿的大臣,笼络那些说是马的大臣。

约法三章

【释义】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咸阳只有几十里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收揽人心要紧。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异军突起

【释义】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一下子崛起,独树一帜。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弄军苍头特起。”

【故事】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东阳县狱吏陈婴一向很有威信,百姓都很尊敬他。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各地起义浪潮风起云涌,也杀了东阳县令,聚集了几千人,宣布起义。他们一致推陈婴做首领。老百姓听说陈婴做起义军首领,纷纷前来投军。没多少时间,东阳的起义军便有两万多人。

大家又想拥戴陈婴为王,并独树一帜;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头巾裹头,显示是一支新起的与众不同的军队。陈婴母亲对他说:“自我嫁到陈家,从没听到你家的祖先有什么大贵的人。现在,你的名气一下子这么大,不是什么好兆头。你不如率众归顺于什么人,将来起义成功,还可获得封侯。万一起义失败,也没有人会责怪你。”

陈婴便不敢称王,对部下说:“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很有名声。将来带兵灭亡秦国的,一定是项梁。我决定率兵归附他。”正好项梁率兵过江,陈婴便归顺了他。

一败涂地

【释义】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故事】秦朝时,沛县县令派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服役。走到半路上,那些人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大泽乡起义后,沛县令想归附陈胜,部属萧何和曹参说:“您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便叫樊哙去请刘邦。

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率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指挥,又懊悔起来,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

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选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号称沛公。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典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记载:“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故事】范雎是魏国人,想为魏王效力,可惜没有钱,没人引荐,只好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那里做事。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几个月了也没完成任务。不过,齐襄王很佩服范雎的口才,送给范雎十斤黄金和酒。范雎没有接受。须贾知道后很生气,以为范雎出卖了魏国。回国后,须贾告诉了魏国宰相。宰相命人鞭打范雎,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装死,被扔进厕所。在朋友帮助下,范雎逃到秦国,改名为张禄。

通过他人引荐,范雎见到秦昭王。秦昭王很欣赏他,封他为秦国宰相。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就派须贾出使秦国,去讲和。一天晚上,范雎穿着旧衣服去宾馆见须贾。须贾见范雎还活着,很吃惊,又见他如此穷困,可怜他,拿了一件丝绸袍子送给范雎。

须贾到秦相府后,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赶快下拜请求原谅。范雎虽然恨须贾,但念在赐袍的份儿上,最终原谅了他。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故事】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困苦。那时,他时常在城下钓鱼,希望碰到好运气,解决生存问题。但是,韩信钓鱼技术不好,时常要饿肚子。有个经常在河边清洗丝棉絮的漂母很同情韩信,经常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仅能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非常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酒菜给她,还送给她一千两黄金作为答谢。

一字千金

【释义】形容说的话或写的字价值很高。

【典故】《史记·吕不韦列传》有记载:“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故事】战国末期,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支持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后来,异人当秦王,为报答吕不韦,封吕不韦为丞相。吕不韦知道自己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就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声望。有人建议他编写一部书。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组织人撰写。

吕不韦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冠名《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一意孤行

【释义】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典故】《史记·酷吏列传》有记载:“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故事】西汉有个人叫赵禹,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发现赵禹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于是,赵禹很快当上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同太中大夫张汤一起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做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不仅如此,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地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儿,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你有什么看法吗?”赵禹回答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一日千里

【释义】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态发展极其迅速。

【典故】《史记·刺客列传》有记载:“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故事】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嬴政关系不错。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到秦国做人质。嬴政不但没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便找了个机会逃回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怀,想报复嬴政。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他难以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等国家,渐渐逼近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太子丹向鞠武求教能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推荐了机智有谋略的田光。

请来田光,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一钱不值

【释义】比喻毫无价值。

【典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记载:“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故事】灌夫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干杯。

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灌贤正对程不识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灌夫心里本来有气,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骂灌贤:“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的样子咬耳根子……”

一诺千金

【释义】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典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故事】季布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设法办到。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由于季布人缘好,又因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同乡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曹邱生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曹邱生一进厅堂,又是打躬,又是作揖,与季布拉家常叙旧。他对季布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您的好名声,您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抱薪救火

【释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典故】《史记·魏世家》有记载:“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故事】战国末年,秦国不断吞并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秦国曾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请韩国和赵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苏代持反对意见。苏代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不听苏代劝阻,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果然,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魏国更多城池,直至把魏国灭掉。

鸿鹄之志

【释义】比喻远大志向。

【典故】《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记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故事】陈胜年轻时,由于家庭贫困,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

有一次,陈胜把农具往田埂上一扔,愤愤不平地坐在那里发呆。忽然,他对一起耕种的人说:“如果谁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了在一起耕种的穷哥们儿。”

听陈胜这些话,有些人想想自己受贫穷、受压迫剥削的地位,笑着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机会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公元前209年7月,两个军官监押九百名贫民到渔阳去戍边。陈胜和吴广也在被征发之列。然而,军队行进期间,突然遇上大雨,道路被淹,无法行军。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和吴广趁机鼓动武装起义。于是,他们把押解他们的官员杀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正式宣布起义。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后,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王,国号“张楚”。

奉公守法

【释义】形容办事守规矩。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故事】赵奢最初是负责征收田赋的小官僚,办事公平而且非常严格。有一次,相国平原君家不缴租税,赵奢就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人。平原君很生气,下令要杀赵奢。赵奢不但不害怕,还义正词严地说:“虽然您在赵国权势显赫,但您的管家却拒绝缴纳赋税,这样会损害国家的法律,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威信。如果大家都这样,赵国就会慢慢衰落下去,早晚会被其他国家消灭。以您这样崇高的地位,如果能带头遵守法令,那么赵国就会强大起来,您也会更受大家尊重。”平原君认为赵奢说得很对,没有杀他,还把他推荐给赵王,让他担任高官。

利令智昏

【释义】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典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记载:“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故事】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韩国的野王城。上党邻近野王城,上党的地方官员见野王城轻易被秦军攻下了,担心上党城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王,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庇护。

赵国君臣们对要不要接受上党归顺意见不一,争论激烈。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并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领地。

秦王认为赵国存心捣乱,命令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被秦军歼灭,邯郸也被围困。不得已,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终,楚国出兵才解除了邯郸之围。

平步青云

【释义】指人一下子轻易登上很高的官位。

【典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记载:“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故事】范雎想说服魏王重用他,却没有适当机会。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到齐国去。齐王非常欣赏他的口才,送了许多金钱和礼物给他。须贾十分忌妒,回国后禀报相国,说范雎私通齐国。相国叫人把范雎抓起来猛打。范雎装死才侥幸捡了一条命。

范雎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里。后来,郑安平把范雎介绍给秦王。秦王让范雎做了秦国相国。范雎主张攻打魏国,魏王很害怕,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来到秦国相国府时,发现范雎竟然是秦国相国,便叩头说:“我没料到您靠自己的能力,平步青云,如今做到相国职位。我犯了死罪,请把我送走吧,我再也不参加各国的事,如今我的生死全在您的手上了。”

日暮途穷

【释义】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记载:“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故事】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费无忌替楚平王迎接秦国女子做妃子,因而受到楚平王宠爱。费无忌怕太子继位后会对他不利,便诬告太子。楚平王轻信谗言,把太子调到边关去。费无忌担心太子找机会报复,又将伍奢囚禁,并派人杀害太子。

不仅如此,心狠的费无忌又想杀掉伍奢的两个儿子。结果,伍奢和大儿子被杀,小儿子伍员侥幸逃走。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谎言,认为伍员是叛徒,下令追捕他。

为了逃命,伍员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全白了。后来,他逃到吴国,帮助吴王攻打楚。经过五次战争,吴军打到楚国都城。这时,楚平王已死。为了报杀父兄之仇,伍员便挖出楚平王的尸体,亲自鞭尸。伍员的老朋友知道之后责备他。伍员对老朋友说:“我像一个走路的人,此时天色已晚,但路却很远,所以会做些违背常理的事。”

得意扬扬

【释义】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或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典故】《史记·管晏列传》有记载:“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故事】晏婴政绩卓著。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备觉荣耀。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车夫坐在华丽的车篷前赶马驾车,总觉得路人很羡慕他。

车夫妻子对他的表现很不安,亲眼看到车夫驾车时的表情后,等车夫回家,就提出离婚。

车夫犹如晴天霹雳,愕然地问:“好端端的,你为何要离开我?”妻子说:“晏子个头不高,但肩负国相重任,名扬天下。他坐在车上,神情稳重深沉,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你呢,虽然身材高大,不过是驾车人而已,却那么意气扬扬,不可一世。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车夫听到此话,羞愧不已,当即表示愿意改正。

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车夫转变突然,晏婴感到奇怪,问出原委后,非常赞赏车夫勇于改过。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

孺子可教

【释义】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典故】《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故事】张良原是韩国公子,后来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的一只鞋掉到桥下,直接喊张良:“喂!小伙子!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高兴,但见对方年纪大,就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更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

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那老人走了一段路后,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此后,老人连着几次试探张良的诚意后,传授给他一部《太公兵法》。老人对他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卓有成效,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

空中楼阁

【释义】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典故】《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故事】从前,有个傻财主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有一天,他到邻村一位财主家做客,见那个财主家有一栋三层楼十分漂亮。回家后,他找来工匠,要盖一座一模一样的楼。工匠开始打地基时,傻财主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盖一、二层,只盖第三层就行。”

人弃我取

【释义】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获利。表示自己志趣、见地与他人不同。

【典故】《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故事】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李悝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

“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那些货物卖出去。

到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在买进卖出之间,他牟利致富了。

论功行赏

【释义】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奖赏。

【典故】《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记载:“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故事】秦末,楚汉相争,刘邦最终消灭项羽,夺得了天下。

刘邦当上皇帝后,对功臣们进行奖赏。在评定谁的功劳最大、奖赏最多时,很多人各抒己见,都想自己夺得首功。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自然获得的奖赏应当最多,就封萧何为赞侯,并赐予最多的封户。有人为曹参鸣不平,说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他说:“驻守比攻城略地更重要。汉军与楚军相持五年,大王有几次都是只身逃走,失掉军队。如果没有萧何常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运送粮草,就不会有汉军的最后胜利。而曹参南征北战、功绩卓著不假,但即使没有曹参,汉室的胜利也都是早晚的事,不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萧何比曹参的功劳要大,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最终大臣们纷纷赞成。

避面尹邢

【释义】比喻因忌妒而避不见面。

【典故】《史记·外戚世家》中有记载:“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故事】西汉时,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她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汉武帝下诏书命令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心里好奇邢夫人到底长得怎么样,就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却低头痛哭,自叹不如邢夫人。

鸡鸣狗盗

【释义】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典故】《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记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故事】战国时,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不利,他出身齐国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主意,把孟尝君和他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孟尝君派人去求秦昭王最受宠爱的妃子。那个妃子答应帮助,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孟尝君犯难了,因为那件狐白裘已经献给了秦昭王。这时,孟尝君手下一个善于偷盗的门人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件事。

妃子见到狐白裘,便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协助他们回齐国。孟尝君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当时秦国东大门函谷关时,正是半夜。按照当时的法律,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否则任何人都不能开门出关。孟尝君知道,他们属于偷跑,在秦国境内多待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份危险。

这时,孟尝君手下有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发出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紧接着,关内外到处都是鸡叫声。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后,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时,发现孟尝君等人已经出关多时。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的帮助逃回了齐国。

后来居上

【释义】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典故】《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故事】汲黯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汉武帝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汉武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汉武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退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汉武帝回宫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汲黯没因此受到惩罚,但从此后再也没有提升官职。

汲黯当主爵都尉时,公孙弘、张汤都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公孙弘当上丞相,张汤做了御史大夫,只有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

汉武帝听出他在发牢骚,就转脸对左右说:“人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负荆请罪

【释义】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故事】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宦官缪贤的舍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赵王见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

蔺相如一下子从舍人当上了上卿。赵国大将军廉颇不服气,认为他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远胜蔺相如,蔺相如光凭一张嘴,地位不应该比他高。廉颇放出狠话:“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千方百计躲着廉颇。有一次,他们在大街上相遇,蔺相如立即命令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满,对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后,廉颇惭愧极了,亲自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把荆条扔在地上,扶起廉颇迎进家里。从此,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左提右挈

【释义】形容互相扶持。

【典故】《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记载:“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

【故事】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率兵攻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率军北上夺取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武臣闻报大怒,立即带领左右校尉张耳、陈馀前去伐燕。

武臣率少数随从深入燕地了解敌情时,被燕军发现。经过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武臣等人被燕军俘获。

为救武臣,张耳、陈馀派人前去游说韩广。赵使欺骗韩广说:“张耳、陈馀愿意您杀掉武臣。这样,他俩便可平分赵国,自立为王。但是,如果两个赵王左提右挈,要消灭燕国就太容易了。”

韩广一听,就放武臣回去了。

怒发冲冠

【释义】比喻极度愤怒。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故事】赵惠文王得到稀世璧玉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就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没按照正式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行宫里召见蔺相如。秦王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

蔺相如将和氏璧骗回,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怒发冲冠,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因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果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一决雌雄

【释义】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故事】秦末汉初,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相持日久,不分胜负,苦了士兵和百姓。

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项羽不听,命令军中壮士出阵挑战。汉军阵中有擅长骑射的楼烦族士兵。楚军三次挑战的壮士,都被楼烦族士兵射死。项羽大怒,于是他亲自披甲执戟出阵挑战。楼烦族士兵又想射箭,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楼烦族士兵吓得眼睛不敢正视,手无发箭之力,赶忙回马入阵,躲进军营不敢出来。

刘邦派人暗地一打听,原来是项羽亲自出阵,吓退了汉军射手。刘邦听后大惊失色。不久,刘邦中箭,不得不率军撤退到成皋。

两鼠斗穴

【释义】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故事】秦国出兵攻伐韩国,屯兵在阈与。赵王找来廉颇,问是不是应该派兵去救韩国。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韩国。赵王又找来乐乘,问同样的问题,乐乘与廉颇的看法是一致的。赵王想派兵救韩国,见两个大将都不赞同派兵救助韩国,就找来另一个大将赵奢。赵王说了情况后,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很高兴,便派赵奢率兵去救助韩国。

卧薪尝胆

【释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典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发生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他都尝尝苦胆。他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最终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打败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韦编三绝

【释义】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典故】《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故事】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儿童。

孔子那个时代,书籍是刻在竹签上的,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签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

孔子到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很难读懂,孔子下了很大功夫读。为了深入研究《易经》,为了给学生们讲解好《易经》,孔子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以致多次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给磨断了。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完璧归赵

【释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典故】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秦王知道了这件事,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明白,秦王只是讹诈。但是,秦国势力强大,赵国势力弱小,如果不答应秦国的要求,怕秦国兴兵来进攻;答应吧,又怕上当。赵王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自告奋勇地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爱不释手。看完了,他把和氏璧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这是他早已预料到的事。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赶紧叫人把和氏璧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蔺相如指出和氏璧的缺点。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大义凛然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对我们的国君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呢,何况秦国的大王哩!我们的国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和氏璧大王已经看了,还传给下面的人看了,这么久都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和氏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撞过去。

秦王急了,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耍鬼把戏,他不可能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他就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无价之宝。我送它到秦国来时,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和氏璧,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和氏璧到了公馆后,把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用布把和氏璧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五天之后,蔺相如到了王宫,义正词严地告诉秦王说:“和氏璧我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真有诚心用城来换的话,请您先让出十五座城,我们赵王绝对不食言,一定会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天下无双

【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典故】《史记·信陵君列传》有记载:“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故事】黄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孝子。他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炎热的夏天,他为了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就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到了寒冷的冬天,为了让父亲睡得暖和些,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他当魏郡太守时,遇到洪灾,当地老百姓的房屋被洪水冲垮,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受灾的老百姓,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黄香有孝心,为官清廉,爱护老百姓,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不寒而栗

【释义】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典故】《史记·酷吏列传》有记载:“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故事】汉武帝时,义纵因受太后恩宠,当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他公务办得很出色,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他都秉公审办。汉武帝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义纵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己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作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为了讨好义纵,宁成每次迎送都装得很谦恭。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被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

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两个字就“不寒而栗”。

门可罗雀

【释义】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典故】《史记·汲郑列传》有记载:“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故事】汲黯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时,中午他打开大门时,总能看见门前许多麻雀在寻觅食物,嬉戏跳跃。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现在不当官,我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汉武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交替,看清了世态炎凉。于是,他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那班客人看到门上的字,只好红着脸悻悻地走了。

三令五申

【释义】反复多次向人告诫。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故事】孙武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军事学家,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试试吗?”孙武说可以。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按照兵法进行训练。

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挑选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孙武先把队伍整理好,然后告诉她们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让人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宫女们觉得很有趣,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没有按孙武的命令行动。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这是我的过错。我再解释一遍。”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然后又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笑着,不肯执行命令。孙武大怒,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三令五申,仍然不听号令,就必须接受惩罚!”

他大声命令,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舍不得自己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下令将两女队长斩首,重新挑选两位排头的为队长。孙武再次下令训练时,宫女们规规矩矩,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毛遂自荐

【释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记载:“赵孝成王九年,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故事】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将白起率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一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您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让我毛遂凑足个数吧!”

平原君见毛遂投靠门下三年也没什么突出表现,就对他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你处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我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你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无话可说,只好带着毛遂一道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楚王虚与委蛇,迟迟不肯谈出兵的事。毛遂急中生智,勇敢闯上了宫殿,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做了精辟的分析。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国、魏国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憾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家徒四壁

【释义】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典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记载:“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故事】司马相如是汉朝有名的才子,但他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司马相如到家里吃饭,顺便让他表演琴艺。卓王孙的女儿叫卓文君,对音乐感兴趣,那时候刚死了丈夫,住在娘家。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得知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爱意。

宴会结束后,当天晚上,卓文君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随后,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他们生活得十分贫困,靠着朋友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知道,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

为了面子,卓王孙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

奇货可居

【释义】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典故】《史记·吕不韦列传》有记载:“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故事】战国时,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邯郸做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王的孙子异人。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异人非常贫苦,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得知其境遇,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于是,他决定在异人身上进行投资。

吕不韦回到住所,问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父亲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父亲的话,坚定了做这笔大生意的信心。于是,吕不韦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异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异人感激不尽。随后,吕不韦对他进行包装,并出大笔钱为他进行活动。

由于吕不韦成功的包装,异人不仅被赎回秦国,还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安国君的世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带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

夜郎自大

【释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典故】《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故事】汉朝时,西南方有个小国家叫夜郎。夜郎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少得可怜。但是,由于夜郎是邻近地区最大国家,夜郎国国王就以为夜郎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时,途经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得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使者没想到后来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夜郎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人人自危

【释义】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典故】《史记·李斯列传》有记载:“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故事】秦始皇带小儿子胡亥去会稽游巡时,在途中病故。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让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他鼓动秦二世实行严刑酷法,把功臣及皇兄皇妹们全部杀绝,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恐怖,人人自危。

养虎自遗患

【释义】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故事】秦朝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宣布停战。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准备率兵西归。张良和陈平劝刘邦:“目前,汉军势力日益强大,诸侯也支持,可抓住时机消灭楚军,不能养虎遗患。”

一去不复返

【释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典故】《史记·刺客列传》有记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招募勇士荆轲和秦舞阳去刺杀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带上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及督亢的地图,以去秦国献地求和的名义,寻机刺杀秦王。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无立锥之地

【释义】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典故】《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打败后,向谋士郦食其讨教。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分封六国那些无立锥之地的王族后裔讨取民心,那样便可以战胜项羽。张良坚决反对郦食其这种做法,认为汉王尚未得到天下就分封他们,他们稍微有实力就会各自为政,没人帮汉王打天下了。最终,刘邦听取了张良的意见。

一饭三遗矢

【释义】一顿饭的工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故事】廉颇是赵国著名将领。赵惠文王时,他屡次打败秦国进兵,赵惠文王拜他为上卿。到赵孝成王时,他因战胜燕国,被任命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听信大臣郭开的谗言,派乐乘取代廉颇为将,廉颇一时愤愤不平,把乐乘赶了回去。事后,他怕赵王治罪,逃到魏国去了。过了八九年,秦国派兵进攻赵国邯郸。赵军连连败退,赵王和群臣商量对策时,群臣说:“当年只有廉颇能抵挡住秦兵,现在他在魏国,大王如能派人召他回国,领兵作战,一定能打败秦军。”

郭开怕廉颇回朝后受到重用,建议赵王先派人去探视一下,如果廉颇还没有老,再召他回来。赵王听了,便派内侍唐玖带礼物到魏国去探视廉颇。

唐玖临行前,郭开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设宴为他饯行,并送他四百两黄金,对唐玖说:“廉颇和我有仇,你到魏国见到他,如他确实老了,那就不必说什么;如果他还很健壮,希望你回朝禀报说他已老而无用了,那样大王就不会召他回来了。”

唐玖接受郭开的贿赂,到魏国看望廉颇时,廉颇也有意回赵国,向其展示自己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唐玖当面对廉颇恭维一番,回到邯郸却向赵王说:“廉将军年纪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体魄也很健壮,武艺也不比从前差。只是他跟我坐了没多少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了,摇头叹息说:“看来廉颇真的老了,召他回来也没什么用了。”从此,赵王便不再提召廉颇回来的事。

一饭三吐哺

【释义】比喻求贤殷切。

【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故事】西周时,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名士。到任后,你不要忘记你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不能失掉任何一个贤人,不能让鲁国人变得焦躁傲慢起来。”

拔赵帜易汉帜

【释义】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典故】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记载:“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侯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军。将到达井陉口时,韩信先挑选两千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色的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韩信背水列阵,引诱赵军全军出击。赵军倾巢而出后,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两千士兵趁机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追击一段后,汉军转身激战。赵军作战不利,准备撤回军营时,发现军营已经被汉军占领。赵军已经彻底失败,很快溃散。汉军趁机发起反攻,大败赵军。

三寸不烂之舌

【释义】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典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记载:“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故事】战国时期,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推荐自己。之前的毛遂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并不为平原君所重视,但还是带他同去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平王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也谈不出结果。其他门客都很焦急,却想不出帮助主人的办法。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觉得他位卑言轻,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楚王只好听他说话,其他楚国人也只能按兵不动,看他要做什么。

毛遂滔滔不绝,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反复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不单是救了赵国,也是救了楚国。楚王认为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举行了缔约仪式,签订了盟约。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感慨万分地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毛先生的三寸之舌,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飞鸟尽,良弓藏

【释义】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典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

【故事】春秋时,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帮助下,越王勾践最终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为了不忘国耻,勾践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最终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功臣。在灭掉吴国后,勾践因范蠡和文种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

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时,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

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

乌头白,马生角

【释义】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典故】《史记·刺客列传》有记载:“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故事】战国后期,秦国与燕国互派人质。燕国太子丹被派到秦国做人质,经常受到秦王嬴政侮辱,十分痛苦。

太子丹向秦王请求回燕国,秦王说:“除非马生角,乌鸦白头,太子丹才能回燕国。”后来,太子丹偷偷地逃回燕国,招募荆轲去刺杀秦王。

无颜见江东父老

【释义】江东:借指家乡。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故事】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准备与项羽决战。他在十个方向埋伏了军队,又派士兵冲楚营大声叫骂。项羽率领十万大军出营追击,一直追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

到夜里,汉军营中传来楚地民歌声。楚歌婉转凄凉,不少楚军士兵都流下了眼泪。项羽吃惊地说:“难道楚军全都投降了刘邦吗?不然汉军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稳定了一下情绪,跨上战马,率领八百多名骑兵,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向南奔去。汉军将领灌婴立即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跑到阴陵时迷了路,问一位在田中耕作的老翁该怎么走,老翁骗他说向左。项羽向左跑去,结果闯进一片大沼泽之中,被汉兵追上了。

项羽率骑兵与追来的汉兵展开血战。项羽左刺右劈,杀了不少汉兵。汉军将士看到项羽这么勇猛,一时间不敢逼近,只是远远地叫嚷喊杀。

项羽和骑兵们跑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正划着一只小船等在江边,见到项羽过来,对他说:“您赶紧上船过江东去吧!江东地方虽小,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您还可以在那里称王。”项羽听后,笑了一笑说:“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

说完,他将乌骓马送给亭长,又转过身,和剩下的士兵一起手持短剑与汉军拼杀。项羽一人消灭了数百名汉军和两员大将,自己也负了十几处伤。最后,他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释义】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故事】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迅速涌现。陈胜、吴广死后,项梁成为各路起义军的盟主。他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鼓励他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实力迅速壮大起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故事】刘邦与项羽都进攻咸阳。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他二人乃同受楚怀王封爵,一者引兵北上救赵,一者率部西行略地入秦,刘邦在剪除西进中重重阻碍之后,终得“先诸侯至霸上”,在轵道旁受“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之降。并且拒关自守,打算自王关中。而项羽呢,他在杀掉卿子冠军之后,破釜沉舟,以非凡的勇猛果敢,大破秦军,解了巨鹿之围,使“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在召见诸侯将领时,“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成为他的臣属。不久他又收降了章邯,击坑秦卒二十余万,西行略定秦地。真是声威赫赫,天下莫不震服了。就在此际,他却见到函谷关有兵,又闻沛公已破咸阳。他按捺不住自己胸中怒火了!于是在破关直入驻军鸿门时,誓要击破刘邦。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论兵力远不如项羽。他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极力拉拢项羽的季父项伯,并约为亲家。项伯同意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爱此人之才,便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又说了很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话可说,刘邦趁机一走了之。张良等人上前给项羽献上白璧一双。项羽收下了。又给范增玉斗一双,气得范增却拔剑将玉斗撞碎。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释义】鸿鹄:天鹅。天鹅高高飞翔,一飞千里。指人有雄才大略。

【典故】《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故事】西汉时,刘邦当上皇帝后,立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刘邦宠幸戚夫人,转而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得知这一情况,焦急万分,又没有办法。她找到张良,请求他挽救自己与太子。张良给她出谋划策,让太子刘盈亲自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他们是住在商山的四位贤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居在商山,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曾慕名而至,请他们出山为官,四位贤者拒绝了。

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赞美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他们就一齐来做太子的宾客。刘邦见太子有商山四贤辅佐,知道太子已经成长,羽翼已成,很难再对太子做什么了,于是刘邦对戚夫人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挧已就,横绝四海。”意思是,太子已经成了气候,不能更改了。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释义】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记载:“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故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有一次,刘邦和他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时,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

韩信说:“您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率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

韩信说:“您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您捉住的原因了。而且,您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让刘邦对他更不放心。没多久,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谋杀。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释义】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典故】《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记载:“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故事】战国时,秦孝公准备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提高农民与将士的地位,遭到大夫甘龙与杜挚的反对。商鞅据理力争,认为甘龙的话是世俗之言,他们只能安于故俗,溺于所闻,居官守法。推行新法就可以富国强兵,称霸于诸侯。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释义】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拟定作战策略,获取战斗的胜利。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建立了汉朝。他在都城洛阳南宫大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酒喝得高兴时,他得意地询问大臣,他为什么能够当皇帝。大臣们都纷纷夸奖他大仁大义,智慧超群,等等。刘邦哈哈大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其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指挥军队打仗,我不如韩信。我的本事就是,让这三位最有本事的人都听我指挥,为我服务,所以我能得天下。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释义】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典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记载:“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事】邹阳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被判处死刑。邹阳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绝笔信,信中说:“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国、秦国陌生而对燕国、魏国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因为有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和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词所改变呢!”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当贵宾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记载:“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故事】西汉时,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释义】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典故】《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故事】战国时,赵简子的大臣周舍为人正直,喜欢直言不讳。周舍深受赵简子宠爱。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次上朝不高兴时,大夫们马上请罪。赵简子说:“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